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寄生性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2-09 13:48:18编辑:皮带君
基本概况

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危害农业、仓储、建筑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304年左右晋代嵇含着《南方草木状》和公元 877年唐代刘恂着《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蚊防治柑桔害虫的事例。19世纪以来,生物防治在世界许多国家有了迅速发展。

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主要内容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内容包括:(

1)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真菌),苏云金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细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泡桐大袋蛾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线菌)微孢子虫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虫(原生动物),泰山1号防治天牛(线虫)。

(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

(3)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猫头鹰、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

防治方法利用天敌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

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

①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步行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

②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

③病原微生物,包括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

抗性作物

即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花叶病的甘蔗品种,抗镰刀菌枯萎病的亚麻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都已经取得成果。作物的抗虫性表现为忍耐性、抗生性和无嗜爱性。忍耐性是作物虽受有害生物侵袭,仍能保持正常产量;抗生性是作物能对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或生理机能产生影响,抑制它们的生活力和发育速度,使雌性成虫的生殖能力减退;无嗜爱性是作物对有害生物不具有吸引能力。

耕作防治

耕作防治就是改变农业环境,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不育昆虫防治是搜集或培养大量有害昆虫,用γ射线或化学不育剂使它们成为不育个体,再把它们释放出去与野生害虫交配,使其后代失去繁殖能力。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这种方法消灭了羊旋皮蝇。遗传防治是通过改变有害昆虫的基因成分,使它们后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减弱或出现遗传不育。此外,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其他代谢产物,使某些有害昆虫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类健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他资料

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害虫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许多害虫的天敌又大量被杀灭,致使一些害虫十分猖獗。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简介

据一本古书《南方草木状》的记载,在南方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手提着一种口袋上街叫卖,这种口袋是用席子做成的,口袋中放有许多树枝树叶,枝叶上挂着虫茧,虫茧看上去就象薄絮,里面裹着一种虫蚁,这种虫蚁颜色为赤黄色,比普通的蚂蚁要大一些,卖的时候连同薄絮一起卖掉,至此,你也许要问,有谁会去买这玩意呢?买它干什么呢?原来,南方盛产柑桔,柑桔树上有一种害虫,专门为害果实,买这种虫蚁就是为了防治这种柑桔害虫,如果没有这种虫蚁的话,桔子会被害虫吃得无一完好。这种利用虫蚁防治柑桔害虫的记载,就是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本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名词,它是指利用某些能寄生于害虫的昆虫、真茵、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和螨类、益鸟、鱼类、两栖动物等来抑制或消灭害虫,利用抗生素来防治病原菌,即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以菌治病。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用蚁防治柑桔害虫以外,还有很多利用益鸟和青蛙防治害虫的例子。

然而对于益鸟和青蛙的利用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于是,人们又从益鸟吃虫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养鸭治虫。明代有个名叫陈经纶的人就在一个名为《治蝗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陈经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曾从菲律宾的吕宋岛把甘薯引种到福建进行试种,以后他和他的子孙们又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成为普通大众的食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们一家。养鸭治蝗便是他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有一年,陈经纶在教人种甘薯时,看到天边飞来了一群蝗虫,把薯叶全给吃光了,一会儿又飞来了几十只鹭鸟,把蝗虫又给吃掉了。他从中受到启发,认为鸭和鹭的食性差不多,于是便养了几只鸭子,放在鹭鸟活动的地方,结果发现,鸭子吃起蝗虫来,比鹭鸟又多又快,于是就号召当地老百姓大量养鸭。每当春夏之间,便将鸭子赶到田地里去吃蝗虫。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

明清时期,养鸭还不仅用来治蝗,同时还用来防治蟛蜞。蟛蜞,是螃蟹的一种,它以谷芽为食,因此,成为稻田害虫之一。明代,珠江流域地区的人们已开始养鸭来防治蟛蜞对水稻的为害。养鸭治虫,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它不仅可以消灭害虫,保护庄稼,同时还能促进养殖业的发展,起到化害为利的效果,是中国生物防治史上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书籍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

前言

上篇 病害生物防治

第一章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

一、生物防治 1

二、生防制剂 2

第二节 发展历史 4

一、国外生物防治 4

二、国内生物防治 5

三、面临的问题 8

第二章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原理

10

第一节 抗生作用 10

一、抗生素 10

二、抗菌蛋白或细胞壁降解酶类 11

三、抗生作用的机制 12

四、抗生素的生产菌 12

第二节 重寄生作用 14

一、概述 14

二、防治原理 15

三、影响因素 15

第三节 竞争作用 16

第四节 捕食作用 17

第五节 交互保护 17

第六节 诱导抗病性 18

第七节 其他机制 19

第八节 定殖过程 19

一、定殖 19

二、定殖的研究方法 20

第三章生防微生物

22

第一节 概况 22

一、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关系 22

二、生防微生物的种类及关系 23

第二节 生防细菌 27

一、主要生防细菌 27

二、生防细菌的主要生防作用 31

三、生防细菌的应用 34

四、生防细菌展望 40

第三节 放线菌 42

一、生物学形态 42

二、种类 43

三、应用方式及其生防作用 44

四、应用前景 48

第四节 生防真菌 48

一、木霉菌 49

二、内生真菌 51

三、寡雄腐霉 53

四、毛壳霉 55

五、拮抗酵母菌 56

第四章抑病土

59

第一节 抑病土的概念 59

一、抑病土的发现 59

二、抑病土的定义 59

三、抑病土的特性 59

第二节 抑病土的作用机制 60

一、土壤非生物因素的作用 60

二、土壤生物因素的作用 61

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 62

四、作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 63

第三节 抑病土的利用 63

一、筛选抑病土 63

二、改良土壤结构 64

三、转移土壤抑制作用 64

四、引入拮抗菌 64

五、作物抗病品种连作 64

第五章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

66

第一节 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66

一、土传真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66

二、土传真菌病害的主要潜在生防因子 67

三、土传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机制 68

四、土传真菌病害生物的防治应用 69

第二节 细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72

一、土传细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72

二、土传细菌病害的主要潜在生防因子 72

三、土传细菌病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机制 73

四、土传细菌病害生物防治的应用 73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75

一、存在问题 76

二、改进方法 76

第六章地上部病害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79

第一节 地上部病害的生物防治 79

一、主要潜在生防因子 79

二、生物防治的主要机制 81

三、地上部病害的生物防治 83

第二节 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87

一、果蔬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物类群 88

二、果蔬采后病害的潜在生防因子 89

三、作用机理 94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97

第七章植物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

102

第一节 食线虫真菌 102

一、捕食性真菌 103

二、机会真菌(兼性寄生真菌) 105

三、产毒真菌 110

四、内寄生菌物 113

五、菌根菌VAM 114

第二节 食线虫细菌 115

一、巴氏杆菌 115

二、根际细菌 116

三、苏云金芽孢杆菌117

四、根际细菌对植物寄生线虫的拮抗机理 117

五、放线菌和其他微生物 118

第三节 其他线虫病害的生防因子 119

一、捕食性线虫 119

二、捕食性的土壤动物 120

三、杀线虫植物 120

四、线虫病毒和立克次氏体 122

第四节 防治线虫病害的微生物农药122

第八章病毒病的生物防治

126

第一节 病毒弱毒株系的交叉保护作用126

一、交叉保护对病毒病防治的研究和应用 126

二、交叉保护的作用机理 127

三、弱毒株系的获得 128

四、交叉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129

第二节 病毒卫星RNA的致弱作用 130

一、卫星RNA对植物病毒病症状的影响 130

二、卫星RNA在防治病毒病害中的研究和应用 131

三、卫星RNA致弱作用的可能机理 132

四、具致弱作用的卫星RNA的筛选 133

五、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33

第九章提高生防效果的途径

134

第一节 生防菌的诱变改良 134

一、微波诱变 134

二、超声波诱变 135

三、离子注入诱变 135

四、原生质体诱变 135

第二节 生防菌的基因工程改良 136

一、基因工程改良原理 136

二、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 139

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生防菌制剂活性的影响 140

一、温度(四季、区域)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 141

二、湿度(大气湿度、土壤湿度)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 141

三、土壤因素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 142

第四节 寄主植物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 144

一、植物根系对生防菌剂活性的影响 144

二、寄主植物与生防菌剂防效的关系 144

第十章生态学与植物病理学

146

第一节 植物病害发生的生态观 146

第二节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147

一、生态学的概念 147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147

三、生态系统 148

第三节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病害的平衡状态 153

一、植物病原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153

二、寄生物和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和内部稳定性 154

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病害 155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和植物病害 156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156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57

三、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病害 157

四、现代植物病理学的生态观 158

第十一章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方法

160

第一节 拮抗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生物活性测定 160

一、分离与筛选 160

二、拮抗活性测定 162

第二节 拮抗微生物与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163

一、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 164

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的应用 164

下篇 害虫生物防治

第十二章害虫生物防治概念与理论基础

166

第一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166

第二节 害虫生物防治简史 168

第三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171

第十三章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 175

第一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 175

第二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主要习性 176

一、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主类型 176

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生习性 177

三、膜翅目寄生蜂的生活习性 180

四、双翅目寄生蝇的生活习性 186

第三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主要类群 187

一、寄生性膜翅目 187

二、寄生性双翅目 196

三、捻翅目 197

四、寄生性鞘翅目 198

五、寄生性鳞翅目 198

第四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保护、引进与繁殖利用 199

一、苹果绵蚜蚜小蜂 199

二、赤眼蜂 200

三、丽蚜小蜂 202

四、荔蝽平腹小蜂 204

五、白蛾周氏啮小蜂206

六、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 208

第十四章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利用

210

第一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 210

第二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主要习性 211

一、寻找食物 211

二、对猎物的知觉和选择 212

三、猎物的捕食和利用 213

第三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类群 215

一、蜻蜓目 215

二、螳螂目 215

三、捕食性半翅目 216

四、脉翅目218

五、捕食性鞘翅目 220

六、捕食性双翅目 222

七、捕食性膜翅目 223

八、捕食性螨类 223

九、农田蜘蛛及其他捕食性动物 226

第四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引进与利用 228

一、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 230

二、引进孟氏隐唇瓢虫防治粉蚧 231

三、引进大唼蜡甲防治红脂大小蠹 231

四、引进小黑瓢虫防治粉虱 232

五、引进智利小植绥螨、胡瓜钝绥螨防治叶螨232

第五节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人工繁殖与保护利用 233

一、天敌大量繁殖的基本方法 233

二、大量繁殖散放的主要捕食性天敌类群 234

第六节 猎物昆虫与捕食者的协同进化 250

一、猎物存活策略 250

二、捕食者的反应 253

第十五章操纵生态环境增强天敌控害能力

255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分类 255

第二节 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模式 256

第三节 增强天敌控制害虫能力的假说 259

第四节 应用实例 260

第十六章昆虫疾病流行学

263

第一节 昆虫疾病流行学中的概念 263

一、昆虫疾病 263

二、昆虫疾病的流行 264

第二节 影响昆虫疾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265

一、病原 265

二、寄主 268

三、环境 270

第三节 昆虫流行病模型的建立 272

一、系统的定义和概念 272

二、昆虫疾病流行学模型的建立 273

第十七章昆虫病原细菌的利用

277

第一节 昆虫病原细菌主要类群及生物学特性 277

一、昆虫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277

二、主要昆虫病原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280

第二节 苏云金芽孢杆菌 282

一、苏云金芽孢杆菌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283

二、苏云金芽孢杆菌类群的分类 284

三、苏云金芽孢杆菌对昆虫的侵染 285

第三节 球形芽孢杆菌292

一、球形芽孢杆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292

二、球形芽孢杆菌的分类 292

三、球形芽孢杆菌对蚊幼虫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 293

第四节 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 294

一、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95

二、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的分类 295

三、金龟子乳状病芽孢杆菌的侵染 296

第五节 昆虫细菌杀虫剂的生产和应用 296

一、昆虫细菌杀虫剂的生产 296

二、昆虫细菌杀虫剂的应用 299

第十八章昆虫病原真菌的利用

301

第一节 昆虫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301

一、昆虫病原真菌的生殖 301

二、生活史 302

三、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 303

四、昆虫病原真菌的入侵和致病机制 304

第二节 半知菌亚门昆虫病原真菌 305

一、白僵菌属305

二、绿僵菌属 307

三、拟青霉属 308

四、轮枝孢属 309

五、野村菌属 310

第三节 接合菌亚门昆虫病原真菌 311

一、虫霉属 311

二、虫疠霉属 312

三、虫瘟霉属 313

四、新接霉属 315

第四节 昆虫病原真菌制剂的生产与应用 316

一、真菌杀虫剂剂型 316

二、真菌制剂的生产 317

三、真菌制剂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319

四、影响真菌制剂防治效果的因素 324

第十九章昆虫病毒的利用

327

第一节 昆虫病毒的主要类群 327

一、昆虫病毒的主要特征 327

二、昆虫病毒的分类和主要类群 329

第二节 核型多角体病毒 333

一、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 333

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理化性质 335

三、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稳定性 337

四、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的侵染 338

第三节 颗粒体病毒 342

一、颗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 342

二、颗粒体病毒的理化性质 343

三、颗粒体病毒对昆虫的侵染 344

第四节 质型多角体病毒345

一、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 346

二、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理化性质 347

三、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稳定性及其对环境的抵抗 348

四、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的侵染 348

第五节 昆虫病毒的生产 350

一、利用昆虫活体大量增殖病毒 350

二、利用细胞系大量增殖病毒 351

第六节 昆虫病毒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352

第二十章昆虫病原线虫

354

第一节 昆虫线虫的主要类群 354

一、昆虫线虫的一般特征 354

二、昆虫线虫的分类 355

第二节 昆虫病原线虫的致病机理 358

一、染病昆虫的病症和症状 359

二、昆虫病原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359

三、昆虫病原线虫的致病机理 360

第三节 昆虫病原线虫的生产及应用 361

一、昆虫病原线虫的生产 361

二、昆虫病原线虫的应用 362

三、影响昆虫病原线虫应用的因素 363

四、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的安全性 364

第二十一章原生动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365

第一节 昆虫病原原生动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365

第二节 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蝗虫的原理与生产技术 366

第三节 蝗虫微孢子虫在防治害虫中的应用 368

主要参考文献 378

主要案例

在美国,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落叶松叶蜂、舞毒蛾、云杉芽卷叶蛾;在苏联,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防治美国白蛾等,也获得成功。

设在马尼拉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组织的一个科学家小组,研究了使用农药对菲律宾水稻和水稻种植者的影响。

国际研究人员有对付小菜蛾的强大武器——比它还小的蜂。小菜蛾在日本是对农作物破坏性最大的害虫。它的幼虫吞食茎椰菜、结球甘蓝、花椰菜、小萝卜和抱子甘蓝。小菜蛾已适应化学杀虫剂。

小菜蛾的天敌蜂很小很小,不用放大镜是难以看见它的。它在产卵时,会把卵下在小菜蛾的幼虫体内。当蜂卵孵化成幼蜂时,幼蜂便会吃掉小菜蛾的幼虫,如果把一种常用的不污染环境的天然杀虫剂与这种以虫治虫的方法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有关书籍生物防治有关书籍书名

植物 病虫害 生物防治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年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 , “十一五”规划 , 教材平装408页

上一篇:低俗闹洞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