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1-14 21:57:47编辑:皮带君
学院简介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自创办至今,经过26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已为国家培养体育专门人才1500余名。多年来,在培育“体育文化人”理念的指导和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的带动下,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支撑,取得了长足发展。学院1999年获准设置体育教育本科专业,2001年体育教育专业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立足湖南西部,辐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定位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具有现代意识和民族特色的新型体育复合性人才。 2001年被湖南省民族委会员确定为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200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国家少数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分别从2004年、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吉首大学近年来,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市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成教学员共1200余人。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于2019年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吉首大学体育学是湖南省重点学科,2016年验收为优秀。2003年获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9年获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8年获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学科”,现已形成民族民间体育、少数民族体质与健康、山地户外运动、民族地区体育教学与训练四个学科方向,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2020年5月21日体育科学学院承办的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荣获教育部“国培计划”精品培训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团队系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首届“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有教授、博士30余人,其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曾宪梓教育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各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能手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0人。

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现已形成一支有活力、能吃苦、敢战斗、能奉献的团队。团队年龄分布均匀,专业方向结构合理。团队长期坚持集体研讨和攻关,建立了良好的团结协作氛围和机制,坚持服务于民族地区体育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历史沿革

1978年05月创建吉首大学“体育科”,并开始招收第一届三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1992年07月吉首大学“体育科”更名为吉首大学“体育系”

1999年09月“体育教育专业”升格为本科,并于当年招生

2000年09月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

2001年05月湖南省民委授予“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2001年09月“体育教育”获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2003年09月“民族传统体育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开始招生

2003年09月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

2004年05月吉首大学“体育系”更名为“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2004年06月湖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5年09月“西部民族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获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09月“体育人文社会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

2005年10月“体育教育专业”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

2005年10月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荣获四项第一名

2007年05月开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

2007年09月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8年06月“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湖南省教育厅授予“优秀教学团队”

2008年09月“体育教育”获首批“省级特色专业”

2009年09月“体育硕士”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10年开始招生

2010年08月“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团队”

2010年09月获“国培计划”—湖南农村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机构资质

2011年07月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上获团体、理论知识2项一等奖

2011年10月体育学一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12月体育学一级学科获得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2012年08月获“国培计划”—国家示范性初中体育项目培训机构资质

2012年09月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上获团体、理论知识2项一等奖

2012年0 9月“民族体育文化理论研究”获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2年09月“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及其创新研究”获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09月《中学体育学科教学设计》获湖南省首届精品资源共享项目

2014年07月“武陵山片区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被确定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2015年09月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上获团体、理论知识、运动技能3项一等奖

2015年10月获湖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学科培训基地

2016年03月体育学获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验收优秀等级

2016年04月获湖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专项培训单位

2016年07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课程化与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7年05月“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志(负责少数民族部分)”获得湖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7年09月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上获团体、理论知识2项一等奖,运动技能1项二等奖

2018年05月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文为2017年审核增列博士授权点,于2019年开始招生;

2018年10月体育学获得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1999年至今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2项(重大招标1项,重点1项)

2002年至今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15项

师资力量

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教职工6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5人,博士10人,硕士研究生3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5%。学院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体育学专家2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教育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湖南“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湖南省“首届青年社科专家”1人、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1人、湖南“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2人、湖南省“教学能手”3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9人等。

教授(14人):白晋湘、钟海平、刘少英、龙佩林、周道平、吴湘军、张天成、彭长锦、陆晨、谌晓安、陈玉凤、张小林、肖红青、郭振华外聘教授(9人):秦椿林、张天白、李艳翎、蒋湘资、武孝贤、孙洪涛、张外安、张惠红、姜丽副教授(28人):吴永海、左燕、李培雄、陈 景、印春力、龙承学、李 政、黄文辉、马志军、饶云鹏、吴文群、郭功斌、欧阳友金、张福兰、李兴平、石红、李成军、万义、朱晓红、陆盛华、唐 丽、覃 英、李政洪、刘卫华、孙锦绣、周国龙讲师(21人):梁红、杨明雄、邬玉波、王海波、杨 慧、龚子飞、田茂林、刘生贵、段绪来、吴力、张学文、唐君玲、符雪姣、刘 蓓、熊静梅、海 刚、彭 友、袁安发、李晓东、陈 平退休教职工(14人):刘湘生、吴子斌、向鸣坤、马根深、宋加华、王朝廷、龚大愚、吴显芝、田兴均、李亚玲、王树茂、张泰乾、刘文成、崔素珍、张旭调离教职工(24人):梁晓龙、吴怡刚、胡英宗、陈建华、涂绍生、黄泽英、胡春荣、刘宗湘、高生永、卜爱华、周平、王艳富、陈亚芳、胡建文、肖宪平、宋彩珍、朱福军、徐建波、王艳、蒋训民、田祖国、罗婉红、何晓东、吴岳衡、张小林、文理中(数据更新至2019年09月06日)办学成就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5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30项,(重大招标课题1项、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91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其中1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摘登;出版专著、教材53部,其中教育部全国高校规划教材1部;学院还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一、二、三等奖3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学院还具备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国家级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机构资质,还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湖南省民族体育先进集体”、“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芙蓉

标兵岗”、“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学院挖掘整理的民族传统项目“高脚竞速”被列为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

本科专介体育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熟悉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训练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体育师范教学能力和较好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中学等基础教育机构或相关单位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健康教育学、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民族民间体育、各专项技能与实践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教练,社区、体育公司健身教练与管理人才,体育行业创业。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体育专项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掌握自我学习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设计和创新、能够解决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及从事一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和服务的能力。

主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导论、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民族民间体育、学校体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项技能与实践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馆、武术俱乐部教练与管理人才,武术行业协会管理人才、武术领域创新创业。[1][2]

上一篇:电光侠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