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袋鼯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1-06 16:10:05编辑:皮带君
形态特征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蜜袋鼯复齿鼯鼠外观体长头体长约12~32厘米,尾巴长15~48厘米约268~300毫米体重110~140克约300~400克分布区域野生蜜袋鼯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四川、贵州、陕西、河南、辽宁等省食性杂食性植食性
整体特征

蜜袋鼯是一种较为小型的有袋动物,它的头部和身体长约12~32厘米,尾巴长15~48厘米,体重为110~140克,耳朵又薄又尖,眼睛又大又圆。它们的前额、胸部及泄殖腔都有臭腺[1][3][4]。

被毛颜色

蜜袋鼯身上长着毛茸茸的被毛,背部通常呈蓝灰色,但也有呈黄色、黄褐色或白色,腹部、喉咙及胸部呈奶白色,背部到鼻子部位之间贯穿着一条黑色的斑纹,而脸部位于眼睛到耳朵的两侧也有类似的斑纹。蜜袋鼯肚子的颜色呈奶油色,在野外,它们几乎同叶子和树枝等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肉眼很难辨别出来[1][4][5]。

雌雄区别

雄鼯蜜袋鼯的阴茎分叉,其前额的臭腺部位是秃的,看起来很明显,体型也比雌性蜜袋鼯要大;雌鼯腹部中央有育幼袋[1]。

四肢特点

蜜袋鼯有一双强有力的后腿,可以帮助它们从一个高树枝滑翔至另一个高树枝。此外,蜜袋鼯每只脚上都有五趾,除了后脚的对趾外,每趾都有爪,后脚第二及第三趾是部分融合的。最特别的是它们长有一张翼膜,翼膜由第五指伸延至第一趾,当脚伸直时,翼膜就可以帮助它们滑翔50米[1]。?

野生蜜袋鼯

宠物蜜袋鼯

物种对比对比维度蜜袋鼯复齿鼯鼠沟牙鼯鼠外观

蜜袋鼯

复齿鼯鼠

沟牙鼯鼠

分布区域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湖北、云南、贵州、北京、陕西、西藏、四川、山西、河北、青海、甘肃、辽宁、河南)中国(北京、甘肃、河北、四川)食性杂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物种属性双门齿目袋鼯科啮齿目松鼠科啮齿目松鼠科参考资料[2][4][9][10][11][12]分布栖息分布范围

蜜袋鼯的分布范围包括新几内亚和附近的某些岛屿、俾斯麦群岛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印度尼西亚[2][4]。

蜜袋鼯历史分布图

亚种分布蜜袋鼯亚种中文名学名命名者及年代地理分布蜜袋鼯北部亚种Petaurus breviceps ariel(Gould, 1842)澳大利亚蜜袋鼯指名亚种Petaurus breviceps brevicepsWaterhouse, 1838澳大利亚蜜袋鼯西部亚种Petaurus breviceps longicaudatusLongman, 1924澳大利亚蜜袋鼯印尼亚种Petaurus breviceps papuanusThomas, 1888?澳大利亚
栖息环境

蜜袋鼯栖息在各种原始、次生和退化的森林中,只要有足够的食物供应,它们都会将这些地方选择作为栖息地,特别是那些有桉树的森林。蜜袋鼯甚至也会出现在种植园和乡村花园中。此外,蜜袋鼯的栖息地还必须有树穴供它们进行筑巢居住[2][4][5]。

生活习性节律行为

为了躲避捕食者,蜜袋鼯很少在白天冒险活动,而是全家一起挤在树洞里睡觉,一直等到黑夜来临,它们才会悄悄溜出藏身的洞穴四处活动,但是在雨夜,蜜袋鼯也会降低它们的活跃度。而由于在寒冷季节及干旱时节,食物的来源会减少,蜜袋鼯的新陈代谢就会降低下来,其活跃性也降低,为此,它们每天要休眠2~23小时。在进入休眠前,蜜袋鼯会降低活动量及体温(它们的体温可以最低降至10.4℃~19.6℃),以减少能量消耗。另外,蜜袋鼯必须在秋天进行长膘,只有这样才能在冬季生存下来[5][6]。

觅食行为

蜜袋鼯是杂食性动物,尤其喜欢以桉树的甜汁液为食。它们的食物还包括花粉、花蜜、昆虫及其幼虫、蛛形纲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在春季和夏季,蜜袋鼯主要以飞蛾和甲虫等昆虫为食;到了秋季和冬季,它们就以桉树汁和花粉等植物产品为食。而蜜袋鼯的食量很大,大约1000平方米的森林才能为一只蜜袋鼯提供充足的食物[4][6]。

饲养的蜜袋鼯主要吃蛋白质(黄粉虫及蟋蟀、蛋、瘦肉等),此外,果实、蔬菜、树汁及花蜜也都是它们的食物,但是需要添加钙添加物,如乳酪等[5]。

活动能力

经过漫长的生命演化,蜜袋鼯前腿和后腿之间的皮肤变得非常宽大,成为垂在身体两侧的宽大皮膜。只要蜜袋鼯使劲伸直四肢,它们就能从树顶跃起,然后在半空中自由地滑翔。凭借四肢和皮膜的活动,加上可以用长尾巴作为方向舵,蜜袋鼯可以随意控制滑翔的方向和距离,它们最远能“飞”出大约150米远,既可以轻松来往于森林的每一个角落,也能轻松甩掉紧追不舍的天敌[6]。

社群行为

蜜袋鼯是群居性动物,它们以最多七只成年雄性和雌性及其幼崽组成一个群体进行筑巢居住。蜜袋鼯的群体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具有排他性领土意识,每个群体会保卫一定数量的桉树林(面积约为10115平方米),为群体成员提供主要食物来源。群体的成年雄性经常会用它们的唾液和肛门、手和脚上的气味腺分泌物来标记这片桉树林领土。蜜袋鼯在前额和胸部也有气味腺,雄性蜜袋鼯会用这些气味腺来标记群体中所有成员。每个蜜袋鼯群体中通常有一只占主导地位的雄性蜜袋鼯,这只雄性蜜袋鼯负责标记大部分领土和群体成员,并且拥有更多与其它雌性的交配权。当另一只动物因为没有蜜袋鼯群体气味而被检测到时,蜜袋鼯就会立即对其进行猛烈攻击。但是在群体中,除了存在一些威胁行为之外,蜜袋鼯之间一般不会发生争斗现象[4]。

在群体成员之间,蜜袋鼯还可以通过发出各种声音进行交流,例如发出一种听起来像小狗吠叫的警报声[4]。

蜜袋鼯觅食

会滑翔的蜜袋鼯

生长繁殖生长阶段详情描述性成熟雄性蜜袋鼯的平均性成熟期为456天;雌性蜜袋鼯的平均性成熟期为236天。繁殖季节在野外,蜜袋鼯一般每两年会繁殖1次,但也要根据气候和栖息地情况而定。澳大利亚北部阿纳姆地的蜜袋鼯没有明确的繁殖季节,但是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蜜袋鼯只在6月到11月进行繁殖。发情期蜜袋鼯的发情周期约为29天。妊娠期雌性蜜袋鼯的妊娠期大约为16天。产仔哺育蜜袋鼯通常每次产仔1~2只,每只幼仔出生时体重约0.19克,它们会留在母亲的育幼袋中,并含着母亲的乳头继续发育。幼仔的眼睛在12~14天时也还是闭着的,身上依然差不多没有毛,随着它们逐渐长大毛发才会长出来。

背着幼仔的蜜袋鼯

物种保护种群现状

蜜袋鼯在大部分栖息地范围内都很常见。在2008年时,澳大利亚的野生蜜袋鼯种群数量尚处于稳定状态[2]。

致危因素

总体而言,蜜袋鼯没有受到重大威胁,但是在许多地区,当地进行农业拓荒的活动却对蜜袋鼯存在着威胁。此外,它们的生存也很容易受到丛林大火的影响[2]。

保护措施

野生蜜袋鼯的分布区存在于许多保护区内。此外,国际保护联盟(IUCN)提出,需要对蜜袋鼯的分类学、生态学、栖息地要求和种群状况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2]。

保护级别

2016年6月30日,蜜袋鼯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该组织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级别为无危(LC)[2]。

野生蜜袋鼯会受到保护

饲养指南饲养方法

蜜袋鼯白天要在巢箱中休息,到了晚上才会开始活动。饲养箱要尽可能大一些,箱中需要放入树枝,以便蜜袋鼯上下活动,如果饲养的蜜袋鼯不止一只,最好把新成员放入不同的饲养箱中。蜜袋鼯白天要在暗处休息,所以要选一个遮光性较好的巢箱才行。虽说木制鸟用巢箱容易被排泄物弄脏,也容易被蜜袋鼯咬坏,但这个材质的巢箱透气性很强,只要定期换新的巢箱就好,为了方便蜜袋鼯上下活动,可以在笼中放进一些树枝。如果饲养箱比较高,还可以在顶部加一些树枝,蜜袋鼯用前足抓住树枝的动作也可以帮它磨平趾甲[8]。

日常饲喂蜜袋鼯可以选用蜜袋鼯专用饲料为主,苹果、番薯、胡萝卜、香蕉等切成小块的蔬果为辅。蜜袋鼯是杂食性动物,也可以买一些给甲壳虫食用的昆虫饲料给它吃。如果饲养的蜜袋鼯数量很多,箱底就很容易被排泄物弄脏,可以铺一层带网眼的隔板,下面再铺一些卫生纸或报纸[8]。

疾病防治

蜜袋鼯作为宠物被饲养的时间还很短,并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疾病,不过在它们10年的寿命中,难免还是会生些小病,即使饲养得当,也有可能让蜜袋鼯在温度不稳定的换季时节生病。另外,饲料的卫生状态也是导致它们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能为蜜袋鼯治病的宠物医院并不多,主人在平时就要关注蜜袋鼯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尽早去医院救治[8]。

蜜袋鼯宠物

上一篇:双尾怪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