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朱西宁(作家)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1-06 09:43:48编辑:皮带君

朱西宁(作家)的个人简介

朱西宁(1926―1998),原名朱青海,当代作家,祖籍山东省临朐县。从他父辈起,即落户宿迁,定居宿城镇。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杭州国立艺专深造。后投笔从戎,参加国民党军队,1949年随军去台湾,先后任陆军上尉、上校参谋等职。自幼爱好文学,虽身在军旅,却能坚持写作,因而成为台湾军旅中出名的作家。当时,他和段彩华、司马中原被誉为台湾陆军中有名的“凤山三剑客”,是台湾文坛上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

中文名:

朱西宁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省临朐县

出生日期:

1927年6月16日

逝世日期:

1998年3月22日

职业:

作家

代表作品:

《七对怨偶》、《朱西宁小说精品》

简介

朱西宁(1926―1998),原名朱青海,当代作家,祖籍山东省临朐县。从他父辈起,即落户宿迁,定居宿城镇。

抗日战争爆发时,朱西宁在苏北和皖东一带读书。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杭州国立艺专深造。后投笔从戎,参加国民党军队,1949年随军去台湾,先后任陆军上尉、上校参谋等职。由于他自幼爱好文学,虽身在军旅,却能坚持写作,因而成为台湾军旅中出名的作家。当时,他和段彩华、司马中原被誉为台湾陆军中有名的“凤山三剑客”,是台湾文坛上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家。?

朱西宁在台湾军队中干了20多年,1972年从台湾“国防部”上校参谋位置上退役,专门从事写作,先后任《新文艺》杂志主编,黎明文化公司总编辑。他的创作生涯达50多年,出版小说30多部。

作品题材广泛,手法多变,亦有实验性质的作品,长于描写百姓生活,如早期作品八二三注生动描写了八二三炮战,包括了当时政局、军队、战地以及百姓的生活。代表作有铁浆、八二三注、破晓时分,而遗世作品华太平家传,达五十万馀言,七度易稿,至死未休,可见其严谨的写作态度。

朱西宁妻子刘慕沙为日本文学翻译名家,育有三女: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均在文学上有成,其中朱天文、朱天心亦为台湾重要当代作家,朱氏一家在台湾文坛有不可替换的独特地位。为此,台北希代出版有限公司为他家出版一本书,名为《小说家族》。

作品

小说

《七对怨偶》

《八二三注》

《大火炬的爱》

《牛郎星宿》

《朱西宁小说精品》

《朱西宁自选集》

《冶金者》

《旱魃》

《奔向太阳》

《非礼记》

《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风不相识》

《海燕》

《狼》

《破晓时分》

《茶乡》

《将军令》

《将军与我》

《现在几点钟》

《第一号隧道》

《蛇》

《画梦记》

《华太平家传》

《黄粱梦》

《新坟》

《熊》

《猫》

《猎狐记》

《铁浆》

合集

《可以饶恕,但不可以忘记》

《月到天心处》

散文

《林森传》

《日月长新花长生》

《多少烟尘》

职业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他才11岁,便离开家乡,开始了流亡生活,浪迹于苏北、皖东、南京、上海等地,断断续续地读书和工作。抗战胜利后,入杭州国立艺专。

1946年,他19岁时,在当时的《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小说《洋化》。

解放战争时期加入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了台湾。他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上等兵至上校军阶,先后25年之久。50年代登上台湾文坛,是台湾“军中作家”之一,与司马中原、段彩华并称“军中三剑客”。

他曾任台湾黎明文化公司总编辑、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并曾主编《新文艺》杂志、任职于新中国出版社。70年代,他曾公开提倡开放30年代文学作品,对围攻乡土文学表示异议,因而遭到官方冷遇。

1977年8月,台湾当局召开规模较大的“第二次文艺会谈”,会议不仅不让他参加,还针对他所提倡的开放30年代文学作品问题正式通过决议,要“匡正视听,以免流毒社会”云云。有些作品带有反共倾向。

社会评价

夏志清提过:“朱西宁亦是台湾的一个文化界奇人,因为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很少有像他这样,把基督教义及中国传统两者都看得这般认真。”

朱西宁张爱玲断交始末

因为痴迷张爱玲,台湾出版人、作家朱西宁捎带着也喜欢上了胡兰成。不仅如此,朱西宁先把张爱玲这位反目成仇的昔日恋人接到自己家里住,又出钱帮他出版了作品集。

朱西宁对张爱玲的喜爱,打他还在大陆当兵时就开始了――他年轻时跟着军队颠沛流离,跑遍大半个中国,口袋里装的唯一一本书,就是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

等国民党战败,朱西宁跟着到了台湾,把对张爱玲的这份痴迷也随身带了过去。他刚到台湾时,张爱玲可不像如今这般风靡。她的文学作品,被很多人当作是鸳鸯蝴蝶派一类的通俗小说。许多搞纯文学研究的人,甚至觉得张爱玲和琼瑶没什么两样,一般的读者更不知道张爱玲是谁。成为知名社会人士的朱西宁到处替自己的偶像说好话,据女儿朱天心回忆,他“就像个传教士一样”,不断到大学讲张爱玲,在公开场合演讲的时候,也总把重点放到张爱玲身上。

朱西宁的这番热忱,也打动了张爱玲,他们开始有通信,通常是谈论文学,信里,张爱玲说朱西宁:“你就是沈从文笔下那个最好的小兵。”

1974年,一次,朱西宁又在演讲中提到了张爱玲,并且顺带谈起张爱玲的前夫胡兰成。此时,一个大学生爆料:胡兰成现在就在台湾。听到这个消息,朱西宁立即动身去寻找胡兰成。据说,他的想法倒也很简单:我看不到张爱玲,能看看胡兰成也好。

他恐怕想不到,这一找,不但为自己找来了巨大的非议,最后连自己与张爱玲的交情,也由此了断。

在那时候的台湾,胡兰成名声极差,属于“落水狗”一样的人物。他才华依旧很高,在乡下讲课极好,很轰动,学生很多。但他在汪精卫手下当汉奸的经历,还是被人抖落出来。于是,一些爱国学生便在胡兰成宿舍前面大肆抗议,要“打汉奸”。胡兰成自己并不怕这些东西,但他怕给别人惹麻烦,一时也有点手足无措。他是“党国元老”张群从日本邀到台湾的,这么一闹,真有点呆不下去。

学生抗议的事情,很快被朱西宁知道了。当时,朱家恰好有间房子是空的,虽然简陋,但是能住人。于是,他连夜把胡兰成接来,安置一些简单的家具,好让他有个地方安身。胡兰成的门生很多,后来干脆在朱家开课讲《易经》。每到星期六或星期天的晚上,大家会来听课。朱西宁的太太就充当伙夫,常常做二三十人的饭菜。

不料,这件事传将出去,对朱西宁的辱骂声也随之传来。许多人开始“打汉奸”,抵制朱西宁的文章,甚至跟朱西宁绝交。对于朱西宁的老朋友们来说,他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他们大概觉得:都是过去抗战的人,怎么能帮一个汉奸?

但这并没让朱西宁却步。不但如此,为了帮助胡兰成出文集,他凑钱特地办了一家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就是后来在台湾颇有名气的“三三书坊”。不消说,这个行为更是惹恼了众人。朱天心记得,那些叔叔、伯伯纷纷和父亲断了联系。她也弄不清,为什么面对如此大的压力,父亲还是要帮胡兰成,只能揣测,“也许是因为父亲喜欢张爱玲”。

胡兰成最为人诟病的,一个是他曾经的政治立场,一个是他在对女性方面的私德不佳。然而这两点,朱西宁似乎并不在意。

据朱天心回忆,老年的胡兰成仍然很有风度。引用台湾著名作家唐诺的话来说,“胡兰成比马英九帅多了,英挺、干净”。因此,当胡兰成客居朱西宁家讲课时,还是有无数女学生前来旁听,甚至为他争风吃醋。据说,胡兰成喜欢走路散步,而且每次走路都很慢,结果他身后总跟着一群穿高跟鞋、打扮入时的女生,成为当时一道风景。还有些女孩子们讨好的小伎俩,说起来也好笑。比如,胡兰成衣服洗好晾干,就有很多女生抢着去叠起来。还有的女生,会做一些小菜带来给胡兰成吃。但朱天心说,这帮小公主在家其实什么都不做,手艺都很差,结果“连我吃都觉得难吃”。

还有一个女学生,常常大声背诵张爱玲的小说,试图用这一方式来吸引胡兰成注意。这个女学生是萧丽红,日后也成了台湾著名女作家,受到两岸三地不少读者喜爱。

朱天心回忆说,面对这些年轻女性的倾慕,暮年的胡兰成表现得很冷静,也很君子,既没有利用,也没有表现出一点不恰当的回应来。朱西宁对胡兰成的好感,也许与此有关。

那段时间里,张爱玲一直与朱西宁有书信往来。有一次,朱西宁竟然在写给张爱玲的信中,替胡兰成开脱,还把胡兰成与朱家人一起游山玩水的照片寄了过去。

现在想来,朱西宁大概以为,自己是在撮合这一对昔日恋人:既然你们都是我喜欢的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为什么不能重新开始呢?

在信里,朱西宁试图用男人的道理去说服张爱玲,这等于让张爱玲承认,胡兰成对于感情的态度就是这样子,他对生命中每个女人都有完整的爱。

但这封信之后,张爱玲就和他断然绝交,从此音讯全无。

"朱西宁"最后的小说出版

作家朱西甯生前未及完成的长篇小说《华太平家传》终于2002年03月06日正式发表。身为其同业、好友的作家苏伟贞说,这样性质的着作永无完成之日,就以这样没有终局的广大想像空间出版吧。

《华太平家传》以十九、廿世纪之交的山东为起点,描绘一个家族面临基督教传入等变化的冲击。朱西甯的大女儿朱天文说,这本作品其实可以回溯到朱西甯创作的早期,并先后以不同的名称、型态存在。

早在从军报国的时代朱西甯心中就已经有了《华太平家传》的雏形,还取过一个暂时的名称《潮流》。民国五十年代又变成《倾国倾城》,连书中的人物相貌都用笔画了出来。民国七○年代又把书名变为《异象》。

数度开始动笔,还曾遇上十多万字的完工稿纸丧于白蚁的黑色幽默情节,朱西甯为此还认为「也许是因为写得不够好吧」。朱西甯的女婿、文字工作者唐诺说看了这本书后等于将真实的人生、一整个世代放进「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这样的诗句中,读来更有体会。

除了朱西甯的家人之外,作家骆以军、刘大任、苏伟贞等人也参与昨天的新书发表。许悔之以圣经中五饼二鱼的记载来比喻与朱西甯相处的经验,也就是与朱西甯相聚,总不至于匮乏。

作家刘大任更将自己的《落日照大旗》归因于阅读朱西甯的《铁浆》后之影响。《铁浆》首度问世于一九六三年,刘大任说他看了该书之后产生极大的震撼。这种「铁铮铮的汉子」之风格也影响他于一九六六年写下《落日照大旗》一书。

上一篇:张铁(歌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