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郭村镇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0-17 06:05:39编辑:皮带君
农业发展

全镇以砂壤土较多,以种植玉米、沁州黄、蔬菜、芦笋等为主,种植沁州黄5000亩,优质核桃1500亩。养殖业发展迅速,现有黄牛3100头,羊存栏4000只,猪存栏700头,土鸡17000只,蛋鸡50000只,新发展兔联体2个。新建肉兔养殖基地1个,种兔存栏5000只,年出栏商品兔250000只。发展肉鸭10000只。元王村矿泉水水质较好,含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历史沿革

抗日战争到1958年前郭村镇属沁县抗日四区,1958年改为上游人民公社,辖漫水乡、迎春乡、城关镇西部。1958年8月改为郭村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为郭村镇人民政府,建镇以来,经历了乡镇机构改革和2001年撤乡并镇,均保持原名称和建制村,隶属不变。全镇现辖郭村、开村、元王、仁胜、端村、东坡、上湾、池堡、瓦窑沟、巨良沟、苗家坡、丁家山、郭家庄、石板上、南沟、大沟、冀家凹、圪达18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1]

经济指标

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8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13元,粮食总产量为1184.73万公斤,乡镇企业收入达8400万元,上交国家利税28万元。

人文历史

郭村镇[2]人文历史底蕴浓厚,民俗文化独具魅力,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是中国象棋的发源地。交通极为便利,省道南沁线,县道漳开线纵横交错,二沁铁路横穿而过。依山傍水,北靠伏牛山,境内有千女湖、迎春湖两座水库,植被茂密,地势平坦,泉水众多,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郭村镇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是文化古镇、旅游圣地。人口居住集中,镇政府所在地郭村,住宅多为明清建筑风格,街巷道整齐有序。全镇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处:大云院、普照寺;市级文物单位2处:仁胜洪济寺、田氏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多处,文物古建数量之多,级别之高,保存之完整,在全市乃至全省少见。另外,元王福严寺、上湾卫氏宗祠、赤龙池等古迹遗址,都彰显了郭村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昔日繁华的缩影。棋盘山、千女湖等独特的自然景观,体现了郭村镇的名镇风貌。此外,郭村镇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如牛郎织女的故事、象棋溯源等,元王高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流传盛行,更增添了郭村镇的历史文化内涵。

郭村镇民风淳朴,物阜民丰,是红色名镇、革命老区。老一辈无产阶级被革命家朱德、薄一波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牺盟会决死队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根据地,创建了“上党银号”,郭村镇成为决死队成长的摇篮,领导晋东南抗战的中心。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郭村以出兵、出粮、出干部而著称,不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郭村镇名人辈出,英勇为国捐驱的烈士就有3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有省军级干部近30人,地师级以上干部近80人。全长治仅有18位将军,从郭村镇就走出了张文舟、安秀峰、卫崇保、田怀玉、王志英等五位将军,因此,又有“将军之镇”的美誉。

环境资源

村镇辖区内山脉主要有伏牛山、棋盘山、白鹿山、云蒙山,棋盘山主峰海拔1748.4米,为全县最高峰。辖区内泉水众多,元王泉水以优质矿泉水闻名。1959年冬,全县千名妇女在全国妇女劳模王东果带动下,昼夜劳动,与男同志一齐修建一座千女水库。全镇依山傍水,林牧资源丰富,抗日战争时期大量林木惨遭破坏。建国后经过历年建设,2010年林地面积恢复发展到6.25万亩。

郭村镇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候8.9℃,年平均无霜期167天,年平均降雨量567.4毫米,是农作物生产的黄金区域。全镇国土面积7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088亩,,水面600余亩。

人口数据

1949年全镇总户数2713户,人口9526人;1978年全镇总户数3105户,人口12658人;2010年全镇总户数3338户,人口11026人。

交通状况

郭村镇地理位置

辖区内省道南沁线,县道漳石线纵横交错,二沁铁路横穿东西,全镇18个行政村都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柏油)路,交通条件较为便利。[3]社会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镇政府持续推进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18个行政村实现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公路,村级文化活动室和体育活动广场实现全覆盖。2010年全镇有普通中学1所,小学9所,乡镇医院一个,卫生所21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0%。

郭村镇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全镇拥有众多文物古迹,大云院、普照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仁胜洪济寺、田氏宗祠为市级文物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十余处;已有200多年传承历史的元王高跷,通过省级非文化遗产项目评审;在革命战争中,郭村以出兵、出粮、出干部而著称。上党银号、山西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暨牺盟上党中心区、山西青年抗战决死一纵队、山西第三行政区民族革命中学分别在本镇郭村村、南沟村、仁胜村、冀家凹村设立,不少行政村都留有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活动遗址;新中国成立后全镇涌现出了张文舟、安秀峰、卫崇保、田怀玉、王志英等五位将军。因此,郭村镇又有“将军之镇”的美誉[1]。

山西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暨牺盟上党中心区旧址:

位于山西省沁县县城西12.5公里郭村镇南沟村。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朱总直接安排,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书记薄一波,以阎锡山山西第三行政区政治主任(不久改称“督察专员公署专员”)身份率员,于是年10月进入沁县开辟晋东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初,日军飞机连续轰炸沁县城,2月下旬,三专署机构迁址于南沟村。三专署权辖沁县、沁源、安泽、黎城、武乡、襄垣、榆社、辽县、和顺、昔阳、祁县、太谷、榆次13个县。期间,三专署在政权建设上,惩办打击了一大批与人民抗日活动作梗的旧政权人员,改造了本区大部县、区、编村的政权组织;在组织群众性抗日活动上,组建了晋东南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文化、各界联合“抗日救国总会”组织,并组织了在华北抗战史上颇为著名的“晋东南各界拥蒋抗日大会”等重大活动;在武装建设上,新组建了决死游击一团、二团、三团等5个团的建制队伍,扩充了决死队实力,在兵源及作战上有力地支持了八路军的作战行动;在干部建设上,开办了“西林整军”军政干部训练班及“第三行政区民族革命中学”,培训了大批抗日骨干队伍;在后勤建设上,开办了著名的“上党银号”,开设了一批“兵工厂”、“服装厂”、“粮食加工厂”、“商店”等雏形状态工商业,对巩固、建设根据地,保证抗日军需、民用起到重要作用。1939年6月下旬,阎锡山“秋林会议”后及日军第二次九路围攻晋东南前夕,三专署迁出南沟。在该村居留历时长达17个月。山西省牺公上党中心区也同时随以薄一波为首的山西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南沟村。牺公上党中心区驻南沟村期间,积极协助和配合了三公署的各项活动。出版、发行了机关刊物《上党战旗》、《每日电讯》;组织轮训了牺盟会区以上干部;分片召开了准备粉碎日军扫荡的联席会议;组建了“牺盟上党中心区路东办事处”。 1986年5月,沁县人民政府公布南沟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云禅院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西郭村村偏东方向,俗称“大庙”,北宋创建,明崇祯三年(1215)重修。为坐北向南二进院,今存山门,正殿为金代改建,深广各三间,悬山顶,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昂,后殿侧有配殿、耳殿。禅院建筑宏伟,风格独特,刻制精细,雕刻华丽,残存壁画,图案精美,格调高雅。[1]

普照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10公里开村。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坐北向南,现存中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飞檐歇山顶,柱头斗拱双昂五铺作,经金,明、清多次修葺仍保留金代风格,存北魏千佛碑1通(1989年移县文物馆),清代碑2通,是上党地区建筑宏伟的佛教寺院之一。[1]

区划

140430101201 121 郭村村委会

140430101202 220 开村村委会

140430101203 220 元王村委会

140430101204 220 仁胜村委会

140430101205 220 端村村委会

140430101206 220 东坡村委会

140430101207 220 上湾村委会

140430101208 220 池堡村委会

140430101209 220 瓦窑沟村委会

140430101210 220 巨良沟村委会

140430101211 220 苗家坡村委会

140430101212 220 丁家山村委会

140430101213 220 郭家庄村委会

140430101214 220 石板上村委会

140430101215 220 南沟村委会

140430101216 220 大沟村委会

140430101217 220 冀家凹村委会

140430101218 220 圪达村委会

上一篇:西溪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