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0-12 16:10:40编辑:皮带君
人物经历教育经历时间院校专业学位1978——1982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学士1983——1986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1997——2000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工作经历

1985——1990,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讲师。

1990——1994,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1994——1996,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教授。

1996——2000,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0——2006,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6——目前,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天作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和新建大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2013——目前,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科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德国包豪斯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导师。

1995年—2010年,随中国建筑代表团、教育代表团出访欧、美、日、港、澳、台等地,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主要成就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创作方法、城市形态与更新、景观与生态规划。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总装备合作科研15项、其它国内外科研课题120余项。共获得国际、国家、省部级科研奖60项,出版《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场地设计》等专著10部,发表《建筑创作主体论》《整体的设计》《The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等学术论文近两百篇,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25人,硕士研究生125人。

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创作理论与方法、城市形态与更新。[3]

学术论文

[1]张伶伶.张伶伶[J].世界建筑,2019(5):16,120.DOI:10.16414/j.wa.2019.05.005.

[2]王靖,张伶伶,孙悦岑.山院观山——漫山艺术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21(4):80-87.DOI:10.19819/j.cnki.ISSN0529-1399.202104017.

[3]蔡新冬,陈磐,巴音布拉格,等.空间的催化——天津“星耀五洲”改造札记[J].建筑学报,2020(6):75-79.DOI:10.19819/j.cnki.ISSN0529-1399.202006015.

[4]陈石,袁敬诚,张伶伶.城市空间肌理的时空演进规律与特征分析[J].华中建筑,2021,39(4):28-32.

[5]赵曼彤,张伶伶,袁敬诚.地域、区域、场域多维嵌套——动态域定景观导控的绿色设计方法[J].华中建筑,2021,39(11):80-85.

[6]白晓伟,刘德明,张伶伶,等.全民健身中心通风腔体几何参数对自然通风性能的敏感性分析[J].建筑科学,2020,36(8):114-122,159.DOI:10.13614/j.cnki.11-1962/tu.2020.08.16.

[7]张伶伶,张帆,赵伟峰.区域建筑学[J].建筑学报,2019(11):1-8.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9.11.002.

[8]孙莞,张伶伶,单鹏宇.严寒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冬季景观使用影响因子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8(1):78-85.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8.01.010.

[9]张帆,张伶伶,焦洋.场所衔接——盘锦市翠霞湖接待中心改造设计[J].新建筑,2020(5):70-73.DOI:10.12069/j.na.202005070.

[10]张帆,张伶伶,张蔷蔷.集群形态理论下的城市结构生长模式[J].建筑学报,2017(10):112-117.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7.10.018.

[11]张帆,张伶伶,李强.大空间建筑绿色设计的腔体导控技术[J].建筑师,2020(3):85-90.

[12]陈雷,李燕,张伶伶.一种对于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的拓展模式的探索——"404工作室"的日常[J].建筑师,2020(6):91-97.

[13]张伶伶,夏柏树,刘万里,等.大连理工大学辽东湾校区图书信息中心绿色技术集成应用研究[J].建设科技,2020(10):34-36.DOI:10.16116/j.cnki.jskj.2020.10.006.

[14]袁敬诚,张伶伶,赵伟峰.循流·循序·循境:辽东湾新区城市设计[J].规划师,2018,34(9):61-67.DOI:10.3969/j.issn.1006-0022.2018.09.010.

[15]张伶伶,李辰琦,陈雪松,等.辽东湾体育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13(10):72-77.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3.10.012.

[16]张伶伶,赵伟峰,陈雪松.平实自然的选择——大连理工大学辽滨校区图书信息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13(12):88-95.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3.12.016.

[17]王冰冰,张伶伶.北京建筑异质要素移植策略研究[J].建筑学报,2011(12):1-6.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1.12.001.

[18]王靖,张伶伶,武威,等.文化主题性与城市空间特色——一个区域城市设计的两种文化思考[J].建筑学报,2010(8):98-100.DOI:10.3969/j.issn.0529-1399.2010.08.019.

[19]吕宵,张伶伶,夏柏树,等.寒地会展建筑展厅单元空间形态能耗关联研究[J].华中建筑,2019(12):130-137.

[20]王超,张伶伶,张民意,等.基于数据库分析的北方大中型体育馆形体空间要素能耗关联度研究[J].华中建筑,2019(6):26-32.

[21]王靖,张伶伶,武威.园中之院——时空行为下的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J].新建筑,2019(5):40-43.DOI:10.12069/j.na.201905040.

[22]孙莞,张伶伶,单鹏宇.人群差异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景观需求的影响分析[J].中国园林,2017,33(5):96-100.

[23]焦洋,张伶伶,侯旭龙.区域维度下的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探索[J].建筑技艺,2019(3):68-73.DOI:10.3969/j.issn.1674-6635.2019.03.008.

[24]袁敬诚,陈石,张伶伶.新型城镇发展示范区的低碳生态规划策略-以辽东湾新区为例[J].规划师,2015(z1):146-152.DOI:10.3969/j.issn.1006-0022.2015.z1.031.

[25]赵曼彤,张伶伶,袁敬诚.现代城市的动态设计思维框架建构[J].华中建筑,2018,36(4):12-15.

[26]张帆,张伶伶,张蔷蔷.微型城市设计——建筑形态的区域压力应变研究[J].新建筑,2018(2):100-105.DOI:10.12069/j.na.201802019.

[27]莫娜,张伶伶.存在主义哲学语境中的传统景观意境研究[J].中国园林,2010,26(7):51-53.DOI:10.3969/j.issn.1000-6664.2010.07.011.

[28]张帆,张伶伶,张蔷蔷.区域视角下城市肌理的协同演化研究[J].建筑师,2017(6):31-39.

[29]袁敬诚,张伶伶.辽东湾新区城市设计[J].城市建筑,2017(30):52-59.DOI:10.3969/j.issn.1673-0232.2017.30.012.

[30]黄勇,侯钰,张伶伶.地域文化的回应——吉林市人民大剧院设计思考[J].建筑技艺,2017(8):98-101.DOI:10.3969/j.issn.1674-6635.2017.08.015.

[31]黄勇,张伶伶,张群,等.建筑教化——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实践[J].新建筑,2014(6):86-90.DOI:10.3969/j.issn.1000-3959.2014.06.020.

[32]王靖,张伶伶,孙洪涛.办公室里的玻璃盒子[J].新建筑,2014(2):90-93.DOI:10.3969/j.issn.1000-3959.2014.02.023.

[33]孙洪涛,张伶伶,蔡新冬.松花江流域城市水域景观生态策略——以吉林市水域景观规划为例[J].新建筑,2013(4):136-139.DOI:10.3969/j.issn.1000-3959.2013.04.031.

[34]袁敬诚,张伶伶,关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盘锦为例[J].华中建筑,2013(3):76-80.DOI:10.3969/j.issn.1003-739X.2013.03.018.

[35]孙洪涛,张伶伶,蔡新冬.松花江流域城市滨水景观特质比较[J].华中建筑,2013(11):95-99.DOI:10.3969/j.issn.1003-739X.2013.11.022.

[36]杨姝扬,张伶伶,王靖.矿业废弃地空间环境修补对策探索——以阜新市海州露天矿废弃矿区治理为例[J].华中建筑,2012,30(1):128-132.DOI:10.3969/j.issn.1003-739X.2012.01.032.

[37]郑迪,张伶伶.地域技术的建构方式[J].华中建筑,2011,29(6):24-27.DOI:10.3969/j.issn.1003-739X.2011.06.007.

[38]莫娜,张伶伶.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的礼制性表意模式研究[J].新建筑,2011(6):124-126.DOI:10.3969/j.issn.1000-3959.2011.06.027.

[39]董轶聪,张伶伶,马丁·沃伦萨克.辽滨新城博物馆绿色建筑方案设计初探[J].华中建筑,2011,29(7):58-61.DOI:10.3969/j.issn.1003-739X.2011.07.015.

[40]莫娜,张伶伶,刘勇.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的时空交互性[J].华中建筑,2010,28(8):18-20.DOI:10.3969/j.issn.1003-739X.2010.08.006.

[41]王靖,张伶伶,戴晓旭.城市区域空间及其文化性的理论研究[J].新建筑,2010(5):123-125.DOI:10.3969/j.issn.1000-3959.2010.05.024.

[42]张伶伶,夏朝旭,侯钰.吉林市的历史风貌与特色[J].华中建筑,2010,28(3):163-165.DOI:10.3969/j.issn.1003-739X.2010.03.052.

[43]王靖,张伶伶,戴晓旭.城市空间中的"文化线路"[J].华中建筑,2010,28(7):148-150.DOI:10.3969/j.issn.1003-739X.2010.07.043.

[44]王靖,张伶伶,戴晓旭.展现族群文化特征的城市空间建构——呼伦贝尔市的城市区域划分与空间节点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10,28(11):130-132.DOI:10.3969/j.issn.1003-739X.2010.11.037.

[45]张伶伶,焦洋,赵伟峰.建筑创作的团队效能——以盘锦地方大学方案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0,28(9):73-76.DOI:10.3969/j.issn.1003-739X.2010.09.022.

[46]郑迪,张伶伶,孙洪涛.地域技术的空间属性[J].华中建筑,2010,28(12):6-7.DOI:10.3969/j.issn.1003-739X.2010.12.003.

[47]莫娜,张伶伶,刘大平.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的景观域研究[J].华中建筑,2009,27(3):115-119.DOI:10.3969/j.issn.1003-739X.2009.03.029.

[48]黄勇,陈磐,钟兆康,等.空间语言解析--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空间设计[J].建筑技艺,2015(8):105-107.DOI:10.3969/j.issn.1674-6635.2015.08.021.

[49]孙洪涛,张伶伶,蔡新冬.松花江流域城市水域景观特色优化策略[J].城市建筑,2013(15):135-137.DOI:10.3969/j.issn.1673-0232.2013.15.022.

[50]李辰琦,张伶伶,王靖.当代建筑创作中的情感思维探索[J].建筑师,2012(2):84-87.

[51]张伶伶.杨总永生[J].建筑师,2012(5):98-99.

[52]焦洋,张伶伶,张帆.建筑接受的亚政治中介[J].建筑师,2010(4):79-82.

[53]夏柏树,王,靖,等.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文化对建筑形态创作的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79-284.DOI:10.3969/j.issn.1673-1387.2009.03.007.

[54]郑迪,张伶伶,李光皓.建筑地域技术的主体目的[J].城市建筑,2008(10):99-101.DOI:10.3969/j.issn.1673-0232.2008.10.037.

[55]黄锰,张伶伶,郑迪.技术层级观念与建筑创作[J].城市建筑,2008(9):90-92.DOI:10.3969/j.issn.1673-0232.2008.09.034.

[56]鲍继峰,刘大平,刘克良,等.东北城市与建筑论坛[J].时代建筑,2007(6):38-45.DOI:10.3969/j.issn.1005-684X.2007.06.010.

[57]王超,张伶伶,吕宵.低能耗目标下的北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形体导控研究[J].建筑学报,2020(s1):38-43.

[58]张龙巍,张伶伶,黄勇.数字技术下的大空间建筑围护体系优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3):474-484.DOI:10.11717/j.issn:2095-1922.2015.03.12.

[59]赵曼彤,张伶伶,赵永麒.动态秩序倾向下动态城市设计的理论模型与思维范式[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1-11.

[60]赵曼彤,张伶伶,赵永麒.动态域定下辽东湾新区城市设计的多思维方法与实践探索[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1-14.

[61]刘洪彬,袁敬诚,张伶伶,等.区域维度视角下醴陵中国陶瓷谷城市设计研究[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1-9.

[62]赵曼彤,张伶伶,袁敬诚.生态学语境下的审视城市设计方法的新范式[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8(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8:1-5.

[63]张蔷蔷,张伶伶,袁菁.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结构自主生成技术研究[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65-68.

[64]黄勇,张伶伶,陈磐.建筑创作主体的建构[J].中国建筑教育,2018(2):96-103.

[65]赵曼彤,张伶伶,袁敬诚.系统视角下动态城市设计的思维方法[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7(第十二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7:1-4.

[66]张弛,张伶伶,袁敬诚.海绵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南部新城为例[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6年第十一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6:1-4.

[67]张弛,张伶伶,袁敬诚.滨江区的生态系统整合规划与实践--以吉林南部新城为例[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5:1-5.

[68]张弛,张伶伶,袁敬诚.吉林南部新城滨江区生态廊道的建立[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5:1-4.

[69]张伶伶,袁敬诚.整体自然观的辽东湾新区城市设计[J].城市设计,2015(1):94-101.

[70]袁敬诚,张伶伶,关山.基于整体自然观的辽东湾新区滨水区生态规划探索[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4:1-6.

[71]孙洪涛,张伶伶,蔡新冬.寒地城市水域景观规划生态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城市水域景观生态策略为例[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4中国建筑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80-85.

[72]孙洪涛,张伶伶,蔡新冬.松花江流域典型城市生态化空间格局的规划建构[J].建筑学报,2014(s1):138-142.

[73]付瑶,张伶伶.卓越建筑师培养的三个平台[J].中国建筑教育,2014(2):42-45.

[74]张伶伶.综论:建筑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被引量:1[J].中国建筑教育,2014(2):5-6.

[75]王靖,张伶伶,付瑶.授业,解惑,传道-建筑设计的入门教育[J].中国建筑教育,2014(1):61-66.

[76]孙洪涛,张伶伶.滨江新城的生态规划策略研究[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186-190.

[77]孙洪涛,张伶伶.寒地滨河城市水域生态格局建构研究--以吉林城市水域生态格局建构为例[C]https://www.530311.com/baike//第二届严寒、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大会暨第二届绿色建筑技术论坛,论文集.2013:1-6.

[78]黄勇,王凯,张伶伶.多智能体系统(MAS)下的"干扰"建筑[C]https://www.530311.com/baike//2013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3:120-124.

[79]张伶伶,李辰琦,黄勇,等.辽东湾体育中心[J].建筑学报,2013(10):72-76.[14]

[80]关于奥林匹克公园的思考·建筑学报·2002·第11期

[81]大海边的小房·建筑学报·2001·第1期

[82]整体的设计·建筑学报·2000·第7期

[83]建筑创作过程中的完善阶段·建筑师·2000·第92期

[84]主体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新建筑·2000·第2期

[85]发现基地中隐含的秩序·建筑学报·1996·第9期

[86]建筑创作主体论·建筑学报·1990·第3期

科研项目

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寒地大空间公共建筑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批准号5173800)[4]

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松花江流域典型城市生态化空间形态技术研究》(批准号50678042)

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辽宁滨海新城低碳化城市空间技术研究》(批准号51078240)[5]

04、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方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新方法与技术协同优化》(批准号2016YFC0700202)[6]

05、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北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批准号2011BAJ05)[7]

06、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更新与建筑创新》(批准号LT2011009)

出版图书

1.《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12]

张伶伶

2.《场地设计》[13]

3.张伶伶论文作品集·1993年·新建筑杂志社

社会任职

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理事,中国建筑业协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教育评估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委员会顾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建筑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辽滨新城总设计师。[1]《中国建筑艺术年鉴》编委会委员;《中国景观设计年刊》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顾问总建筑师。

《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和《中国建筑教育》《Future Architecture》《城市环境设计》《建筑细部》《华中建筑》杂志编委。

获得荣誉时间奖项全称颁奖机构2021年第十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9月7日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11]2019年3月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沈阳建筑大学[15]2017年沈阳市高校师德标兵[8]中共沈阳市委2014年中国建筑教育奖中国建筑学会

上一篇:冬天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