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金碧镇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09-29 15:20:20编辑:皮带君
概述

金碧镇辖14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6916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接龙街镇,南连仓街镇,西与新街镇相邻,北靠六苴、赵家店镇。

大姚金碧金马坊

镇内白塔、文笔塔、锁水塔三塔耸立,蜻蛉河、西河二水环流,故又有“塔城”之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土面积454.5平方公里,辖27个村(居)委会,375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辖区内共有农户20657户,总人口9623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798人,占总人口的10.2%,女性47986人,占总人口的49.9%,农业人口81176人,非农业人口1505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87‰。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8841亩,其中:水田39923亩,旱地18918亩,人均占有耕地0.78亩。金碧镇是一个多民族乡镇,主要有布依族、水族、苗族、彝族、白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金碧镇位于大姚县环城北路,全镇国土面积454.5平方公里,拥有林地面积351169.8亩,草地面积1833.5亩,荒山荒地面积661243.8亩,水面积12033亩,经济林果面积1.5万亩,总耕地面积58841亩(其中:水田39923亩,旱地18918亩),人均占有耕地0.78亩,主要种植水稻、蚕豆、小麦、玉米等作物。镇内拥有中型水库1件,小(一)型水库3件,小(二)型水库12件,小坝塘178件,有河流3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金碧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村能源工程。全镇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987.67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2.4%。对重点污染的工业项目进行了技改,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沙石厂和小煤窑进行了关闭。通过综合治理,人居环境、生产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气候资源

金碧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气候相近,冬暖夏凉,全年风和日丽,无霜期达300余天,温差悬殊不大。雨量充沛,年降雨1100毫升以上,水源丰富,金碧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活,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属半山地丘陵地带。

金碧镇系“金马碧鸡”之简称,其名源于城东20公里的禺同山(今紫丘山),相传在西汉时曾出现“金马”、“碧鸡”的山光景色印象,金碧镇因此而得名。自古以来,金碧境内就有紫丘致雨、塔映瑶池、画桥烟柳、萧寺晚钟、赤浦渔舟、坝桥新涨、双沟飞瀑、妙峰晚翠“大姚八景”之说。

人口

2021年7月14日,大姚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截至2020年,金碧镇人口数为93281人。[2]

行政区划

名称

代码

城乡分类

北城社区~001镇中心区映塔社区~002镇中心区金龙社区~003镇中心区里长堡社区~004镇中心区范湾社区~005镇乡结合区

名称

代码

城乡分类

七街社区~009村庄三槐村~202村庄泗溪村~204村庄金家地村~205村庄厂房村~206村庄
经济

大姚西河印象

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8414.1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6064万元;财政自收收入135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107.8万元,实现烟叶收购总值1537.6万元,完成税收305万元;粮食总产量达3354.9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1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060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一、二、三产业比重64:20:16,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粮经比例达到了70.8:29.2。

金碧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粮食主要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烤烟、西瓜、小辣椒等。油菜已经成为继烤烟后的主要经济支柱。金碧镇根据自身条件——水域面积广、稻田多、森林覆盖率高、荒山草地灌木林多的特点,努力寻找后续财源,为农户增收、壮大财政收入。发展畜牧业是继烤烟、油菜后的第三大经济支柱,在条件好的村发展养殖基地为农民创收。

特色产业

金碧镇立足镇情,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巩固粮烟支柱,积极培育优质粮烟、蚕桑、蔬菜、非公经济、畜牧业、劳务输出“五大产业”:

1、优质粮烟: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07年粮豆作物播种面积84482亩,总产量3354.9万公斤;2006年,全镇规养蚕

范化移栽烤烟10912.12亩,产量138.4万公斤,实现产值1537.6万元,级内均价达12.18元,实现烟叶特产税305万元。

大姚核桃博物馆

2、蚕桑蔬菜:全镇共有桑园面积13700多亩,2007年养蚕种9897张,产茧309吨,实现产值757.87万元,均价达24.64元,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农户有138户;种植茶树菇、花菇、水菇33万袋,大球盖菇56亩,产量14.3万公斤,产值51.8万元;种植洋蓟120亩,产值31.65万元;发展反季时鲜蔬菜3981亩,产值251万元;种早洋芋1300亩,产值31.2万元,推广间作套种5750亩,产值172.5万元;合计产值达628.15万元。

3、畜牧业:以猪、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初具规模,全镇共有规模养殖户82户,重点养殖户209户,专门从事营销的38户,实现畜牧业产值10610.77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4、非公经济:2006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3078户,从业人员11367人,完成增加值19475万元,同比增长15.5%;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4772万元,同比增长17%;上缴国家税金1454万元,同比增长15.5%。

5、劳务输出:2006年全镇组织就业前引导性培训和技术、技能培训10496人次,劳务输出1370人,其中:国际劳务输出26人,组织外出务工12393人,其中省外937人、省内7642人、县内3814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3378.26万元。

社会教育

2006年,金碧镇有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31所,幼儿园9所,有教师676人,小学在校生7776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中学在校生6071人,中学入学率达98.6%,巩固率达98%,初中升高中531人,升学率达43.8%。

大姚一中

金碧镇举办农村业余文艺汇演,观看演出群众达8万余人次。全镇有文艺宣传队16支,全年放映电影38场次,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南永公路文明示范带”、云南省首批“省级文明小城镇”和“省级文明社区”创建活动,评选出“十星级文明单位”12个,“十星级文明家庭”1921户,金碧镇成为全州四个被省命名的首批“省级文明小城镇”之一,北城社区成为全州唯一被省命名的首批“省级文明社区”,七街被省命名为“省级文明村”。

2006年末,金碧镇全镇辖区共有农户20657户,总人口9623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798人,占总人口的10.2%,男性48249人,占总人口的50.1%,女性47986人,占总人口的49.9%,农业人口81176人,非农业人口15059人,镇内居住着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回、纳西、蒙古等15种民族,汉族人口86437人,占总人口的89.8%,少数民族人口9798人,占总人口的10.2%。其中:彝族5197人,占总人口的5.4%,其它少数民族4601?人,占总人口的4.8%。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3个村民委员会。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7‰。2006年,全镇基础免疫接种率达100%,强化免疫接种率达100%,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有20454户69612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累计集资69.612万元,参合率达86.24%,兑付医疗补助148.7万元。

社会保障

2006年金碧镇有“五保”对象297人,低保人口1420人,特困户652户1639人,其中因病致贫家庭757人,因残致贫548人。组织发放慰问金6950元,发放春荒救济粮18000公斤,农村低保粮55395公斤。发放小额信贷金244.91万元。上报审批农村大病医疗救助205人,批准救助110人,发放医疗救助金58590元。组织102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积极争取4000元特困残疾人慰问金和10000元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资金,走访慰问特困残疾人家庭40户,实施危房改造1户。

基础设施

2006年,金碧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万元。地震恢复建设全面结束,总投资1196.8177万元。完成11个村组混凝土路面及弹石路面铺筑工程,总投资165.3万元;完成基本烟田建设3件灌桩工程、12件水窖工程,受益面积5861亩,共投入资金569.74万元,规划上报2007年基本烟田建设14件,规划投资506.02万元;2006年全年完成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1项,投资394万元;完成13个国债人畜引水工程,投资90.75万元;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个;完成仓街、七街片蜻蛉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列项审批工作,预计投资1462万元。抓好11个村委会52个村民小组农户农网改造,共投入资金31.5万元;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镇新造云南松1036亩,种植核桃苗35000株,湖桑苗130000株,实施人工造林2899亩,巩固退耕还林5987.67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155.7万元;完成380口沼气池建设任务和72口节能灶的推广工作。

硬化村间主干道1570米,支砌路基挡墙436米,排水涵洞8个。改厕172个,改建畜圈130户,新建垃圾池3个,容量80.8立方米。建管理文化室用房三间150平方米,建篮球场3块,墙面抹白粉刷5300平方米,种植行道树400株。同时,还建设了300多平方米的村民小广场。举办了各项种养殖业科技培训班5期,参训1000多人次。

上一篇:十八的因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