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理查德迈耶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4-15 02:06:56编辑:皮带君

理查德·迈耶的生平简介

理查德·迈耶是1934年出生于美国纽泽西州的纽瓦克城(Newark)。他在幼年时便对建筑很感兴趣,在高中毕业之后,便进入康奈尔大学修习建筑。由于当时美国,才刚脱离欧洲独立不久,整个社会在经济或文化上还是依附欧洲大陆。因此理查迈耶在大学毕业,便是抱如此朝圣的心情,到欧洲大陆去探访欧洲传统建筑的根源,也曾拜访过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与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向他们请教,并畅谈建筑理念。这也对理查德·迈耶的建筑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结束欧洲之行后,他先后在SOM和马歇尔·布鲁尔(Marcel Breur,1902-1981)事务所任职,而后在1963年结束了和马歇尔三年多的宾主关系,便自行开业。在事务所成立初期,理查德·迈耶所接的是一些如室内修复的小案子。之后,他的父母要求他替他们设计一幢住宅,为此理查迈耶特地跑到赖特所设计的流水别墅去体会那种水平的空间感,并试图将赖特那室内的空间延伸到外部环境的手法,运用到自己设计上。但由于两者基地环境的条件并不是全然相同,而使理查德·迈耶饱受挫折,在失望之余,他便转而研究其他大师的作品,而勒·柯布西耶的许多观念却恰巧与他的想法相吻合,于是便种下了理查德·迈耶早期的作品走勒·柯布西耶的路线。而于1967年,理查德·迈耶设计出他的成名代表作史密斯住宅,在这个设计里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对于室外与户外光线的相互关系,理查德·迈耶也下了相当的功夫,例如,初升的日光准确的射入卧室中,轻柔的午后阳光则射入起居空间,让人不免赞叹建筑师的用心。到了1970年,理查德·迈耶和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eal Grares,1934-)、查尔斯·加斯米、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en,1932-)及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1929-2000)等五人,由于理念相同,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见解也相近,所以他们便一同将作品集结出书,而由于其风格特殊,故人称纽约五人组。而他们的作品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便是建筑物的外观多半是光滑且纯白,有着现代主义雕塑风格,因此他们亦被称为白色派(White)。由于兴趣使然,理查德·迈耶对于“剪贴画”(Collage)也是相当有研究,迈耶本身也认为从“剪贴画”中他学到了许多启示,而事实证明在他的设计中,也不时可看出他运用了许多如“把物象经解析再重组”的剪贴画手法。迈耶本人亦承认,在造型上他并没有作什么创新,他只不过将前人所曾使用的语汇加以重组,而产生某种新的意义罢了;例如史密斯住宅,只不过是勒·柯布西耶的多米诺(Dom-ino)与西楚汉(Chitrohan)两种原型的重组罢了。

理查德·迈耶的人物轶事

理查德·迈耶,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现代主义建筑“白色派”教父,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立兹克”奖最年轻的获得者,即(2005年)将为全球观众带来他登陆中国的处女作——东部华侨城顶级海景别墅。东部华侨城,将升华成为深圳整座城市的骄傲。而此次理查德·迈耶应华侨城邀请进行的激情演讲,就是这位70岁的建筑界巨匠,给中国这片他从未踏足的古老大陆,给深圳这座绚丽多彩的国际花园城市的最佳见面礼。 白色寓意圣洁无瑕、一尘不染。迈耶几十年始终如一,潜心于白色建筑的开拓。他以娴熟自如、出神入化的技艺,谱写了白色的交响曲。白色,对理查德·迈耶来说,早已是一种信仰。迈耶曾经询问他的一双儿女喜欢什么颜色,当他们说出各自喜爱的颜色时,迈耶给出了他自己不变的答案——白色。迈耶一直认为,白色包含了所有的颜色,有力地表现出大自然中的所有色彩,是一种可扩展的颜色,而不是一种有限的颜色。因此在2005年9月29日的演讲中,迈耶用很长一部分时间不厌其烦介绍他的“白色”设计理念,无论是他口中的精彩描述,还是屏幕上的作品给全场观众带来的视觉震撼,都是大师为全场数千观众精心策划的“白色风暴”。迈耶1967年完成的“史密斯住宅”和1973年建成的“道格拉斯住宅”,都是面朝大片澄碧湛蓝水面的洁白小楼,经过水平与垂直的精心分割,形成虚与实、方与圆、线与面的对比,充分展现建筑的形式美;“新哈莫尼游客中心”是迈耶1979年的作品,楼体同样洁白纯净,外立面则丰富多变,在复杂的变异中营造一种天然的平衡;1997年建成的“盖蒂中心”无疑是迈耶至今最著名的杰作,他根据山地特定环境,沿着弯曲地貌巧妙构建建筑的布局,包括博物馆、研究机构等建筑,既保持个性,又有机地融为一体,建筑群均以白色大理石与白色水泥饰面,建筑群宏伟浩大又轻盈亮丽。 当记者问起迈耶为何选择东部华侨城的顶级海景别墅作为在中国的首个设计作品时,这位睿智的美国老人并没有简单地回答是因为东部华侨城的顶级别墅拥有海和水的自然资源,而面朝水面的别墅楼正是他的拿手之作。迈耶强调的是他的设计精力会放在相当小的一部分地块,而尺度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表达什么样的建筑理念。选择东部华侨城,是因为华侨城地产给了他一个自由的理念表达空间,给了他一个诠释“白色”设计信仰的舞台,对一个全球知名的设计师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这得益于东部华侨城所在三洲田片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东部华侨城将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体育、娱乐为题,建成包括世界茶艺博览园、综合生态旅游区,以及部分度假酒店、公寓、山地观光缆车等配套设施。项目共占地6.9平方公里,是深圳目前面积最大、投资额最大的综合旅游项目。这也同时证明,华侨城地产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其远见令人起敬。当众多全国一线、二线城市仍在钻研华侨城开创的旅游地产模式,并毫无创意地克隆时;当众多地产商纷纷推崇华侨城的长远规划,并争相模仿时;当众多楼盘复制华侨城波托菲诺,打造欧陆风情小镇时;当众多城市社区效仿华侨城的国际化生活方式,营造开放的居住方式时。身为中国旅游地产开山鼻祖的华侨城地产,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世界。他们这一次选择的是全球顶尖级的建筑设计大师,因为他们懂得,为大师提供一个自由、纯粹的创作空间是多么的重要,而大师所带来的设计理念、商业效应又会引发新一轮房地产经营模式的思考。华侨城地产又一次体现出其超规划、成片综合开发的高瞻远瞩,并再次证明,这是华侨城独有的、也是其他地产商难以仿效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对我而言,白色就是所有的色彩”。在29日的演讲即将结束,被问及其为何作品以白色为主时,迈耶说了一句令人回味无穷的话:“白色创造了一种中性的表面,在这个表面上会出现空间感,并增强人对空间的结构感和在序感。白色允许光和影的奢华表演,使建筑物沉浸在光线中,光线沉浸到每个角落,因此我们可以最纯粹最基本地感知到光线的存在。”迈耶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取决于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风格,坚守“白色”的设计信仰和创作动力。

理查德·迈耶的设计理念

迈耶设计的产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包括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迈耶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为了在展示方面做得更好,他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强健的设计呈立方体状,似在召唤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高科技仙境,其中包含着纯洁、宁静的简单结构。建筑的视觉感相当强大,也暗指所包括的空间。迈耶注重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在对比例和尺度的理解上,他扩大了尺度和等级的空间特征。迈耶着手的是简单的结构,这种结构将室内外空间和体积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迈耶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他曾经说:“我会熟练地运用光线、尺度和景物的变化以及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建筑学是一门相当具有思想性的科学,它由运动的空间和静止的空间组成,这其中的空间概念宛如宇宙中的氧气。虽然我所关心的一直是空间结构,但是我所指的不是抽象的空间概念,而是直接与光、空间尺度以及建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关系的空间结构”。迈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他还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建筑内部,他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重新组合几何空间。迈耶说:“白色是一种极好的色彩,能将建筑和当地的环境很好地分隔开。像瓷器有完美的界面一样,白色也能使建筑在灰暗的天空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特征。雪白是我作品中的一个最大的特征,用它可以阐明建筑学理念并强调视觉影像的功能。白色也是在光与影、空旷与实体展示中最好的鉴赏,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说,白色是纯洁、透明和完美的象征。”

理查德·迈耶的人物点评

迈耶的白色建筑以其颜色上震撼人心的纯净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建筑作品总是犹如凌波仙子般超凡脱俗,理性思维和高度精细的构件处理使他获得了成功。“白”是迈耶的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尽管白色派的建筑未必白,就迈耶而言,这个称号却是名副其实的,在以色彩浓艳的墙,红黄蓝绿的管线,眼花缭乱的装饰为标志的种种时髦设计面前,他的白色建筑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与二战后开始流行的暴露材料本色的设计相反,他做的白色光洁表面具有明显的非天然效果。这就是迈耶建筑的特点,也是他建筑的魅力所在——纯净。然而,纯净不等于单调,精练的设计可以同时是一个富于艺术表现力的设计,如果说密斯(Mise Vander Rohe)后期那些钢加玻璃的大空间给人于冷峻之感,那么迈耶的作品却有另一番情调。虽然他的局部素材来自于现代建筑,整体却没有枯燥的气氛,原因在于内外某些部分的体量被巧妙地增减,赋予建筑明显的雕塑风味。

各界对史密斯住宅的评论

这是理查德·迈耶的成名作。他回忆说:“就在我离开了Marcel Breuer事务所不久之后,有一天,我接到了卡罗史密斯的电话,问我能否为她设计一栋周末住宅...她正在寻找一位年轻建筑师,希望可以倾全力进行设计。”史密斯住宅面对街道的部分,即房子入口,是不透气的方盒子,只有零落的几个深色窗户。它是房子的私人一面,只有一些“隐密的房间”。 进屋后从私人房间转移到背面开敞的公共空间,会经过一系列并不寻常的空间。为了强调房子的大气和高度,迈耶毫不吝啬地使用全落地玻璃,仅用天空和海岸线来框住人的视线。房子背面的立面面朝大海,采用了大面积玻璃构件,有的单件就甚至高达三层楼。纯白的柱子架构住首层和二层的楼板,由透明的玻璃外墙包围着。走廊尽头的工作室空间,一边是烟囱和玻璃墙,另一边是钢结构柱子,“构成了一种将人从起居空间带到户外的微妙张力”。从图11可以看出,这个房子其实不是混凝土建造的【摘要】
各界对史密斯住宅的评论【提问】
这是理查德·迈耶的成名作。他回忆说:“就在我离开了Marcel Breuer事务所不久之后,有一天,我接到了卡罗史密斯的电话,问我能否为她设计一栋周末住宅...她正在寻找一位年轻建筑师,希望可以倾全力进行设计。”史密斯住宅面对街道的部分,即房子入口,是不透气的方盒子,只有零落的几个深色窗户。它是房子的私人一面,只有一些“隐密的房间”。 进屋后从私人房间转移到背面开敞的公共空间,会经过一系列并不寻常的空间。为了强调房子的大气和高度,迈耶毫不吝啬地使用全落地玻璃,仅用天空和海岸线来框住人的视线。房子背面的立面面朝大海,采用了大面积玻璃构件,有的单件就甚至高达三层楼。纯白的柱子架构住首层和二层的楼板,由透明的玻璃外墙包围着。走廊尽头的工作室空间,一边是烟囱和玻璃墙,另一边是钢结构柱子,“构成了一种将人从起居空间带到户外的微妙张力”。从图11可以看出,这个房子其实不是混凝土建造的【回答】
别人对史密斯住宅的评论【提问】
1)建筑形式纯净,局部处理干净利落、整体条理清

楚。2)在规整的结构体系中,通过蒙太奇的虚实凹凸安排,以活

泼、跳跃、耐人寻味的姿态突出了空间的多变,赋予建筑以明显的

雕塑风味。3>基地选择强调人工与天然的对比,一般不顺从地

段,而是在建筑与环境强烈对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之中寻求新

的协调。【回答】
别人对史密斯住宅的评论,及出处【提问】
以上都是别人对史密斯住宅的评论【回答】
那是谁评论的【提问】
网友呢【回答】


史密斯住宅分析是什么?

史密斯住宅分析是指归纳了史密斯住宅的环境分析与场地设计,功能空间设计,建筑技术设计和建筑造型设计,以总结出丰富的建筑新形势。分为:环境分析与场地设计:使人在心灵上就造成一种愉悦感。这是迈耶在利用周围环境与场地所营造出来的一种简约而纯净的现代主义精神。功能与空间设计:功能布局、功能分区、流线组织、空间体块生成、辅助部分设计。建筑技术设计:材料的虚实对比。建筑造型设计:充满了个性的体现、柯布西耶“自由立面”。史密斯住宅(Smith House)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达瑞安海滨,这里是康涅狄格州的边陲地带,位置远离市中心,是一块没有都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史密斯住宅是白色派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它犹如天然的杰作,其设计者是美国建筑设计师理查德迈耶。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的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效果,被称为美国当代建筑中的“阳春白雪”。他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原则深受风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响,对纯净的建筑空间、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化十分偏爱,故被称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主义。

普利策奖是什么

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


历年普利策新闻奖的得主都是谁

1、1979年,第一届 菲利普·约翰逊 Philip Johnson 。

2、1980年,第二届 路易斯·巴拉甘 Luis Barragán 。

3、1981年,第三届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

4、1982年,第四届凯文·洛奇 Kevin Roche 。

5、1983年,第五届贝聿铭 Ieoh Ming Pei 。

6、1984年,第六届理查德·迈耶 Richard Meier 。

7、1985年,第七届汉斯·霍莱因 Hans Hollein 。

8、1986年,第八届哥特佛莱德·波姆 Gottfried Behm 。

9、1987年,第九届丹下健三 Kenzo Tange 。

10、1988年,第十届戈登·邦沙夫特 Gordon Bunshaft。


普利兹克奖是什么奖?普利兹克奖有多大的权威?

王澍,说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耳熟,但是对于工程学、工程师来说,王澍的名字是非常熟悉的。而王澍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获得了普利兹克奖。王澍获奖后,普利兹克奖成了王澍头上最大的光环和保护伞。其实,普利兹克奖,它就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奖项。一个美国公司旗下的基金会设置的奖项。幕后操控者就是一个家族——普利兹克家族。 一、一个民间奖项——普利兹克奖 普利兹克奖(普奖)颁给了王澍,它为什么颁给王澍?究竟奖励他的什么呢?我很好奇。我很想搞清楚该奖给王澍的意图。我想大多数人并没看懂,却跟着叫好,包括一部分专家。我不禁感慨:建筑这潭水好深! 我的理解是:普利兹克奖从自己的战略利益出发,它需要颁给一个中国人。这是政治正确的需要。有三者需要:世界需要,中国需要,美国更需要。最聪明的商人总是能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做世界最需要的事。我粗想,普奖的意图有三点: 一、我需要世界更多人知道我。不断宣告:我是世界建筑最高奖。强化建筑学术最高奖地位。 二、针对中国,奖什么呢?奖励中国的价值审美意识开始向西方倾斜,终于有了成果,应该及时颁奖鼓励。在中国树立榜样太重要了。 三、美国需要什么呢?需要中国的市场,这个巨大的市场。无论普奖的全球知名度有多高,它仍然需要这个十四亿人的市场。美国制定的世界规则和国际标准非常需要注入到中国这块土地上。让一个中国人获奖,就可以让全体中国人都知晓并关心关注普奖了。一个民间的奖项,就这样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世界最高奖。这个广告做的太合算了。 下来的问题:这奖颁给谁?其实,颁给谁并没那么重要。有一点很重要,获奖者必须是一个在思想和行为上离经叛道与众不同,且与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相同相近的人。王澍成了最符合这个标准的人。那么,王澍的建筑究竟好在哪儿了呢?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包括建筑师都不清楚、不明白,看不懂。艺术嘛,深奥的看不懂就对了,看懂了就不高雅不高级了。 中国文化向来缺乏高水平的鉴赏识别艺术的能力。中国人愚昧落后,不懂艺术,更不懂高雅艺术。需要美国人告诉你们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什么是价值。需要美国人给你们进行“先进的”审美价值意识的启蒙教育。我发奖给王澍,你们慢慢学吧。这或许是普奖最想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这个审美启蒙教育是否能达到真正的实质性效果,另当别论。有两个信息一定进入了我们的大脑: 一、中国本土建筑师获得了一个世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二、这个普利兹克奖是“建筑界诺贝尔奖”。 一个中国建筑师喜获世界最高奖,中国所有大大小小的媒体,包括海外华媒都自动进入了大宣传、大鼓舞的程序——一个美籍民办公司设置好的宣传战略流程。自此,中国的媒体年年都会大规模地关注和报道这个“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了。 那么,普利兹克奖究竟是个什么奖呢?它真的相当于“诺贝尔奖”吗?本文的目的是想帮助大家了解“普奖”的设奖目的、意义以及它的台前幕后、前世今生、来龙去脉。或许能搞清普奖为什么要颁奖给王澍,其背后的意图以及它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影响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二、普利兹克奖是个什么奖 普利兹克奖,其实就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奖项。它是1979年才由美国人普利兹克家族企业成立的一个凯悦集团旗下的一个基金会——凯悦基金会主导建立的面向全球奖励建筑师的奖项。 普利兹克家族,是1881年从基辅移民美国的一个犹太人后裔。第一代尼古拉斯・普利兹克做过药剂师、律师,后开设律师事务所。第二代亚伯兰・普利兹克从做律师开始,40岁开始经商。到第三代杰伊・普利兹克从购买一间机场旁边的酒店开始经营酒店生意。之后通过不断出色的收购,逐渐建立起现在的全球最大的酒店业商业帝国——凯悦集团。同时开启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事业。第四代托马斯・普利兹克是现在的家族集团领导者。 那么,他们为什么设立普利兹克建筑奖,以及设奖的大背景、设奖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开始积极推行全球化战略。全球化其实就是美国利用自己的各方面优势在全球谋求霸权获得利益。通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货币、资本、军事等优势地位全方位地控制其他国家,通过各行各业在全世界的生意掠夺别国资源和榨取别国的劳动生产力。 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利用全球霸权全方位的从全世界捞取好处。普利兹克家族从七十年代就同步开始布局和快速推进其家族的全球酒店事业。(全球拥有最顶级的600多家酒店)作为酒店事业面向全球的商业手段之一设置了普利兹克建筑奖(面向全球的建筑奖)。 应该说,普利兹克家族的企业很好地利用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美国推行的全球化战略,确实为全球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中国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全球化也同时引发了全球性的三大问题:文明的冲突、环境的破坏和贫富的悬殊。 文明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生态环境破坏,无论是全球气候的变化还是各国环境生态的破坏都已经相当严重。贫富悬殊,美国华尔街控制的金融资本通过跨国公司从全世界榨取利润、掠夺财富,并造成了极度的分配不均,贫富悬殊愈演愈烈。贫富悬殊引发的战乱甚至造成了世界范围的动荡、移民以及引发的世界各国国内外矛盾日益激化。连美国自己都受到难民移民问题的严重困扰,从总统特朗普要斥巨资修筑美墨边境墙而引发激烈的党争对立可见一斑。 设立普利兹克奖,我认为它主要有两个目的:一、商业目的——让资本从全球赚更多的钱;二、意识形态导向——在意识形态上维护美国霸权主义。两个目的一个务实,一个务虚。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成为一个完整的互补体系。因此,1).拉拢和掌控全球的建筑精英关系和人脉网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并利用城市的规划设计信息、掌握土地市场的动态等,让自己的酒店在全球获得更丰厚的利益。2).可通过资本控制学术思想、学术倾向以及影响意识形态认知。将普利兹克奖打造成世界权威的“诺贝尔“建筑奖项,从而深刻影响建筑学术思想、学术观念、建筑审美意识和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 这里,我们只能赞叹普利兹克家族具有惊人的远见、精明与睿智。 三、被誉为“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诺贝尔奖”。普奖为什么要给自己带上一顶这样的“桂冠”?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它的理念崇高,精神伟大,评审公正,以及对全人类的历史性贡献,在全球已经享有不可撼动的崇高信誉。 诺贝尔奖分科学奖和人文奖。科学奖,是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医学奖。而人文奖,是文学奖和和平奖。之后又设立了经济学奖。诺贝尔奖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而聪明的“普利兹克奖”就将这顶德高望重的“世界级荣誉桂冠”戴到了自己头上。以此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荣誉和财富。 科学奖是严谨的,评审也是严肃的,结果也是无可争议的。普利兹克奖所谓“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说法应该是受到质疑的。因为,所谓的按照诺贝尔奖的评审程序进行评审,就可以给自己冠以“诺贝尔奖”的做法并不恰当。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按照诺贝尔奖的评审程序评审绘画,是不是也可以搞出一个“被誉为绘画界的诺贝尔奖”呢?艺术本来就没有绝对标准,建筑艺术一样没有。但是,普奖将不该有标准的建筑艺术通过巧妙地设置“诺贝尔奖”前置词的做法将其标准化,约定俗成化。将这句“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宣传词不停地在全世界的各种媒体上反复疯狂播放、宣传、传播,将其变为一个事实,一个真理。但它却是一个借助“诺贝尔奖”的名声,以偷梁换柱、以假换真的手段达到沽名钓誉目的做法。通过一名中国建筑师获奖,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普奖在数以亿计的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其实普奖的这种做法并不能令人信服。 简要地说,普利兹克奖就是通过评奖活动扩大自身学术话语权,逐渐形成权威性地位。以议程设置的手段:设奖——以艺术操控学术——影响建筑——影响审美意识——影响价值认知。一个民营公司通过学术的手段巧妙地将“公权私化”,占领世界建筑学术的“声名”制高点。利用一些所谓的世界各地知名建筑师、学者构筑了“好坏我说了算”的学术霸权模式。就像用民主选举操控民意一样。在我看来,他们是通过建筑评奖活动向全球输入美国式资本主义价值观、建筑观、艺术审美,从而对全世界的意识形态实施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想王澍获奖,王澍和中国都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普利兹克奖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普利兹克家族凯悦酒店集团应该是更大的受益者。我想不会有人怀疑普利兹克家族集团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动用资本的力量赚到更多的钱。 四、为何颁奖给王澍 2012年普利兹克奖宣布王澍获奖。中国的建筑学界、建筑师们都感到了震惊。恐怕大家最想问:王澍获奖了,但他的建筑能代表中国的建筑形象吗?能代表中国的建筑精神吗?他的建筑能算中国的最优秀建筑吗?我想能认可他代表中国的人应该寥寥无几。 王澍获奖后,普利兹克奖——成了王澍头上最大的一个光环和保护伞。像获得了尚方宝剑,在媒体上疯狂地攻击中国的建设成就,建设成果以及建筑教育体制。我“天才”的建筑获得了世界最高奖的认可。突然的获奖,感觉让王澍有点措手不及。他在论坛上发声:“我是选择站在人民一边的建筑师”。“站在人民一边”这话听着就像他称自己是业余建筑师一样具有讽刺意味。人民真正需要的是以大量、快速的建设来满足亿万人民住房的需求。而不是批评大量建设,而搞些奇奇怪怪的所谓建筑艺术。其实,人民最讨厌的就是假话、空话、套话、官话。 此外,普奖在选择获奖对象上也是双重标准。拿两位获奖的中国建筑师来说,对贝聿铭和王澍两人奖励的内容(方向)明显不同。仅从气质上看,贝聿铭的建筑大气、简洁、现代;而王澍的建筑繁杂、丑旧、奇怪。两人的建筑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只能认为,普奖是双重标准的评选(美国向来是用双重标准对付他国的)。美国自己需要大气、简洁、现代的建筑;而奖励给中国的则是繁杂、丑旧、奇怪的形象。与其说是奖励对建筑艺术的贡献,不如说是对美国价值观意识形态有贡献(让自己形象更好,让他人形象更丑)更加符合普奖的设奖理念。 普奖颁给王澍起到了三方面的效果:一、向建筑师们发出错误的信号,严重误导建筑师的中国建筑审美价值;二、引导建筑师们向丑陋的奇怪的投机的设计方向发展(以丰富建筑创作的名义)。三、迅速扩大“普奖”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由此,可以看出普奖颁奖给王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五、全球化与普利兹克奖 普利兹克奖设奖目的是什么呢?背后的意图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全球化的角度做一个深度分析。首先,我们可以看看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的本质,简单地说就是资本跨越国界从全球赚更多的钱。 一个伟大的犹太人马克思早就看清了资本血淋淋的本质。且早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但遗憾的是,全球化没能让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而是让全世界的资本家联合起来了。 资本家让资本跨越国境到全球去榨取全世界人民的剩余价值。全世界的无产者并没有联合起来,似乎资本家们却联合起来了。这恐怕是马克思所没有预料到的。是的,无产者们常常是一盘散沙,而精明的资本家们却总是团结一致、目标统一。 资本的利益榨取和利益争夺本身是没有变化的,但是,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的利益争夺、矛盾激化不惜引发战争,到今天的全球化跨国金融、跨国资本、跨国公司到全球去获取利益。 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也让资本变得更聪明更智慧。资本需要用更巧妙、更婉转、更柔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方式让它们更有效率的工作。比如,通过科技、金融、货币、贸易、全球化的方式进行工作。 美国的犹太精英们就是最具有全球视野和最懂全球化意义和作用的一群人。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名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控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看,基辛格说透了全球化的目的、意义、方法手段和方向。看来,美国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是很有其道理的——资本的贪婪本性还是没有丝毫的改变。只是方式换成了全球化的方式而已。 普利兹克奖,就是面向全球的一个奖项。因为,他们的酒店业早已经布局到了全球。 六、规则、评委、候选人 “普利兹克奖国际评委会参照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由全球著名的权威建筑师、作家、艺术家、学者、批评家以及前IBM主席这样的国际工商名流等组织成评委会。”这评委会看似有权威建筑师、作家、学者,但最有权威话语权的恐怕还是像“前IBM主席这样的国际工商名流”。你一个花我的钱进来做评审的人,你能说什么?我们不难想象应该是商人把控了普奖的评审结果。 规则,每年从40多个国家,全球500多位被提名者中选拔一名获奖者。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面。这是选拔吗?不!这分明是一个全球性的宣传“忽悠”!真好像一个小型的总统竞选秀。完全是一个忽悠! 我们仅从日本的获奖建筑师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清它的“忽悠”逻辑。比如,今年的普奖获奖者——矶崎新,和前面的日本获奖者相比,无论从理论水平、文章著述、遍布全球的高质量建成作品,无论是扶持年轻建筑师还是推动全球化各国建筑师的国际交流,都具有无可争议的杰出贡献。可以说只和前面获奖的其他日本建筑师相比,没有任何可比性。 我想,全球有良知的建筑师们都会有同感。而今年的普奖颁给矶崎新:可谓是一个很可笑的事件!来自全球“晚到三十年的普奖”感慨就说明了一切。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两个字“忽悠”!忽悠成让全世界都热议的一个话题才是目的。 规则中还有这样的表述:评审会议“普利兹克家族成员和外界观察家均不出席”。其言外之意就是“垂帘听政”全程操控。制定好规则,选定好评委就注定了结果。在场外实施操控足矣。设置“外界观察家”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它的目的原本是向外界传递出一种印象:普奖的评审非常的民主,非常的公平,非常的公正,没有任何手脚猫腻。这个解释反倒是让人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事实呢,你懂得! 此外,普奖对细节的设置也体现出他们异常的精明。规则中有:在当地著名的建筑物中颁奖。真不愧是理解建筑力量的精灵。对空间的力量、环境的力量理解深刻到位,看似一个小小的要求,但那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就选择了人民大会堂颁奖,那国家总理及政府要员都会来参会。这个宣传力度可想而知。 七、资本如何控制学术 前面已经提到,普利兹克奖就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奖项。一个美国公司旗下的基金会设置的一个奖项。幕后操控者是一个家族——普利兹克家族集团。普利兹克家族是1881年从基辅移民美国的犹太家族。从购入一家酒店开始经营酒店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级国际酒店集团。可以说是通过酒店经营逐渐兴起的新型资本玩家。 1979年设立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走过了一条“资本操控学术,而又为资本服务的发展道路:“资本——建筑奖——酒店经营”的资本循环。其中最要紧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资本的运作来控制世界建筑艺术和学术评价的话语权。让建筑艺术、建筑学术成为控制世界建筑精英群体的手段。用资本的力量组织一个“权威性”的学术评价团体,将学术这个“公权”变成“私控”的工具。 用“评价——授奖——操控”将建筑艺术、建筑学术评价的标准控制在手,通过占领学术制高点来控制整个建筑行业和建筑领域。并通过「评奖——颁奖——宣传」的政治性手段操控大众对审美的认知,逐渐达到操控建筑师审美认知倾向以及意识形态的目的。 从建筑审美渗透到对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我看来,甚至达到了“指鹿为马”的程度。王澍的获奖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八、结 语 我与王澍没有任何个人恩怨,也和普利兹克奖没有任何的利益交际,批评文章仅仅是学术观点的表达。本文的目的:只是试图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述我对普利兹克奖的个人理解以及回答人们“普奖它究竟是个什么奖”的质疑。 建筑是什么?柯布说: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这是一个建筑思想家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代对建筑的认识和定义。因为那是一个工业革命的时代一个机器的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建筑定义。我们这个时代,建筑似乎已经变成了资本的工具。普利兹克奖给我们演示了资本操控建筑的全过程。 那么,普利兹克奖对建筑领域的贡献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人们更关注建筑了。知晓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建筑有许多面,甚至和人性一样的复杂、多样。除了功能性、空间性、地域性之外,人们可能开始思考建筑的思想性、文化性、经济性、生态性以及与世界的关系(与人类命运相关的关系)。思考意识形态的优劣性,文化的写实性,和生态的视野。 那么,普奖让自己受益的是什么、对全球的影响是什么?我想,普奖通过对建筑学术话语权的掌控,除了对自己的酒店生意产生长期而巨大的利益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当代世界建筑的价值意识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思想性、文化性、现实性的影响。形成了对现实世界建筑的“四两拨千斤”的影响效果。 对中国建筑界的影响是什么?首先,现实的影响。担心会不会造成千千万万的建筑师照抄照搬王澍的风格,使奇奇怪怪的建筑层出不穷,没有最怪,只有更怪的建筑风气;其次,对建筑学术理论造成混乱,产生影响。学术混乱、思想混乱是最深刻的最致命的最基础的混乱,其长远危害不言而喻。再次,对建筑教育产生影响。中国会有大量的建筑学子以这位“中国普奖获奖者”为榜样。中国有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打下“以丑为美,奇怪天下”的建筑学审美认知导向,构筑了教育思想上的认识基础。思想上观念上的不良影响将一定会对广大年轻建筑师终身的创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误导影响。 那么,王澍究竟做对了什么呢?直言不讳地说,只盯着王澍批评,其实让他有点冤枉,他或许算是“躺枪”吧(虽然自己很高兴)。王澍进入建筑学习的时期,正是封闭内乱的十年文革之后,刚刚对外开放的时期。八十年代有一股猛烈吸收西方思想的学术思潮,势必将中国全盘西化。包括他在内的太多青年被西方思想深深地吸引熏染。王澍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诚实地追求了自己的个性风格,走入了自己的建筑世界。他个性、张扬、奇想、疯狂、自我、怪诞,而又衔接了历史的特殊时期,就诞生了王澍不中不洋而又中又洋的“奇、怪、丑、陋、虚“的建筑形象。 最后,借用一位心理学家的话,作为社会动物的我们,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理应是:批判而要客观公正,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

普利兹克奖的获奖名单

从1979年至2015年已颁给40位建筑师,对于世界上的建筑师而言,获奖意味着至高无上的终身荣耀。 年份  届次获奖者国籍19791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美国19802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墨西哥19813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英国19824凯文·洛奇Kevin Roche美国19835贝聿铭Ieoh Ming Pei美国19846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美国19857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奥地利19868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德国19879丹下健三Kenzo Tange日本1988年 第十届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美国 和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 巴西1989年 第十一届弗兰克·盖里Frank O. Gehry 美国1990年 第十二届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意大利1991年 第十三届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美国1992年 第十四届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 葡萄牙1993年 第十五届槙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1994年 第十六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1995年 第十七届安藤忠雄Tadao Ando 日本1996年 第十八届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西班牙1997年 第十九届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挪威1998年 第二十届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意大利1999年 第二十一届诺曼·福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 英国2000年 第二十二届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荷兰2001年 第二十三届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瑞士 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2002年 第二十四届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2003年 第二十五届约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麦2004年 第二十六届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2005年 第二十七届汤姆·梅恩Thom Mayn 美国2006年 第二十八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2007年 第二十九届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英国2008年 第三十届让·努维尔Jean Nouvel 法国2009年 第三十一届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瑞士2010年 第三十二届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日本 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2011年 第三十三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2012年 第三十四届王澍Wang Shu 中国2013年 第三十五届伊东丰雄Toyo Ito 日本2014年 第三十六届坂茂Shigeru Ban 日本2015年 第三十七届弗雷·奥托Frei Otto德国2016年 第三十八届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智利 迄今为止在37届颁奖中,共有39人获奖。美国:8人日本:7人英国:4人瑞士:3人德国/法国/巴西/意大利/葡萄牙:2人中国/澳大利亚/挪威/丹麦/荷兰/墨西哥/西班牙/奥地利/智利:1人

上一篇:注油器

下一篇:电容器cbb61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