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林木之间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4-13 05:16:06编辑:皮带君

琵琶语歌词

  1、歌词

  青石巷 谁烟雨迷蒙坐水旁

  俯首拾花惊荷塘 一对鸳鸯

  绿竹掩红窗 听谁家琵琶声悠扬

  今夕何年非汉唐 儿女情长

  抬眼望 看明月何处可照家乡

  家乡的月亮 可否传信问候我爹娘

  路漫长 夜漫长 好思量

  偏来秋雨夜敲窗

  如梭时光 年岁长 秋意俞浓俞思乡

  怎难忘 人远在他乡怀揣梦想

  春去秋来绿成黄 守候希望

  在路上 看风来雨去更想爹娘

  无以为报却牵肠 泪落成两行

  抬眼望 看明月何处可照家乡

  家乡的月亮 可否传信问候我爹娘

  路漫长 夜漫长 好思量

  越多思量越惆怅

  再向前方 白发长 爹娘可盼我归乡

  青石巷 谁烟雨迷蒙坐水旁

  水中涟漪追船桨 消散远方

  泪雨湿衣裳 想拿起电话问声爹娘

  今夜家乡月可亮 桂花可香

  今夜家乡月可亮 桂花可香

  2、《琵琶语》旋律的创作过程非常快,只用了五分钟就写出来了。

  在创作时,林海专门让演奏者蒋彦弹奏了琵琶可能发出的各种音色,并由此得到许多启发。林海运用了各种可能的方式来表现琵琶,他以世界音乐、古典音乐的作曲、编曲手法,将钢琴,吉他,贝斯等西洋乐器,混合笛子、箫、二胡、三弦等中国传统乐器,又加上了民族唱腔以及蒙古、西藏、非洲等少数民族元素。此外,《琵琶语》中有一段女声是由龚琳娜来哼唱的。


琵琶行歌词

琵琶行歌词如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唱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湿,江州司马青衫湿。

《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简介

黄忠智夺定军山,赵云汉水少胜多。

话说曹操听说刘备领军来取汉水,连忙起兵四十万大军亲征。

黄忠和法正领兵屯于定军山口,多次挑战,只可惜夏侯渊坚守不出。黄忠用“反客为主计”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忠占领了定军山对山,逼得夏侯渊出战。渊命丧忠宝刀之下。

夏侯渊既死,曹兵大散,各自逃命。黄忠趁机占领定军山。

曹操听说黄忠斩了夏侯渊首级,亲统大军来定军山为渊报仇。

赵云与黄忠一起迎战曹操。黄忠挂前帅,赵云随后援助。子龙在营中至午时不见黄忠回来,于是领三千军向前方接应。

赵云直杀入重围,刺死焦炳,杀散余兵。在北山下,见黄忠备张郃,徐晃围住。大喊一声,又杀入重围。救下张著。此后和众将士杀得操弃了北山粮草,连忙回南郑。

蜀兵得胜,子龙被封虎威将军。大赏将士,欢乐到很晚。

忽然得到军报,曹操又领军来取汉中。后事如何,且听下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却说徐晃把王平的劝告置之度外,领兵杀气腾腾渡过汉水扎下营寨。黄忠和赵云请示刘备:“我们带领本部军兵前去迎击曹军。”刘备应允,两将领兵而出。黄忠对赵云说:“现在徐晃恃勇而来,我们要躲避其锋芒,等到他们疲惫后,你我再分兵两路出击可大获全胜。”赵云十分赞成,各自带领一支军兵据守住寨栅。

徐晃领兵从辰时搦战直到申时,蜀军却是不动。最后徐晃就命令弓弩手向前朝蜀营中乱射。黄忠对赵云说:“徐晃命令弓弩手向我们营中射箭,是虚张声势要退兵,我们现在就乘势出击。”话音未落,就有军兵报告曹军后队移动。于是蜀营鼓声大震,黄忠领兵从左杀出,赵云领兵从右杀出,两下里一起夹攻,徐晃大败,军士被逼落到汉水中,死伤无数。

徐晃拼死力战得以逃脱,回营责备王平说:“你看到我形势危急,为什么不出兵相救?”王平说:“我如果前去相救,那么这个大寨也不能保全。我刚刚力谏将军不要前去,你不肯听从,所以才导致这次大败。”徐晃大怒,要杀王平,众将求情告免。

王平一气之下,当夜就领着本部军兵在营中放起火来,曹军大乱,徐晃弃营而退。王平渡过汉水去投降赵云,赵云引荐给刘备,王平详细说出汉水地理。刘备大喜道:“我得到王子均,攻取汉中有了十成把握。”马上任命王平为偏将军,兼领向导使之职。

却说徐晃逃回去见曹操说:“王平造反投降了刘备!”曹操大怒,亲统大军来夺占汉水寨栅。赵云担心孤军难以支撑,就退兵到汉水以西。两军隔水相拒,刘备和诸葛亮前来观察地势。诸葛亮看到汉水上游有一带土山,可埋伏一千多人,于是返回到营中,召唤赵云来吩咐:“你带领五百名军兵,都带上鼓角,埋伏到土山之下。或者在半夜,或者在黄昏,只要听我营中炮响一阵,就擂鼓一通,但却不要出战。”赵云领令前去安排了,诸葛亮却在高山上暗中窥探。

第二天,曹军来到后骂战,蜀营中却是一人不出,弓弩也都不发,曹军骂了一天退回。这夜更深时,诸葛亮看到曹营中灯火刚刚熄灭,估计军士已经躺下,就命令放起号炮。

赵云听到后,命令鼓角齐鸣。曹军惊慌,担心蜀军前来劫寨。等到出营列阵时,却不见一兵一卒。刚刚回营想要歇息时,号炮又响鼓又鸣角,呐喊声震动天地,山谷回应,曹军彻夜不安。一连三夜都是这样惊慌不定,曹操心中没底,就拔寨退后三十多里,在空阔处扎下营寨。诸葛亮笑道:“曹操虽然知晓兵法,却不知诡计。”请刘备亲渡汉水,背水结营。刘备问计,诸葛亮说:“我们可以如此如此。”

曹操看到刘备背水下寨后,心中十分疑惑,就派人去下战书,诸葛亮当即批复来日决战。第二天,两军会战与中路五界山前,各自列成阵势。曹操出马立到门旗下,两行布列龙凤旌旗,擂鼓三通,召唤刘备前来答话。刘备率领刘封、孟达和川中众将齐出。

曹操扬鞭大骂道:“刘备你忘恩失义,是反叛朝廷之贼!”刘备说:“我是大汉宗亲,奉诏讨贼。你上弑母后,自立为王,僭用天子銮舆,不是谋反是什么?”曹操大怒,命徐晃出马来战,刘封迎击。两马交战之时,刘备先退入阵中。刘封抵敌徐晃不住,拨马便退。曹操下令出击:“如果谁捉到了刘备,便马上封为西川之主。”大军一起呐喊杀过阵去。

蜀军望汉水而逃,放弃了营寨,马匹军器也都丢满在道上,曹军都去争指抢,曹操急鸣金收军。众将问:“我等正要前捉拿刘备,大王为什么鸣金收军?”曹操说:“我看到蜀军背汉水安营,其一可疑;他们放弃马匹军器,其二可疑。我们马上退军,不要再抢夺物资。当年我在白马就是这样战胜的袁军!”于是下令:“谁敢妄取一物的立斩,火速退兵。”曹军正要回头时,诸葛亮号旗举起,刘备从中军领兵杀出,黄忠从左边杀来,赵云从右边杀来。曹兵溃败逃跑,诸葛亮传令连夜紧紧追赶。

曹操传令军兵退回南郑,只看到前面五路火起,原来是魏延、张飞分兵杀来,早先取得了南郑。曹操心惊,朝阳平关败走。刘备大兵追到南郑褒州,安民已毕。刘备问诸葛亮:“曹操这次进兵,为什么败得这么快?”诸葛亮说:“曹操平生为人多疑,虽然能够用兵,多疑就会失败,我这次就是用疑兵胜了他。”刘备说:“曹操退守阳平关后,形势对我们很有利。先生接下来用什么计退敌?”诸葛亮说:“我早已经算计好了。”

诸葛亮派张飞和魏延分兵两路去截断曹操粮道,命令黄忠和赵云分兵两路去放火烧山,四路军将各自领着向导官去了。







却说曹操退守阳平关后,命令军兵打探。军兵回报说:“现在蜀军把远近小路全部堵断,砍柴的地方也全部放火烧绝。不知道他们军兵在哪里。”曹操正疑惑间,又报告张飞、魏延分兵两前去劫粮。曹操问:“谁敢前去抵敌张飞?”许褚说:“我愿意前往!”

曹操命令许褚领一千名精兵到阳平关路上护送粮草。解粮官接着,喜道:“如果不是将军来到,粮草就不能运到阳平关了。”于是就将车上的酒肉献给许褚。许褚痛饮后不知不觉大醉,便乘着酒兴催促粮车前行。押粮官说:“天色已晚,前面就是褒州之地,山势险恶,不能轻易通过。”许褚说:“我有万夫不挡之勇,怎么会畏惧他们!今夜就乘着月色,正好押粮车赶路。”

许褚横刀纵马当先,领军前进。二更过后,继续朝褒州路上赶去。行到半路,忽山凹中鼓角震天,一支军马挡住去路,为首大将正是张飞,挺矛纵马直取许褚。许褚舞刀来迎战,却因为酒醉,根本抵挡不住张飞,战不到数个回合,被张飞一矛刺中肩膀,许褚翻身落马。军士急忙救起退后便逃,张飞夺取了粮草车辆后返回。

却说众将保护着许褚回去见曹操,曹操让军医治疗,一面亲自领兵去和蜀军决战,刘备带领军马迎战。两阵对圆,刘备命令刘封出马。曹操骂道:“卖履小儿经常派干儿子拒敌,我如果召唤我的黄须儿来到,你的干儿子顿时会成为肉泥!”刘封大怒,挺枪骤马直取曹操。曹操命令徐晃迎战,刘封诈败退走,曹操率军追赶。蜀军营中四下里炮响,鼓角齐鸣。曹操担心有伏兵,急忙命令退兵。曹军自相践踏,死伤很多,一直退回阳平关后这才歇定。

蜀军赶到城下后东门放火,西门呐喊,南门放火,北门擂鼓。曹操大惊,弃关而退,蜀军从后紧紧追击。曹操正退兵时,前面张飞带领一支军兵截住,赵云带领一支军兵从背后杀来,黄忠又领兵从褒州杀来。

曹军大败,众将保护着曹操夺路而逃。刚刚逃到斜谷界口,前面尘头忽然大起,一支军兵赶到。曹操说:“如果这支军马是伏兵,我们就都全完了!”等到这支军兵靠近时,却是曹操的次子曹彰。曹彰字子文,从年轻时就善骑射,膂力过人,能够徒手格斗猛兽。曹操曾经训诫曹彰:“你不读书专好弓马,这只是匹夫之勇,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曹彰说:“身为大丈夫就应当学那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长驱数十万军兵纵横天下,学那读书做博士有什么用处?”曹操问几个儿子的志向,曹彰说:“我好为战将。”曹操问:“为将应该怎样?”曹彰说:“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桓造反,曹操命令曹彰率兵五万前去征讨,临行时告诫他说:“咱们两个在家是父子,受命出征就是君臣。法不徇情,你要深戒。”曹彰到了代北后身先士卒,一直杀到桑干河畔,北方全都平定。听说曹操在阳平关败阵,就领兵前来助战。曹操看到曹彰来到,大喜道:“我的黄须儿赶来,必定能够攻破刘备!”传令率军返回,在斜谷界口安下营寨。

有人报告刘备,说是曹彰赶到。刘备问:“谁敢前去会战曹彰?”刘封说:“我愿意前往。”孟达说也要想去。刘备说:“你们两人同去,看谁先立功。”刘封在前,孟达在后,两人各自领兵五千前去迎战。曹彰出马和刘封交战,只三个回合,刘封大败而回。孟达领兵前进,正要交锋时,只见曹兵后方大乱。原来是马超、吴兰两军杀来,曹兵全军震动,孟达领兵夹攻。马超的士卒养精蓄锐很长时间了,到了这里耀武扬威,势不可挡,曹军败走。曹彰正遇到吴兰,两个人交锋不到数个回合,曹彰一戟刺吴兰于马下。三军混战后,曹操收兵到斜谷界口扎住。

曹操屯兵日久后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想要收兵回时,又恐怕被蜀军耻笑,心中正在犹豫不决,恰好厨师长送来鸡汤。曹操看到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之间,夏侯惇入帐请示夜间号令。曹操不耐烦地随口说道:“鸡肋!鸡肋!”

夏侯惇传令众官兵,都说“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到传令“鸡肋”两字,便让随行军士全都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告了夏侯惇。

夏侯惇大惊,知道杨修很有学问,就请杨修到帐中问:“先生为什么打点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不几天就会退兵而归了。鸡肋吗,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现在进兵不能取胜,退兵恐怕别人耻笑,在这里多待没有好处,不如早早退兵。明天魏王必定班师,所以我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惇说:“先生真知道魏王的肺腑!”于是也开始收拾行装,于是寨中众将士无不准备归程。

这夜曹操心中烦乱,不能安睡,就手提钢斧绕寨巡查,却看到夏侯惇寨中的军士都在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急忙回帐召来夏侯惇问原因。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要班师。”

曹操召唤杨修来询问,杨修就用鸡肋之意答对。曹操大怒道:“你怎么敢造谣惑乱我的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杀,将首级号令到辕门之外。众人求情,曹操不准,下令再求情的同罪。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多次犯了曹操大忌。曹操曾经建造一座花园,建成后曹操前往观看,却不置褒贬,只是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而去,人们都不知道曹操的意图。杨修说:“门中添加‘活’字,是‘阔’字。丞相是嫌园门留宽了。”

干活的再筑起墙围,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前来观看。曹操大喜问:“是谁知道我的意图?”左右都说:“是杨修先生。”曹操虽然嘴上说好,心中十分反感。

又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奶酥,曹操写上“一合酥”三字在盒上就放到了案头上。杨修进入后看到,竟然拿起汤匙给众人分食着吃了。曹操问其中原因,杨修答道:“盒上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背丞相命令?”曹操虽然表面上装作嘻笑,心中却十分厌恶。

曹操害怕有人暗中谋害自己,经常吩咐身边的左右侍卫:“我梦中好杀人。只要我睡着时,你们千万不能靠近。”有一天,曹操白天在寝帐中睡觉,被子落到地上,有一近侍慌忙取来盖上。曹操跃起拔剑斩杀,然后又上床再睡。半晌后起床,假装惊问:“什么人杀了我的近身侍卫?”众人把情况说出,曹操痛哭,命令厚葬。从此以后人们都认为曹操果然好在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实际情况,临葬时指着侍卫的尸体叹道:“丞相不是在梦中,君其实真是在梦中!”曹操听说后更加憎恶。

曹操的三儿子曹植喜爱杨修之才,常邀到一起喝酒谈论,终夜不息。曹操和众人商议,想立曹植为世子继承大位。曹丕听说后,就秘密派人邀请朝歌县长吴质进入内府中商议对策。害怕被别人发现,就计划用大筐把吴质藏到绢中,只说是运绢匹进入府中。

杨修得知这件事后就去报告曹操,曹操派人在曹丕府门旁边窥测。曹丕知道这个情况后慌忙告诉吴质。吴质说:“这个不用担心。咱们假戏真唱,明天仍然用大筐装绢运入来迷惑他们。”曹丕就用大筐运绢进入,使者搜查筐中,果然只是绢匹,就回报了曹操。曹操因此怀疑杨修想要加害曹丕,更加憎恶。

曹操想测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干。有一天,命令他们兄弟两人出邺城门,暗中却秘密派人吩咐门吏,不要放他们出城。曹丕先到,门吏阻拦,曹丕只得退回。曹植听说后就向杨修问计。杨修说:“你奉大王命令出城,如果有敢阻拦的,马上斩杀就可以。”曹植恍然大悟,来到城门口,门吏仍然拦阻。曹植喝道:“我奉王命出城,谁敢阻拦!”立即拔剑将门吏斩杀,通过这件事,曹操认为曹植很有魄力。后来有人报告曹操说:“这都是杨修所教。”曹操听完大怒,因此连曹植也不再喜欢。

杨修曾经替曹植作答案十多条,只要曹操考问,曹植都能按照条目回答。曹操每次用军国大事问曹植,曹植也能对答如流,曹操心中十分疑惑不解。后来曹丕派人暗中买通曹植左右,把杨修教曹植的事报告了曹操。曹操听了大怒道:“匹夫杨修胆敢插手我家大事!”那时已有杀杨修之心,可怜这杨修仍然蒙在鼓里,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聪明绝顶的杨修到死也没有弄个明白,他死时才四十四岁。后人有诗曰:




曹操杀了杨修后余怒未息,装作迁怒夏侯惇,也要斩杀,众官员求情才免。曹操喝退夏侯惇,下令明天进兵和蜀军决战。第二天,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支军马迎住,为首大将正是魏延。曹操招魏延归降,魏延大骂,曹操命令庞德出战。两将正争斗间,曹寨中火起,有人报告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曹操拔剑在手说:“众将有退后的立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退走。曹操这才麾军迎战马超,自己立马在高坡处看两军争战。

忽然一彪军马迎面撞到,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一箭正射中曹操,曹操翻身落马。魏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斜刺里闪出一将,大叫道:“休伤我主!”魏延一看,冲上来的正是庞德。庞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护曹操退回。

马超已经退兵,曹操带伤回到大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掉门牙两颗,急忙命令军医调治。曹操这才想起杨修说的话,随即将杨修的尸体收回厚葬,就下令班师,命令庞德断后。曹操卧在毡车中,左右虎贲军护卫前行。忽然报告斜谷山上两边火起,伏兵赶来,曹军人人惊恐。







黄其军

      作于2018年9月21日(古历八月十二)

白话《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


曹操与蔡文姬的剧情简介

曹操与蔡文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两位名人之间又有许多瓜葛,因此,二人历来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有人认为,曹操在霸业即成的时候,不惜金璧玉帛将蔡文姬赎回,二人之间一定存在着难以忘怀的情感;也有人认为,曹操重情义,赎回文姬是对与有“管鲍之交”的老友蔡邕负责任;也有人说,曹操雄才大略,是为繁荣他的“王国”的文化事业才赎回文姬的。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则认为:“从蔡文姬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的伟大。她是曹操把她拯救了的。他之所以赎回文姬,……并不是纯粹地出于私人感情。”本书从人们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出发,以基本史实为依据,试图解开这个谜团。东汉末年,尖锐的阶级矛盾引爆了社会动乱和政治动乱。董卓挟持天子,欲行篡逆,汉室江山风雨飘摇……蔡邕和文姬父女遭贬流放,危急时刻被曹操救下。在漫长而艰辛的返京旅途中,文姬和曹操互生情感。蔡邕心知曹操终非池中之物,但为保女儿安度乱世,完成修史大业,他有意疏远曹操。文姬青梅竹马的伙伴董祀的出现更让曹操痛苦迷茫,他决心以自己的力量征服这个聪明美丽的女孩,就象他要以文治武功征服天下一样。曹操劫汉献帝出宫,行事失利,祸在旦夕。文姬心系曹操安危,夜探实情,两人彼此牵挂迸发真情。形势危急;曹操只得逃离洛阳,文姬与曹操依依泪别,生死相约……董祀虽知文姬已心属曹操,但仍决心用一生的爱去陪伴文姬……曹操起共征伐,欲图天下。漫漫征程中,文姬的安危让他万般牵挂。文姬流离失所,四处寻访曹操,历尽千辛万苦。二人偶遇途中,不禁悲喜交集……曹操为父报仇,纵兵屠城,文姬不忍生灵涂炭,舍命劝阻,曹不为所动。文姬愤然出走,两人之间出现裂痕……文姬的流浪生活让董祀忧心不已,他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情感……流浪中的文姬被掳到匈奴,左贤王的出现给文姬的生命带来了一段光明的日子,远在异族他乡,他那宽容的胸膛成为疲惫的文姬唯一可以依靠的地方。曹操从未放弃对文姬的追寻,无情的世事也不曾让他心灰意冷。成就霸业的他虽权重天下,一呼百应,但文姬依然是他心中永远的伤痛。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文姬,夺回他心中的女神……胡茄声乱,摧肝裂胆,在塞上漫天的风雪中,文姬被迫诀夫别子,返回中原。一曲悲怆的《胡茄十八拍》沾满了这位妻子和母亲的泪水与忧伤……许昌城中,文姬目睹了曹操的暴虐,两人之间的沟壑已无法填补。董祀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文姬感受到真情所在……如果说昔日的曹操曾是文姬苦难生活的精神支撑,那么眼前的这个男人却让文姬感到一种隔世般的陌生,他恃强做物,顺昌逆亡,野心勃勃,权欲吞天,这与当年的董卓王允们有何区别?少女时代的梦幻在文姬心中随风而逝……

水浒传118回主要内容,不要标题啊,要内容100子 谢谢

《水浒传》118回“卢俊义大战昱岭关,宋公明智取清溪洞”内容:宋江、卢俊义把军马周回围住了帮源洞,却无计可入。却说方腊在帮源洞,如坐针蚢。两军困住已经数日,方腊正忧闷间,忽见殿下锦衣砅袄一大臣,俯伏在金阶殿下启奏:“我王,臣虽不才,深蒙主上圣恩宽大,无可补报。凭夙昔所学之兵法,仗平日所韫之武功,六韬三略曾闻,七纵七擒曾习。愿借主上一枝军马,立退宋兵,中兴国祚。未知圣意若何?”方腊见了大喜,便传敕令,尽点山洞内府兵马,教此将引兵出洞去,与宋江相持。未知胜败如何,先见威风出众。不是方腊国中又出这个人来引兵,有分教:金阶殿下人头滚,玉砌朝门热血喷。直使扫清巢穴擒方腊,痭立功勋显宋江。《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第111 回概括

《水浒传》第一百十一回 张顺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润州城
话说这九千三百里扬子大江,也即万里长江。江中有两座山:金山和焦山,正占着楚尾吴头,一边是淮东扬州,一边是浙西润州(现在的镇江)。这润州城,是方腊手下东厅枢密使吕师囊守把江岸,管领十二个统制官,统领五万南兵。
宋江兵马在扬州取齐,派张顺和柴进、阮小七和石秀,分两路前去打探润州消息。石秀和阮小七带两个伴当,投焦山;柴进和张顺带两个伴当,奔瓜洲。
正是初春天气,柴进二人来到江边,不见一只渡船。是夜,张顺脱了衣服,拴缚在头上,腰间带一把尖刀,从瓜洲下水,直向对岸来。其余人等乘船千余只,次后渡江。
宋江清点本部将佐,折了三个偏将,都是乱军中被箭射死,马踏身亡。有云里金刚宋万、没面目焦挺、九尾龟陶宗旺。
且说吕枢密退守丹徒县,写告急文书向三大王方貌求救,方貌自苏州差元帅邢政领军到来。次日,邢政引军来复夺润州。
宋江于润州差童威、童猛引百余人,去寻石秀、阮小七。一面差关胜、林冲等十员正将,点五千军马,调兵出城,来取丹徒县。路上正迎着邢政军马。两军相对,排成阵势,邢政挺枪出马,关胜纵马舞青龙偃月刀来战邢政。两将斗到十四五合,一将翻身落马。


《溪山琴况》

《溪山琴况》

—— 徐上瀛  明末清初琴家

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简介

  《溪山琴况》作于崇祯十四年(公元一六四一年)。所谓“琴况”,即琴之状况、意态与况味、情趣。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之原则,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根据冷谦《琴声十六法》提出二十四琴况,从指与弦、音与意、形与神、德与艺等众多方面深入探讨,提出了深于“气候”,臻至于美,深于“游神”,得于弦外,以“气”为中介,使“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的一整套演奏美学思想。他认为宏细、轻重、迟速互存互用不可偏废,于前人思想有所突破。提出亮、采、润、圆之“美音”要求,重视想象、联想在弹奏与欣赏中之作用,追求会心之音、含蓄之美等,也于前人思想有所发展。《溪山琴况》是古琴文化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对后时琴文化的发展影响重大。

    《溪山琴况》所涉及的琴乐审美范畴二十四况即;

和、静、清、远、古、澹、恬、逸、

雅、丽、亮、采、洁、润、圆、坚、

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溪山琴况》中的二十四况与《琴声十六法》结构都是以同一系列美学范畴来组织成文的。二十四况内容中亦有部分与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洁、轻项,二十四况之静与十六法之虚;二十四况之雅与十六法之中;二十四况之圆与十六法之松;二十四况之健与十六法之脆;二十四况之迟与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况之速与十六法之疾。 二十四况主要为对琴乐内在意境和外在风格、审美价值与标准之要求, 为古琴艺术所提出的审美准则。

  二十四况所涉及到的内容仍然主要渗透着儒道二家的观念。此二家的影响可分别以“中正和平”、“清微淡远”两句来总括。前者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观念在音乐上的体现;后者则为道家崇尚自然、隐逸、淡泊明志、虚静等思想和人生观在音乐上的落实。

    作者介绍;

  徐上瀛,号石帆,别号为青山,娄县东仓人,明末清初琴家。约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卒于清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万历年间曾从陈星源、张渭川学琴,并与严徵交往,后发展虞山派“清、微、淡、远”之风格,并兼收各家之长而别创一格,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琴家,虞山派代表人之一,时人誉为“今世之伯牙”。受了宋代崔遵度(953一1020)《琴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思想的影响,写成了琴学最重要的论著《溪山琴况》。《溪山琴况》见于《大还阁琴谱》。






一曰“和”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循徽叶声,辨之在指,审之在听,此所谓以和感,以和应也。和也者,其众音之款会,而优柔平中之橐答乎?

    论和以散和为上,按和为次。散和者,不按而调,右指控弦,迭为宾主,刚柔相剂,损益相加,是为至和。按和者,左按右抚,以九应律,以十应吕,而音乃和于徽矣。设按有不齐,徽有不准,得和之似,而非真和,必以泛音辨之。如泛尚未和,则又用按复调。一按一泛,互相参究,而弦始有真和。

    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 夫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浅实而忌虚。若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按未重,动未坚,则不实。故指下过弦,慎勿松起;弦上递指,尤欲无迹。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则弦与指和矣。

    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无序,和又何生?究心于此者,细辨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和矣。

    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如右之抚也,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猱,圆而无碍(吟猱欲恰好,而中无阻滞),以绰以注,定而可伸(言绰注甫定,而或再引伸)。纡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人尚〕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

    要之,神闲气静,蔼然醉心,太和鼓畅,心手自知,未可一二而为言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




抚琴卜静处亦何难?独难于运指之静。然指动而求声恶乎得静?余则曰,政在声中求静耳。

    声〔厂万〕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此审音之道也。盖静由中出,声自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指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

    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约其下指工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如热妙香者,含其烟而吐雾;涤界茗者,荡其浊而泻清。

    取静音者亦然,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渊深在中,清光发外,有道之士当自得之。



一曰“清”

    语云“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言失雅也。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地而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 指求其劲,按求其实,则清音始出;手不下徽,弹不柔懦,则清音并发;而又挑必甲尖,弦必悬落,则清音益妙。两手如鸾凤和鸣,不染纤毫浊气;〔厂昔〕?指如敲金戛石,傍弦绝无客声:此则练其清骨,以超乎诸音之上矣。

    究夫曲调之清,则最忌连连弹去,亟亟求完,但欲热闹娱耳,不知意趣何在,斯则流于浊矣。故欲得其清调者,必以贞、静、宏、远为度,然后按以气候,从容宛转。候宜逗留,则将少息以俟之;候宜紧促,则用疾急以迎之。是以节奏有迟速之辨,吟猱有缓急之别,章句必欲分明,声调愈欲疏越,皆是一度一候,以全其终曲之雅趣。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始知弦上有此一种情况,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矣。



一曰“远”

    远与迟似,而实与迟异,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故气有候,而神无候。会远于候之中,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至于神游气化,而意之所之玄之又玄。时为岑寂也,若游峨嵋之雪;时为流逝也,若在洞庭之波。倏缓倏速,莫不有远之微致。盖音至于远,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独有悠悠不已之志。吾故曰:“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

  古

一曰“古”。

    《乐志》曰:“琴有正声,有间声。其声正直和雅,合于律吕,谓之正声,此雅、颂之音,古乐之作也;其声间杂繁促,不协律吕,谓之间声,此郑卫之音,俗乐之作也。雅、颂之音理而民正,郑卫之曲动而心淫。然则如之何而可就正乎?必也黄钟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确乎郑卫不能入也。”按此论,则琴固有时古之辨矣!

    大都声争而媚耳者,吾知其时也;音淡而会心者,吾知其古也。而音出于声,声先败,则不可复求于音。故媚耳之声,不特为其疾速也,为其远于大雅也;会心之音,非独为其延缓也,为其沦于俗响也。俗响不入,渊乎大雅,则其声不争,而音自古矣。

    然粗率疑于古朴,疏慵疑于冲淡,似超于时,而实病于古。病于古与病于时者奚以异?必融其粗率,振其疏慵,而后下指不落时调,其为音也,宽裕温厖,不事小巧,而古雅自见。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令人有遗世独立之思,此能进于古者矣。



一曰“淡”。

    弦索之行于世也,其声艳而可悦也。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场中;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清泉白石,皓月疏风,修修自得,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斯之谓淡。

    舍艳而相遇于淡者,世之高人韵士也。而淡固未易言也,?邪而存正,黜俗而归雅,舍媚而还淳,不着意于淡而淡之妙自臻。

    夫琴之元音本自淡也,制之为操,其文情冲乎淡也。吾调之以淡,合乎古人,不必谐于众也。每山居深静,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绝去炎嚣,虚徐其韵,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不禁怡然吟赏,喟然云:“吾爱此情,不求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有寤寐于淡之中而已矣。”

  恬

一曰“恬”。

    诸声淡则无味,琴声淡则益有味。味者何?恬是已。味从气出,故恬也。夫恬不易生,淡不易到,唯操至妙来则可淡,淡至妙来则生恬,恬至妙来则愈淡而不厌。故于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及睨其下指也,具见君子之质,冲然有德之养,绝无雄竞柔媚态。不味而味,则为水中之乳泉;不馥而馥,则为蕊中之兰止。吾于此参之,恬味得矣。



一曰“逸”。

    先正云:“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非有逸致者则不能也。”第其人必具超逸之品,故自发超逸之音。本从性天流出,而亦陶冶可到。如道人弹琴,琴不清亦清。朱紫阳日:“古乐虽不可得而见,但诚实人弹琴,便雍容平淡。”故当先养其琴度,而次养其手指,则形神并洁,逸气渐来,临缓则将舒缓而多韵,处急则犹运急而不乖,有一种安闲自如之景象,尽是潇洒不群之天趣。所以得之心而应之手,听其音而得其人,此逸之所征也。



一曰“雅”。




古人之于诗则曰“风”、“雅”,于琴则曰“大雅”。自古音沦没,即有继空谷之响,未免郢人寡和,则且苦思求售,去故谋新,遂以弦上作琵琶声,此以雅音而翻为俗调也。惟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静贞正,而藉琴以明心见性,遇不遇,听之也,而在我足以自况。斯真大雅之归也。


    然琴中雅俗之辨争在纤微?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炎闹则俗,指拘局促则俗,取音粗?则俗,入弦仓卒则俗,指法不式则俗,气质浮躁则俗,种种俗态未易枚举,但能体认得“静”、“远”、“淡”、“逸”四字,有正始风,斯俗情悉去,臻于大雅矣。



一曰“丽”。

    丽者,美也,于清静中发为美音。丽从古淡出,非从妖冶出也。

    若音韵不雅,指法不隽,徒以繁声促调触人之耳,而不能感人之心,此媚也,非丽也。譬诸西子,天下之至美,而具有冰雪之姿,岂效颦者可与同日语哉!美与媚判若秦越,而辨在深微,审音者当自知之。



一曰“亮”。

    音渐入妙,必有次第。左右手指既造就清实,出有金石声,然后可拟一“亮”字。故清后取亮,亮发清中,犹夫水之至清者,得日而益明也。唯在沈细之际而更发其光明,即游神于无声之表,其音亦悠悠而自存也,故曰亮。至于弦声断而意不断,此政无声之妙,亮又不足以尽之。

  采

一曰“采”。

    音得清与亮,既云妙矣,而未发其采,犹不足表其丰神也。故清以生亮,亮以生采,若越清亮而即欲求采,先后之功舛矣。盖指下之有神气,如古玩之有宝色,商彝、周鼎自有暗然之光,不可掩抑,岂易致哉?经几锻炼,始融其粗迹,露其光芒。不究心音义,而求精神发现,不可得也。



一曰“洁”。

    贝经云:“若无妙指,不能发妙音。”而坡仙亦云:“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未始是指,未始非指,不即不离,要言妙道,固在指也。

    修指之道由于严净,而后进于玄微。指严净则邪滓不容留,杂乱不容间,无声不涤,无弹不磨,而只以清虚为体,素质为用。习琴学者,其初唯恐其取音之不多,渐渐陶熔,又恐其取音之过多。从有而无,因多而寡,一尘不染,一滓弗留,止于至洁之地,此为严净之究竟也。

    指既修洁,则取音愈希;音愈希则意趣愈永。吾故曰:“欲修妙音者,本于指;欲修指者,必先本于洁也。”



一曰“润”。

    凡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而中和之妙用全于温润呈之。若手指任其浮躁,则繁响必杂,上下往来音节俱不成其美矣。故欲使弦上无杀声,其在指下求润乎?

    盖润者,纯也,泽也,所以发纯粹光泽之气也。左芟其荆棘,右熔其暴甲,两手应弦,自臻纯粹。而又务求上下往来之法,则润音渐渐而来。故其弦若滋,温兮如玉,泠泠然满弦皆生气氤?,无毗阳毗阴偏至之失,而后知润之之为妙,所以达其中和也。古人有以名其琴者,曰“云和”,曰“泠泉”, 亦润之意乎?

  圆

一曰“圆”。

    五音活溌之趣半在吟猱,而吟猱之妙处全在圆满。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少不多,以至恰好,谓之圆。吟猱之巨细缓急俱有圆音,不足则音亏缺,太过则音支离,皆为不美。故琴之妙在取音,取音宛转则情联,圆满则意吐,其趣如水之兴澜,其体如珠之走盘,其声如哦咏之有韵,斯可以名其圆矣。

    抑又论之,不独吟猱贵圆,而一弹一按一转一折之间亦自有圆音在焉。如一弹而获中和之用,一按而凑妙合这机,一转而函无痕之趣,一折而应起伏之微,于是欲轻而得其所以轻,欲重而得其所以重,天然之妙犹若水滴荷心,不能定拟。神哉圆乎!



一曰“坚”。

    古语云“按弦如入木”,形其坚而实也。大指坚易,名指坚难。若使中指帮名指,食指帮大指,外虽似坚,实胶而不灵。坚之本全凭筋力,必一指卓然立于弦中,重如山岳,动如风发,清响如击金石,而始至音出焉,至音出,则坚实之功到矣。

    然左指用坚,右指亦必欲清劲,乃能得金石之声。否则抚弦柔懦,声出委靡,则坚亦浑浑无取。故知坚以劲合,而后成其妙也。况不用帮而参差其指,行合古式,既得体势之美,不爽文质之宜,是当循循练之,以至用力不觉,则其然亦不可窥也。



一曰“宏”。

    调无大度则不得古,故宏音先之。盖琴为清庙、明堂之器,声调宁不欲廓然旷远哉? 然旷远之音落落难听,遂流为江湖习派,因致古调渐违,琴风愈浇矣。若余所受则不然:其始作也,当拓其冲和闲雅之度,而猱、绰之用必极其宏大。盖宏大则音老,音老则入古也。至使指下宽裕纯朴,鼓荡弦中,纵指自如,而音意欣畅疏越,皆自宏大中流出。

    但宏大而遗细小则其情未至,细小而失宏大则其意不舒,理固相因,不可偏废。然必胸次磊落,而后合乎古调。彼局曲拘挛者未易语此。



一曰“细”。

    音有细缈处,乃在节奏间。始而起调先应和缓,转而游衍渐欲入微,妙在丝毫之际,意存幽邃之中。指既缜密,音若茧抽,令人可会而不可即,此指下之细也。至章句转折时,尤不可草草放过,定将一段情绪缓缓拈出,字字模神,方知琴音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此终曲之细也。昌黎诗“昵昵儿女语,恩恩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其宏细互用之意欤?

    往往见初入手者一理琴弦便忙忙不定,如一声中欲其少停一息而不可得,一句中欲其委婉一音而亦不能。此以知节奏之妙未易轻论也。盖运指之细在虑周,全篇之细在神远,斯得细之大旨者矣。



一曰“溜”。

    溜者,滑也,左指治涩之法也。音在缓急,指欲随应,敬非握其滑机,则不能成其妙。若按弦虚浮,指必柔懦,势难于滑;或着重滞,指复阻碍,尤难于滑。然则何法以得之?惟是指节炼至坚实,极其灵活,动必神速。不但急中赖其滑机,而缓中亦欲藏其滑机也。故吟、猱、绰、注之间当若泉之滚滚,而往来上下之际更如风之发发。刘随州诗云“溜溜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其斯之谓乎?

    然指法之欲溜,全在筋力运使。筋力既到,而用之吟猱则音圆,用之绰注上下则音应,用之迟速跌宕则音活。自此精进,则能变化莫测,安往而不得其妙哉!



一曰“健”。

    琴尚冲和大雅,操慢音者得其似而未真,愚故提一健字,为导滞之?。乃于从容闲雅中刚健其指,而右则发清冽之响,左则练活溌之音,斯为善也。

    请以健指复明之。右指靠弦则音钝而木,故日“指必甲尖,弦必悬落”,非藏健于清也耶?左指不劲则音胶而格,故日“响如金石,动如风发”,非运健于坚也耶?要知健处即指之灵处,而冲和之调无疏慵之病矣,气之在弦,不有不期去而自去者哉。



一曰“轻”。

    不轻不重者,中和之者也。趣调当以中和为主,而轻重特损益之,其趣自生也。

    盖音之取轻属于幽情,归乎玄理,而体曲之意,悉曲之情,有不其轻而自轻者。第音之轻处最难,工夫未到则浮而不实,晦而不明,虽轻亦未合。惟轻之中不爽清实,而一丝一忽指到音绽,更飘摇鲜朗,如落花流水,幽趣无限。乃有一节一句之轻,有间杂高下之轻,种种意趣皆贵清实中得之耳。

    要知轻不浮,轻中之中和也;重不杀,重中之中和也。故轻重者,中和之变音;而所以轻重者,中和之正音也。



一曰“重”。

    诸音之轻者业属乎情,而诸音之重者乃由乎气。情至而轻,气至而重性固然也。第指有重、轻则声有高下,而幽微之后理宜发扬,?指势太猛则露杀伐之响,气盈胸臆则出刚暴之声,惟练指养气之士则抚下当求重抵轻出之法,弦上自有高朗纯粹之音,宣扬和畅,疏越神情,而后知用重之妙,非浮躁乖戻者之所比也。故古人抚琴则日“弹欲断弦,按如入木”,此专言其用力也,但妙在用力不觉耳。夫弹琴至于力,又至于不觉,则指下虽重如击石,而毫无刚暴杀伐之疚,所以为重欤!及其鼓宫叩角,轻重间出,则岱岳江河,吾不知其变化也。

  迟

一曰“迟”。

    古人以琴能涵养情性,为其有太和之之气,故名其声日“希声”。未按弦时,当先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从万籁俱寂中冷然音生,疏台寥廓, 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此希声之始作也;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宜,调古声淡,渐入渊原,而心志悠然不已者,此希声之引伸也;复探其迟趣,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而日不知?,夕不觉曙者,此希声之寓境也。严天池诗“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其于迟意大有得也。若不知“气候”两字,指一入弦惟知忙忙连下,?欲放慢则竟然无味矣。深于气候,则迟速俱得,不迟不速亦得,岂独一迟尽其妙耶!



一曰“速”。

    指法有重则有轻,如天地之有阴阳也;有迟则有速,如四时之有寒暑也。盖迟为速之纲,速为迟之纪,尝相间错而不离。故句中有迟速之节,段中有迟速之分,则皆藉一速以接其迟不候也。然琴操之大体固贵乎迟:疏疏淡淡,其音得中正和平者,是为正音,《阳春》、《佩兰》之曲是也;忽然变急,其音又系最精最妙者,是为奇音,《雉朝飞》、《乌夜啼》之操是也。所谓正音备而奇音不可偏废,此之为速。拟之于似速而实非速,欲迟而不得迟者,殆相径庭也。

    然吾之论速者二:有小速,有大速。小速微快,要以紧紧,使指不伤速中之雅度,而恰有行云流水之趣;大速贵急,务令急而不乱,依然安闲之气象,而能泻出崩崖飞瀑之声。是故速以意用,更以意神。小速之意趣,大速之意奇。若迟而无速,则以何声为结构?速无大小,则亦不见其灵机。故成连之教伯牙于蓬莱山中,群峰互峙,海水崩折,林木幽冥,百鸟哀号,日:“先生将移我情矣!”后子期听其音,遂得其情于山水。噫!精于其道者自有神而明之之妙,不待缕悉,可以按节而求也。












一曰“静”


8《溪山琴况》一曰逸

一曰逸(原文)

先正云:“‘以无累(léi)之神合有道之器’,非有逸致者,则不能也。”第其人必具超逸之品,故自发超逸之音。本从性天流出,而亦陶冶可到。如道人弹琴,琴不清亦清。朱紫阳曰:“古乐虽不可得而见,但诚实人弹琴,便雍容平淡。”

故当先养其琴度,而次养其手指,则形神并洁,逸气渐来。临缓则将舒缓而多韵,处急则犹运急而不乖;有一种安闲自如之景象,尽是潇洒不群之天趣:所为得之心而应之手,听其音而得其人。此逸之所征也。

一曰逸(译文)

先贤说:”'把无牵无挂的精神和体现大雅之道的琴相结合',如果不是有超逸情致的人,那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只要一个人果真具有超逸的品质,便自然会弹奏出超逸的音乐。超逸的品质本是从天性流露出来的,但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教育而获得。就像是出家人弹琴,琴不清也清。朱紫阳说:”古代的音乐虽然已经无法听到了,但只要是忠厚实在的人弹琴,就自然会从容平淡。“

所以应当先涵养弹琴的气度,然后锻炼指下的功夫,这样形和神都会变得高洁,逸气也会逐渐生出。弹到慢的段落时能舒缓而多有韵致,而弹到快的段落时则能疾速而无乖谬;整曲演奏呈现出一种安闲自在的气象,满是潇洒超群的天然意趣:正所谓得心应手,听其音使能想见其人。从这些地方就能看出”逸“来。


重读孙绰《游天台山赋》

可能有人不知道孙绰及此赋,但一定知道“掷地有声”这个成语,它即出于此。

《晋书·孙绰传》云: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亦有相同记载。

孙绰是东晋文学家,博学善文,名冠江南。此赋载于《文选》,李善注云:“孙绰为永嘉太守,意将解印以向幽寂,闻此山神秀,可以长住,因使图其状,遥为之赋。”可见此赋并非真实游记,而是观画神游之作。

此赋工于刻画山水,言辞清丽雅炼,文情并茂,生动引人,虽杂糅佛老玄言,但不失流畅与文采。

刘师培曰:“孙绰《天台山赋》,词旨清新,于晋赋最为特出,其他诸家所作,大抵规模前作,少有新体。”确为切中肯綮之语。

此赋数次读过,仍不甚熟。值《六朝抒情小赋概论》评及此赋,遂逐字逐句细读一番,且拓展搜罗相关之文,加深理解,并做笔记如上。

此赋有许多典雅实词,写作可用,当熟读熟记,不可懈怠。


《汉魏六朝散文·孙绰·游天台山赋并序》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孙绰·游天台山赋并序》原文鉴赏 天台山者1,盖山岳之神秀者也2。涉海则有方丈、蓬菜3,登陆则有四明、天台4,皆玄圣之所游化5。灵仙之所窟宅6。夫其峻极之状7,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8,尽人神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五岳9,阙载于常典者10,岂不以所立冥奥11,其路幽迥12,或倒景于重溟13,或匿峰于千岭14;始经魑魅之涂15,卒践无人之境16;举世罕能登陟17,王者莫由扰祀18,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19。然图像之兴20,岂虚也哉!非夫遗世玩道21,绝粒茹芝者22,乌能轻举而宅之23?非夫远寄冥搜24,笃信通神者25,何肯遥想而存之26?余所以驰神运思27,昼咏宵兴28,俛仰之间29,若已再升者也30。方解缨络31,永讬兹岭。不任呤想之至32,聊奋藻以散怀33。 太虚辽阔而无阂34,运自然之妙有35,融而为川渎36,结而为山阜37。嗟台岳之所奇挺38,实神明之所扶持39。荫牛宿以曜峰40,讬灵越以正基41。结根弥于华岱42,直指高于九疑43。应配天于唐典44,齐峻极于周诗45。 邈彼绝域46,幽邃窈窕47。近智以守见而不之48,之者以路绝而莫晓49。哂夏虫之疑冰50,整轻翮而思矫51。理无隐而不彰52,启二奇以示兆53:赤城霞起以建标54,瀑布飞流以界道55。 睹灵验而遂徂56,忽乎吾之将行57。仍羽人于丹丘58,寻不死之福庭59。苟台岭之可攀60,亦何羡于层城61?释域中之常恋62,畅超然之高情63。被毛褐之森森64,振金策之铃铃65。披荒榛之蒙茏,66,陟峭崿之峥嵘67。济楢溪而直进68,落五界而迅征69。跨穹隆之悬磴70,临万丈之绝冥71。践莓苔之滑石72,博壁立之翠屏73。揽樛木之长萝74,援葛藟之正茎75。虽一冒于垂堂76,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77,履重碰而逾平78。 既克郲于九折79,路威夷而修通80。恣心目之寥朗81,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82。觌翔鸾之裔裔83,听呜凤之嗈嗈84。过灵溪而一濯85,疏烦想于心胸86。荡遗尘于旋流87,发五盖之游蒙88,追羲农之绝轨89,蹑二老之玄踪90。 陟降信宿91,远于仙都92。双阙云竦以夹路93,琼台中天而悬居94。朱阁玲珑于林间95,玉堂阴映于高隅96。彤云斐亹以翼棂97,缴日炯晃于绮疏98。八桂森挺以凌霜99,五芝含秀而晨敷100。惠风伫芳于阳林101,醴泉涌溜于阴渠102。建木灭景于千寻103,琪树璀璨而垂珠104。王乔控鹤以冲天105,应真飞锡以蹑虚106。骋神变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107。 于是游览既周108,体静心闲109。害马已去110,世事都捐111。投刃皆虚,目牛无全112。凝思幽岩113,朗咏长川114。尔乃羲和亭午115,游气高褰116。法鼓琅以振响117,众香馥以扬烟118。肆觐天宗19,爰集通仙120。挹以玄玉之膏121,嗽以华池之泉122,散以象外之说123,畅以无生之篇124。悟遣有之不尽125,觉涉无之有间126;泯色空以合迹127,忽即有而得玄128;释二名之同出129,消一无于三幡130。恣语乐以终日131,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132,兀同体于自然133。 【注释】 1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临海两县境。因地处偏僻而鲜为人知,东晋后始被发现,渐成名胜。2神秀:神奇,奇异。3涉:渡水。方丈、蓬莱:古代传说中海上的仙山。4四明:今浙江宁波区域的山岭。5玄圣:道家理想的神仙。玄,幽远。6窟宅:洞府。7峻极:极端高峻,意谓天一样高。8瑰:珍宝。9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10常典:一般的典籍。11冥:幽暗。深:深秘。12幽迥(jiong窘):僻远。13重溟:大海。景:即“影”。14匿:遮蔽。15魉魅(chimei吃昧):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涂:即“途”。16卒:最后,终于。践:脚踏。17陟(zhi至):攀登, 18王者:帝王。扰祀:虔诚祭祀。19奇纪:特殊的记载, 20图像:指有关天台山风景的图画。21遗世:放弃世俗事务。玩道:追求道术。22绝粒:不吃饭。茹芝:吃灵芝。道家认为吃灵芝等菌类植物可以长生。23鸟:何。轻举:飞升成仙。24远寄:将心思寄托在远处。这里是指志在成仙。冥搜:深深苦思,指寻求玄妙的道术。25笃信:虔信。通神:诚信感通了神仙。26遥想而存之:将心思远远寄托在那上面。27驰神:精神飞越别处。运思:反复思虑。28昼咏宵兴:白天歌咏,夜里也睡不着。兴,起来 29俛仰:同“俯仰”,指刹那间。30升;登。31缨络:比喻世事缠身。32不任:禁不起。吟想:口中吟咏,心里默想。33奋藻:用文词来发挥。这里指拿起笔来写作。34太虚:指宇宙。阂(he 核):阻碍。35妙有:道家的术语。道家认为宇宙本来是空虚无物的,万物由“无”而生。这个“无”中之“有”,具有奇妙的道理,所以称为“妙有”。自然,原始。36融:溶化。渎(du 毒):河流。37阜:丘陵。38嗟(jue):发语词。有赞叹的意思,奇挺:突出。39神明:神灵, 40宿(xiu 秀):星座。古代以天文的星宿配合地理的区域,称为分野。天台山在越国的区域,是牵牛星座的分野。曜:日照。41灵:灵秀。正基:指位置。42弥:超过。华:华山。岱:泰山。43九疑:九疑山,在湖南宁远境。44配:对。《左传》:“山岳则配天。”杜预注:“姜姓之先,为尧四岳,故曰唐典也。” 45齐:并比。《周诗》:指《诗经·大雅·崧高》,其中有“崧高维岳,峻极于天。” 46绝域:极远的地方。47邃(sui 岁):深奥。窈窕(yaotiao 咬挑):幽深之貌。48近智:智力短浅没有远见的人。守见:守着自己狭隘的见闻。之:到。49路绝:道路难以通行, 50哂(shen 沈):耻笑。夏虫疑冰:语出《庄子》,意思是说夏天的虫没有在冬天生活的经验,不肯相信有冰,这是说那些见识不广的人是可笑的。51矫:飞。翮(he 核):翅膀, 52隐:指幽深微妙的道理。彰:表显。53二奇:即下文的赤城和瀑布。兆:迹象。54赤城:天台山的入口处,山壁好像一座红色的城墙,因而得名。标:高耸的标柱。55界道:划出界限。56灵验:指上文的“二奇”。徂:往。58忽乎:飘然。58仍:接近,追随。羽人:仙人的别称。古人认为仙人可像鸟一样的飞。丹丘:古代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69福庭:作神仙享福的所在。60苟:假。61层城: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神仙居处。62释:脱离。域中:尘世。常恋:常人所贪恋的事物。63畅:使之畅通,超然:脱俗超世。64毛褐(he 赫):粗糙的毛制衣服,适合山野中生活之用。65金策:装有金属品的手杖。铃铃:手杖触地声。66榛(zhen 真):丛树,蒙茏:草木茂密的样子, 67峭崿:高峻而危险的山峰。峥嵘:高耸险峻的样子。68楢(you由)溪:一作油溪,是进入天台山必须经过的一条河川。69落:斜行。五界:地名,据说因为地处五县交界而得名。70穹隆:长而弯曲的样子。悬蹬:高悬的石桥。71绝冥:极端幽深,即万丈深渊。72莓苔:石桥上长的青若。73搏(bo博):用手抓住。翠屏:石桥上的石壁。73槬(jiu鸠)木:拳曲的树木。萝:缠在树身上的藤。75葛藟(lei垒):粗藤。飞茎:屈曲盘旋的藤条。76垂堂:堂屋檐下。因檐瓦落下可能伤人。比喻危险的境地。古语有“坐不垂堂”的训诫 77契:合。幽昧:指深奥的道理。78履:踏足。逾:更加。79克:能够。(ji际):登上。九折:曲折盘旋的道路。80威夷:漫长而舒缓的样子。81恣:放任,尽情。寥朗:心舒目明的样子。82藉:当作席子垫着。纤;柔细。落落:形容松树的孤高独立。83觌(di敌):遇见。裔裔:鸟飞翔的样子 84嗈嗈(yong雍):鸟和鸣的声音。85灵溪:天台山中一条河川。濯(zhuo浊):洗沐。86疏:清除。烦想;凡俗的想法。87旋流:有旋渴的流水。88五盖:佛经里的话,指人的五种不良思念。一是贪欲。二是瞋恚,三是睡眠,四是调戏,五是疑悔。游蒙:愚昧昏蒙。89羲、农:伏羲、神农,上古时代传说的帝王名。这里指上古的时代。绝轨:已经绝迹了的轨道,古人认为上古时代的生活是自由而无拘束的。90二老:指老子和老莱子,他们都是古代有道的人。玄踪:玄妙的踪迹。91信宿:过一夜为宿。过两夜为信。陟降信宿,是说登高爬低走了一两夜。92迄:到达。仙都:神仙的都城。93双阙:古代的城门口一边有一座高楼,称为双阙。94琼:美玉。琼台;指楼台华美,好像是美玉所装成。95朱阁:红楼。玲珑:空明透亮的样子,玉堂:用玉装成的殿堂。阴映:冷森森地闪光。97彤:红色。斐亹(feiwei匪尾):形容花纹复杂。翼;承接。棂(ling陵):窗格子。98皦(jiao皎)日:白日。炯晃;光辉灿烂。疏;窗户孔。绮疏:饰有花纹的窗孔。99八桂:引自《山海经》“桂林八树”,形容桂树的高大,八树就可以成林。森挺;茂盛挺拔。凌霜:遭遇霜雪也不凋落。100五芝:道家所说的五种灵芝。秀;草木的英华。敷:开放。101惠风:和风。伫:储藏。阳林:山南的树林。102醴(li里)泉:甜美的山泉。涌溜:喷溅。阴渠:山北的沟渠。103建木:神话中仙境的树木,《山海经》及《淮南子》中载,这种树“百仞无枝”、“日中无影”。寻;古代以八尺为一寻。104琪:美玉。琪树也是仙境的树木,华美如玉。璀璨:光彩闪烁。垂珠:指琪树的果实。105王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即周灵王的太子晋。故又称王子乔。控:驾驭。鹤:传说中仙人所乘以上天的灵禽。106应真:即佛家所说的罗汉。锡:佛教僧徒所用的锡杖。因仙人手执锡杖升上天空。所以说飞锡。蹑虚:腾空。107出有、入无:语出《淮南子》“出于无有。入于无为”,意即出入于虚幻和真实之境。108周:周遍。109闲:安宁。110害马:《庄子》中所设的比喻之一。意思是说用牧马来比方治天下。必将那危害全群的马除去。这里指尘世的嗜欲。111捐:抛弃。112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说一个善于宰牛的人,技术熟练至极。眼睛能透过牛身的表面,看到牛的骨节空隙处,所以刀一下去恰好落到到空虚的地方,牛身就迎刃而解。这里的意思是能洞察一切玄妙隐微的事理。113凝思:集中思想。114朗咏:高声歌咏。115羲和:神话中太阳的御者,亭午:正午。116游气:浮动在空中的大气。高褰(qian牵):高高地敞开。117法鼓:讲法时召集听众的鼓。琅:声音响亮。振响:振起声音。118众香:各种名贵的香。馥:芳香。119肆觐:便将朝见,天宗:天尊,道家认为天上高于一切的神。120爰:于是。通仙:群仙。121挹:用勺舀取。玄玉之膏:传说中神仙所吃的像黑玉一样的膏。122华池;传说中的昆仑山上的仙池。123散:启发。象外之说:超出物象的话,指道家的学说。124畅:解说,使之了悟。无生:佛教的理论。无生之篇,即指佛经。125有之不尽:有,指尘世,虚假的幻象。126无之有间:无,指无为,神仙境界。间,疏漏。127泯:灭。色空:佛家用语,“色即是空”的省语,佛教谓有形之万物为色,而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128玄:指玄妙的道。129二名:指“有”、“无”。《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二名实出一源。130三幡:佛经语。指色、空、观。131恣语:纵情谈论。132冥观:深深的观察。133兀:浑然无知的样子。同体;一体。 【今译】 天台山是山岳之中的奇异之山。渡海有方丈、蓬莱等仙岛,登陆有四明、天台等仙山,它们都是神仙所来往和居住的地方。谈到天台山的高峻和它所显示出的美好吉祥的善事,可说是拥有一切山海中所有的名贵物产,具有所有人和神所能设想的壮丽了。它所以没有被列入五岳之中,没有记载在平常的典籍之内,是因为它位处幽暗深秘,路途僻远,或许是它濒临大海,或许是由于它被掩映于千山万岭之中;开始就要走鬼怪出没的路途,最后才能踏上这渺无人迹的境界。世人很少有人去攀登,帝王们也没有祭祀过它。故而平常的书中没有记载它的事迹,只在特殊的记载中才出现它的名字。 然而这天台山的图画难道是凭空想象的吗!我不是放弃世俗而追求道术,不食人间烟火而专吃灵芝的学道之人,怎么能飞升成仙而住在这里呢?我也不是志在求仙寻道,虔信神灵的人,怎能有这些渺茫的空想呢?但我对天台山心驰神往,夜思梦想,白天歌咏,夜不能寐,转瞬之间仿佛去了两次天台山。我正打算摆脱世事的纠缠,永远托身在这山上,禁不住口吟默想,姑且拿起笔来用文辞抒发我的心怀吧! 宇宙广阔空虚没有任何阻碍,它运行起来有很多奥妙,溶化的液体形成江河,凝结的物质成为山岭。那天台山是如此奇异挺拔,确实是有神明的扶持。天台山的山峰在牵牛星的照耀之下,山脉的位置正处在灵秀的越国境内。它的根基比华山和泰山深厚,而高度又比九疑山还高崇,它具有合于唐尧典籍中和天相等的资格,与《诗经》中所说的“四岳”一样高峻。 它是极其遥远而深奥的地域,智力短浅没有远见的人囿于自己狭隘的见闻没有去,而去的人又因路途难通而不熟悉那里的情况。可笑那夏天的飞虫怀疑冰的存在,我象鸟一样整理翅膀准备起飞。没什么深奥的道理不能说明,说出两件奇景以显示天台山的迹象:赤城如红霞立起一座标柱,白色的瀑布在青山中划出界线。 看见了奇迹便往前行,我要飘然而去。追随仙人来到丹丘,寻找那长生不死的乐园。只要能够攀上天台,那又何必羡慕层城呢?摆脱尘世的信念,超然通达世外的高情。披上那粗糙的毛皮衣,手执铃铃作响的金手杖。从茂密的丛树中分开路,登上那高峻而危险的山峰。渡过楢溪一直朝前走,斜穿过五界而前行。跨过长曲高悬的石桥,来到万丈深渊的面前。踏着石桥上的青苔,抚着桥上的石壁,攀着曲树上的长箩,抓着粗干和长藤。虽然冒着垂堂的危险,但愿永逸长生。只要自己至诚地寻求深奥的道理,愈是重重险阻而愈觉平坦可行。 当登上曲折盘旋的险道后,又觉得路宽缓而畅通。心情恣肆而眼目舒良,信步缓行而悠然从客。坐在柔嫩的草地上,上面遮着孤耸的高松。眼见那鸾鸟裔裔飞翔,耳听那凤鸟嗈嗈长鸣。过灵溪时洗一洗脚,以清除胸中的俗念。将遗俗在旋流中荡涤干净,撇开那五盖的昏蒙。追随伏羲、神农已经断绝的遗迹,跟上二老玄妙的踪影。 行走攀登了一两夜,才到达神仙的都城。双阙高耸入云夹在路旁,华美的楼台高悬在空中,空明透亮的红楼在林间,绿荫掩映的玉堂在远处的高山上。红色的云彩从窗前飞过,白日的光辉透过纹饰的窗孔。桂树茂盛挺拔,凌霜而不凋,灵芝包孕着英华,在清晨开放。山南树林中的和风储藏着芬芳,山北沟渠中喷溅着清甜的泉水。建木高大无比,太阳照不出它的阴影,琪树光彩闪烁,果实挂满枝头。王乔驾鹤飞上青天,罗汉手执锡杖腾空而去。施展迅速的神奇变化,在人神之境出入往来。 在山间游览一遍之后,身心宁静舒闲,世间的嗜欲如害马一样被清除。这时就象解牛的庖丁目无全牛,能洞察一切玄妙的事理。在幽静的岩石上凝神静思,在长长的河水旁高声歌咏。此时太阳正值中午,游气飘荡在高空。敲起法鼓发出琅琅的声响。点燃各种名贵的香烛,青烟送来阵阵芳香。将要朝见天宗之神,于是将群仙招集在一起。匀取黑玉一样的膏脂。喝着华池的泉水,宣讲着“象外”的玄理,畅谈着佛家学说。我感到心里的俗念尚未驱尽,对仙道的理解也存有疏漏。泯灭色空的界限将二者合为一体,消除有无之分从而获得玄妙之道。了解到有无本同出一辙,使色、空、观同归于无。即使终日纵情谈论,也与默然无语相同。如果对世间万物做整体的深刻观察,就会不知不觉地归于自然。 【集评】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唐·房玄龄《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 明·张溥《汉魏云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孙廷尉集》:天台赋自命金石,抑其佳句,不过赤城瀑布耳。遂初林阜。足薄华幕,盖远咏老庄,萧条高寄,其素志也,赋云乎哉。 清·刘熙载《艺概·赋概》:以老、庄、释氏之旨入赋,固非古义,然亦有理趣、理障三不同。如孙兴公《游天台山赋》云:“骋神恋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此理趣也。至云:“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则落理障甚矣。 清·刘师悟《中国中古文学史》:孙绰《天台山赋》,词旨清新,于晋赋最为特出。其他诸家所作,大抵规模前作,少有新体。 【总案】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是晋赋中的名篇,史载孙绰视此赋为平生得意之作,曾对范启说:“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这篇赋以游记的形式,对天台山的景物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文辞工整秀丽,颇见情韵。这种投入的而非旁观的,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描写,尤为后来的山水游记所祖述。此赋还借山水而谈佛理,兼有道、释,将仙佛思想与山水的题材合而为一,这种文风对谢灵运及后来的山水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虚幻的求仙思想也反映了晋代纷乱动荡的局势下土大夫的苦闷情绪。此外,这篇的序文叙述天台山之高峻富丽,抒写自己奋藻挥毫的原由,亦生动有致,是一篇难得的佳序。


上一篇:服务器硬件安装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