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4-12 11:33:12编辑:皮带君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简短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有关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地理学家F.P.W.von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原指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其后,德国历史学家A.赫尔曼把丝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路的基本内涵.
沿革 丝绸之路很早就已存在.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时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公元前60 年汉置西域都护,屯田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以保西域通道.早自张骞西使乌孙结盟后,汉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丝绸之路益加畅通,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中国.魏晋时,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但沿丝路的东西交往却进一步繁荣.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后中亚各国的贡使、商人常集于平城(北魏前期都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都洛阳后,洛阳更成为各国商人荟萃之地,北齐的都城中也聚集着不少商胡.隋炀帝曾派黄门侍郎裴矩到张掖招徕西域商人,说明当时丝路的兴旺.唐朝西部的疆域超过汉代,在伊州、西州、庭州设立了同于内地的州县.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设立安西四镇(后以焉耆代碎叶)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以后又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北路的羁縻州府,这为丝路的畅通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因此唐代长安、洛阳以及其他重要都市都有大量商胡,呈现出国际都会的风貌.从9世纪末到11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障,这就降低了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在蒙元时期,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使东西驿路通畅,许多欧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采取闭关政策,虽然出嘉峪关经哈密去中亚的道路未断,但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了.
走向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奠定于两汉时期.大致东起汉长安,西行上陇坂,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先到楼兰.楼兰在古盐泽(蒲昌海,今罗布泊西北部今罗布泊已近干涸,古楼兰遗址几全为荒沙所湮没).汉代西域有南北两道,楼兰是两道的分岔点.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今新疆库尔勒 、乌垒、轮台,再西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自鄯善的扜泥城,西南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扜弥、于阗(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由于千余年戈壁沙漠向南移徙,致使南道东段逐渐沙漠化,伊循、扜泥诸古城均为沙漠所湮,所以今日的南道东段已远在古南道之南.永平十六年(公元73)汉明帝北攻匈奴取得伊吾庐(今新疆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阻截北匈奴之南侵西域.此后“新北道”,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然后西经柳中、高昌壁、车师前部交河城(均在今吐鲁番盆地)、越天山经焉耆至龟兹,再循汉北道西行抵疏勒.南北朝时期,南朝与西域的往来,主要是从益州(今四川成都)北上龙涸(今四川松潘),经青海湖旁吐谷浑都城,向西经柴达木盆地,北上敦煌,或更向西越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隋唐时期,又开辟了从瓜州北玉门关经伊州、北庭、轮台,越伊犁河至碎叶进入中亚的道路,即北新道.在上述丝路干线外,还有许多支路,而且随着时代变迁,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各条路线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不同,而且不断有新的道路开辟.一些学者更扩大了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上述道路只是通过沙漠绿洲的道路,因称之为绿洲道.又将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道路称为草原道,经中国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南海道”等等.这些提法虽然对研究东西交通有意义,但已非原来意义上的丝路了.
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遗址.唐代盘陀遗址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历史意义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此路先后传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儒家、道教思想,也通过此路传向西方,产生了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交往的友好象征.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商队图,描绘了唐代中外商人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丝绸之路上有哪些故事?

1、丝绸之路与张骞的故事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2、丝绸之路与玄奘的故事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潜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门关,只得瘦马一匹伴随。几经艰险,到达伊吾,后转至高昌。时高昌王鞠文泰以玄奘一人,身经大沙漠而至,视为有道高僧,殷勤地接待,力劝其留在高昌弘法,但玄奘因决意往天竺求经,高昌王苦留不获允。于是玄奘在此说法一月,并与高昌王结为兄弟。其后高昌王送以钱财货物,给沿途二十四个国王及西突厥,请他们在玄奘过路时,照顾玄奘,于是玄奘便继续西行。他先后经过阿耆尼国(焉耆)、屈支(龟兹)、跋禄迦(姑墨),越过葱岭,从者十死其四,最后到碎叶城,得见西突厥的肆叶护可汗。3、丝绸之路与班超的故事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窦固北伐匈奴,部将班超与匈奴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有功,被授命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各国,逐一招抚鄯善(本名楼兰,在今新疆若羌附近)、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国。至和帝永元三年(91年),西域五十余国均服汉朝,西域遂定。班超因功被任为西域都护,驻龟兹(今新疆库车)。永元七年(95年)被封为定远侯。永元十四年(102年)因老病请归,始返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是年病卒。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4、宗教僧侣在丝绸之路上,不为利益只为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艰险往来各地的是宗教僧侣。他们之中,以佛教僧侣最多,既有来自西域向中国传播佛教的高僧如鸠 摩罗什,也有中国高僧如法显、玄奘前往印度学习佛教教义和经籍的。此外,东来的还有摩尼教僧侣、景教僧人。粟特人的商队首领往往就是祆教领袖,在历史文献 的记载中称他们为萨宝。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侣,如长春真人丘处机。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驱动力,但这些僧侣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帮助世人摆 脱苦海。结果,由於他们的努力,丝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来的刺激而有所变化和发展。比如,没有佛教的传入中国,中国的道教就很难产 生,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5、和亲在丝绸之路上,最动人的莫过於和亲公主的送迎队伍。中国历代王朝,为了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维持良好关系,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册封首领,授予中 国的官职,表达与中国的密切关系,称为册封体制。二是和亲,中国公主嫁给当地首领为妻,两国用这种婚姻关系达成联盟。 当然,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的国家,中国才会向其施行和亲政策。西汉时,中国与乌孙和亲(公元前110年),因为乌孙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国家。龟兹王绛宾也想 与汉朝和亲,但自知没有资格,所以就在乌孙王翁归靡与西汉公主解忧所生的女儿第史从长安返回乌孙经过龟兹的时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为妻。绛宾向乌孙和汉 朝派出使团进行游说,最后乌孙王和解忧同意了这门婚事,西汉皇帝还特意封了第史为公主。 及后吐蕃王朝兴起,适逢唐朝与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浑(青海的少数民族)和亲。吐蕃首领松赞干布认为自己的地位和实力比吐谷浑更强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 亲。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实行了和亲政策。

还有哪些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着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带,中亚一带则被控制在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铁木尔帝国手中,铁木尔一生征战,建立了一个东起中国北部边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国家,北至俄国南部的大帝国。铁木尔王朝热心于建设华丽的建筑,表现了对学识和艺术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马尔汗就是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铁木尔帝国在远征中国途中,随着铁木尔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丝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丝路贸易也趋于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地理学家F.P.W.von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原指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其后,德国历史学家A.赫尔曼把丝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路的基本内涵。


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一、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二、法显取经
  法显: 东晋时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为了弥补中国佛教经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决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经典。他与几位同道一起,从长安出发,经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葱岭,历尽千辛万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后终於到达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处都有他要寻求的戒律,於是辗转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经,就进行抄写。后来於412年从海路返回中国。法显前往印度取经时已年届六十。回国以后,把所得佛经进行翻译,共译得6部63卷。他还把自己的取经历程记录下来,这就是《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或《历游天竺国记传》。这是一部记录丝绸之路和中印之间关系的重要著作。
  三、玄装取经
  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陈,名禕。13岁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为了追求佛教学问,遍访名师,到处游历,对当时中国佛学各个门派的理论都曾接触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许多疑问,於是决定到印度求访佛经,参验真理。
  唐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到凉州(今武威)及敦煌,独自一人冒险度过大戈壁,历尽艰险终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资助下,他通过丝绸之路的传统北道行进,终於到达印度,访问了慕名已久、当时最大规模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迹遍及整个印度国境,佛教学问更是无人能及;他精通佛学全部经典,即经、律、论三种经藏,获得了「三藏法师」的称号,这是佛教的最高荣誉。最后,玄奘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长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领朝臣出迎,长安更是万人空巷。归国以后,玄奘专心翻译带回的佛经,前后共译出75部,1,335卷。他创立了法相宗佛教学派,培养了一批著名弟子。
  玄奘应唐太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游历,写下了《大唐西域记》,是记录当时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珍贵典籍。他的平生事迹,则记录在他弟子慧立、彦悰所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取经历尽艰险,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动著后人,特别是根据他取经的故事写成的《西游记》更令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四、鸠摩罗什传经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学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译成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简称罗什。他的父亲是龟兹国的天竺(今印度)国师(受国王尊奉的最高佛学水准的代表),母亲是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王的妹妹。受母亲的影响,他七岁出家修练佛学。天资聪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种语言,广学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别精通大乘学说。在西域各国传教,声誉极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将吕光西征,迎罗什来中国,先在凉州(今武威),后到长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后秦姚兴更尊罗什为国师。他在长安主持佛经翻译,先后翻译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变了以往中国佛经只有零星翻译的历史,使得大乘经典都有中译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经翻译的朴拙风气,使中文佛经达到了意义通达的水准。他还培养了一批极有建树的佛教学家,历史记载,他的门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观等。鸠摩罗什把中国的佛教历史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五、班超定西域
  公元73年,40岁的班超在官府干些抄抄写写的文书工作。
  当时,西域被匈奴再度控制,汉明帝刘庄诏令大军西征。
  早已对整天抄写官报文牍感到厌烦的班超非常惊喜,于是,他把笔扔到地上,加入了西征的队伍。成语 “投笔从戎”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在与匈奴的第一仗中,班超仅带领36名精干的骑兵,一个偷袭就把匈奴军队打败。
  在伊吾建立了西域战局的前哨基地。
  卓越的军事才能使班超得到皇帝的赏识,皇帝派他出使西域,联络各城邦,共同对付匈奴。
  班超率领手下的36名壮士,南下五百公里,首先来到位于丝绸之路南道咽喉的鄯善。他们刚刚到达几天,匈奴的使者带着130人也赶到了。亲匈奴的鄯善王派人将班超一行监视起来。
  危急之中,班超对手下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日后也成为了著名的成语。夜里,他们分兵两路,利用沙漠的大风火烧匈奴军营,斩杀逃窜者,将130名敌军全部消灭。匈奴的使团被斩杀,鄯善王担心报复,只能依附汉王朝了。
  接着,班超来到西域三大城邦之一的于阗,于阗王与中央政权再次和好。班超和他的36名勇士继续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向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的交汇处――疏勒挺进。
  当时的城邦疏勒就位于现在喀什一带。这里的首领被匈奴杀害,一个龟兹的将军被扶植成傀儡,疏勒百姓敢怒不敢言。
  班超一行出其不意地兵临疏勒王宫——盘橐城下。
  36勇士中一个名叫田虑的人主动向班超请缨,他只身进入盘橐城,劝说傀儡王立即投降。这个龟兹将军不相信眼前的事情,田虑发现身边的疏勒人与这个傀儡貌合神离,便一步冲上去,将傀儡王押出王宫。班超和勇士们旋风般扑向盘橐城,眨眼间便兵不血刃占领了疏勒。
  从此,被匈奴封闭65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再度开通。
  盘橐城的城墙经历2000年风雨至今屹立在喀什。这里有班超和他那些神勇的36壮士塑像。
  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他以这里为根据地,抗击匈奴,恢复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统治


关于丝绸之路的小故事50字

  故事二:质朴箴言
  班超被召还的时候,朝廷以戊己校尉任尚接任西域都护,交代工作的时候,任尚对班超说:“君侯您在外国三十多年,而我惭愧地在您之后,责任重大,智虑浅短,您应该可以教我一些事情吧。”班超说:“我年纪大了,变得愚笨了,您出任要职,我班超怎能比得上呢?逼不得已,愿意说几句甚大高明的话。塞外官吏士卒,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都是因为有罪才被迁徙去充边的屯兵。而蛮夷又怀着禽兽心肠,很难收养而容易坏事。现在您秉性严厉而又有些急躁。水清了就没有大鱼,严于监察就不得下面的欢心。您应该宽容冷静,简易行事,小过失从宽处理,紧紧抓住重要的环节就行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他的亲信说:“我还以为班君有什么奇策,现在他所说的不过平常言论罢了。”任尚到任数年后,西域反叛作乱,任尚也因有罪被召还,就像班超所告诫的那样。

  故事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而去。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东道主把班超奉为上宾。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他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50字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

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的名胜古迹。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千年前的地下军阵—秦兵马俑;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之称的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美称的吐鲁番盆地。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一说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都是用来交换东西的。就这么简单。


丝绸之路的故事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 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的名胜古迹。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千年前的地下军阵—秦兵马俑;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之称的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美称的吐鲁番盆地。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
在丝绸之路上,最动人的莫过於和亲公主的送迎队伍。中国历代王朝,为了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维持良好关系,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册封首领,授予中国的官职,表达与中国的密切关系,称为「册封体制」。二是和亲,中国公主嫁给当地首领为妻,两国用这种婚姻关系达成联盟。

当然,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的国家,中国才会向其施行和亲政策。西汉时,中国与乌孙和亲(公元前110年),因为乌孙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国家。龟兹王绛宾也想与汉朝和亲,但自知没有资格,所以就在乌孙王翁归靡与西汉公主解忧所生的女儿第史从长安返回乌孙经过龟兹的时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为妻。绛宾向乌孙和汉朝派出使团进行游说,最后乌孙王和解忧同意了这门婚事,西汉皇帝还特意封了第史为公主。

及后吐蕃王朝兴起,适逢唐朝与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浑(青海的少数民族)和亲。吐蕃首领松赞干布认为自己的地位和实力比吐谷浑更强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亲。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实行了和亲政策。【以上为转】

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西域特产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以及中国向西域输出井渠法,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等技术,总的来说,中国输出的都是当时比较高端的技术,而输入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些土特产,由此而也可以看出国力的对比。


上一篇:东莞市工商银行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