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唐宋八大家观后感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4-11 20:48:43编辑:皮带君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整理的2021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2021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1   对于“世界上谁的力量最大”这一个科学课题,有科学家做过实验,他们惊奇地发现:世界上力量最大的不是狮子,也不是老虎,而是一粒种子!它无穷的力量竟是对阳光渴望和对阳光的向往,因此而顽强的生长,且永不放弃。因为有此原因,医学家就用了种子发芽的力量,顶开了一个需做手术的患者的脑盖。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会对他们所认为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一种事物作出诠释,形成了一种精神。人往往是十分容易做一件事情的,比如做一份工作,学一门学问,做一项运动,养一个小宠物……可是时间长了,久了,就会发现对工作没有了激情,对学问感到枯燥无味了,以致越做越辛苦,最终失去了坚持的力量,因而成功者寥寥无几。   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别看他有那么大的成就,儿时却是一个贪睡贪玩的坏孩子,及至他步入学堂,仍然劣性不改,为此他没少受教书先生的责骂和小伙伴们的嘲笑,然而在教书先生不懈的教诲下,他改掉了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地起床读书,他睡前喝了满满一肚子的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急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林木头做了一个枕头,把它称作“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被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的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了传诵千古的《资治通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得,然而为什么对石头来说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头滴穿?柔软的绳子能把坚硬的木头锯断?这仍然在于坚持的力量。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许多滴水坚持不懈地冲击石头,就能形成持之以恒的力量,最终把石头滴穿。同样的道理,绳子能把木头锯断。   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孙杨是中国游泳队中的一名队员,代表中国对参加比赛,一举打破世界纪录夺得冠军,可你曾想过他在平时训练中是怎样坚持魔鬼训练的?   记得我在学玩滑板车时,跌了一个跟头,将手臂摔破了,十分疼痛,我刚要放弃,但突然想起妈妈的话: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我用餐巾纸擦干净血,继续学习玩滑板车,很快就成了滑板高手。   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成功永远属于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人,永远属于坚持不懈的人。咬定目标坚持吧!或许成功离你只有一步。 2021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2   一个幼童,天资聪颖,受人喜爱;成长为年轻人,以大局为重,谦逊有才;成为稳重大人,为国家四处奔波,提出改革……当受贬时,又琢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那个人,就是王安石。   (一)   王安石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长大后又获得欧阳修前辈的大力举荐,考进士时又名列前茅。欧阳修曾多次推荐给他一些别人梦寐以求的官职,他却多次推脱,什么理由都出来了。最后,为了一家子的生计,当了个小官,在百姓中做事。这让他观察到了许多东西,为他以后的改革之路做了铺垫。   这段时间的差事,让王安石发现宋朝积贫积弱,百姓民不聊生,基层老百姓过着被压榨的生活。   (二)   王安石总结出了百姓的情况,做出一些针对当时形势的解决策略。只是,他还是一个小官员。可那又如何?以前,小官员还向皇上申辩。   王安石认为,有些政策是错的,应当改变。例如,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他搜集资料,与皇上、王公贵族据理力争,这使他得罪了许多人。不久,母亲病逝,王安石辞官回乡。   虽说得罪了不少人,但王安石并不后悔。为国为民,王安石有勇气与大多数人为敌,向胜利前进。   (三)   宋神宗继位,他对王安石钦慕已久。久仰,久仰啊!宋神宗好言好语,任王安石为宰相。终于可以施展平身抱负,他一上位,便雷厉风行,实施改革。有十来个呢: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   就说青苗法:   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   这法子救了不少人!   (四)   全力改革的王安石,自然遭到不少反击。   保守派利益被严重损害,激烈地向王安石反击。   “罢免王安石!”民众声音不断响起,连太后也站在保守派一边,积极打击王安石。民众们宁可割腕也不保甲。他的改革再遭到暴风雨一般的打击。可是,王安石,一代名相,岂是这么容易就被打倒?   王安石顽强地对抗着保守派,与众人斗争。他那颗顽强不屈,敢于对抗大势力的爱国之心,永载史册;他那忧国忧民的精神,永驻人心! 2021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3   观赏眼前的《清明上河图》,欣赏其所描绘的繁荣昌盛。再仔细一观望,自己犹如身临其境:两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转入幽巷,轻扣大门,缓缓推开,远远地望见你痛饮酒醉,陷入沉思。   你好,宋朝的杰出人物——苏东坡。   自小时,便知道你的名字,也听闻过你的功名。你是一位豪放派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许多著名古诗都出自你手。   你天资聪慧、聪明过人,有着极高的领悟能力,对看过的书过目不忘。十九岁,你便入京考试。我羡慕你有着极高的政治意识,所写下的文章,文笔优美、字迹狂放、内容别出心裁。我想那时的你,肯定必为状元,可意外的是,你只为探花。你好啊!探花!   你的一生坎坷不平,如祥子一般三起三落,但你更为惨淡、无奈,无奈统治阶级的封建愚昧,可惜了自己的一腔热血。   你性格正直,凭借着自己极高的政治意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思想,一心想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可能是你生不逢时,在那个属于王安石的时代,你与他的主要思想相违背,难免遭到王安石的“批评”。最后在“鸟台诗案”中,免去一死,流放黄州。每次想到这,便不禁为你愤怒与无奈,只好吟道:“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此去黄州途中,风景甚是秀美,有名之地遍地是。马行走在破碎的沙土中,马车在摇晃中发出惨淡的“吱呀”声,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不舍与无奈,“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你吟道,“此去黄州,何时才可回京?”你摇摇头,叹叹气,眼神中充满了忧虑。   你,才气横溢,“一任群芳妒”;你,德高望重,清正廉洁;你,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你何不似一位君子?   早晨,山间流水声潺潺,小径山路干净平滑,香草在两旁挥水欢迎君子。杜鹃在山林间自由飞翔鸣叫。你坐在青石上,对山间激昂高喊:“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既然京城不容,何必再伤心,你何以按捺心中的激动。你的乐观向上,无不让我感叹!你好,苏东坡——最美君子!   我无时无刻不想与你同观天下,像你一般的才华横溢,我羡慕你、感叹你,何时不向往。   你好,苏东坡! 2021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4   我对唐宋八大家是很有感情的,因为我的硕士论文就是研究韩愈散文中词语的,当时研究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没有这些大家们,历史应该会苍白很多吧。然而,我也就是仅仅研究韩愈散文中的词语而已,对其却无力做更多的研究,更不用说对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散文名家进行研究。今日,得以看见自己仰慕已久的葛晓音先生对唐宋八大家的论述,心中甚是高兴,于是就着窗外的雨声沉入了书中。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可以称得上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小史,葛先生在书中显示对其做了简洁但学术性非常强的概述,然后选取了每个人几篇典范散文,每篇散文均由题解、正文、注文及释文几部分组成,其题解内容详略得当,注文和译文准确精致,能看出来葛先生是在用心解读这些文章。   唐宋八大家的史实是一定的,但其思想与文章的解读却因人而已,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去解读八大家的思想与文章,其内容会影响读者对唐宋八大家史实的评判。所以我一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在选择相关的书籍时,还是应该选择大家、名人的著作的,毋庸置疑,葛晓音先生的这本书就属于此列。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追根溯源,从先秦写起,逐渐引入唐宋八大家与其散文,在葛先生的笔下,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唐宋八大家的研究之深之广,他们的生平、著作及历代人对他们的评价,都被其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把文如其人的特征论述的充分到位,体现了作为一名著名的学者,葛先生的功力之深。   在当前传统文化建设轰轰烈烈进行的时期,在国学兴盛的今天,如何引导一般的读者去学习古文,去了解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更是学者的事,是学者将其科研反馈中小学教育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这本书浅显易懂,所选古文经典有内涵,不仅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也适合一般水平的大中院校学生阅读。是一本非常有用的著作。至少,就我而言,很多我读过但是遗忘了的唐宋八大家名篇都聚在了一起,今日再读,配以葛先生的题解等,自然是事半功倍。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都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 2021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5   当三月轻雾,花开浅谷;当八月清河,草生堤堰;当九月高岸,叶落砂砾;当冰月冽风,雪满枝丫,岁月轮回填补生命空白的仍是能让我们收获满满能量的古卷。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唐诗宋词历经悠长的岁月却依然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寒冬腊月手里捧唐诗宋词,常常让我想起静谧美好的夏夜的“留得残荷听雨声”;金风袅袅的黄昏的“夕阳无限好”;浩浩江水边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在诗词中,人生的三种境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及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幽幽腊梅香中,温一壶月光下酒,从字里行间聆听那来自远古的清音。   阅读唐诗宋词,体味国之瑰宝,总会让我与作者对当时的情景产生共鸣,让我获得更多生活细微的情感。也许我们无法如陶潜般徘徊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适悠然的世外桃源里,亦无法像林和靖般陶醉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染纤尘的空灵静谧中。可是,我们可以在红尘俗世中,盈一颗明澈清逸的心,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告诉我无论是历经风雨,还是饮尽沧桑,都需要怀一颗云水之心,用心在生活的土壤中播种淡然、豁达,开朗、宽容。我喜欢那“映日暖云流似水”的温暖,也喜欢那“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澈,“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妩媚亦是最爱,且太想品味“微雨洒芳尘“的可人春色。   不经意的行文间,作者的心绪跃然纸上;不经意的思考间,可以看见自己的状态。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心意,了解作者笔下流淌的情思。走进诗词中,会心的微笑不经意绽放在嘴角。   品读唐诗宋词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生命有了更好的认识。在岁月中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拥有纯净如水般的温暖和感动,幽远与闲适,恬淡与安静,似水般流淌着对生命的感悟,似云般拂掠着尘世的感悟。 2021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6   假如给我一个机会,可以生活在古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宋代,因为有你——欧阳修,真想跨越千年的时间与你对饮,与你促膝长谈。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你位居副宰相,权势炙手可热。按常理,你一定妒贤嫉能,打压有可能跃于你之上的有才人。但你不,你勇于推荐和提拔有才之人。你推荐和提拔了王安石,他成为宰相,位居你上,成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你提携“三苏”,让他们威名远播,成为唐宋八大家。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豁达。你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滁州太守。按常理,你一定是难以排遣心中的郁结,而你却不计得失,修“醉翁亭”,作《醉翁亭记》,怡然自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非一般的豁达。你自号“六一居士”,人问,何为“六一居士”,你答:“家有藏书一万卷,三世金文注释一千卷,一盘棋,一琴,桌上常备一壶酒。”,人曰“此五一也”,你却爽朗一声说:“一老翁置于其间,岂非‘六一’也。”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感动的勤奋。你自小在沙滩练字,苦读史书,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可你从未放弃勤奋的信念。你深夜苦读,手不释卷,即便是意志受挫时,也在书海中寻找快乐。有人曾问,君藏书为万卷,不知读过几本。君曰:“你在我所藏之书中随便挑一本问我,若我没读过的,我就无言面对我的六一居士。”那人专门挑了一本积累许多灰尘的书问你,你对答如流,丝毫不差。   品读你,品出你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你在功成名就之后不浮夸自傲,常人恐怕做不到。你和另一史学家修订史书,名字列于他人之下,不居功,难怪“六大家”以你为首,当之无愧。“三苏”,王安石,曾巩,都是你推荐而出名的。你曾力荐苏轼,说此人日后之名显于我欧阳修。智之大者,欧阳文忠公也!   品读你,品出的是黑色天幕上最闪烁的星星,星光闪烁;品读你,品出的是花架上最淡雅的海棠,清香宜人;品读你,品出的是歌唱舞台上的交响曲,催人奋进。站在宋朝时代的巅峰,不是帝王,是你欧阳文忠公。   你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大家,品你千年有滋味。 2021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7   纵观中国古代散文的大河流淌,不得不令人感慨一代代文人雅士的前赴后继,上下求索。正是有了他们的沥血歌咏,中华文明方有如今的血脉传承,气韵延绵。先秦和唐宋的两次高潮掀起,更是波澜壮阔,美不胜收。   刘宁在葛晓音先生的《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中作序: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在众多的评说之中,如何构建框架,梳理脉络以及择取精要,无不需要长期浸润其中方才得其真趣,不入深山岂知林密,观水有术的前提是熟知水性,在这一点上,葛晓音先生是当得起的。   先生对于《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的编选,基于她对八家人与文的整体把握与品评,在此之上又有逐篇文章的细致解说,使得全书脉络清晰,气韵贯通,这也是一家之言的好处所在,不致出现割裂与冲突。   当然,相较于每篇文章的剖析,我更喜欢的是先生对八大家的总体言说,千人千面,胜景无限。   就以对每家的概括而言,开篇即是“唐世文章,首称韩柳”,先生从古文运动的发起娓娓道来,又细数韩愈、柳宗元的生平,引用苏轼对韩愈的称赞:“文起八代之衰”,就韩愈的'贡献而言,先生认为他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个性与激情尽显。就散文的文学性而言,韩愈贡献卓著,其丰富多变的表现风格,更是一扫之前的平庸寡淡。相较于韩愈而言,先生对柳宗元的评价是,“思维的精密和论锋的锐利超过韩愈,只是不如韩愈从容浑厚,规模阔大”。仿佛一个是大军作战,一个以出奇制胜,异曲同工,各显神通。   接下来的“宋启文运,功归欧阳”,谈到欧阳修所写记叙文“委婉流畅,摇曳多姿”,为人心胸开阔,游记也开朗高远。先生是在评述前人美文,而我们读先生的文字,何尝不是美的享受。漫步此间,文字带给人的美感,真是难以言说。文如其人,在先生将王安石与曾巩的比较中,同样能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影像,曾巩的“平稳雅洁,心平气和”,王安石的“锋芒犀利,言简意赅”,尽在字里行间。   在这样的基准之上,先生编选的八家之文三十余篇自然有她的取舍,而解说的方式也精简扼要,条块明晰。一是题解,二是字词,三是译文。此间看来,先生做派几近男子一笑。 2021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8   对于“世界上谁的力量最大”这一个科学课题,有科学家做过实验,他们惊奇地发现:世界上力量最大的不是狮子,也不是老虎,而是一粒种子!它无穷的力量竟是对阳光渴望和对阳光的向往,因此而顽强的生长,且永不放弃。因为有此原因,医学家就用了种子发芽的力量,顶开了一个需做手术的患者的脑盖。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会对他们所认为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一种事物作出诠释,形成了一种精神。人往往是十分容易做一件事情的,比如做一份工作,学一门学问,做一项运动,养一个小宠物……可是时间长了,久了,就会发现对工作没有了激情,对学问感到枯燥无味了,以致越做越辛苦,最终失去了坚持的力量,因而成功者寥寥无几。   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别看他有那么大的成就,儿时却是一个贪睡贪玩的坏孩子,及至他步入学堂,仍然劣性不改,为此他没少受教书先生的责骂和小伙伴们的嘲笑,然而在教书先生不懈的教诲下,他改掉了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地起床读书,他睡前喝了满满一肚子的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急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林木头做了一个枕头,把它称作“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被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的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了传诵千古的《资治通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得,然而为什么对石头来说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头滴穿?柔软的绳子能把坚硬的木头锯断?这仍然在于坚持的力量。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许多滴水坚持不懈地冲击石头,就能形成持之以恒的力量,最终把石头滴穿。同样的道理,绳子能把木头锯断。   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孙杨是中国游泳队中的一名队员,代表中国对参加比赛,一举打破世界纪录夺得冠军,可你曾想过他在平时训练中是怎样坚持魔鬼训练的?   记得我在学玩滑板车时,跌了一个跟头,将手臂摔破了,十分疼痛,我刚要放弃,但突然想起妈妈的话: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我用餐巾纸擦干净血,继续学习玩滑板车,很快就成了滑板高手。   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成功永远属于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人,永远属于坚持不懈的人。咬定目标坚持吧!或许成功离你只有一步。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1   一个幼童,天资聪颖,受人喜爱;成长为年轻人,以大局为重,谦逊有才;成为稳重大人,为国家四处奔波,提出改革……当受贬时,又琢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那个人,就是王安石。   (一)   王安石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长大后又获得欧阳修前辈的大力举荐,考进士时又名列前茅。欧阳修曾多次推荐给他一些别人梦寐以求的官职,他却多次推脱,什么理由都出来了。最后,为了一家子的生计,当了个小官,在百姓中做事。这让他观察到了许多东西,为他以后的改革之路做了铺垫。   这段时间的差事,让王安石发现宋朝积贫积弱,百姓民不聊生,基层老百姓过着被压榨的生活。   (二)   王安石总结出了百姓的情况,做出一些针对当时形势的解决策略。只是,他还是一个小官员。可那又如何?以前,小官员还向皇上申辩。   王安石认为,有些政策是错的,应当改变。例如,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他搜集资料,与皇上、王公贵族据理力争,这使他得罪了许多人。不久,母亲病逝,王安石辞官回乡。   虽说得罪了不少人,但王安石并不后悔。为国为民,王安石有勇气与大多数人为敌,向胜利前进。   (三)   宋神宗继位,他对王安石钦慕已久。久仰,久仰啊!宋神宗好言好语,任王安石为宰相。终于可以施展平身抱负,他一上位,便雷厉风行,实施改革。有十来个呢: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   就说青苗法:   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   这法子救了不少人!   (四)   全力改革的王安石,自然遭到不少反击。   保守派利益被严重损害,激烈地向王安石反击。   “罢免王安石!”民众声音不断响起,连太后也站在保守派一边,积极打击王安石。民众们宁可割腕也不保甲。他的改革再遭到暴风雨一般的打击。可是,王安石,一代名相,岂是这么容易就被打倒?   王安石顽强地对抗着保守派,与众人斗争。他那颗顽强不屈,敢于对抗大势力的爱国之心,永载史册;他那忧国忧民的精神,永驻人心!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2   假如给我一个机会,可以生活在古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宋代,因为有你——欧阳修,真想跨越千年的时间与你对饮,与你促膝长谈。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你位居副宰相,权势炙手可热。按常理,你一定妒贤嫉能,打压有可能跃于你之上的有才人。但你不,你勇于推荐和提拔有才之人。你推荐和提拔了王安石,他成为宰相,位居你上,成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你提携“三苏”,让他们威名远播,成为唐宋八大家。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豁达。你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滁州太守。按常理,你一定是难以排遣心中的郁结,而你却不计得失,修“醉翁亭”,作《醉翁亭记》,怡然自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非一般的豁达。你自号“六一居士”,人问,何为“六一居士”,你答:“家有藏书一万卷,三世金文注释一千卷,一盘棋,一琴,桌上常备一壶酒。”,人曰“此五一也”,你却爽朗一声说:“一老翁置于其间,岂非‘六一’也。”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感动的勤奋。你自小在沙滩练字,苦读史书,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可你从未放弃勤奋的信念。你深夜苦读,手不释卷,即便是意志受挫时,也在书海中寻找快乐。有人曾问,君藏书为万卷,不知读过几本。君曰:“你在我所藏之书中随便挑一本问我,若我没读过的,我就无言面对我的六一居士。”那人专门挑了一本积累许多灰尘的书问你,你对答如流,丝毫不差。   品读你,品出你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你在功成名就之后不浮夸自傲,常人恐怕做不到。你和另一史学家修订史书,名字列于他人之下,不居功,难怪“六大家”以你为首,当之无愧。“三苏”,王安石,曾巩,都是你推荐而出名的。你曾力荐苏轼,说此人日后之名显于我欧阳修。智之大者,欧阳文忠公也!   品读你,品出的是黑色天幕上最闪烁的星星,星光闪烁;品读你,品出的是花架上最淡雅的海棠,清香宜人;品读你,品出的是歌唱舞台上的交响曲,催人奋进。站在宋朝时代的巅峰,不是帝王,是你欧阳文忠公。   你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大家,品你千年有滋味。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3   纵观中国古代散文的大河流淌,不得不令人感慨一代代文人雅士的前赴后继,上下求索。正是有了他们的沥血歌咏,中华文明方有如今的血脉传承,气韵延绵。先秦和唐宋的两次高潮掀起,更是波澜壮阔,美不胜收。   刘宁在葛晓音先生的《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中作序: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在众多的评说之中,如何构建框架,梳理脉络以及择取精要,无不需要长期浸润其中方才得其真趣,不入深山岂知林密,观水有术的前提是熟知水性,在这一点上,葛晓音先生是当得起的。   先生对于《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的编选,基于她对八家人与文的整体把握与品评,在此之上又有逐篇文章的细致解说,使得全书脉络清晰,气韵贯通,这也是一家之言的好处所在,不致出现割裂与冲突。   当然,相较于每篇文章的剖析,我更喜欢的是先生对八大家的总体言说,千人千面,胜景无限。   就以对每家的概括而言,开篇即是“唐世文章,首称韩柳”,先生从古文运动的发起娓娓道来,又细数韩愈、柳宗元的生平,引用苏轼对韩愈的称赞:“文起八代之衰”,就韩愈的贡献而言,先生认为他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个性与激情尽显。就散文的文学性而言,韩愈贡献卓著,其丰富多变的表现风格,更是一扫之前的平庸寡淡。相较于韩愈而言,先生对柳宗元的评价是,“思维的精密和论锋的锐利超过韩愈,只是不如韩愈从容浑厚,规模阔大”。仿佛一个是大军作战,一个以出奇制胜,异曲同工,各显神通。   接下来的`“宋启文运,功归欧阳”,谈到欧阳修所写记叙文“委婉流畅,摇曳多姿”,为人心胸开阔,游记也开朗高远。先生是在评述前人美文,而我们读先生的文字,何尝不是美的享受。漫步此间,文字带给人的美感,真是难以言说。文如其人,在先生将王安石与曾巩的比较中,同样能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影像,曾巩的“平稳雅洁,心平气和”,王安石的“锋芒犀利,言简意赅”,尽在字里行间。   在这样的基准之上,先生编选的八家之文三十余篇自然有她的取舍,而解说的方式也精简扼要,条块明晰。一是题解,二是字词,三是译文。此间看来,先生做派几近男子一笑。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4   在中国十大古文明中,其中就有古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就有中国。可见,中国文明多么伟大,对世界有多么大的影响,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为之骄傲。   文明究竟是什么呢?怎么才能解释文明二字呢?这是我们都想弄明白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中华文明也历史悠久。我国的语言就多种多样,有多种方言,少数民族的语言等,它们都紧密联系,构成这个多语言、丰富的大家庭。当然,文化也是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我国还有十二生肖,每十二年为一轮,多么独特,关于它们,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呢。   我国有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四大名著并不是徒有虚名,而是应为它们的内容有史实,有意义,有哲理,对我们有启发,有影响,才堪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它们使我们丰富见识,知道历史,学会深思。中国古代的经典名著也数不胜数。如《诗经》、《孙子兵法》、《论语》、《春秋》、《史记》等,都是永世不朽的的经典。我国还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诗人、词人,如“唐宋八大家”,他们都是杰出的人才,写的诗词更是琅琅上口,意味深长。这些无一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文法,学习他们的精神,并且将其发扬光大,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诗歌作品。   我国还有歇后语,说一句话,后面引申一句。虽然有时是在讽刺人,但很委婉,也不失礼。还有谜语,也很有趣味。它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更加聪明。   中国是礼仪之邦,特别懂礼。在古代,礼仪很多,见到长者都要行礼,表示尊敬。吃饭时,长辈要坐上座,并且先动筷子。总之,时时处处都有礼仪。而现在的社会,礼仪规矩似乎少了很多。我们应该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更好地传承我们中华悠久的文明。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永远也说不完的,它就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诵读经典,丰富知识,让我们变得更加充实。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华文明。让我们通过诵读经典,去传承中华文明,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5   我对唐宋八大家是很有感情的,因为我的硕士论文就是研究韩愈散文中词语的,当时研究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没有这些大家们,历史应该会苍白很多吧。然而,我也就是仅仅研究韩愈散文中的词语而已,对其却无力做更多的研究,更不用说对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散文名家进行研究。今日,得以看见自己仰慕已久的葛晓音先生对唐宋八大家的论述,心中甚是高兴,于是就着窗外的雨声沉入了书中。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可以称得上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小史,葛先生在书中显示对其做了简洁但学术性非常强的概述,然后选取了每个人几篇典范散文,每篇散文均由题解、正文、注文及释文几部分组成,其题解内容详略得当,注文和译文准确精致,能看出来葛先生是在用心解读这些文章。   唐宋八大家的史实是一定的,但其思想与文章的解读却因人而已,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去解读八大家的思想与文章,其内容会影响读者对唐宋八大家史实的评判。所以我一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在选择相关的书籍时,还是应该选择大家、名人的著作的,毋庸置疑,葛晓音先生的这本书就属于此列。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追根溯源,从先秦写起,逐渐引入唐宋八大家与其散文,在葛先生的笔下,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唐宋八大家的研究之深之广,他们的生平、著作及历代人对他们的评价,都被其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把文如其人的特征论述的充分到位,体现了作为一名著名的学者,葛先生的功力之深。   在当前传统文化建设轰轰烈烈进行的时期,在国学兴盛的今天,如何引导一般的读者去学习古文,去了解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更是学者的事,是学者将其科研反馈中小学教育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这本书浅显易懂,所选古文经典有内涵,不仅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也适合一般水平的大中院校学生阅读。是一本非常有用的著作。至少,就我而言,很多我读过但是遗忘了的唐宋八大家名篇都聚在了一起,今日再读,配以葛先生的题解等,自然是事半功倍。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都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的主要内容以及观后感、寒假作业啊、谢谢亲们

学习非常的自觉,非常的刻苦。据有关史料记载,韩愈“自知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李汉《韩愈文集序》),“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旧唐书·韩愈传》)。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从小学习,不用兄长和嫂嫂督促,自己就懂得学习,懂得读书,而且养成了每天读书都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每天的读书笔记少则数百字,多则上千言。你看人家韩愈,不仅读书很自觉,而且还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这真是令我不仅学习刻苦努力,他还表现出早慧的特点,说通俗点就是表现出神童的特点。史料中记载,韩愈“七岁属文,意语天出”(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七岁好学,言出成文”(皇甫湜《韩文公墓铭》)。不过六七岁的孩子,就很善于写文章了,不仅会写文章,而且出口成章,好像是天生如此一样。

们家长羡慕啊专心阅读儒家圣贤的著作。史料记载,韩愈“业孔子、孟轲,而侈其文”(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及冠,恣为书以传圣人之道”(皇甫湜《韩文公墓铭》)。
像韩愈这样的大学者,他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有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非常的自觉,非常的刻苦。据有关史料记载,韩愈“自知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李汉《韩愈文集序》),“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旧唐书·韩愈传》)。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从小学习,不用兄长和嫂嫂督促,自己就懂得学习,懂得读书,而且养成了每天读书都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每天的读书笔记少则数百字,多则上千言。你看人家韩愈,不仅读书很自觉,而且还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这真是令我们家长羡慕啊!

第二,不仅学习刻苦努力,他还表现出早慧的特点,说通俗点就是表现出神童的特点。史料中记载,韩愈“七岁属文,意语天出”(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七岁好学,言出成文”(皇甫湜《韩文公墓铭》)。不过六七岁的孩子,就很善于写文章了,不仅会写文章,而且出口成章,好像是天生如此一样。

第三,专心阅读儒家圣贤的著作。史料记载,韩愈“业孔子、孟轲,而侈其文”(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及冠,恣为书以传圣人之道”(皇甫湜《韩文公墓铭》)。

第四,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换句话说,读书特别广泛,记忆力也特别好。史料记载,韩愈“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李翱《韩公行状》),“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新唐书·韩愈传》)。不仅广泛阅读儒家的经典著作,还能通读百家之书。

看看人家韩愈,从小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不仅会读书,而且懂得读什么,怎么读,而且读了还能记得住!我们的家长、同学也许禁不住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不成韩愈真是个天才?说起来还真没什么好羡慕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父母的早亡对韩愈性格的形成影响巨大。现在虽然有他兄长、嫂嫂抚养他,但是兄长之爱、嫂嫂之爱岂能与父母的疼爱呵护相比?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比较独立、比较早熟,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比较敏感,这样的孩子学习比较自觉,懂得读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第二,韩愈十二岁的时候,他的家庭再次发生了一件大事,他们家的顶梁柱、兄长韩会不幸亡故。亡故的直接原因就是政治斗争。当初提拔韩会的宰相元载由于勾结宦官,结党营私,被皇帝杀了全家。被朝廷认定的元载的同党都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其中韩会由于恃才傲物、名高才重被贬得最远,贬到遥远的广东韶州做刺史。韩愈与嫂嫂也随同长途跋涉,来到韶州,不过一两年时间,韩会就因忧愤劳累过度而死。

先是父母早亡,兄嫂抚养,现在兄长不过四十多岁就早早离去,韩愈的成长之路真是布满了荆棘!兄长的去世使得韩愈一家人失去了依靠,不得不回到河南孟州老家。但是当时的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根本没有谋生的基础。怎么办呢?好在韩愈的父亲早年在江南做官,在安徽宣州有一份庄园田产,于是全家迁往安徽宣州。在这整个过程中,包括将韩会灵柩归葬河南孟州,从广东韶州携家带口赶回河南孟州,又从河南孟州携家带口赶往安徽宣州,到了宣州以后对韩愈以及其他家人子弟照料看护与教育,所有这一切都不得不落在了韩愈嫂嫂郑氏的肩上。特别是对韩愈的成长与教育,她倾注了


唐宋八大家观后感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观后感 字数300~500 好的 追加50分~~~

韩愈?写了什么“一封朝奏九重天”那个人嘛,中国古代文人多得是,韩愈能排第几?

韩愈能排第几,我也不知道。但古文运动的先驱,非他和柳宗元莫属,我还知道东坡先生对其评价甚高:“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四句话完整的概括出了韩退之一生的成就。

文起八代之衰,说的是当时社会上流行华而不实的骈文。骈文的特点是一个意思用了N多的典故,方便吟唱,但说半天说的还是那个事情,所以不方便说事儿。韩愈继承的是古文,直白、有逻辑有内涵的古文。并且广与人交,愿意教人做古文。比如张籍,李翊都在他门下学习……有人说他好为人师,觉得不爽。中国人的特点嘛,谁强看谁不习惯,如果你要说不是这样的,听听韩愈怎么说的吧: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原毁》

如果仅仅是古文成就的话,恐怕难得成为“文起八代之衰”,他在骈文,古诗,传记,悼文方面都是极有成就的。悼文呢,高中学过的《祭十二郎文》就是最经典的一篇。传记呢,看看《毛颖传》,他给毛笔写的传记。很有意思,很有内涵。

道济天下之溺,说的是他以儒家文化的继承者自居。他写了一篇《原道》,追述道的来源。这篇文章也成为韩愈的代表作。我境界不到,没办法,这个是真没看懂。

忠犯人主之怒,说的是他写了篇《论佛骨表》给当时想迎接佛骨回朝的皇帝,最后被贬到了潮州(当然,专家们说《论佛骨表》只是导火索),也就有了后来的《鳄鱼文》。上书的时候他刚被“平反”,恢复以前的官职,又被贬到了狗不拉屎的地方。韩愈啊,韩愈,你何苦呢?为忠乎?为勇乎?

勇夺三军之帅,说的是他去平反的事情。朝廷人马和镇州的叛军对峙不下,朝廷派了韩愈去安抚。韩愈深入镇州,对叛军一顿辩说,然后叛军就降了……当然,当时的情况不可能这么简单,但韩愈表现出的胆识与魄力实在让人折服,所以称作“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就只有这些了么?读完韩愈除了知道这些之外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收获?有啊,当你知道他一贬再贬到了潮州,仍然做《鳄鱼文》来表示自己与恶势力抗争到底时,当你看到他仕途坎坷之时仍然写出“杲杲寒日生于东”时,或者当你纵观他一生,发现他一直坚持自己理想,不落流俗时,心中不由生发出一种敬佩之情。退之啊退之,你何以对生活常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又是什么支撑着你坚强地走完这坎坷的一生?

高中学过韩愈的很多诗文,并且这些诗文可算作韩愈的经典之作,比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祭十二郎文》,何以当时未有现在这般有感触?我想应该是对背景的了解吧。如果知道了韩愈年过半百,自己孤身一人迁往八千里外的潮州,只有他的侄孙韩湘在大雪中为他送行,应该能够理解他的绝望之情吧: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之后韩愈家人被赶出京城,女儿死在了驿站之中……知道了这样的背景,对于理解他饱满情感的诗歌也是一大帮助。

韩愈读完了,最合我心意的一篇文章是《送李愿归盘谷序》(虽然韩愈对这样的隐士赞扬有加,但他是不愿做隐士的,这才是韩愈嘛)。文说,“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又说,“起居无时,惟适之安”。我也愿跟着韩愈高歌,“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上讲唐宋八大家的是谁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韩愈(768-824)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 苏洵(1009—1066)字明允 号老泉 所属朝代: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代表作品:权书 衡论。北宋散文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特,优异的成就。世人称为苏东坡。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 东乡县 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谁有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的全集视频,康震主讲的,百度云 B站里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8集全】(主讲人:康震)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柳宗元(1-7)视频 替楼主找齐了,已发送,请查收 请问有没有康震老师的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视频?百度网盘那种,谢谢 自己可以在网上找找看!百家讲坛的东西很多的! 唐宋(15)百家讲坛(1)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的观后感

学习非常的自觉,非常的刻苦.据有关史料记载,韩愈“自知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李汉《韩愈文集序》),“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旧唐书·韩愈传》).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从小学习,不用兄长和嫂嫂督促,自己就懂得学习,懂得读书,而且养成了每天读书都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每天的读书笔记少则数百字,多则上千言.你看人家韩愈,不仅读书很自觉,而且还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这真是令我不仅学习刻苦努力,他还表现出早慧的特点,说通俗点就是表现出神童的特点.史料中记载,韩愈“七岁属文,意语天出”(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七岁好学,言出成文”(皇甫湜《韩文公墓铭》).不过六七岁的孩子,就很善于写文章了,不仅会写文章,而且出口成章,好像是天生如此一样. 们家长羡慕啊专心阅读儒家圣贤的著作.史料记载,韩愈“业孔子、孟轲,而侈其文”(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及冠,恣为书以传圣人之道”(皇甫湜《韩文公墓铭》). 像韩愈这样的大学者,他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有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非常的自觉,非常的刻苦.据有关史料记载,韩愈“自知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李汉《韩愈文集序》),“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旧唐书·韩愈传》).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从小学习,不用兄长和嫂嫂督促,自己就懂得学习,懂得读书,而且养成了每天读书都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每天的读书笔记少则数百字,多则上千言.你看人家韩愈,不仅读书很自觉,而且还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这真是令我们家长羡慕啊! 第二,不仅学习刻苦努力,他还表现出早慧的特点,说通俗点就是表现出神童的特点.史料中记载,韩愈“七岁属文,意语天出”(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七岁好学,言出成文”(皇甫湜《韩文公墓铭》).不过六七岁的孩子,就很善于写文章了,不仅会写文章,而且出口成章,好像是天生如此一样. 第三,专心阅读儒家圣贤的著作.史料记载,韩愈“业孔子、孟轲,而侈其文”(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及冠,恣为书以传圣人之道”(皇甫湜《韩文公墓铭》). 第四,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换句话说,读书特别广泛,记忆力也特别好.史料记载,韩愈“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李翱《韩公行状》),“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新唐书·韩愈传》).不仅广泛阅读儒家的经典著作,还能通读百家之书. 看看人家韩愈,从小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不仅会读书,而且懂得读什么,怎么读,而且读了还能记得住!我们的家长、同学也许禁不住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不成韩愈真是个天才?说起来还真没什么好羡慕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父母的早亡对韩愈性格的形成影响巨大.现在虽然有他兄长、嫂嫂抚养他,但是兄长之爱、嫂嫂之爱岂能与父母的疼爱呵护相比?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比较独立、比较早熟,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比较敏感,这样的孩子学习比较自觉,懂得读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第二,韩愈十二岁的时候,他的家庭再次发生了一件大事,他们家的顶梁柱、兄长韩会不幸亡故.亡故的直接原因就是政治斗争.当初提拔韩会的宰相元载由于勾结宦官,结党营私,被皇帝杀了全家.被朝廷认定的元载的同党都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其中韩会由于恃才傲物、名高才重被贬得最远,贬到遥远的广东韶州做刺史.韩愈与嫂嫂也随同长途跋涉,来到韶州,不过一两年时间,韩会就因忧愤劳累过度而死. 先是父母早亡,兄嫂抚养,现在兄长不过四十多岁就早早离去,韩愈的成长之路真是布满了荆棘!兄长的去世使得韩愈一家人失去了依靠,不得不回到河南孟州老家.但是当时的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根本没有谋生的基础.怎么办呢?好在韩愈的父亲早年在江南做官,在安徽宣州有一份庄园田产,于是全家迁往安徽宣州.在这整个过程中,包括将韩会灵柩归葬河南孟州,从广东韶州携家带口赶回河南孟州,又从河南孟州携家带口赶往安徽宣州,到了宣州以后对韩愈以及其他家人子弟照料看护与教育,所有这一切都不得不落在了韩愈嫂嫂郑氏的肩上.特别是对韩愈的成长与教育,她倾注了


求唐宋八大家文选读后感2000字

读《唐宋八大家文选》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幼年时期贫穷孤苦,由嫂抚养。刻苦学习,公元792年考中进士。他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追求丽辞僻典的文风。他在散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反对一味模拟古语,提倡散文的语言要有独创精神,提倡把文章写的通达顺畅,合乎文法。著有《韩昌黎集》。
高中时期曾经把《师说》背得滚瓜烂熟,几年不读已经生疏很多。韩愈写这篇《师说》,是为了论述为什么要求师和求什么人为师的道理。他首先指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再指出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也不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问题去从师学习,就会有长进;如果有了问题还不从师学习,那么疑难就会永远存在。他又指出不论贵贱长幼,只要有专长,就可以从他为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见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在《师说》中所说的“道”自然是指儒家思想,所说的“业”也无非是指包含着“道”而又可以作文章规范的“三代两汉之书”。他写这篇文章,在当时是针对一般士大夫不重视从师学习而发的。文中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意见,作为求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来说,即使在今天,也是可取的。但是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只知道嘲笑士大夫,包括耻师的人,谁又能保证自己能遇到问题就问,把任何人都当做自己的老师呢。不讲远的,就是真正做到听学校老师的教导也不一定行。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陕西省永济县)人。出身于中小官僚家庭,21岁中进士,26岁考取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监察御史里行等官职。他参与了以王叔文集体的政治革新活动,反对宦官专权,反对藩镇割据和横征暴敛。柳宗元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并称“韩柳”。柳宗元重视文学的社会公用,主张文体和文风的革新。他写的散文,有论说文,有寓言,有传记,有游记等,有点阐述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的描绘南方的秀丽山水。许多作品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时,作品中也往往流露出孤独伤感的情绪。著有《柳河东集》。
《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了一个善于种树的工匠郭橐驼,他的办法是顺着树木的天性,使它合乎规律地生长。他反对“抓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那种方法,认为那反而会把树木弄伤了。作者把这个道理加以引申,指出当时真正的人口头上尽管说要安民,而实际上却处处在扰民。这篇文章作于贞元末,柳宗元正积极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一派的政治革新活动。这篇文章通过浅显明白的对话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笔调活泼生动。直到篇末的“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两句,才点明了中心思想;最末依据“传其事以为官戒”则表明作者写作的目的。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字号醉翁,六一居士。宋朝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出身贫寒,四岁丧父,二十四岁中进士,曾参加范仲淹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直言敢谏,因而屡遭保守派排斥打击。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政治态度渐趋保守。欧阳修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在诗、词方面也很有成就。他好贤才,奖掖后进,团结和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等许多著名作家。作品甚丰,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
肃杀的秋景,常常是昔日的文人借以抒写感伤、惆怅心情的题材,《秋声赋》正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作者把秋色写得可见可闻,由秋风的来临,联想到万 物的凋零,继而联想到人生的易老,抒发出对于世事艰难、人生道路坎坷的感慨。本文写景、抒情、虚实、议论浑然一体,在句法上,整齐而富于变化,参差而不散乱,并善于独白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波折与自我解脱,体现了散文赋的重要特点。作者在文章后面又说:“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我想这时,作者又想通了吧,以一种豁达的感情来应对不平坦的人生之路。作为读者,不能不被作者的而影响,进行深一步的思考自己的待人待事的态度。
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这种队理趣的追求也影响到宋词的写作。人生的滋味往往蕴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蕴藏在司空见惯的情景之中。于是西下的夕阳,西流的溪水,僧庐的雨声,暮春时节的落花,新春时节的归燕,月亮的阴晴圆缺都会引起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从而将这些人生况味诉诸笔端,留给后人去深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子。 《水调歌头》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苏轼当时政治密州,远离朝廷已经多年,与自己的弟弟苏辙也有7年未见了。而中秋佳节是一个家人团圆美满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作者借酒消愁,面对一轮明月,想起自己的宦海沉浮,想起咫尺天涯的同胞兄弟,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中秋词。全词借问天、问月以抒发兄弟之情,兼以寄寓个人怀抱。上阕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奇逸高远,非常像屈原的《问天》。下阕化景物为情思,抒发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得如此温柔动人,令人格外心疼在家等待的人和在外漂泊的人,不能团聚的人。豁达的苏轼呵,立马又想通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因为自身的规律必须要有阴晴圆缺,这就和人生来便要经历悲欢离合一样,是自然常理,无人能改编,所以又何须伤感。作者便自我解脱,自我安慰了。于是他又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上阕执着人生,下阕善处人生,一自然境界的清澄辽阔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开朗豁达,集中表现了苏轼在特定的环境遭遇之中产生的无法排遣的人生痛苦以及自我安慰、自我解嘲的心灵轨迹。全词开朗乐观,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不加雕琢。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史是无情的,历史又是有情的,它用许多似曾相识的场景来令人回想,令人感慨,所以,当苏轼面对滔滔的长江时,想起了周瑜击溃强敌的勃勃英姿。时光流逝,朝代更新,英雄业绩不再,悲剧却一次次重演。
苏轼在黄州时,度过了人生中艰难的时刻。但他生性旷达,不为俗务所累,所以不久便随遇而安了。他躬耕养家,饮酒作乐,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元丰五年,苏轼和友人泛舟于黄州的赤鼻矶。苏轼误把这里当做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了,于是便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吟咏古事,抒发了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未立的惆怅和遗憾,被誉为“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起笔一句“大江东去”气势恢宏,词境壮阔。接着在大浪滔天的背景下引发了幽古之思。作者写战争举重若轻,一句“谈笑间”写尽了周瑜的胸有成竹和风流神貌,仅用“灰飞烟灭”四个字便将曹操大军一笔扫尽。使人读来心旷神怡。面对周瑜的年少有为,建立不世奇功,苏轼只有干配合躬身自悼。面对如此壮丽的河山,遥想如此奇伟的英雄业绩,不由得激起了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于是,不免自笑多情,看看自己头上已生出的白发,时不我待,只能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消愁了。结尾处的感情基调虽然沉重,却仍不失旷达。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故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他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始冠,游太学,欧阳公一见其文而奇之”。曾巩笃于友爱,其父亡后,他对四弟九妹的教养尽心尽力,在古代传为佳话。他在做地方官时能体恤民情,政绩卓然。曾巩的文学主张和古文风格都和欧阳修相近。曾言“文章之得失,岂不系于治乱哉”,又说“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国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辟也。其所以不已乎辞者,非得已也”。这就是他的文道观。他的文章从容周密而又条理,很早就得到欧阳修的称赏。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神宗熙宁二年人参知政事,次年任中书门下宰相,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改革学校科举制度,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由于触犯了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于熙宁九年罢相,变法失败。晚年谪居金陵,不问政事。后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为荆国公,所以人们也称他“王荆公”。王安石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诗词也有独特风格,著有《王临川集》。


读《唐宋八大家》有感三百字

  读过中国文学的人一定对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如雷贯耳吧。他们的文章可谓是文辞卓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振奋着无数华夏儿女的中华魂。

  在唐宋八大家中我最喜欢的是千古难得的全才苏轼。他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还是个大画家,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丰腴跌宕,不践古人,非常有创意;他的画则喜欢作枯木怪石;他的文章诗词郁屈瑰丽,气势磅礴。

  苏轼的文章中我特别喜欢《前赤壁赋》。文章中有许多描写赤壁当时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万里长江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扬一叶小舟的苏轼悠然立在船头欣赏美景,此时高兴的.样子。但从“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犛妞”中我们又感受到作者感慨跌入人生最低谷的苦闷。又从“客喜而笑,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中体会到他笑看挫折,豪气干云的高兴心情。。。这样一波三折的描写直抵读者的心底,跟着作者或喜或悲,真是“扣人心弦”的大作。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一读这些锦绣文章你会被他所感染,你的才华小宇宙会被他所激发。这就是我的读八大家的心得。


唐宋八大家文选读后感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唐朝: 韩愈——以尊儒反佛为主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马说》等,有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宋朝: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 苏洵【xún】——《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巩【gǒng 】——《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韩愈倡导了“古文运动”,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为了让大家更好记住他们有个顺口溜:韩(韩愈)柳(柳宗元)加欧阳(欧阳修),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并曾(曾巩)王(王安石)。或者: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曾经(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 或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或者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王(王安石)曾(曾巩)欧阳修。再或者,韩柳三苏修(欧阳修)石(王安石)拱(曾巩)。对的 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观后感 字数300~500 好的 追加50分~~~

1.南唐后主李煜一生的传奇
——听《百家讲坛》刘晓岚教授讲“李煜”有感
与李煜同醉:窗外雨声淅沥,你却还沉醉在梦里。神情彷徨,容颜憔悴,我感受到了你的落寞,感受到了你的孤寂。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你日日夜夜悲痛,岁岁年年哭泣……就是那悠悠秦淮喝水,也洗不掉你脸上的忧戚;就是那金陵高照的艳阳,也无法驱散你那心灵的寒气…… 春花秋月,刺穿你炽热的灵魂。雕栏玉砌,只剩得一声叹息。做个诗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低吟浅唱,千古愁绪,喝一杯苦酒吧!我愿陪你同醉,就让这一酒消千愁,随着一江春水东流去……
——题记
不得不说,历史是无情的,它给予每个朝代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骄奢淫逸,还有无尽的痛苦,心机。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献给任何一个王朝,它不肯让任何一个王朝长时间的享受生活。所以,它给了每一个王朝一个期限,一段回忆。这其中: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君主有的快乐有的痛苦,有的秉公执法有的贪婪残暴;有开国皇帝有末代君主;当然,一生的“伟绩”有的被世人称赞有的被世人唾弃。然而,在每个王朝末代君主的头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们,不是被人类唾弃、耻笑,就是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历史丝毫不会宽恕他们的“罪行”,所以,他们成了臭名远扬的千古罪人……
其实,不然,在所有亡国之君中,有一位不仅没有遭到世人的唾弃,反而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同情与惋惜,他的词更是流芳百世,引人注目,他便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

2.《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经》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3.两宋风云
一个朝代,由弱转强不易,但是由盛转衰那却是易如反掌,而其间最可怜的就是忠臣和百姓!想那宋徽宗刚做皇帝时东京是何等繁华,《清明上河图》便是那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但由于他亲小人,远贤臣,至靖康年间,金军南下,生灵涂炭,江山满目疮痍,百姓生不如死!二帝被掳后,赵构即位,但他的皇位来路不正,是从金国册立的张邦昌那里得来的,而二帝虽被掳,但仍然健在,如果像主战派所坚持的那样,收复中原,迎回二圣,那让宋高宗情何以堪?你可以收复中原,但绝不可迎回二圣!可怜岳飞太直率了,一天到晚嚷嚷着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必然让高宗起了杀心!南宋的爱国将领,不是死于战场,不是铁马金戈裹尸还,而是死于自己一心保卫的江山的最高统治者手里,谁能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呢?
曲端也是被诬谋反,被自己昔日旧部下严刑逼供,活活折磨而死的!我想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会感到心寒的!谁还愿意保卫这样一个国家?朝廷偏安南方,有一句词写的好“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辛苦?”,自己在那里歌舞酒会,而拼死保家卫国的忠臣良将是用来被杀头的,对待奸佞小人,则是皇恩浩荡,这样的朝廷怎能不灭亡呢?
现在虽然不能算盛世,但人心向钱,有钱就什么都有了,官员照顾着,法官保护着,人人为己,腐败横行,是不是富了以后,人就没了骨气,什么也能做,民族大义都可不顾,看两宋风云,为了自己利益,卖国的卖国,投降的投降,内讧的内讧,哪管百姓死活

4.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5.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上一篇:顺义新城规划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