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顿悟入道要门论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4-11 17:12:37编辑:皮带君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什么意思?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意思是所有的有相的东西,都是自性中的妄念所变现出来的,本质还是自性。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牛头山袁禅师述,“先辈大德皆言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此“先辈大德”不详。荷泽神会反对此说,以为“佛性遍一切有情,不遍一切无性”,翠竹、黄花不能等同“法身”、“般若”。南阳慧忠则坚定维护此说,以为“一切无情皆是佛心”,这从“三界唯心”的命题中可以直接推出。(见《祖堂集·慧忠传》)佛家观点经过魏晋南北朝有关心性与佛性的大争论之后,佛教开始形成有关佛性论的系统观点和理论,在隋唐时期就以创宗的形式宣告中国佛教的形成。其中,三论宗的吉藏、天台宗的湛然等高僧从中国佛教特有的视角——“圆融”的角度开始探讨佛性论问题——无情众生的佛性问题。禅宗的牛头宗则进一步发展出“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的观点,把佛与黄花、翠竹平等看待,使众生平等的理念更为广泛和充实。

顿悟入道要门论的卷下

大珠慧海禅师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师讳慧海。建州人。姓朱氏。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大悟,识自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年老,遽归奉养;乃晦述藏用,外示痴讷,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侄玄晏,窃出江外呈马祖。祖览讫。谓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来越上,寻访依附。时号大珠和尚。师谓学徒曰:我不会禅,立无一法可示于人,故不劳汝久立,且自歇去。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时有法师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还对否?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如何是佛?师曰:清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良久,其僧又问: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师却问曰: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般若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什么却迷。僧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其僧再礼拜,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乃叹云:此上人者,难为酬对。良久却问:如何是大涅盘?师曰:不造生死业。问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盘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僧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礼谢而去。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有律师法明谓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多落空。法明大惊曰:何得落空?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法明曰:禅师落空否?师曰:不落空。曰:何以不落空?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师曰:律师不唯落空,兼乃错用名言。法明作色问曰:何处是错?师曰:律师未辨华竺之音,如何讲说?曰:请禅师指出法明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律师虽省过,而心犹愤然。(具梵语:萨婆曷刺他悉陀。中国翻云:一切义成。旧云悉达多,犹是讹略。)又问曰: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师曰:如狂狗赻块,师子咬人;经律论是自性用,读诵者是性法。法明又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陀罗尼集。法明礼谢赞叹而退。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有道流问:世间有法过自然否?师曰:有。曰:何法过得?师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气是道否?师曰:元气自元气、道自道。曰:若如是者,则应有二。师曰:知无两人。又问:云何为邪?云何为正?师曰: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校;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有韫光大德问:禅师自知生处否?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说有无生。祖师云:当生即不生。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大德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于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于寂寞人有慧否?怀高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皆称道否?请禅师一一开示。师曰: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沈,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大德曰:若如是应毕竟无所有。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大德踊跃礼谢而去。师上堂曰:诸人幸自好个无事人,苦死造作,要担枷落狱作么?!每日至夜奔波,道我参禅学道、解会佛法,如此转无交涉也。只是逐声色走,有何歇时?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但自仔细观察自心一体三宝,常自现前,无可疑虑,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故《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去!莫久立,珍重!此日大众普集,久而不散。师曰:诸人何故在此不去?贫道已对面相呈,还肯休么?有何事可疑?莫错用心,枉费气力,若有疑情,一任诸人恣意早问。时有僧法渊问曰:云何是佛?云何是法?云何是僧?云何是一体三宝?愿师垂示。师曰: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身口意清净,名为佛出世;三业不清净,名为佛灭度;喻如嗔时无喜,喜时无嗔,唯是一心,实无二体。本智法尔无漏现前,如蛇化为龙,不改其鳞;众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净,不待修成,有证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无滞,应用无穷,无始无终利根顿悟,用无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法身;性相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名无尽藏。能生万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名智慧藏。万法归如,名如来藏。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世间一切生灭法,无有一义不归如也。有客问云:弟子未知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愿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夫律师者,启毗尼之法藏,传寿命之遗风,洞持犯而达开遮,秉威仪而行轨范,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夫法师者,踞师子之座,泻悬河之辩,对稠人广众,启凿玄关,开般若妙门,等三轮空施,若非龙象蹴蹋,安敢当斯?夫禅师者,撮其枢要,直了心源,出没卷舒,纵横应物咸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一乘何异?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诸众生。客曰:和尚深达佛旨,得无碍辩。又问:儒道释三教,为同为异?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讲唯识道光座主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曰: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师曰:老僧尚无卓锥之地,什么处聚众来?老僧无舌,何曾劝人来?曰:禅师对面妄语。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曰:某甲知不会禅师语论也。师曰:老僧自亦不会。讲华严志座主问: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师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曰:不了此意。师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竹,说黄华著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志礼谢而去。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盘。迷人说事说理,悟人大用无方。迷人求得求证,悟人无得无求。迷人期远劫证,悟人顿见。维摩座主问:经云:彼外道六师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知所堕,汝亦随堕;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请禅师明为解说。师曰: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堕三恶道;汝若能谤于佛者,是不著佛求;毁于法者,是不著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著僧求;终不得灭度者,智用现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譬如将水洗水,将火烧火,都无义趣。人问:言之与语,为同为异?师曰:一也,谓言成句名语矣。且如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所以廓万象,号悬河;剖乎义海,此是语也。言者一字表心也,内著玄微,外现妙相,万机挠而不乱,清浊混而常分,齐王犹惭大夫之辞,文殊尚叹净名之说,今之常人,云何能解?源律师问:禅师常谭即心是佛,无有是处;且一地菩萨,分身百佛世界,二地增于十倍;禅师试现神通看!师曰:阇梨自己是凡是圣?曰:是凡。师曰:既是凡僧,能问如是境界?经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又问:禅师每云若悟道,现前身便解脱,无有是处!师曰:有人一生作善,忽然偷物入手,即身是贼否?曰:故,知是也。师曰:如今了了见性,云何不得解脱?曰:如今必不可,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始得。师曰:阿僧祗劫还有数否?源抗声曰:将贼比解脱,道理得通否?师曰:阇梨自不解道,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开,嗔一切人见物。源作色而去,云:虽老浑无道!师曰:即行去者是汝道?讲止观慧座主问:禅师辨得魔否?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我正法中无如是事。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仔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人问般若大否?师曰:大。曰:几许大?师曰:无边际。曰:般若小否?师曰:小。曰:几许小。师曰:看不见。曰:何处是?师曰:何处不是。维摩座主问:经云: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是究竟否?师曰:未是究竟,圣意若尽,第三卷更说何事?座主良久曰:请禅师为说未究竟之意。师曰:如经第一卷,是引众呼十大弟子住心。第二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以言显于无言;文殊以无言,显于无言,维摩不以言,不以无言。故默然收前言也。第三卷,从默然起说,又显神通作用,座主会么?曰:奇怪如是!师曰:亦未如是!曰:何故未是?师曰:且破人执情,作如此说;若据经意,只说色心空寂,令见本性;教且伪行入真行,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但会净名两字便得;净者本体也,名者迹用也;从本体起迹用,从迹用归本体;体用不二,本迹非殊。所以古人道:本透虽殊、不思议一也,一亦非一;若识净名两字假号,更说什么究竟与不究竟?无前无后,非本非末,非净非名,只示众生本性不思议解脱。若不见性人,终身不见理。僧问:万法尽空,识性亦尔;譬如水泡,一散更无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无;何处更有识性?师曰:泡因水有,泡散可即无水?身因性起,身死岂言性灭?曰:既言有性将出来看。师曰:汝信有明朝否?曰:信。师曰:找将明朝来看。曰:明朝实是有,如今不可得。师曰:明朝不可得,不是无明朝;汝自不见性,不可是无性;今见著衣吃饭,行住坐卧,对面不识,可谓愚迷;汝欲见明朝,与今日不异;将性灭性,万劫终不见;亦如有人不见日,不是无日。讲青龙疏座主问: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禅师如何体会?师曰:为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河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讲华严座主问:禅师信无情是佛否?师曰:不信。若无情是佛者,活人应不如死人,死驴死狗亦应胜于活人。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戒定慧生,从三明六通生,从一切善法生;若说无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应作佛去。有法师问:持般若经,最多功德,师还信否?师曰:不信。曰:若尔。灵验传十余卷,皆不堪信也。师曰:生人持孝,自有感应,非是白骨能有感应。经是文字纸墨,文字纸墨性空,何处有灵验?灵验者在持经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试将一卷经安著案上,无人受持,自能有灵验否?僧问:未审一切名相及法相、语之与默,如何通会、即得无前后?师曰:一念起时,本来无相无名,何得说有前后?不了名相本净,妄计有前有后。夫名相关锞,非智钥不能开;中道者病在中道,二边者病在二边,不知现用是无等等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灭,埋没正智;或断烦恼,或求菩提,背却般若。人问:律师何故不信禅?师曰:理幽难显,名相易持;不见性者,所以不信;若见性者,号之为佛;识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远人,而人远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无心相。迷人执物守我为己,悟人般若应用现前。愚人执空执有生滞,智人见性了相灵通。干慧辩者口疲,大智体了心泰。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悟者日用无生,迷人见前隔佛。人问:如何得神通去?师曰:神性灵通,遍周沙界,山河石壁,去来无碍;刹那万里,往返无踪;火不能烧,水不能溺;愚人自无心智,欲得四大飞空。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实相体空,唤作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故云功德法身。即此法身,是万行之本,随用立名,实而言之,只是清净法身也。人问:一心修道,过去业障得消灭否?师曰:不见性人,未得消灭;若见性人,如日照霜雪。又见性人,犹如积草等须弥山,只用一星之火;业障如草,智慧似火。曰:云何得知业障尽?师曰:见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前佛后佛,万法同时。经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有行者问:云何得住正法?师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无邪正故。曰:云何得作佛去?师曰: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脱否?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法过语言文字,不用数句中求;法非过现未来,不可以因果中契;法过一切,不可比对;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非离世间而求解脱。僧问:何者是般若?师曰:汝疑不是者说说看!又问:云何得见性?师曰: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又问:如何是修行?师曰:但莫污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诳,即是修行;大用现前,即是无等等法身。又问:性中有恶否?师曰:此中善亦不立。曰:善恶俱不立,将心何处用?师曰:将心用心,是大颠倒。曰:作么生即是?师曰:无作么生,亦无可是。人问:有人乘船船底刺杀螺蚬,为是人受罪、为复船当罪?师曰:人船两无心,罪正在汝;譬如狂风折树损命,无作者无受者;世界之中,无非众生受苦处。僧问:未审托情势、指境势、语默势,乃至扬眉动目等势,如何得通会于一念间?师曰:无有性外事;用妙者,动寂俱妙;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为迷自性,万惑滋生。又问:如何是法有宗旨?师曰:随其所立即有众义,文殊于无住本,立一切法。曰:莫同太虚否?师曰:汝怕同太虚否?曰:怕。师曰:解怕者不同太虚。又问:言方不及处,如何得解?师曰:汝今正说时,疑何处不及?有宿德十余人同问:经云:破灭佛法。未审佛法可破灭否?师曰:凡夫外道,谓佛法可破灭,二乘人谓不可破灭,我正法中无此二见。若论正法,非但凡夫外道,未至佛地者,二乘亦是恶人。又问:真法幻法空法非空法,各有种性否?师曰:夫法虽无种性,应物俱现;心幻也,一切俱幻,若有一法不是幻者,幻即有定;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义不立;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如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分经,五部毗尼,五围陀论,至心而极;心者是总持之妙本,万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无住涅盘,百千万名,尽心之异号耳。又问:如何是幻?师曰:幻无定相,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机关木人,如阳焰,如空华,俱无实法。又问:何名大幻师?师曰:心名大幻师,身为大幻城,名相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无有幻外事。凡夫不识幻,处处迷幻业。声闻怕幻境,昹心而入寂。菩萨识幻法,达幻体,不拘一切名相。佛是大幻师,转大幻法轮,成大幻涅盘;转幻生灭,得不生不灭;转河沙秽土,成清净法界。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曰:不可离文字言语别有意耶?师曰:汝如是说,亦是学语。曰:同是语言,何偏不许?师曰:汝今谛听,经有明文,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是以发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亦犹得鱼忘筌,得兔忘睇也。有法师问:念佛是有相大乘,禅师意如何?师曰:无相犹非大乘,何况有相?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又问:愿生净土,未审实有净土否?师曰: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譬如生国王家,决定绍王业,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又问:每闻说道,未审何人能见?师曰:有慧眼者能见。曰:甚乐大乘,如何学得?师曰:悟即得,不悟不得。曰:如何得悟去?师曰:但谛观。曰:似何物?师曰:无物似。曰:应是毕竟空。师曰:空无毕竟。曰:应是有。师曰:有而无相。曰:不悟如何?师曰:大德自不悟,亦无人相障。又问:佛法在于三际否?师曰:见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曰:此言大混。师曰:汝正说混之一字时,在内外否?曰:弟子究检内外无踪迹。师曰:若无踪迹,明知上来语不混。曰:如何得作佛?师曰:是心即佛,是心作佛。曰:众生入地狱,佛性入否?师曰:如今正作恶时,更有善否?曰:无。师曰:众生入地狱,佛性亦如是。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师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性无形相,随用立名。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僧问:何者是佛?师曰:离心之外,即无有佛。曰:何者是法身?师曰:心是法身,谓能生万法,故号法界之身。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即依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又问:何名有大经卷,内在一微尘?师曰:智慧是经卷。经云: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界,内在一微尘中。一尘者,是一念心尘也,故云一念尘中,演出河沙偈,时人自不识。又问:何名大义城?何名大义王?师曰:身为大义城,心为大义王。经云:多闻者善于义,不善于言说;言说生灭,义不生灭;义无形相,在言说之外;心为大经卷,心为大义王。若不了了识心者,不名善义,只是学语人也。又问:般若经云:度九类众生,皆入无余涅盘。又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两段经文,如何通会?前后人说皆云:实度众生,而不取众生相;常疑未决,请师为说。师曰: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倏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生。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空,名为度众生也。智者于自本际上度于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僧问:言语是心否?师曰:言语是缘,不是心。曰:离缘何者是心?师曰:离言语无心。曰:离言语既无心,若为是心?师曰:心无形相,非离言语、非不离言语,心常湛然,应用自在。祖师云: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僧问:如何是定慧等学?师曰:定是体,慧是用;从定起慧,从慧归定;如水与波,一体更无前后;名定慧等学。夫出家儿莫寻言逐语,行住坐卧,并是汝性用,什么处与道不相应?且住一时休歇去。若不随外境之风,性水常自湛湛。无事珍重!卷下终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什么意思?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意思是所有的有相的东西,都是自性中的妄念所变现出来的,本质还是自性。虚妄和真实都是“心”的一部分,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都是虚妄,虚妄就是妄念,就是迷惑了的自性。自性迷惑了就表现为种种世间的东西,而自性清净了就表现为佛国净土。翠竹黄花是这样,土石砖瓦也是一样。所以说觉悟了随处都是净土,而迷惑了随处都是秽土。“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出自牛头山袁禅师,又被唐代高僧大珠慧海禅师的《顿悟入道要门论》引用。原文选段:讲华严志座主问: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师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曰:不了此意。师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竹,说黄华著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志礼谢而去。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心:即觉悟之心。其义有三:(一)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下):‘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二)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顿悟入道要门论(卍续一一○·四二二上):‘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三)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江西道一禅师。 汉州什方县人也。姓马氏。本邑罗汉寺出家。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岁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唐开元中。习定于衡岳传法院。遇让和尚。知是法器。 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师曰。图作佛。让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磨。师曰。磨砖作么。让曰。磨作镜。师曰。磨砖岂得成镜。让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师曰。如何即是。让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师无对。让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师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让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见。让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师曰。有成坏否。让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师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 初六祖谓让和尚云。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盖谓师也。让弟-子六人。惟师密受心樱始自建阳佛迹岭迁至临川。次至南康龚公山。大历中。隶名于钟陵开元寺。时连帅路嗣恭。聆风景慕。亲受宗旨。由是四方学者云集座下。 让和尚闻师阐化江西。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巳为众说法。让曰。总未见人持个消息来。遂遣一僧往彼。俟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待渠有语记取来。僧依教往问之。师曰。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少盐酱。僧回举似让。让然之。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 师于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言讫而回。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灭。元和中谥大寂禅师。塔曰大庄严。 祖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樱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僧问。如何是修道。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又问。作何见解。即得达道。祖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中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心。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谄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于一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中裕即用一切水。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于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巳悟。悟巳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沈空滞寂。不见佛性。若是上根众生。忽尔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故经云。凡夫有反覆心。而声闻无也。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饭。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纵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荆犹如钩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余事。久立珍重。 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 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江西道一禅师。汉州什方县人也。姓马氏。本邑罗汉寺出家。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岁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唐开元中。习定于衡岳传法院。遇让和尚。知是法器。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师曰。图作佛。让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磨。师曰。磨砖作么。让曰。磨作镜。师曰。磨砖岂得成镜。让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师曰。如何即是。让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师无对。让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师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让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见。让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师曰。有成坏否。让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师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初六祖谓让和尚云。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盖谓师也。让弟子六人。惟师密受心印。始自建阳佛迹岭迁至临川。次至南康龚公山。大历中。隶名于钟陵开元寺。时连帅路嗣恭。聆风景慕。亲受宗旨。由是四方学者云集座下。让和尚闻师阐化江西。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巳为众说法。让曰。总未见人持个消息来。遂遣一僧往彼。俟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待渠有语记取来。僧依教往问之。师曰。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少盐酱。僧回举似让。让然之。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师于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言讫而回。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灭。元和中谥大寂禅师。塔曰大庄严。

  祖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僧问。如何是修道。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又问。作何见解。即得达道。祖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中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心。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谄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于一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于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巳悟。悟巳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沈空滞寂。不见佛性。若是上根众生。忽尔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故经云。凡夫有反覆心。而声闻无也。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饭。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纵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尽。犹如钩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余事。久立珍重。

  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经云。在在处处。则为有佛。佛是能仁。有智慧善机性。能破一切众生疑网。出离有无等缚。凡圣情尽。人法俱空。转无等伦。超于数量。所作无碍。事理双通。如天起云。忽有还无。不留碍迹。犹如画水成文。不生不灭。是大寂灭。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净法身。法身无穷。体无增减。能大能小。能方能圆。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滔滔运用。不立根栽。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无为家用。无为是有为家依。不住于依。故云如空无所依。心生灭义。心真如义。心真如者。譬如明镜照像。镜喻于心。像喻诸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缘即是生灭义。不取诸法。即是真如义。声闻闻见佛性。菩萨眼见佛性。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如今若见此理真正。不造诸业。随分过生。一衣一衲。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久立诸人珍重。

  西堂百丈南泉。侍祖玩月次。祖曰。正恁么时如何。西堂云。正好供养。百丈云。正好修行。南泉拂袖便去。祖云。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西堂藏。百丈海。南泉愿。)

  南泉为众僧行粥次。祖问。桶里是甚么。泉曰。这老汉合取口。作恁么语话。祖便休。

  百丈问。如何是佛旨趣。祖云。正是汝放身命处。

  大珠初参祖。祖问曰。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珠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珠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归。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祖见之。告众云。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

  泐潭法会禅师。问祖云。如何是西来祖师意。祖曰。低声近前来。会便近前。祖打一掴云。六耳不同谋。来日来。会至来日。犹入法堂云。请和尚道。祖云。且去。待老汉上堂时出来。与汝证明。会乃悟。云谢大众证明。乃绕法堂一匝。便去。

  泐潭惟建禅师。一日在法堂后坐禅。祖见之。乃吹建耳两吹。建起定见是祖。却复入定。祖归方丈。令侍者。持一碗茶与建。建不顾。便自归堂。

  石巩慧藏禅师。本以弋猎为务。恶见沙门。因逐群鹿。从祖庵前过。祖乃迎之。藏问。和尚见鹿过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猎者。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和尚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群。曰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即无下手处。祖曰。这汉。嚝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藏当时毁弃弓箭。自以刀截发。投祖出家。一日在厨作务次。祖问曰。作什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祖曰。子真牧牛。

  僧问祖云。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祖云。我今日无心情。汝去问取智藏。其僧乃问藏。藏云。汝何不问取和尚。僧云。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座。藏以手摩头云。今日头痛。汝去问海师兄。其僧又去问海。海云。我这里却不会。僧乃举似祖。祖云。藏头白。海头黑。

  麻谷宝彻禅师。一日随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祖云。急。彻云。急个什么。祖云。看水。

  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祖。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常即大悟。后居大梅山。祖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祖。祖云。梅子熟也。

  汾州无业禅师参祖。祖睹其状貌瑰伟。语音如钟。乃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业。礼跪而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祖曰。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业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业才出。祖召曰。大德。业回首。祖云。是什么。业便领悟礼拜。祖云。这钝汉。礼拜作么。

  邓隐峰辞祖。祖曰。甚处去。云石头去。祖曰。石头路滑。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去。才到石头。乃绕禅床一匝。振锡一下。问。是何宗旨。头曰。苍天苍天。峰无语。却回举似祖。祖曰。汝更去。见他道苍天苍天。汝便嘘两声。峰又去。一依前问。头乃嘘两声。峰又无语。归举似祖。祖曰。向汝道石头路滑。

  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脚在路上坐。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巳展不收。峰云。巳进不退。乃推车碾过。祖脚损。归法堂。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

  石臼和尚初参祖。祖问。什么处来。臼云。乌臼来。祖云。乌臼近日有何言句。臼云。几人于此茫然在。祖云。茫然且置。悄然一句作么生。臼乃近前三步。祖云。我有七棒。寄打乌臼。你还甘否。臼云。和尚先吃。某甲后甘。却回乌臼。

  亮座主参祖。祖问曰。见说座主大讲得经论。是否亮云。不敢。祖曰。将甚么讲。亮云。将心讲。祖曰。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得经。亮抗声云。心既讲不得。虚空莫讲得么。祖曰。却是虚空讲得。亮不肯。便出。将下阶。祖召云。座主。亮回首。豁然大悟。便礼拜。祖曰。这钝根阿师。礼拜作么。亮归寺。告听众曰。某甲所讲经论。谓无人及得。今日被马大师一问。平生工夫。冰消瓦解。径入西山。更无踪迹。

  洪州水老。和尚初参祖。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祖云。礼拜著。老才礼拜。祖便与一蹋。老大悟。起来抚掌呵呵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便礼拜而退。后告众云。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庞居士问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又问祖云。不昧本来人。请师高著眼。祖直下觑。士云。一种没弦琴。唯师弹得妙。师直上觑。士乃作礼。祖归方丈。士随后入曰。适来弄巧成拙。又问。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此理如何。祖曰。这里无水亦无舟。说甚么筋骨。

  僧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祖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祖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祖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祖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问。如何是西来意。祖曰。即今是甚么意。

  僧问。如何得合道。祖曰。我早不合道。问。如何是西来意。祖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有小师耽源。行脚回。于祖前画个圆相。就上拜了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小师不对。

  有僧。于祖前。作四画。上一画长。下三画短。曰不得道一画长三画短。离四句绝百非。请和尚答某甲。祖乃画地一画曰。不得道长短。答汝了也。

  祖。令僧驰书。与径山钦和尚。书中画一圆相。径山才开见。索笔。于中著一点。后有僧。举似忠国师。国师云。钦师。犹被马师惑。

  有讲僧来问曰。未审。禅宗传持何法。祖却问曰。座主传持何法。主曰。忝讲得经论二十余本。祖曰。莫是狮子儿否。主曰。不敢。祖作嘘嘘声。主曰。此是法。祖曰。是甚么法。主曰。狮子出窟法。祖乃默然。主曰。此亦是法。祖曰。是甚么法。主曰。狮子在窟法。祖曰。不出不入。是甚么法。主无对。遂辞出门。祖召曰。座主。主回首。祖曰。是甚么。主亦无对。祖曰。这钝根阿师。

  洪州廉使问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祖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

  药山惟俨禅师。初参石头。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常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山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山禀命。恭礼祖。仍伸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山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山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侍奉三年。一日祖问之曰。子近日见处作么生。山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祖曰。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来。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山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山乃辞祖。

  丹霞天然禅师再参祖。未参礼。便入僧堂内。骑圣僧颈而坐。时大众惊愕。遽报祖。祖躬入堂视之曰。我子天然。霞即下地。礼拜曰。谢师赐法号。因名天然。

  潭州慧朗禅师初参祖。祖问。汝来何求。曰求佛知见。祖曰。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汝自何来。曰南岳来。曰汝从南岳来。未识曹溪心要。汝速归彼。不宜他往。

  祖问僧。什么处来。云湖南来。祖云。东湖水满也未。云未。祖云。许多时雨水尚未满(道吾云。满也。云岩云。湛湛地。洞山云。甚么劫中曾欠少。)


佛教的心是什么?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
又称无住心、非心。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我国禅宗六祖惠能未得法前,五祖弘忍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得传衣钵。(六祖坛经行由品)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于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佛心是什么

佛心是放下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很多时候很多事求之不得,不如放下。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惟有放下,才能得到自由快乐,才能真正得解脱。 佛心是宽容 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激励。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谓,无拘无束,无尘无染。当然,宽容不是无原则地放纵,也不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宽容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君子之风,是智慧人持有的一种忍耐。佛说: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佛心是智慧 佛说:「智慧犹如一盏明灯,它轻易地就能照亮千年烦恼的暗室」!佛心中的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是大彻大悟洞砌过去、现在、未来。 佛心是无欲 人是应该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让我们抛弃一切的欲望,而是指要抛弃那些让我们迷失自己的欲望,不如贪婪,莫要放纵自己的欲望。因为纵欲是一种罪。无欲则刚,无欲才能快乐,无欲才能得大解脱 佛心是平常心 佛说:平常是道。何谓平常心?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之心。我们只有心无杂念,将功名利看穿,将毁誉得失看破,将胜负成败看透,才能获得平常心。世事无常,在各种磨难面前,在各种诱惑和欲望面前,我们若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那么就能成佛得道 佛心是慈悲 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广积善德,便是慈悲,佛与魔的区别不在于法力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有一颗慈悲的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世上善恶有报,在世上行恶必遭恶报,心怀慈悲行商必有善报,常怀有慈悲之心,才能度己度人。 佛心是力量 佛除了教我们向善,还教我们怎样获得成功,怎样成佛得道,怎样改变命运。佛说:凡事需坚持,凡事需忍耐,凡事需付出,凡事需尽力。佛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还是力量的化身。佛心有一种巨大的积极的感召力,指引着我们一路前行。 佛心是随缘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短短今生的一面镜子,前世多少香火缘。牵手是有一种缘,回眸是一种缘,擦肩是有一种缘,生命是有一种缘,亲情是一种缘,假如还有来生,来生也是一种缘。组成人生的,就是那无数个缘,让你去结,去解。。。惜缘,随缘,才能以佛心看缘起缘落。


无念,无相,无住,是什么意思?

无念:犹言勿忘,不要忘记。佛教用语,谓无妄念。 唐朝白居易 《晚起》诗:“北阙停朝簿,西方入社名,惟吟一句偈,无念是无生。”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唐朝姚合 《过钦上人院》诗:“有相无相身,惟师说始真。”无住:佛教语。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无所住着,随缘而起。佛教称“无住”为万有之本。唐朝张说 《杂诗》之四:“悟灭心非尽,求虚见后生。应将无住法,修到不成名。”扩展资料: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无住,为实相的别名,大乘经典皆以此为主旨。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法)本来没有自性,自性为空,所以没有所住,一切法皆是因缘相合而生(道家所说的五行相生与此同义而异名)。并且无住为一切法的根本,是般若实相。 无住,不仅解释了万法皆自性空,同时,又是对治各种妄心的万能智慧药。无相,中国最早的道教理念,远比佛教的“无相”之说早两个多世纪。最早写作无象。指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概念,.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

什么是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即是实相念佛。
念佛有四:一、持名念佛,闻说佛名,一心称念。二、观像念佛,设立佛像,注目观瞻,三、观想念佛。以我心眼,观彼如来。四、实相念佛,即念自性,法身真佛。此四种念佛,名字有差别,义理有浅深。 今本章念佛,乃是持名念佛,有事念理念之分:事念者,有能念之心,所念佛号,一心系念于佛,心佛不相舍离。余常示人:事念之法,心中惟有佛,佛外更无心,口念心念,心念口念,字字从心起,字字从口出,字字从耳入。如是念法,不至昏散,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设若念久口燥,心念口不念则可,口念心不念则不可。更有二喻,以喻念佛之法:一、当如猫捕鼠,提起全副精神,身毛皆竖。又当如鸡抱卵,放下一切思想,饮啄浑忘。果能如是念佛,虽为事念,不但往生可必,而悟理亦自可期。如空谷禅师云:‘不必参念佛是谁,直尔纯一念去,亦自有悟日’是也。理念者不必别举话头,只须把一句阿弥陀佛,即念反观,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心即是佛,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佛即是心,能所双亡,心佛一致,此即中道,理性念佛。终日念佛,终日无佛可念,终日无念,终日念念念佛;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离相绝名;若言其空,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如是念佛,空、有不立,心、佛一如,则持名念佛,通乎实相。虽然四种念佛,后后深于前前,而理念功成,亦前前彻于后后也。

三昧:是梵语,此云正定,即一心不乱,念佛功成也。亦有事一心念佛三昧,理一心念佛三昧。何谓事一心念佛三昧?闻说念佛法门,可以横超三界,疾出生死,即深信不疑,愿生净土,专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更无二念,即是以一念,而除众念,不为内惑外境,之所杂乱。如《成具光明定意经》云:‘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讪谤利失,善恶等处,而一其心’者是也。此于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成就,未见道故;但属定门,无有慧故;祗能伏妄,不能破妄;往生净土,九品莲华之中,则在中三品。以功力之浅深,而分上、中、下;而下品三品,乃未得事理一心,念佛三昧者之所生也。

何谓理一心念佛三昧?闻说念佛法门,即是无上深妙禅,即于念佛之时,谛实观察,念佛即所以念心,心佛一如,能所不二,寂而常照,是无念而念,照而常寂,是念即无念,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见泯,能所情亡,寂然不动,湛然常住。此不专事相,纯修理观,而得观力成就,能见谛故,属慧门摄;兼得定故,安住唯心净土,亲见自性弥陀。往生净土,当在上三品。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以十万亿程外之极乐,亦不出一心之外故也。
无相念佛,简单地说,即是先持名念佛,心念耳闻,直到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号一时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真相现前,得见自心实性,也即是禅宗所谓明心见性。后再保任自性佛。念念心境消融,此即是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即是真念,真念即是无念,念念真心现前,自行佛现前,才是净念相继,并不是念个佛号叫净念。所以有句话“念念唤醒主人公”即是说的这个意思,
花开见佛悟无生,并不是说往生极乐世界,到莲花里,莲花开了,出来看见佛了。这个下品下生。真念佛是在你还活着的时候,包心络花开了,第八识挣脱肉身的束缚,挣脱器世间的束缚,出来见自性本觉光明,见自己法身,合上去,即是花开见佛了。
我这是看元音老人的开示,特别是《略论明心见性》,师兄有机会自己去看看。其实修行到最后,你就会发现,禅净密,都是讲的一个道理,都是叫你见自性,见自心佛,自悟自度。真能这样念佛,即是上品上生极乐,得坐紫金莲花宝座。阿弥陀佛。


《六祖坛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六祖坛经》讲的是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言教。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典籍,也叫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六祖坛经》主要内容《六祖坛经》主要内容是,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六祖坛经的精髓是什么?

六祖坛经的精髓是禅,禅的思想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为根本,而且通过修行六祖坛经可以明白禅的真谛,也可以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六祖坛经的真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明心见性,直指本心。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二、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当我们修行的时候,如果想到到达净土,就应该先让自己的心灵澄净,灭除烦恼妄想。当我们的心灵清澈之后,我们所见到的环境自然也没有污秽,处处皆是净土。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经常念诵坛经:能让人们的心中没有挂碍。究竟如何做到心无挂碍,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善于把握当下。时光流逝很快,世事变化多端。我们正在做的或者已经做过的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去。过去的事我们无法去把握,将来的事还没有到来,我们也无法预测。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

无以为念是什么意思

无以为念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值得思念的。无以为,读音wú yǐ wéi,意思为无用,没用。出处:《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翻译: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无以为的近义词无用 [ wú yòng ]1、不适用的。2、没有价值或意义的;没有用处或效果的。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七:“我近来痛感到自己的无用。”

“无念”是什么意思?

1、无念是一种心相,是有相之相,所以无念并非真的没有思想和念头了。这种无念,只是一个返观自我的体验。其适用性很广泛,普通人都能做到,如反思、自省,就可以观察到自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未想的心境。 2、无念是一种离相、无相的定境。上面的无念是没有念头,真正的无念是连无念这个心相也没有了。什么都没了,是不是空?也不是,因为空还是有空相。空相也没有了,才算探到无念的一点消息、一点门径。在各宗派的修行中,修无念是共法,所以不仅佛教、道教的修行者能做到无念,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修道士也能达到这个定境。三界之内,四禅天的众生都是无念的人。造句: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那依你而定,活在头脑里的悲惨生活,或活在无念里的喜乐、平静、庆祝。悲哀、悲惨,是人造的。喜乐、欢乐,是你的固有潜力。静心只是去知道你的潜力。无念无想、心如止水,以达至完全掌握合气道技法的境界.开悟是一个无念的体验,文字不在,语言不在,其实你也不在。它是如此宁静,深邃而无限。我们得到这个真经是在求道时无念的状态下,所以念这个真经和念别的佛号不一样,它可以印到你的本心。从心念跳到无念,从思想跳到无思想。只有那样一个人能知道真实,而知道真实就是成为自由。在东方,无为、无念是对存在的终极的体验。这在西方是不可理解的。整个西方的重点是有为——干点什么。赵云龙回头一看,原来是无念和尚,肩荷一柄锄头站在角门边。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颜姑娘,无念狗尾续貂,让你见笑了。其二,无念昨夜已与易姑娘结下百年之约,又岂能再接受颜姑娘的垂爱?所以在下只能出此下策,冒犯之处还请颜姑娘勿怪!终于,他与东方觉牧并肩站到了一起,君无念也紧随而至,东方觉牧噗哧一下大笑出声,反倒令君无念错愕的一个刹那。让人有种想顶礼膜拜的冲动!无念双目猛然张开,眼眸已变成了金色。无念一边走,一边环视周遭的景致,但见群山环抱,山峦耸峙,苍翠掩映,轻雾缭绕,好一处清幽雅静的秘谷。袁秋岳赧颜汗下,道:月朦你就别取笑我了,无念笨嘴拙腮的,实在经不住妹妹的调侃。

上一篇:陈列协议书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