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瓦卢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4-04 01:39:24编辑:皮带君

有一个沉到海里的城叫什么?据说很早以前就有这个城,科技超越现代好几倍。好像还说是什么外星人基地

亚特兰蒂斯(Atlantis,Ατλαντι?),又译阿特兰蒂斯,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众国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在梵蒂冈图书馆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对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类文明也有所谈及。
  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真地存在过一片大陆,这片大陆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这片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而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遗迹,似乎在印证着这个假说。在民间的说法中,人们把这片陆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着史前文明的那个国度叫做“大西国”。其实,科学界早就给这片神秘消失的大陆命名了,那就是沿用了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文明:
  当时亚特兰蒂斯的生活非常奢华,因为根本无需用劳力赚取生活,一切都是自动化的,百姓享尽便利。一些边缘历史学家大胆猜测,说他们因为过度享乐而远离精神,违背上帝。大多数人面貌非常俊美,衣服由珠宝点缀,人们跳舞、聚会、服用迷幻药物。亚特兰蒂斯人用脑高达90%,跟动物可轻易沟通,不但制造机器人,也通过基因工程创生半人半兽的“卡美拉”,例如美人鱼。整个城市都是机械管理,人不需专门读书,知识可以从特殊装置中吸取,十五、六岁小孩的智慧就已超过现在的高等学者。独角兽也是他们基因改造出来的。
  在亚特兰蒂斯史前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学成就就是能源系统。
  凯西在这方面留下了十分详尽的催眠透视记录。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它是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它能吸收阳光,将其转变为能源。它被设置在波塞迪亚(亚特兰提斯的首都)太阳宫的中央能源所内,创造出20世纪人类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将它集中、增强,以不可直视的强光向世界传播。
  亚特兰蒂斯人不只有将那光线发展成动力能源的文明,同时他们也能使人体再生及返老还童,这一切致使亚特兰蒂斯人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于那个天堂里。
  而这超文明却在公元前16000年时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欧石为中心的能源系统发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摇动,巨大的大陆就陆沉了,只剩下迁移到别处的人们,而亚特兰蒂斯人则消失了。可是,亚特兰蒂斯并非真的就此消失,因为这个大陆承担着不可思议的命运。凯西的催眠透视如此预言:“亚特兰蒂斯被水淹没的地域,是在佛罗里达外海比米尼岛附近,人们将会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积的泥沙下发现寺院。”“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罗里达比米尼岛的附近,将重新浮出亚特兰提斯,它的一部分会在1968年至1969年之间被发现”凯西在1940年时做下的此预言,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
  不过,就在1968年,确实在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发现了两座石造建筑。这就是今天被称为“比米尼大墙”的海下遗迹。1969年7月,人们又在北比米尼发现了古代希腊样式的装饰用大理石圆柱。自此以后,海底部分开始隆起,凯西的预言似乎开始实现了。
  日常生活:
   这个传说中的文明,除了对话录的这些记载,我们几乎无据可考。虽然从对话录的记载,我们能推测亚特兰蒂斯也是因为拥有高度文明,国家富强,反而导致人民的生活开始腐败,最后整个文明在大灾难中消失。目前世上有一位能追忆起自己前世在亚特兰蒂斯生活的人──英格丽特·本内特,她的记忆留存在亚特兰提斯时的一些生活事件和社会状况,可供我们参考,使我们能约略感受亚特兰蒂斯里的所谓的高度文明概况,更重要的是提供我们思考为什么亚特兰蒂斯会毁灭的线索。 从她的回忆中告诉我们,亚特兰蒂斯人具有相当高度的科学发展。比如说运用水晶做为能源,当时一颗巨型的水晶便足以供应整个城市的能源需求,而且水晶也配合着药草与芳香来替人们治疗疾病。这些发展的基础是将精神与物质当做同一性质来看待。英格丽特回忆当时的她是掌管这个水晶的能源祭司,要确保能源发电正常运作,依靠的不是高超的技术,而完全是凭藉着她那颗坚毅的心。亚特兰蒂斯人对身心的治疗也运用了身心合一的概念,以音乐治疗耳朵,芳香治愈鼻子,他们强调的是看不见与摸不到的能量或磁场的应用,认为精神不是空泛的,而是确确实实可以改变物质状态的东西。
  在交通工具上,亚特兰蒂斯人也运用磁能场来驱动类似飞盘的飞行器。亚特兰蒂斯人在精神与心灵上的开发着重于整体和谐的宇宙观,亚特兰蒂斯人运用心灵高度开发的人,作为讯息传递的中继站,其功能就好像现在的卫星接收站一样。也就是说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有形的媒介,而不是使用电线电缆,纯净的心灵胜过好几尺大的盘型天线。而一般的人运用心灵与动物沟通,如与海豚和麒麟做心灵对话更是轻松平常的事。
  亚特兰蒂斯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她存在的价值与对整体的贡献,但对于心灵高度成长的人,是赋予较崇高的社会地位的。所以相较于现代人对儿童才艺的培养,在亚特兰蒂斯的社会里对儿童的教育反而是着重于心灵的成长与开发。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仰赖的是心灵培养而不是营养丰富的科学食品。积极向上的想法和振动频率,是这个学习期间的重点。这使灵魂能够达到它最高的潜力。
  身体和头脑的振动频率越高,灵魂的振动频率就越高。你的内在意识越积极,它就越反映在你外在意识或潜在意识。当两者和谐一致,也就会带来积极向上的世界。如果两者无法一致,人们就会沉迷于贪婪和权力。
  学童们透过类似禅修打坐的冥想活动来开发自己的潜能。亚特兰蒂斯人认为唯有身心一致的提升才能使人类发挥最大的潜能。所以学童的志愿不是当官赚钱,反而是想在六十岁(亚特兰蒂斯人一般的寿命可以到二百岁)时能成为一位受人尊重的“智者”,因为智者可以为人指点迷津,传递天象预知未来,将一切人、事、物导入最和谐、最适当的位置。在这样一个思想与心灵至上的社会里,人们对于野蛮粗暴的定义标准要高于我们现代人很多。因为在这样和谐的世界中肉体侵犯是不会发生的,所以当一个人试图去控制他人思想的时候,则被视为禁忌。因为当我们将精神与物质划为一性时,这样的行为等同于犯罪。
  可是亚特兰蒂斯人因为过分强调对于个体的尊重,所以认为自己要为自己的心灵成长与提升负责,对于一些野蛮与道德下滑的现象并不会给予惩罚。在当时并无婚姻制度,导致有些亚特兰蒂斯人在性生活产生杂交的乱象,更有与动物交配等人伦颠倒的变异行为。虽然一般人认为以这种方佗择动物的人,通常在精神上失去了平衡,被认为是不成熟的,但这样的行为并不被制止。
  在整体道德下滑的情况下,也出现科学家为了名利,以改变宇宙基本元素来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等手段试图充当上帝。许多的智者都对这些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提出了警告,无奈多数人对于这样的预言听而不闻。
  所以在英格丽特·本内特的回忆中,提到在亚特兰蒂斯的最后一日里,整个地壳的变动造成了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人们在呼喊声与尖叫声中被火焰吞噬被海水淹没,整个亚特兰蒂斯大陆在极短的时间里消失在海平面上。 从英格丽特﹒本内特的回忆中,不难发现:亚特兰蒂斯人发展的科技,截然不同于我们这次文明的科学发展方式,甚至对物质的认识与现代科学大异其趣。如同古代中国的科学,走的是另一种发展路线,这种文明远远超越现代文明,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的情节。相较于现代人,亚特兰提斯人心灵的能力是被重视的,甚至具有人体功能,能与动物沟通;现代人重视的是聪明才智,知识的灌输、传递,却忽视内在力量。像古代中国的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遥视等人体功能都出现在亚特兰蒂斯人身上,然而现代人却当做迷信神话。
  亚特兰蒂斯人重视“灵性”与“身体”来发挥人体的全部潜质,这是使他们的文明能高度长期发展而不会产生失衡现象的重要原因。然而发达如亚特兰蒂斯文明,最后仍免不了被毁灭,更是值得现代人深思!柏拉图在谈到亚特兰蒂斯的毁灭时,有以下的描述:“海神传下来的法律使得亚特兰蒂斯人民世世代代安居乐业,海神的公正更获得天下人一致的景仰,这些法律是由早期那些国王刻在一根山铜柱上,山铜柱放在岛中心那座海神庙里。”
  “可是亚特兰蒂斯的社会开始腐化了,民间竟崇拜起贪财爱富、好逸恶劳和穷奢极欲的各种伪神。”一向对人性感到悲哀的柏拉图写到:“到了圣洁的一念逐渐黯然失色,并且被凡俗魔障掩盖以致人欲横流的时候,那些担不起齐天鸿福的亚特兰蒂斯人,就起不正当的事来,明眼人都看得出亚特兰蒂斯人日趋堕落,他们天生的美德逐渐丧失,不过那些盲目的俗人利欲熏心,不明是非还兴高采烈自以为得天独厚。”
  从柏拉图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古老的时代,亚特兰蒂斯人是遵循着“海神”的律法生活的,因此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富庶。然而安逸的生活并没有让人们更加感谢神的恩惠,反而为了追求更多的欲望满足,人们崇拜起了“各种伪神”。这些人们开始做不正当而且不道德的事情,不自觉地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然而人们不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反而变本加厉的追求利益,还以为是自己的能力了不起。
   
  
    至今,地理争议点最多的为如下几处。
  克里特说
  亚特兰蒂斯在克里特岛。
  因为英国考古学家埃文斯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现了位于克里特岛上的大规模遗迹,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个圆环状小岛“席拉岛(又名圣多里尼/桑多里尼)”上发现了描绘现在已成为内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经是一个小岛的证据,因此有人怀疑席拉岛正是亚特兰提斯传说的由来,因为据研究,约西元前15世纪(也就是柏拉图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岛上的圣多里尼火山发生了一次大爆发,爆发导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毁灭,也引发了海啸,这次火山喷发使得原本仰赖贸易的迈锡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击,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说的人认为,柏拉图(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亚斯或最初听到这故事的希腊人索隆)把数字弄错了,因此整个数字夸大了十倍以上,900年变成了9000年,4万平方哩变成了40万平方哩,所以才变成了这样的传说。
  南极说
  支持此说的人以考古学家兼作家葛雷姆?汉卡克以及兰斯?弗列里亚斯为代表。
  此说是认为亚特兰提斯应该是在南极半岛,并以“地壳滑动说”来解释亚特兰提斯的毁灭,认为亚特兰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灾难,紧接而来的是严寒,从而导致亚特兰提斯人放弃了自己的故乡,南极半岛随后也被厚厚的冰层覆盖。
  爱尔兰说
  瑞典地理学家乌尔夫·埃林森于2004年出版的《地理学家眼中的亚特兰蒂斯:勘探仙境之国》一书中认为,爱尔兰岛即为亚特兰提斯大陆。主要论点来自于柏拉图所描述的岛国大小及地貌与爱尔兰岛极为相似,并且两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亚特兰提斯沉没的传说可能来自于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许多沿岸岛屿。长时间的以讹传讹将小岛的沉没夸大为毁灭性的灾难。
  科学的证据
  第一次提出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大西国遗迹这个理论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尔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这位圣职人员的看法是正确的,后来几个世纪的发现都一一证实了他的设想。
  1898年夏,有一条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间敷设电缆。突然间海底电缆发生断裂,船上的工人马上投入了紧张的抢修工作。出事地点是北纬47°,巴黎以西西经29°40′,在亚速尔群岛之前900公里处,那里的水深达3100米。在打捞的时候,人们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陆地山脉的特点,其表面除谷底外没有淤泥,岩石顶端呈锋利的尖状。船员们带回了一块岩石,这块“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矿业学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国地质学家的极大兴趣。这位学者就是皮埃尔·泰尔米埃。这块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没有能变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气中它却坚硬起来了。因此泰尔米埃得出结论:从3100米深水中采来的这块石头曾受到过大气的压力,因为在这个地方,过去曾同周围地区一样一度露出水面;显然,不久以前发生的地壳激变(这里的“不久以前”,应该从地质学角度来理解)使这里下陷了3000米;欧洲同美洲之间有过一块陆地,这块陆地在激烈的地质变动时不见了。
  比米尼大墙
  罗伯特·布拉什是个飞机驾驶员,同时,他又是一个酷爱海底考古的人。1967年,他曾飞越过百慕大地区巴哈马群岛中的安德罗斯岛和比米尼岛。在飞行途中,他发现在水面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长方形的灰色物体,它的几何图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识到这是人类的建筑物,于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过不多久,他把这些照片送到了法国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里。后者原籍为俄国,是专门研究海底摄影的大学者,他发明了许多摄影器材,其中有电子闪光灯。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极大兴趣,但没有使他感到过分的吃惊,因为他自己从飞机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个约400米长的长方形的东西,另外,他还见到有一些笔直的线条以及圆形和形状规则的物体。勒彼科夫带着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迈阿密科学博物馆工作的朋友曼森·瓦伦丁。曼森·瓦伦丁曾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同时他又是研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的美洲文化的专家。他看到照片后,毫不犹豫地当即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奔赴现场考察。探险队乘一架水上飞机在安德罗斯岛海域上空来回盘旋搜寻。
  在巴哈马群岛的大礁带,水并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隐藏的东西比较容易看清。探测队的队员们果然找到了罗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个物体:一道30厘米厚的“墙”,周围积满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长30米、宽25米的建筑物的地基。为了仔细观察这道“墙”,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设计的一个航行器交给了一支专门的小组使用。对比米尼岛写过一部材料十分丰富的著作的皮埃尔·卡纳克把这个航行器称做为“M114E”,这是一架名副其实的潜水飞机,配备有广角镜自动摄影机。有了这样的装备,探索工作才能够真正顺利地进行了。探测工作持续了好几个月,不少著名人士参加了这项工作,其中有宇航员埃德加·米切尔和法国潜水员雅克·马约尔。
  探测队在1968年9月2日出发。队员们发现水底有一片宽阔的由扁平的、长方形或多边形石块铺成的石板地面,这个地面上的石块每条边有5米长,厚度从50厘米到150厘米之间不等,估计每块石头有25吨重。整个石板地面长70米,宽10米。皮埃尔·卡纳克说,这地面似乎是由“大块大块的齐整的岩石用一种类似水泥般的东西胶合起来的”。后来,人们给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物起了个名字:“比米尼大墙”。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发表于《另一个世界》杂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谈到1968年9月发现的大墙时写道:“这道墙的正面十分挺拔,墙上面的石块砌得十分平整,使整个建筑牢固平稳。”
  “石块的内侧有一些痕迹,据考证那是工具凿琢留下的。考古学家们吃惊地看到,这么多年来,这些墙竟顶住了海浪的侵蚀和飓风暴雨的袭击。“随后,一支新的探测小组又发现上层石块是盖在4根柱子上的。从此,考古学家们再也没有怀疑的余地了,他们发现的肯定是人的建筑物。”
  后来,人们又进行了多次探测,证实了原先的设想。1971年,探测者们在东墙脚下开了一些洞,发现下面还有一层石块,是由6公分的水泥浇砌于第一层岩石下。然而,人类使用水泥的历史才有多少年?!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这可能是一个我们还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会留下的遗迹。
  1968年以来,人们不断地在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码头、倒塌的城墙、门洞……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模样,与秘鲁共和国的史前遗迹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石城墙十分相像。
  今天虽然已经无法考证这些东西始于何年,但是根据一些长在这些建筑上的红树根的化石,表明它们至少已经有12000年的历史。这些海底建筑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石砌的街道宽阔平坦,路面由一些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石块排列成各种图案。
  1967年,美国的“阿吕米诺”号潜水艇在佛罗里达、佐治亚、南卡罗来纳群岛沿岸执行任务时,曾发现一条海底马路。“阿吕米诺”号装上两个特殊的轮子之后,就能像汽车奔驰在平坦的马路上一样前进。1974年,苏联的一艘“勇士号”科学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摄了8张海底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烂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脉、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阶梯……这些照片足以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并且有人类居住过。
  同时,美、法科学家在百慕大三角区的西部海域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据测量,它的底边长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还要古老。所有这一切均表明,曾经有过一个古代大陆以及文明社会被埋葬在大洋底下。然而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12000年前,难道人类文明就如此发达了吗?
  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学者和探索者们经常提到一个名词,即亚特兰蒂斯。
  的确,种种迹象表明这些石块很可能是亚特兰蒂斯的遗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亚特兰蒂斯的文明该是多么发达。现在,生物学家、人种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以及考古学家都告诉我们:从亚速尔群岛到百慕大岛,人们在大西洋的这部分海底发现有大片大片的陆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这些陆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失落的大西洲文明:
  沿着北纬30°线寻觅,我们不能不提到距今12000年前于“悲惨的一昼夜”间沉没于大海中的“亚特兰蒂斯”大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西洲”。
  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位于大西洋中心附近。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亚特兰蒂斯大陆,大陆上有宫殿和奉祝守护神——波塞冬(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的壮丽神殿,所有建筑物都以当地开凿的白、黑、红色的石头建造,美丽壮观。
  首都波赛多尼亚的四周,建有双层环状陆地和三层环状运河。在两处环状陆地上,还有冷泉和温泉。除此之外,大陆上还建有造船厂、赛马场、兵舍、体育馆和公园等等。
  这就是希腊共和国共和国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名著《克里特阿斯》和《提迈奥斯》中所描绘的亚特兰蒂斯景象。从此之后,这座理想之都,成为众人心目中永世向往的神圣乐土。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英国学者史考特·艾利欧德指出,亚特兰蒂斯在当时已经到达人类文明的巅峰期。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神话,柏拉图只不过借它比喻雅典社会的价值观,但不少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希望找到,还它一个真面目。
  19世纪中期,美国考古学家德奈利经过毕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他也因此而被誉为“科学性的亚特兰蒂斯学之父”。德奈利一共提出了有关亚特兰蒂斯大陆的13个纲领。
  一、远古时代大西洋中确有大型岛屿,那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
  二、柏拉图所记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的真实性不容怀疑;
  五、圣经《创世纪》中所描述的“伊甸园”,指的就是亚特兰蒂斯;
  六、古代希腊及北欧传说中的“神”,就是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
  七、埃及和秘鲁的神话中,有亚特兰蒂斯崇拜太阳神的遗迹;
  九、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亚特兰蒂斯;
  德奈利的13个纲领,似乎可以回答包括《圣经》记事在内的一大批人类活动的疑问。那么有关各地人类超文明的记录也应是可信的了?而且,远古时人类的相互沟通与交往也是可以被证实的了?
  古埃及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合众国找到奇异的“印记”。在玛雅人的陵墓壁画中,可以轻易找到与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图案。这样的“巧合”不胜枚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和习俗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个联系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重复。由于它们相距十分遥远,我们至今没有找到他们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证据,而且它们还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之间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远古时代高度文明遗留下来的“印记”!
  仅管人们发现了大量证据证明大西洋海底存在这古大陆,但是目前亚特兰蒂斯大陆之谜仍未彻底解开。
  亚特兰蒂斯与利莫里亚(姆大陆)
:.
亚特兰蒂斯
  利莫里亚(传说中沉入印度洋海底的一块大陆)文明的崛起和没落事实上并没有准确的文献记载,尽管很多人都走进去寻找这块神秘的大陆。失落文明的崛起与沉没——或者仅是毫无理由地出现和消失。如果与亚特兰蒂斯联合起来,或者可以推测出发生了什么事,基于研究员把考古学证据,传说和理论拼凑起来,有一些是形而上学的渠道。
  .
利莫里亚的确实位置不同的研究员和作者的看法都各有不同,尽管它是太平洋上流入美洲的一块神秘土地,就像大西洋是与大西洲连接,延伸到地中海一样。无论你相信利莫里亚在哪里,它总是与圆火花联系着。这个地区在2004年12月26日发生了海啸,强烈的地震和火山爆发在沉睡了很多年之后就继续着。这是古老传说中的利莫里亚再次向我们重现的警告——因为他们假设这个就是利莫里亚——在大陆形成之前——或者是一群小岛——沉入了海洋。
  .利莫里亚的命运,同太平洋,姆大陆和凯西说的祖(Zu),或者奥克斯(Oz)一样,与被提议的亚特兰蒂斯不同,更加像古老的先知和现代透视者所在我们有生之年所预知的人类命运。传说都是相同的……一个兴旺,先进的文明突然间在到处都出现。它们的起源和沉没都与灾难有关,它们的大陆都沉在“海洋”之下是归因于自然力量和人类的不平衡。


有没有一个地方存在陆地上,又在陆地上沉下海底了呢

日前,英国一航空工程师声称通过“谷歌海洋”软件,疑似发现被称作“大西洲”、12000年前突然沉入海底的古代城市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12000年前沉入海底

被称做“大西洲”的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的古代城市,但在12000年前突然沉入海底。然而日前,英国切斯特市38岁的航空工程师伯尼·巴姆福德通过“谷歌海洋”软件查看三维海床地图时,震惊地发现在距西非海岸620英里处的大西洋海底,竟有一块貌似城市遗址的海床,很可能就是传说中沉入海底的“大西洲”!

大西洋底找到“城市遗址”

据悉,巴姆福德发现在这块海床上,竟显示了一个巨大的矩形几何图案,矩形图案内则是清晰的十字交叉线条,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古代城市的遗址!

“谷歌海洋”软件是一款借助卫星照片和海洋探测地图相结合的海床浏览工具,根据地图比例测算,这一海底矩形图案的面积约有英国威尔士一般大,它位于一处名叫“马德拉深渊平面”的海床上,距海平面约有3.5英里深。

巴姆福德相信,他可能无意中通过“谷歌海洋”软件发现了传说中沉入海底的“大西洲”!巴姆福德说:“它看起来就像是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市的航空俯拍地图一样,它一定是人造的遗址!”

引起科学家浓厚兴趣

这幅神秘的海底“矩形”几何图形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考古学家、海洋学家和地质学家们的浓厚兴趣。

这一海底“城市遗址”的方位位于西班牙加纳利群岛的西北方向,而那一地区正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猜测过的大西洲沉没地点之一。

美国考古学家查尔斯·奥瑟尔博士是世界上研究“大西洲”的权威专家之一,他称巴姆福德的发现非常“令人着迷”。奥瑟尔博士说:“那个地点是人们提议的大西洲最有可能的地址之一。即使我们最后发现那仅仅是地理形状,它也绝对值得人类近距离地去勘探一下。”

“大西洲”沉没地说法不一

据悉,关于大西洲的沉没地点众说纷纭,迄今已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事实上,古代欧洲、非洲和美洲民间都有关于大西洲沉没的神话传说。

第一种说法,也是最流行的说法,称大西洲沉没在了大西洋中。第二种说法则说它沉没在了巴哈马近海。第三种说法是大西洲沉没在了地中海里。第四种说法是大西洲沉入了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海底。1979年,美国、法国的一些科学家经过先进仪器探测,发现百慕大三角海底存在金字塔,而且比埃及的金字塔还要大得多。塔下部有两个巨大的洞穴,海水以惊人的速度从洞中穿过,从而卷起狂澜,形成巨大漩流,造成这一带海域浪潮汹涌,海面雾气腾腾。1958年,两位挪威水手也曾宣称在这一海域发现了一座海底古城。从他们拍摄的照片看,有平原、大道、街巷、圆顶建筑物、角斗场、寺院等。 据《扬子晚报》

相关链接

“大西洲”

据悉,最早提到大西洲的文字记录是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柏拉图为了证明这一故事的真实性,曾亲自到埃及去做过调查访问,请教了一些有名望的埃及僧侣和祭司。据柏拉图称,埃及人在古代神庙上用文字记录下了大西洲文明沉没的历史。

他描述说,大西洲拥有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广阔的平原,矿产丰富,亚特兰蒂斯人在大西洲的中央建立了自己帝国的首都,这个强大的帝国历经了十个伟大皇帝的统治,当时无人能与之抗衡,然而在一次海啸和大地震后,大西洲在一夜之间沉入汪洋大海,失去踪影,这个伟大的古代文明也从此灭亡。


什么是瓦卢京纳交战?

瓦卢京纳山村是斯摩棱斯克以东10公里处的村庄。1812年卫国战争期间,8月19日,俄军第1集团军的部分兵力与拿破仑军队在此地区进行了一次战斗。


由戈尔恰科夫将军指挥的俄军后卫在科洛德尼亚河西岸瓦卢京纳山村附近展开,掩护巴格拉季昂将军的第2集团军后撤。由于误传了军令,在第2集团军通过后,戈尔恰科夫将军即率后卫撤离了阵地,只留下卡尔波夫少将指挥的3个哥萨克团。北面沿戈尔布诺沃、科沙耶沃一线后撤的由巴尔克莱·德·托利将军指挥的第1集团军主力受到了追击第2集团军的法军重兵实施侧击的威胁。


在此情况下,第1集团军某纵队的前卫指挥官图奇科夫第三主动率所部3000人转向南进,在科洛德尼亚河东岸占领了阵地,并将部分兵力向瓦卢京纳山村推进。自10~15时,图奇科夫第三的部队与卡尔波夫少将的哥萨克团在一起英勇奋战,抗击了法军内伊率领的第3军的攻击,但终于被迫退至斯特罗甘河以东。在这里得到了步兵第3军和第4军,后来又得到科诺夫尼岑将军指挥的步兵师的加强。在此地区他们有效地抗击了法军居丹师的顽强进攻。


下午和傍晚,法军又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时而企图以梁拉军和若诺军迂回俄军的左翼,时而又企图以达乌军和若诺军实施中央突破。奥尔洛夫·杰尼索夫指挥的骑兵军和图奇科夫第三的主力以迅猛的反冲击将法军驱至出发阵地。此次战斗中图奇科夫第三身受重伤被俘。战斗过程中双方都投入了新锐兵力,战斗结束前俄军在瓦卢京纳山村地区的兵力达1.7万人,法军达3.2万人。


瓦卢京纳山村之战是斯摩棱斯克会战的最后一幕,这一战斗使俄军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得以撤离斯摩棱斯克并汇合在一起,以利于尔后的协同作战。


瓦寨岗打败张须陀的那个战役叫什么?过程是怎么样的?

张须陀(565—616.12.1),弘农阌乡(今河南灵宝乡)人,隋朝大将。

张须陀“性刚烈,有勇略”(《隋书·张须陀列传》)。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二月,昆州(治在今云南昆明市西郊马街附近)刺史、羌族首领爨翫举兵反隋,张须陀随行军总管史万岁前去进讨。因功被授仪同,赐物三百段。

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继位,并州总管、汉王杨谅感到安全难保,遂于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炀帝。张须陀又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功加开府。

大业六年(610年),张须陀为齐郡(治历城,今山东济南)丞。时值隋炀帝数次用兵高丽,致使百姓失业,再加上饥荒,粮食的价格飞涨。张须陀决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官属都认为:“须待诏敕,不可擅与。”张须陀则说:“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淹岁序。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隋书·张须陀列传》)。遂先斩后奏,开仓放粮。隋炀帝知道后,并没有责备张须陀。

由于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骄奢荒淫,连年大兴土木,不断对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因此暴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

大业七年(611年)三月,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王薄率领农民群众,以长白山(即今山东邹平西南会仙山)为根据地,首次举起了反隋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表示自己是通晓当今世事之人。他创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在民间传唱,号召民众不去辽东为隋炀帝打高丽送死,拿起刀枪造反。躲避征役的老百姓主动聚集在王薄义旗之下,达到数万人。经常在齐郡境内活动,官军多次围剿都被打败。时任齐郡丞的张须陀带兵征讨,王薄引军南下,转战到鲁郡(治瑕丘,今山东兖州)。张须陀穷追不舍,追至岱山之下时,王薄恃其骤胜,未设防备,张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而击之,大败义军斩首数千级。王薄收拢被打散的部下万余人北上渡黄河,又被张须陀追至临邑(今济南市北)击败,斩首五千余级,获六畜万计。

时天下太平日久,百姓多不习兵,地方官吏每与义军作战,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唯独张须陀勇决善战,同时又长于抚驭,所以甚得军心,当时号为名将。

[大业九年(613年),王薄又联合起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义军十余万人攻打章邱(今山东章丘西北)。张须陀遣水军断其水运,自率2万步骑击之,义军大败,散军溃至津梁时,又被水军所拒。张须陀水陆夹击再次大败义军,获其家累辎重不可胜计,露布以闻。隋炀帝闻讯后非常高兴,褒奖了张须陀,并派人画其相貌而奏之。

同年,裴长才、石子河等率2万义军攻至历城,纵兵大掠。张须陀当时没来得及召集士兵,遂亲率五骑与义军作战。义军为其所吸引,遂引兵围攻。张须陀身陷重围,身上多处受伤,勇气弥厉。时城中援兵至,义军稍退。张须陀督军再战,大败义军,裴长才败逃。

[三月二十六日,北海郡(治今山东益都)郭方预聚众3万,自号卢公,攻陷郡城,率部起义。郭方预又与秦君弘等义军联合围攻北海郡,兵威强盛。张须陀对部下说:“贼自恃强,谓我不能救,吾今速去,破之必矣”(《隋书·张须陀列传》)。于是遂精兵倍道而进,义军果无防范,隋军趁机发起进攻,大败义军,斩数万人,获辎重3000辆。司隶刺史裴操之为其上书请功,隋炀帝再次派人犒劳隋军。

时齐郡人左孝友起兵反隋,并占据蹲狗山(今山东招远东北),队伍发展至10万人。大业十年(614年)十一月,张须陀统兵进剿起义军,隋军列“八风营”紧逼左孝友部,又分兵扼守要害。左孝友被迫率众出降。其部将解象、王良、郑大彪、李畹各拥兵万余,亦均被张须陀镇压。张须陀一时威振东夏,因功迁齐郡通守,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

十二月,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人卢明月率军10余万屯祝阿(今山东禹城西南)。张须陀统兵万余进击之。双方相距6—7里设营栅相持,经10余日,隋军粮尽将退。张须陀不想丧失战机,便对部下说:“贼见兵却,必轻来追我。其众既出,营内即虚,若以千人袭营,可有大利。此诚危险,谁能去者”(《旧唐书·秦叔宝列传》)?众人莫有应者,唯独罗士信和秦叔宝请战。张须陀遂令二人各率千人,伏兵葭苇中,自引兵弃营而退。卢明月率众逐击,罗士信、秦叔宝乘机领伏兵攻入义军营寨,放火焚烧30余栅,营中守卒大乱,卢明月率部迅速回救,遭张须陀回师夹击,起义军溃败,被斩杀无数,卢明月仅以数百骑突围。此后张须陀双相继击败了吕明星、帅仁泰、霍小汉等义军。还率兵拒翟让的瓦岗军,前后三十余战,每皆败之。

大业十二年(616年),瓦岗军在翟让领导下已发展成为河南地区最强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十月,曾随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李密投靠翟让后,即建议瓦岗军席卷二京(长安、洛阳)、诛暴灭隋。时瓦岗军粮食供给不足,仅靠截取隋廷漕运来维持军需。于是,翟让采纳李密的计谋,决定先取荥阳(郡治今郑州),夺取粮仓,进一步壮大力量,然后再图进取。据此,翟让率军由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西进,相继攻占金堤关(今河南荥阳东北)和荥阳郡大部县城,进逼荥阳城。

隋炀帝即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其精锐万余前往镇压。翟让多次为张须陀所败,闻其率兵来剿,大惧,欲避之。李密劝阻道:“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公但列阵以待,保为公破之”(《隋书·李密列传》)。李密预先派兵千余人(一说数千人)埋伏于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北树林内,而以主力从正面迎敌。十七日(即公元616年12月1),张须陀军以方阵进击,翟让率军接战后退,张须陀趁机追击十余里,至大海寺附近,瓦岗军伏兵骤起,翟让、李密及义军将领徐世绩、王伯当将隋军合围。张须陀力战得已突围,但见部下仍然被围,遂再冲进包围圈救之,如此四次,其部下皆败散。张须陀仰天道:“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隋书·张须陀列传》)?遂下马战死,时年五十二。所部官兵尽夜号哭,数日不止。张须陀死后,隋朝再无良将矣。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是哪个文明?

  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先进文明大概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发祥于公元前5000年,衰亡于前2000年,被闪族人取代。在中国的华夏文明还在原始农耕文化时,他们就有较为先进的僭主(军事或宗教独裁者)城邦制度,楔形文字,城市系统街道和卫生系统以及分兵科的线性战斗阵型了。苏美尔文明据信对于西方其他文明如埃及,腓尼基和希腊文明等具有重大的文化影响。尤其反映在宗教体系和(字母)文字上。而对于印度早期城邦文明的发掘也表现出他们和苏美尔文明之间的联系。
  另外据称有几种更加先进的史前‘超级’文明,即被自然灾害毁灭的姆文明,列姆尼亚文明和亚特兰蒂斯文明。这几种文明尤其以亚特兰蒂斯出名。认为苏美尔人是亚特兰蒂斯灭亡后漂流到中东的后裔。同理另一部分人漂落到了希腊克里特,埃及和南北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等地。最大胆的证据是见诸于这四个大洲各地的金字塔状建筑物(美洲和埃及的金字塔,两河的通天塔和空中花园,克里特文明的大型宫殿)。
  而太平洋各地零散却联系的大洋文明(日本天皇制和毛利人首领制度存在极大的习俗相似性,详见《金枝》)则认为是姆大陆的残余。尤其据称在波利尼西亚等地区还可以见到隐含的高级文字的残余。
  而列姆尼亚文明则存在于印度洋中,其证据多半为印度次大陆生物与马达加斯加的相似性,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早期类似苏美尔的高度发达的城邦(例如著名的摩亨佐达罗)。该说法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后被广为否定。


中国所有航空公司二字代码?

两字代码在航空公司间使用普遍。中国航空公司代码如下:扩展资料航空公司分类按公司规模分,如大型航空公司、小型航空公司;按飞行范围分,如国际、国内航空公司;按运输的种类分,如客运航空公司、货运航空公司;按工作时间分,如定期、不定期。国家航空公司指的是由国家出资设立或经营的航空公司,一般普遍都会在该公司的机体明显处,漆上代表该国的国旗。例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泰国国际航空。以降低经营成本为目的,廉价航空公司、低成本航空公司。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航空公司代码表 百度百科-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代码的编排规律是什么?

不是完全有规律的。航空公司向IATA(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申请,经批准后使用。航空公司编码(二字码)是由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统一编码,基本上没有规律可言,部分航空公司可能会参考其英文翻译(如国航:Air china),每个航空公司都有单独的编号,一般会是字母出现不够用的情况也会用数字代替(如川航:3U) 。二字码与三字码明确一下,航空公司是用二字码表示,如:CA、MU、HU等;机场用三字码表示,如:首都国际机场(PEK),虹桥(SHA) 等。扩展资料国际航协从组织形式上是一个航空企业的行业联盟,属非官方性质组织,但是由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的航空公司是国家所有,即使非国有的航空公司也受到所属国政府的强力参预或控制,因此航协实际上是一个半官方组织。它制定运价的活动,也必须在各国政府授权下进行,它的清算所对全世界联运票价的结算是一项有助于世界空运发展的公益事业,因而国际航协发挥着通过航空运输企业来协调和沟通政府间政策,解决实际运作困难的重要作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苏联抗战前的卫国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开始到1945年5月2日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结束柏林战役为止。 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爱国战争,中文为俄罗斯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伟大的爱国战争,中文称为苏联卫国战争),于是后人便将此战役称为苏联卫国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有关故事

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爱国战争,中文为俄国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伟大的爱国战争),中文称为苏联卫国战争。 苏德战前的形势 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辅(Київ,Киев)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尔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披露,斯大林还曾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出台,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可见斯大林对德国的进攻计划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断错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响。 初期军事实力对比 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 总兵力:德国730万、苏联537.3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550万(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 苏联268万 编制:德国190个师(包括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苏联170个师另2个旅 坦克:德国4300辆、苏联新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 火炮:德国4.72万门(50毫米以上)、苏联3.75万门 作战飞机:德国498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 作战舰艇:德国192艘、苏联396艘 战争进程 德国进攻阶段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在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苏军,兵源达50个师另2个旅,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是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Україна,Украина )总方向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Днепре,Дніпро)以西,兵源达57个师另13个旅。此外,还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 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苏联国防委员会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苏军猝不及防,苏联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由于苏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原因,致使战争初期,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 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7月15日,通过激烈战斗,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围了苏军十几个师,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并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此地。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之遥了。 这时德军犯了一个可能是事关全局的错误,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军66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9月,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进抵列宁格勒近郊,并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 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举进攻莫斯科,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台风”(Unternehmen Taifun)。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125万兵源,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份后,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斯大林坚持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顶住了德军进攻,并于1941年12月转入反攻。 在隆冬时节,伴随着莫斯科近郊的隆隆炮声,时光的河流淌入了分外火爆的1942年。 1942年4月,莫斯科会战以苏军获得胜利而告终:此战宣示俄式“大炮兵主义”战胜德式“机甲化坦克部队”战法,夙有“世界坦克战之父”美誉之德国名将古德里安上将被希特勒怒调返回德国离开东战场,为“莫斯科攻防战”失败负责。苏军这时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打乱了德国的“闪电战”计划。但苏联的反攻在德军的技术优势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在莫斯科会战失利后,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集中力量进攻全苏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的进攻作战失利,有几个集团军被全歼。6月德军攻占了苏联克里米亚地区黑海舰队的主港塞凡堡(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凡堡战役)。接着,挥师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败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6月28日,德军向顿河(Дон)大草原方向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夏季攻势,渡过了顿河河曲,攻占了罗斯托夫(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 这时德军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分兵进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第四装甲军团进攻高加索油田。这时二战最为血腥的正面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 战争转折阶段 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初至1942年夏,苏军在苏德战场还未扭转颓势,而且战局却有利于德军一方。 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会战打响。德国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战役开始时,苏军在斯大林方向的防御力量薄弱,苏军在万般无奈之际,将两个正在组建的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却被德军完全歼灭。7月底,德军将第四装甲军团从高加索油田边缘抽调来支援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的兵力有25万人,740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的支援。而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是在被德军完全击溃的的西南方面军基础上匆匆组建的,只有18个满员师和16个不满员师,作战部队为16万人,有近400辆坦克和600多架飞机。德军在战役之初进展顺利,虽然苏军顽强抵抗,德军还是突破苏军的层层防线,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斯大林在这个危重的时刻特意打电话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军工企业一个也不准后撤,要在战斗中继续组织生产。斯大林还有一句在当时非常著名的命令:“决不后退一步!”,命令担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军官在危重时刻不允许后退,若后退则面对的是极其严厉的惩罚。这时,在斯大林格勒担任防御任务的还有苏联新组建的东南方面军。而自从德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后,一场旷日持久且血雨腥风的巷战开始了。 苏军统帅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统帅助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办法,他们认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军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该计划的代号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计划最快必须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说,为执行天王星计划,斯大林格勒还得坚持2个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来说,这是极端困难的。但是,苏军的抵抗却异常顽强,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对一个街区甚至一栋建筑的争夺,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至9月底,苏军固守的地段只有伏尔加河西岸的纵深不到1公里的狭长地带,但德军却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一直坚持到11月份。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们关于德军为什么不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问题时说:“敌人(德军)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由于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为了在寒冬到来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 11月19日拂晓,苏军实施天王星计划,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23日,苏军合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全部。希特勒命令德军“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并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将军率领的A集团军群的装甲重兵集团实施救援,但被苏军所阻。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总攻,至1943年2月2日,德军刚提升为元帅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长官保卢斯投降,苏军完全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双方共约有200万人在瓦砾中丧生,其中50万是平民,而普通士兵在被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平均寿命则以分钟计。 1943年是苏德战场转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Курск)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收复了库尔斯克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共900天的封锁,而在封锁列宁格勒期间,列宁格勒市民在寒冷、饥饿和德军的威胁下支撑了900天,城内约有一半的人死亡,被称为世界军事史的奇迹。与此同时,苏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收复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 1943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优势兵力,企图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两个方面军的苏军,发起其在东线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库尔斯克会战 ,德军给这次进攻战的代号为“堡垒”(Unternehmen Zitadelle)。 苏军在战役之前获得准确情报,而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加强了防御,并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扰乱德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苏军用于库尔斯克防御决战的兵力有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133万余人,配备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余辆,此外还有作为总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德军用于库尔斯克方向的兵力达90万人,共50个师,并用其中29个师组成两大突击集团,从北面突击库尔斯克的15个师,而南面有14个师,两个突击集团配备有2700辆坦克。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极其顽强的防御面前,德军的进攻收效甚微。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翼的门户奥博杨(Обоян)方向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普罗霍罗夫卡(Прохоровка)发生坦克遭遇战,双方各有1200辆坦克参战,各有大量飞机支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滚滚的坦克铁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汇合到一个小小村庄时,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坦克大会战爆发了。当日暮时分,苏军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近十多年的西方研究称德军实际上以较小的交换比在战术上击败了苏军,但此役确实将德军的进攻能量耗尽)。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全面获胜而结束。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中最大规模的决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战役,这场决战使德军丧失了约50万士兵,1500多辆坦克,3000多门火炮,3700多架飞机,基本丧失了进攻能力。 从此,苏军完全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大卢基(Великие Луки)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进攻,到11月为止,收复近一半失地,包括布良斯克(Брянск)、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大城市。 苏联反攻阶段 1943年8~11月,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收复了顿巴斯;在乌克兰,收复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军拥有635万人,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苏军不仅得到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敌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4年开始,苏军对德军连续发动了10次重大的战略性进攻作战,苏联史学家称为“十次斯大林突击”,收复了本国的全部领土,并将战线推移到境外,进入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作战,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 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包括约34万人的波、罗、保、捷的军队和法国空军团)总兵力670万人,拥有10.73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21万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47万架飞机。与此相比,德军拥有370万人(其中包括21万匈牙利部队),5.6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81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4100架飞机。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1945年春天,苏军在东欧各国军民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东波莫瑞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有生力量,占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国东部。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苏军已为攻打柏林作好准备。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是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总兵力在250万人以上,希特勒为死守柏林,也组织了总共为100万人的兵力。 1945年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激战16个昼夜,至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结束。苏军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人。盘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两个集团军群(55个师)也于5月中旬投降。苏联红旗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的顶峰,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参加仪式的苏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帅和外交部副部长维辛斯基。仪式由朱可夫主持。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是:英国空军上将特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将军、法军总司令塔西尼,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是:陆军元帅凯特尔、海军上将弗雷德堡、空军上将施通普夫。德国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零时生效。欧洲战争到此结束。 苏联卫国战争以苏联大获全胜而结束,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反法西斯盟国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其他国家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援助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西方国家发表声明,愿意为苏联提供援助。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并和英国一道,参与对苏联极其危险的援助。苏联从西方盟国那里得到的武器、能源、设备和材料等,对苏联抗击德国作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某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仅不可能赢得苏德战争,而且甚至无法抵挡德国的入侵,也不能生产足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也不能保障战争所用的燃料和弹药。但绝大部分苏联学者和其他人士对上述观点却嗤之以鼻,认为西方的全部援助只占到苏联生产的4%,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援助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卫国战争起决定性影响。 不过不管争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没有苏联人民不顾一切的抵抗和牺牲精神,再多的援助也是无济于事的。还有应该值得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援助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在战争时期团结和友谊的表现。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一直敦促英国和美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为了缓解苏联所受到的沉重压力,但都被美英以各种借口所拒绝。1941年夏直到1944年,德军除了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和美英等国军队作战外,将自己的大部分部队和作战资源用于东线。有些人认为迟至1944年5月苏德战场胜负已定的时候,英美等国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利益,才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从西线进攻德国,但西方史家的主流撰述和此并不相同,联军迟迟无法攻击法国是受到第厄普突袭战失败以及对登陆尚未准备好影响。俄国人对于吸收第二战场兵力有巨大贡献则是无庸置疑的。 影响和后果 苏德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苏德战争的进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苏联可以被认为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最大的国家,绝大多数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和很多西方学者在战后都认为,假若没有苏联政府及苏联人民的顽强抵抗,那这场世界性的战争的胜负尚很难判断。苏联的抵抗为英美等西方盟国发展军工业、增强武装力量、发展海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双方人员伤亡统计 苏德战场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是因为这场战争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 苏联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各方的统计数据并不一样。最近俄罗斯公布的数字是,军队作战亡688.5万(包括伤病而亡),到达前线途中亡50万,加上被俘后亡的数量,苏联军队共亡916.48万,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 德国方面,二战德国总伤亡600万。投降前亡于战争中的德国士兵约有400万。 在战时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苏联出于正面宣传和维护领导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数字常有虚假。1941年十月革命节斯大林发表讲话,宣布苏军开战4个月来共损失175多万人(死35万人,伤103万人,失踪37万人),杀伤了450万德军。这对己方和敌方损失都有了几倍的缩小和夸大。1946年1月,全苏人口统计时,因户籍混乱,只概略算出死亡1500万人,包括军人750万。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举时宣布本国共死亡700万人。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致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首次承认战时死亡 2000万人,却避而不谈具体损失。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查证档案后于1991年6月宣布了战时军人因战事死亡688万(作战伤亡共2335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万人,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 对于苏联来说,虽然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惊人的伤亡数据使得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诠释变为虽胜犹败。德国虽然在战争中最后失利,但其如创造艺术般的战争指挥才华,被后世广为尊敬。但是德国在占领区进行种族屠杀等犯下的罪行则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谴责。


上一篇:spirality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