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渔舟唱晚 古筝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3-25 20:01:27编辑:皮带君

著名的古筝曲渔舟唱晚描述了哪一种情景

  《渔舟唱晚》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优美的古筝曲,乐曲运用绘景写意手法,具有鲜明的中国山水画的风格,整首曲子旋律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绵长。乐曲开头舒缓典雅,描绘夕阳斜照碧波的画面;接着音调逐层递降,反复变化,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表现渔翁唱晚的情趣。此曲最大的特色,就是用递升递降的的旋律多次反复演奏,并且逐渐加快,音乐跌宕起伏,表现了流水的层涌回荡,渔船随波渐远的情景,一曲过后,宛如一幅美丽的泼墨山水图画从音乐声中绘出。此曲慢板舒缓缠绵,如歌似唱,优美抒情,活画出一幅夕阳西下,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水上美景;快板急聚而有序,如波浪起伏,似破水飞舟,可画出一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捕鱼的动感十足的图画。乐曲的高潮过后,更是别有洞天,含蓄轻柔的结尾,把人们带到深远的意境之中 . . . . . .


听完《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的感受

聆听此曲的过程犹如身临其境,从登上一叶小舟缓缓驶向湖心开始,便令人心旷神怡,迸发出高歌一首的情怀。再看那碧波荡漾、动静相兼的山水,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水中的鱼儿你们在哪里?是否就在船下呢!忽然,一阵不被人轻易发现的躁动逐步显现,是鱼群吗?是鱼妈妈带着一大帮孩子出来游玩还是觅食呢! 小舟上的人随之激动起来,欢呼着指向鱼群的同时又怕惊扰它们,因此,这时才发现人类的情绪融入了自然,高音低音此起彼伏十分和谐动听。忽然间想起了工作,打渔才是出航的目的啊!于是,人们纷纷利用手中的工具开始捕捞,鱼儿受惊后的跳动告诉大伙儿正是大好时机,呼唤声、桨声、浪花飞溅声此起彼伏。 捕鱼人载歌而归,整个水面洋溢着喜悦,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心在歌唱,歌唱这美好的夜晚。忽然有人提示大家安静点: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开播了,明天还有机会捕鱼吗,人们在渔舟唱晚的背景乐中期待着……


渔舟唱晚赏析

  《渔舟唱晚》赏析:乐曲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音乐的主题为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最后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1984年,中央电视台选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一直沿用至今。



  《渔舟唱晚》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渔舟唱晚是古筝四级曲目,是比较初级的,比较短小的筝曲之一,也被录为考级教材,其比较注重节奏与音色,左手伴奏部分大都在低音区,要掌握好距离使其声音浑厚悠长,颤音是本曲特色。



  娄树华的《渔舟唱晚》,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是用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者。创作于1938年——1939年之际。一经问世就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经过50多年表演证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乐界公认的名筝曲。


《渔舟唱晚》赏析

《渔舟唱晚》赏析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曲,在古筝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筝弹奏者必修曲目之一。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是一部五声音阶作品。这首乐曲的广泛流传,对中国筝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渔舟唱晚》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舟唱晚》赏析 篇1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而成。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   一般以为,此曲是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近来又有研究表明,此曲非娄树华首创,而是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临清一带的民间筝曲《双板》及其演变乐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改编而成。本世纪三十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授给娄树华,娄树华又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并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传全国。   《渔舟唱晚》赏析 篇2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由于《渔舟唱晚》旋律优美动听,情调乐观向上。因此,被许多乐坛名家改编成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独奏、重奏、合奏,收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喜爱。一位外国竖琴演奏家听了《渔舟唱完》大家赞赏,称这首乐曲是“富有东方风味的世界名曲”,并把它改编成竖琴曲。   《渔舟唱晚》赏析 篇3   筝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从春秋到现在,经前辈的不断创新,在流派,形制,材质,演奏技巧,音色,音域,创作,教学,表演等方面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而今,凡中华文化区域内和受中华文化影响和辐射的区域,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奥门,日本,新加坡,韩朝等国家和地区,追筝者有百万之众。美哉,幸哉!   它既轻巧,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其音乐具有极其广阔的角色意义——既能表现波光粼粼的动态美,又能表现月光如霜的静态之美;既能表达磅礴之势,又能入微诉说滴血之象。   《渔舟唱晚》形象地描绘了渔民出彭湖作业,到夕阳西下后,晚霞映照在湖面,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归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笔者对此曲的评价有三妙。乐曲共分三段,主题段,对比段,结束段。   主题段,从容不迫,歌唱性的旋律,表现出人与自然完美协调。调式上是五声为基础的六声调式,22小节,23小节和25小节加上清角音,突然变弱尔后又变强上扬,好象突然想起什么,其妙一。   对比段速度渐快,力度上强后即弱,表现了渔民归舟的急切之心,其妙二。   结束段,是华彩性质的刮奏,由A徵调转D宫调,结束在属调上,有曲终意未尽之美,其妙三。   乐曲的第一段,共 47 小节,运用变拍子。从容有序,充满期待。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值得注意的是:乐曲第一段的后半部分,采用模进的手法,有着桨起桨落的视觉效果。   乐曲的第二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第一段,慢板,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渐快。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民荡桨归舟前的急切之情。   第三段,离家越来越近,承载着丰收喜悦的幸福归舟,稳稳的靠岸。   作者简介   金灼南(1882年—1976年)又名金葵生,号秋圃居士,清末庠生,临清市金郝庄人。古筝演奏家。生前历任山东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和山东艺专(今山东艺术学院)古筝教授。其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声纯韵正,运指方面“肉甲并用”,效果则“重而不燥,轻而不浮,急而不促,徐而不弛,疏而有味,断而似连,刚柔相济,清浊协调”。在点、按、吟、揉方面均具独到,为同行所青睐。   娄树华(1907—1952)筝演奏家。河北玉田人。1925年在北京师从河南魏子猷学筝。1935、1936年随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各国介绍中国筝艺术。同年录制《天下大同》、《关雎》等筝独奏乐曲唱片。娄树华多年从事筝的教学工作,曾改变筝曲的传统工尺谱记谱方法,以便于按谱演奏。编有筝练习曲21首及《筝曲选集》,《渔舟唱晚》创作于1938年——1939年之际。 ;


《渔舟唱晚》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关于这首乐曲的来历,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而成。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
  现用曲谱选自曹正编、1958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筝弹奏法》。
  这首乐曲曾被改编多种演奏形式,黎国荃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为小提琴曲。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渔舟唱晚》古筝曲的大意

《渔舟唱晚》乐曲描绘了在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音乐的主题为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一段旋律层层下落。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这首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小提琴独奏曲及长笛独奏曲。扩展资料:乐曲的发展:由山东省临清市金灼南大师将传统筝曲《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编创成一曲,取名《渔舟唱晚》,成为一首著名的筝曲,广为流传。建国后,著名音乐家黎国荃先生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创作为小提琴曲,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吕思清、盛中国、俞丽拿都曾倾情演绎。1984年,著名电子琴演奏大师浦琪璋将其改编并用电子琴完美演奏,中央电视台选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一直沿用至今。三十多年不变的背景音乐,成为十四亿人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它也是全世界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间最长的背景音乐

著名的古筝曲渔舟唱晚描述的哪一种情景

《渔舟唱晚》乐曲分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乐曲的“起”、“承”两个段落,开始是4/4拍子的慢板,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转”段,2 /4拍子。通过清角音转入下属调性,并逐层向下移位,表现渔人荡桨归舟、一路“唱完”的欢快情绪。
第三部分,是乐曲的“合”段,旋律先递升后递降,速度不断加快,继而结合成一个循环圈,加以多次反复,并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渔人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欢乐场面。


摘自“千年以后沧桑谁 ”


《渔舟唱晚》的来历是什么

筝独奏曲,为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 66 116 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 音阶的回旋,环绕 3561 55 2356 33 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在多数音乐课本中可见得此曲。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关于这首乐曲的来历,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而成。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
  现用曲谱选自曹正编、1958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筝弹奏法》。
  这首乐曲曾被改编多种演奏形式,黎国荃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为小提琴曲。

  2.作者简介
  娄树华(1907—1952) 筝演奏家。河北玉田人。1925年在北京师从河南魏子猷学筝。1935、1936年随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各国介绍中国筝艺术。同年录制《天下大同》、《关雎》等筝独奏乐曲唱片。娄树华多年从事筝的教学工作,曾改变筝曲的传统工尺谱记谱方法,以便于按谱演奏。编有筝练习曲21首及《筝曲选集》。
  曹 正(1920— ) 筝演奏家。生于辽宁新民县。幼时被娄树华收为学生,授以《渔舟唱晚》等古曲。1947年在徐州“熏风筝社”教筝,并举行筝独奏音乐会。所录唱片《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流传海外。早年设计筝演奏指法符号,并将工尺谱译成简谱和五线谱。

  3.音乐分析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上一篇:铸铝加热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