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宣城公主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3-17 06:32:54编辑:皮带君

唐朝玉真公主的生平事迹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妹妹。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她不仅仅跟玄宗是一同个父亲,还是同一个母亲,这在当年皇子妻妾成群的年代,可是不太容易的。
而且他们共同的母亲,就是唐睿宗的正妻窦氏,很早就被武则天干掉了。兄妹从小相依为命,感情很深。所以,在唐睿宗和唐玄宗两朝,玉真公主地位十分显赫,经常向爸爸和哥哥推荐干部。当然了,她的最大乐趣是帮助爸爸、哥哥搞统战事业,跟文化界和宗教界关系密切,王维和李白都是她推荐上去的。此外,张说、高适、储光羲都跟她关系密切。以致千年之后,有人猜测在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中有一个以玉真公主为核心的文艺沙龙。
所以有人认为,玉真公主在唐代公主的影响力中,仅次于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大概能排到第三的位置。
玉真公主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女道士。唐代,道教有特殊的地位。唐王室出身并不高贵,而且跟北方少数民族血脉相连。李渊最多有一半汉人血统,到了李世民,最多四分之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那年头,血统出身很重要,为了巩固统治,唐皇室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郡望在陇西成纪,也就是说,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后代,然后传到后来的西凉国开国皇帝李藁,他们是这一世系的。所以道教是李家的宗教,是国教。当然了,李渊和李世民的这些说法是伪造的,是为了欺骗人民群众。李白在叙述自己祖先的时候,编的内容跟唐王室很像,也是从李广到李藁,然后到他李白,不过跟李唐一样,八成是伪造的。
正是由于玉真很得宠,也有她的统战工作很有效(团结了李白王维高适等文人,也团结了道教头面人物司马承桢元丹丘等等),所以无论是睿宗还是玄宗,都舍得在她身上花钱,为她在长安、洛阳、终南山、王屋山等地大修道观,说是道观,其实就是高级别墅。
金仙公主二十三岁左右,玉真公主二十岁左右,姐妹俩一起向父亲唐睿宗提出要出宫做女道士。古代女子是很难挺到这个岁数还不出嫁的,所以有人推测,她们都曾嫁过人,但并不愿意过婚姻生活,等到父亲唐睿宗一当政,她们就立刻提出离婚,过她们幼时就愿意过的生活。
皇帝当然不会轻易同意,主要是怕委屈了两位公主。但公主很坚决,她们提出为“母亲祈福”的理由。这大概使皇帝想起了她们横遭不测的可怜的母亲,的确是孤魂野鬼,需要超度。另外,他对两位公主从小学道的习性,应该是很了解的。

4轶事典故编辑
与李白的关系辩伪
一场子虚乌有的恋情
很多时候,互联网就像是个长舌妇,总有些微风起于青萍之末,总有些倒下的梧桐树需要说长道短,在网上游荡,发现李白与玉真公主的绯闻正如火如荼如咖啡,被各类写手炒作。至于李白的老婆 “赵香炉”和女儿“紫烟”,早已经是昨日或者明天的黄花了。
绯闻大意是:大诗人李白跟美丽的玉真公主(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妹妹)先是一见钟情,然后一辈子藕断丝连。玉真公主向哥哥唐玄宗推荐了李白,使李白有机会进入宫廷,但玄宗最终没有重用李白,玉真因此跟皇帝哥哥闹翻,连财产和公主的身份都放弃了。玉真晚年为了李白而隐居在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所以李白多次往来宣城,而且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绯闻还说,另外一个大诗人王维其实跟玉真公主也很暧昧,经常跟李白争风吃醋。

  
在网上搜索了两天,终于找到了绯闻的源头。原来在宣城敬亭山下,地方政府给玉真公主修了塑像,还建了坟、立了碑,碑文如下:

玉真公主(?~七六二年),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明皇李隆基胞妹。降世之初,母窦氏被执掌皇权的祖母武则天害死,自幼由姑母太平公主抚养。受父皇和姑母敬奉道教影响,豆蔻年华便入道为女冠,号持盈法师,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封崇昌县主食租赋。入道后广游天下名山,好结有识之士,尤垂青才华横溢的平民道友李白,力荐李白供奉翰林为圣上潜草诏诰。李白傲视权贵遭谗言而赐金还山,公主郁郁寡欢,愤然上书去公主称号。安史之乱后追寻李白隐居敬亭山。后香消玉殒魂寄斯山,百姓将其安息之地称为皇姑坟,世代祭拜。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借赞美敬亭山的同时,蕴含着对玉真公主的深深怀念之情。
公元二零零一年九月十日
许锡照撰文 聂华军书 程家仁刻
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 立

  

不知道写碑文的许某人是何方神圣,有没有研究过历史。如果没有,只能说明他无知;如果研究过,还写出这样的东西,就太不地道了。因为他涉嫌在一篇短短的文章中,多次强奸历史,故意张冠李戴。
关于李白和玉真相识的时间,有三个说法,第一种是说,玉真公主早年曾经到四川的青城山修道,那时认识了没有出川,但开始在四川闲逛的李白。第二种说法是,李白在开元十九年前后从安陆第一次到长安前后。第三种则认为,李白跟玉真公主见面,应该在天宝元年,他被玄宗召到长安的时候。
据学者丁放和袁行霈的考证,玉真公主生于周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卒于代宗宝应元年(762),享年71岁。而据李白研究专家,诸如安旗、郁贤皓等考证,李白的生卒年月,分别是701年和762年。而这些考证,基本上是定论。
所以我们发现,玉真公主其实比李白大9岁。李白出川的具体年份,专家还在争论,但是大概在25岁左右,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如果玉真和李白在四川相识,那么,女方当在30岁左右,男方在20岁左右。那时,公主可能还没有衰老,但是诗人恐怕比较青涩,没有什么名气。关键的问题是,如果那时他们就相爱的话,李白完全没有必要到湖北看司马相如说的大泽,到安陆给人家当倒插门的女婿,从而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并在一些地方官员门口做奴颜婢膝状。他完全可以跟着玉真公主直接回到长安,先当面手,然后出来搞顶官帽戴戴。至少考上个进士,没有任何问题。而事实上,李白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原因嘛,研究者基本上都认为,他要么没有正式的大唐户口(他爸爸李客是从西域流窜回来的,身份不明,种族不明的人),要么有户口也是商人户口,是不能参加考试的。那么我们要问了,玉真公主的情人,改户口应该不是难事。
所以四川时期李白就认识玉真,并过从甚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再看第二个时间点,开元19年前后,那时李白31岁左右,玉真公主40岁的样子。李白在安陆得罪当地官员,写信请求理解,并要求裴某人推荐。但是人家没有理他。当时关于李白的谣言四起,是什么不知道,反正让他很尴尬。于是他告别了太太,跑到长安寻找前途。
这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李白曾经在玉真公主的别馆(郊外别墅)住过,当时大雨滂沱,连日不开。李白住得很无聊,对前途也有点悲观,写了诗给“卫尉张卿”。从诗本身来看,这个张先生应该男主人。以前大家一直以为卫尉张卿是唐玄宗的女婿张洎,或者说是玉真公主的外甥女婿张洎,不过张洎呆在妻子姑姑的别墅里接待李白,比较不靠谱。后来郁贤皓教授考证出来,这玉真公主原来是结过婚的,而且丈夫就姓张。因为后来考古中发现了一个墓志,里面提到玉真公主的二儿子。所以,玉真不仅仅结过婚,而且至少有两个儿子。李白第一次到长安,虽然住在玉真公主别馆,但是没有直接证据显示他见到了玉真公主,反而很有可能,他只见到了玉真的丈夫,跟他一起在苦雨中住郊外别墅里多日。
如果开元19年,31岁的李白,跟40岁的玉真见过面,有了感情,那么玉真还用等到10年之后再推荐他吗?而李白,还会在苦雨中,在别墅里闷闷不乐吗。我们只能认为,有人向玉真推荐了李白,李白也去见她了,但是她很可能跟道教里的驴友们一起搞自驾游去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那时没有BP机,没有移动电话,恐怕连男主人张先生,也帮不了他的忙。所以31岁的李白,压根就没有见到40岁的玉真公主。
可两个人毕竟是有点缘分的。十年之后,李白和玉真公主终于见面了,那是天宝元年,他们一个42岁,一个51岁。当时李白最好的朋友元丹丘,在道教圈子里名声日大,被玉真请去长安,大概是进了玉真的统《战》部、宗《教》局,成为大红人。李白听说老朋友要飞黄腾达了,立马从东鲁赶到河南,大概是嵩山吧,见了他的哥们老元,说兄弟呀,苟富贵勿相忘。元当然不含糊,到了长安就把事情办了。玄宗的诏书从长安发到暇丘城,刚刚从泰山上下来的大诗人仰天大笑,然后就出门了。没错,他的时间到了。
42岁的李白,有没有跟51岁的玉真公主搞黄昏恋,史料上看不出痕迹,历史上也没有传闻。不过从玉真公主跟哥哥的关系看,她的情人兼当时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这时候已经很有名气),即便当不了玄宗的政治秘书,给个地位崇高、待遇丰厚的闲职还是可能的,但是玄宗没有给,而是出了点钱把他打法了。从这点看,李白应该跟玉真没有特别深厚的交情。
据《新唐书·张果传》等文献记载,唐玄宗曾经想将自己这个妹妹嫁给张果,结果张先生坚决不干,并且因此离开了京城。张果何许人?张果老也,传说中的八仙呀!不过当年,他就是个名道士而已。
不过史料没有说,那时的玉真,是未婚少女,还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寡妇(或者是离婚妇女)。反正不管怎么算,张果老拒绝的玉真,肯定还没有51岁呢。而李白第一次见到的玉真,可不折不扣的过了知天命之年了。这样的爱情,即便有了,又有多浪漫呢。
李白一生至少七次光临宣城和城外的敬亭山,而且他还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名句。李白为什么这么喜欢宣城,喜欢敬亭山?绯闻制造者们说了,因为他的情人玉真公主在这里。
我们前文已经用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李白跟玉真公主根本没有恋情,玉真公主也根本没有在敬亭山隐居。那么,李白为什么这样喜欢敬亭山?
这就要回到常识了。因为几乎每个有点古典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李白最崇拜的前辈诗人是谢朓。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诗人,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谢朓在宣城,特别是敬亭山留下了大量诗文,也留下了很多遗迹。
今天,我们从大文学史的角度看,谢朓只能算中国历史上二流诗人,但是没有办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李白一辈子,在诗人里就喜欢他,也最崇拜他。他仅仅在宣城谢朓楼上,就留下多篇名作,这里我们随便列举两首: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至于李白直接写诗怀念谢朓的,就更多了。比如: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
“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至于宣城的地方官,也因此跟他混的很熟,比如宇文太守,赵悦太守,李昭长史,连民间的酿酒师,都成为李白的哥们。宣城和敬亭山,就这样因为一个男人,使李白如醉如痴。
与王维的关系辩伪
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
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
此地回鸾驾,缘溪转翠华。
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
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槎。
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
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
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
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
这首诗是王维和皇帝一起到玉真公主的山庄去时写的,从诗句中看,似乎非常一般,不外乎就是称颂公主的山庄是人间仙境,公主超凡脱俗,浑似仙人天女罢了。
我们来看《唐才子传》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
这就是《郁轮袍》一故事的出处。王维首次应试是在开元八年(720年),结果却落第。看来当时科举中的潜规则也挺厉害的,不拜谒一些名人权贵,也很难高中。于是王维就在宁王、岐王(都是玄宗的兄弟)府中出入,第二年将应举时,岐王就劝他去“九公主”的府上去。九公主即玉真公主,有的地方说成是太平公主,大错特错,太平公主死时王维才十二岁。他们不可能有什么故事。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怀抱琵琶,在酒宴间为玉真公主献艺。玉真公主听了王维演奏的《郁轮袍》后,才又看过王维的诗文,并对王维的才气大大地夸奖了一番。
很多人以为玉真公主和王维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事实上并非如此。唐代科举考试并不封住考试者名字,所以很多士子先来长安为自己造势,博得一定的名声,以求受到考官青睐,王维正是走上层路线以求博得名声,取得好名次,事实上也确实收获了成效。玉真公主与大量文人来往密切,许多诗人皆有应酬赞美之诗,并非只有王维一人。野史多爱八卦,事实上不足为信。


中国古代比较出名的公主有谁?

平阳公主,历史上平阳公主不少,有名的有两位。一位是汉景帝女儿、汉武帝姐姐、卫青的老婆平阳公主,卫子夫、卫青姐弟都是她推荐给汉武帝的。
另一位是唐高祖女儿平阳公主,嫁给柴绍为妻。她为李渊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
隋末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决定起兵。而当时李渊的胜出机会并没有多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他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时,对外宣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行军方向却直指首都长安。这种“掩耳盗铃”当然瞒不过长安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形势危急,平阳公主和丈夫快速商议,决定分头行动,柴绍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在后方进行各种安排。她很快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当地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很快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了。平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决心要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力。
她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当时他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义军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其兵源还来自原本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足见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了。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地看到他的三女儿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幕府。11月他们兵打一处,很快就攻克了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唐王朝建立后,李渊将自己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
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再交为大唐的江山立下功劳。因为李渊当时虽然拿下了长安,但是他只是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稳定长安后,李渊立刻掉头对付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来扫荡这些势力。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曾参与。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有人说,李世民转战西北扫荡隋朝残余势力时,主要就是依靠平阳公主和娘子军的参战,才能连克强敌。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首领,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这里进入山西。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平阳公主是以军礼下葬的。谥曰昭。

这位平阳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25-680),名李雪雁,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知书达理的文成公主,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16岁的文成公主迅速做进藏的高原气候调适;同时向松赞干布发起智慧挑战。五次比试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禄东赞:用丝绸带穿过一块有弯弯曲曲小孔的绿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两端一样粗的木棍的根部与梢部;分清关在一起的100匹马驹各自是100母马的哪一匹所生;晚上召唤入似迷宫一样的大宫看戏,戏后突发安排使臣独自回归自己的住处;最后,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让从来没有见过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选。——这是藏族文化与汉文化大交流的经典瞬间。
藏族文化作为高海拔地区——世界屋脊——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区的一切特点。藏人以朴厚、豪壮、博大为美,汲取其他文化,创造了自己的34个藏族文字。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拉萨”藏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西藏发源地——神山圣湖,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神山圣湖上的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似冠着银色“金字塔”。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是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徙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文成公主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善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伊然成为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着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长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两国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远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队伍带着大批绢帛文物上路,途经天竺国时,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抢掠,除了王玄策带着少量人马逃出外,大部分人马及物品全都抢去。王玄策狼狈地抵达吐蕃,拜见了松赞干布并说明了遭劫的情况,松赞干布认为天竺国是有意挑衅,破坏他与大唐的关系,于是派遣大军讨伐天竺,捣毁了他们的都城,俘虏了天竺王子,还缴获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节随从人员,算是替大唐使节出了一口气。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嗣位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银、绢帛、诗书、谷种,并特为文成公主送去了饰物和化妆品,以嘉勉她和亲抚蕃的功德。
松赞干布因之上书谢恩,并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勤兵赴国除讨。”并献上珠宝十五种,请代置太宗灵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对松赞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动,又晋封他为宾王,更赐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长安后大开眼界,趁唐高宗高兴之机,向他请求赐给造酒、碾米和制造纸笔墨砚的技术,唐高宗都—一答应了。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
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论(吐蕃的宰相职)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后,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继位为赞普,因赞普年幼,所以国事多由禄东赞一手掌握理,家事则由文成公主操持,这时一切还算平稳。然而不久禄东赞也死去,他的儿子钦陵沿袭作了大论,这时吐蕃与邻邦士谷浑关系恶化,他们均上书向唐廷请求论断是非,而唐高宗迟迟不予裁决,钦陵按捺不住,起兵击溃了土谷浑。不料这一举动却触犯了唐廷的威严,唐高宗认为在他还没有作出判决之前,吐蕃就擅动武力,简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里,因此在咸亨元年,派薛仁贵督师讨伐吐蕃。
谁知薛仁贵的军队在大非川一带被吐蕃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气,连年兴兵进犯大唐边境。唐廷派大军长驻洮河镇守,以防吐蕃军队的骚扰,双方陷入了敌对局面,吐蕃成为唐王朝始终无法解决的最大敌人。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开始,到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贵率兵征讨吐蕃为止,整整三十年的岁月,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终不能善加利用,轻易挑动战争,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诣所营造的和睦局势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没能改善两国的外交关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并不因与唐朝关系疏远而稍减,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志纪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至今文成公主和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视为神明!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其实,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动着的是她那极不安分的母亲的血液。从小,她骄横放纵,长大后变得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往往会发生惊人的重复,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剧面目出现,第二次则以闹剧出现。太平公主虽不乏心机和才干,也曾纵横捭阖得意于一时,但终未能承传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书上留下许多五颜六色的斑痕而已。


求详细历代公主封号!

秦朝现存公主名:秦始皇女 公主 嬴阴曼秦始皇女 公主 嬴阳滋↗从胡亥被杀的那些兄弟姐妹坟墓里挖出来的私印(并没说是公主,只说,是嬴政的女儿)秦朝皇室以嬴为姓,以赵为氏史料有记载到名字的秦始皇有4个有名字的儿子,子女不止4个,史记“十公主戮死于杜”西汉现存公主名:西汉高帝女 鲁元公主 刘乐 (嫁张敖)西汉文帝女 馆陶公主 刘嫖 (嫁陈午)西汉景帝女 平阳公主 刘莹 (嫁曹时、夏侯颇、卫青)西汉景帝女 南宫公主 刘婧 (嫁张坐、耏申)西汉景帝女 隆虑公主 刘姈 (嫁陈蟜)西汉宣帝女 馆陶公主 刘施 (嫁于永)西汉江都王女 江都公主 刘细君(和亲公主,嫁乌孙王猎骄靡、乌孙王岑陬)西汉江都王女 楚公主 刘解忧(和亲公主,嫁乌孙王翁归靡、乌孙王泥靡)西汉江都王女 楚少主 刘相夫(和亲公主,嫁乌孙王元贵靡)新朝现存公主名:新帝女 睦修任室主 王晔新帝女 睦逮任室主 王捷东汉现存公主名:东汉南顿君女 湖阳公主 刘黄 (嫁胡珍) 东汉南顿君女 新野公主 刘元 (嫁邓晨) 东汉南顿君女 宁平公主 刘伯姬 (嫁李通)东汉光武帝女 舞阳公主刘义王 (嫁梁松)东汉光武帝女 涅阳公主刘中礼 (嫁窦固)东汉光武帝女 馆陶公主刘红夫 (嫁韩光)东汉光武帝女 淯阳公主刘礼刘 (嫁郭璜)东汉光武帝女 郦邑公主刘绶 (嫁阴丰)东汉明帝女 获嘉公主 刘姬 (嫁冯柱) 东汉明帝女 平阳公主 刘奴 (嫁冯顺) 东汉明帝女 隆虑公主 刘迎 (嫁耿袭) 东汉明帝女 平氏公主 刘次 东汉明帝女 沁水公主 刘致 (嫁邓乾) 东汉明帝女 平皐公主 刘小姬 (嫁邓藩) 东汉明帝女 浚仪公主 刘仲 (嫁王度) 东汉明帝女 武安公主 刘惠 (嫁来稜) 东汉明帝女 鲁阳公主 刘臣 东汉明帝女 乐平公主 刘小迎 东汉明帝女 成安公主 刘小民 东汉章帝女 武德公主 刘男 东汉章帝女 平邑公主 刘王 (嫁冯由) 东汉章帝女 阴安公主 刘吉东汉和帝女 修武公主 刘保 东汉和帝女 共邑公主 刘成 东汉和帝女 临颍公主 刘利 (嫁贾建) 东汉和帝女 闻喜公主 刘兴东汉清河王女 平氏公主 刘直得 (嫁来定) 东汉清河王女 阴城公主 刘坚得 (嫁班始) 东汉清河王女 舞阴公主 刘别得 (嫁邓裦) 东汉清河王女 濮阳公主 刘久长 (嫁耿良) 东汉清河王女 涅阳公主 刘侍男 (嫁岑熙)东汉顺帝女 舞阳公主 刘生 东汉顺帝女 冠军公主 刘成男 东汉顺帝女 汝阳公主 刘广东汉桓帝女 阳安公主 刘华 (嫁伏完) 东汉桓帝女 颍阴公主 刘坚 东汉桓帝女 阳翟公主 刘修东汉献帝女 长乐公主 刘曼三国现存公主名:曹魏武帝女 公主 曹节 【汉献帝后】曹魏武帝女 公主 曹宪 【汉献帝妃】曹魏武帝女 公主 曹华 【汉献帝妃】曹魏明帝女 平原公主 曹淑 (嫁甄黄)孙吴大帝女 全公主 孙鲁班,小字大虎 (嫁周循、全琮)孙吴大帝女 朱公主 孙鲁育,小字小虎 (嫁朱据、刘纂)(蜀汉公主,居然没一个留下名字的)西晋现存公主名:西晋武帝女 灵寿公主 司马修丽西晋武帝女 襄城公主 司马修祎 (嫁王敦)西晋惠帝女 弘农公主 司马宣华 西晋惠帝女 哀献皇女 司马女彦东晋现存公主名:东晋明帝女 南康公主 司马兴男 (嫁桓温)东晋明帝女 庐陵公主 司马南弟 (嫁刘惔)东晋简文帝女 新安公主 司马道福 (嫁王献之)东晋恭帝女 海盐公主 司马茂英 【刘宋少帝后】十六国现存公主名:前燕景昭帝女 清河公主 慕容瑶玲 【前秦壮烈天王妃】前秦壮烈天王女 公主 苻宝前秦壮烈天王女 公主 苻锦西凉太祖女 公主 李敬受 【北凉哀王后】西凉的后人,唐朝公主,唐太宗的女儿,清河公主,就叫 李敬。南朝·宋现存公主名:刘宋武帝女 会稽公主 刘兴弟 (嫁徐达之)刘宋武帝女 吴兴公主 刘荣男 (嫁王偃) 刘宋武帝女 义兴公主 刘惠媛 刘宋武帝女 豫章公主 刘欣男 (嫁徐乔、何瑀)刘宋文帝女 东阳公主 刘英娥 (嫁王僧绰) 刘宋文帝女 临川公主 刘英媛 (嫁王藻) 刘宋文帝女 新蔡公主 刘英媚 (嫁何迈)、【刘宋前废帝妃】刘宋孝武帝女 山阴公主 刘楚玉 (嫁何戢)刘宋孝武帝女 临淮公主 刘楚佩 (嫁王莹) 刘宋孝武帝女 皇女 刘楚琇 刘宋孝武帝女 康乐公主 刘修明 (嫁徐孝嗣) 刘宋明帝女 晋陵公主 刘伯姒 刘宋明帝女 建安公主 刘伯媛南朝·梁现存公主名:梁太祖女 义兴公主 萧令嫕 (嫁王琳)梁武帝女 永兴公主 萧玉姚 (嫁殷钧)梁武帝女 永世公主 萧玉婉 (嫁谢谟)梁武帝女 永康公主 萧玉嬛梁武帝女 临安公主 萧玉媜梁武帝女 长城公主 萧玉姈 (嫁柳偃)梁武帝女 安吉公主 萧玉志 (嫁王实)梁简文帝女 长山公主 萧妙挈梁武陵王女 淮南公主 萧妙瑜 (嫁杨敷)梁元帝女 益昌公主 萧含贞梁元帝女 安固公主 萧含芷 (嫁郑译)梁元帝女 公主 萧含介南朝·陈现存公主名:陈宣帝女 乐昌公主 陈贞 (嫁徐德言;被占于杨素;后破镜重圆)陈宣帝女 宁远公主 陈宣华 【隋文帝妃、隋炀帝妃】陈后主女 公主 陈婤 【隋炀帝妃】北朝·魏现存公主名:北魏孝文帝女 长乐公主 元瑛 (嫁高猛)北魏咸阳王女 乐安公主 元仲英 (嫁闾伯升)北魏文穆帝女 寿阳公主 元莒犁 (嫁萧综)北魏文穆帝女 光城公主 元楚华 (嫁冯灏)北魏文穆帝女 丰亭公主 元季望 (嫁李彧)北魏文景帝女 平原公主 元明月 【北魏孝武帝妃】北魏武穆帝女 华阳公主 元季艳 (嫁高琛)北魏高阳王女 东海公主 元静仪 (嫁崔括)北魏高阳王女 琅琊公主 元玉仪 【北齐文襄帝妃】北魏清河王女 长安公主 元孟蕤 (嫁胡祥)北魏清河王女 博陵公主 元仲蒨 (嫁司马庆云)北魏清河王女 高密公主 元季葱,小字舍利 (嫁卢某、李挺)北魏清河王女 冯翊公主 元仲华 【北齐文襄帝后】北魏清河王女 公主 元蒺藜 【北魏孝武帝妃】西魏文帝女 安乐公主 元安,小字大洛 (嫁王弼)西魏文帝女 晋安公主 元胡摩 【北周孝闵帝后】北朝·齐、周现存公主名:北齐文穆帝女 扶风公主 高妙仪北齐文宣帝女 新泰公主 高季灵 (嫁斛律恒伽、崔郦)北周文帝女 公主 宇文云英 【西魏废帝后】北周文帝养女 普安公主 韦长英北周宣帝女 公主 宇文娥英 (嫁李敏)隋朝现存公主名:隋文帝女 乐平公主 杨丽华 【北周宣帝后】隋文帝女 兰陵公主 杨阿五 (嫁王奉孝、柳述)隋文帝女 德阳公主 杨梁君隋炀帝女 丰宁公主 杨静徽 (嫁韦圆照)隋宗师女 华容公主 宇文玉波 (和亲公主,嫁高昌王麴伯雅、高昌王麴文泰)唐朝现存公主名:唐高祖女 平阳公主 李秀宁 (嫁柴绍)唐高祖女 淮南公主 李澄霞 (嫁封道言)唐太宗女 长乐公主 李丽质 (嫁长孙冲)唐太宗女 临川公主 李孟姜 (嫁周道务)唐太宗女 清河公主 李敬,小字德贤 (嫁程怀亮)唐太宗女 兰陵公主 李淑,小字丽贞 (嫁窦怀悊)唐太宗女 高阳公主 李玲 (嫁房遗爱)唐太宗女 晋阳公主 李明达,小字兕子唐江夏王女 文成公主 李雪雁 (和亲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高宗女 义阳公主 李下玉 (嫁权毅)唐高宗女 太平公主 李令月 (嫁薛绍、武攸暨)唐中宗女 永泰公主 李仙蕙 (嫁武延基)唐中宗女 安乐公主 李裹儿 (嫁武崇训、武延秀)唐中宗女 成安公主 李季姜 (嫁韦捷)唐睿宗女 代国公主 李华,小字华婉 (嫁郑万钧)唐睿宗女 凉国公主 李菟,小字华庄 (嫁薛伯阳)唐睿宗女 金仙公主 李无上道 (道士)唐睿宗女 玉真公主 李持盈,小字玄玄 (道士)唐邠王女 金城公主 李奴奴 (和亲公主,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玄宗女 寿安公主 李虫娘 (嫁苏发)唐肃宗女 纪国公主 李淑,小字上玄 (嫁郑沛)唐德宗女 文安公主 李代宗儿 (道士)唐顺宗女 汉阳公主 李畅 (嫁郭日)唐顺宗女 梁国公主 李自虚 (嫁郑何)五代十国现存公主名:后唐末帝女 赵国公主 李惠明后唐末帝女 越国公主 李幼澄南唐元宗女 永宁公主 李芳仪 (嫁孙某)、【宋太宗妃】、【辽圣宗妃】后蜀先祖女 崇华公主 孟久柱后蜀先祖女 公主 孟延意后蜀先祖女 公主 孟代北宋现存公主名:北宋真宗女 卫国公主 赵妙元 (道士)北宋仁宗女 商国公主 赵懿安北宋仁宗女 鲁国公主 赵幼悟北宋英宗女 蜀国公主 赵浅予 (嫁王诜)北宋徽宗女 嘉德帝姬 赵玉盘 (嫁曹夤;被占于完颜宗磐)、【金熙宗妃】北宋徽宗女 荣德帝姬 赵金奴 (嫁曹晟;被占于完颜昌)、【金熙宗妃】北宋徽宗女 安德帝姬 赵金罗 (嫁宋邦光;被占于完颜阇母)北宋徽宗女 茂德帝姬 赵福金 (嫁蔡鞗;被占于完颜宗望、完颜希尹)北宋徽宗女 成德帝姬 赵瑚儿 (嫁向子房)北宋徽宗女 洵德帝姬 赵富金 (嫁田丕;被占于完颜设也马)北宋徽宗女 悼穆帝姬 赵金仙北宋徽宗女 显德帝姬 赵巧云 (嫁刘文彦)北宋徽宗女 敦淑帝姬 赵三金北宋徽宗女 顺德帝姬 赵缨络 (嫁向子扆;被占于完颜宗翰、按打曷)北宋徽宗女 仪福帝姬 赵圆珠 (被占于完颜宗弼)北宋徽宗女 柔福帝姬 赵多富,小字嬛嬛 (被占于完颜宗望、完颜宗贤、国禄)、【金太宗妃】、(后嫁徐还)北宋徽宗女 保福帝姬 赵仙郎北宋徽宗女 仁福帝姬 赵香云北宋徽宗女 永福帝姬 赵佛保北宋徽宗女 惠福帝姬 赵珠珠 (被占于完颜斜保)北宋徽宗女 贤福帝姬 赵金儿北宋徽宗女 宁福帝姬 赵串珠 (被占于完颜宗隽)、【金熙宗妃】北宋徽宗女 和福帝姬 赵金珠北宋徽宗女 令福帝姬 赵金印 【金熙宗妃】北宋徽宗女 华福帝姬 赵赛月 【金熙宗妃】北宋徽宗女 庆福帝姬 赵金姑 【金熙宗妃】北宋徽宗女 纯福帝姬 赵金铃 (被占于完颜斜保;后嫁王成棣)北宋徽宗女 恭福帝姬 赵小金辽朝现存公主名:辽太祖女 公主 耶律质古 (嫁萧室鲁)辽太宗女 沂国公主 耶律吕不古 (嫁萧思温)辽太宗女 公主 耶律嘲瑰 (嫁萧海璃)辽义宗女 公主 耶律阿不里 (嫁萧翰)辽义宗女 公主 耶律涅琴姑 (嫁萧演乌虚)辽世宗女 秦国公主 耶律和古兴 (嫁萧啜里)辽世宗女 晋国公主 耶律观音 (嫁萧夏剌)辽世宗女 公主 耶律散剌 (嫁萧斡里)辽世宗女 永徽公主 耶律仙河 (嫁萧割烈) 辽穆宗女 公主 耶律朴谨 (嫁萧讨古)辽景宗女 魏国公主 耶律观音女 (嫁萧继先)辽景宗女 吴国公主 耶律长寿女,小字长寿奴 (嫁萧排押)辽景宗女 越国公主 耶律延寿女,小字延寿奴 (嫁萧恒德)辽景宗女 公主 耶律淑哥 (嫁卢俊、萧神奴)辽圣宗女 赵国公主 耶律燕哥 (嫁萧匹里)辽圣宗女 越国公主 耶律槊古 (嫁萧孝忠)辽圣宗女 南阳公主 耶律崔八 (嫁萧海璃、萧孝先)辽圣宗女 长宁公主 耶律陶哥 (嫁萧杨六)辽圣宗女 荆国公主 耶律钿匿 (嫁萧双古、萧详稳)辽圣宗女 浔阳公主 耶律九哥辽圣宗女 临海公主 耶律长寿 (嫁夯秋、萧慥古)辽圣宗女 同昌公主 耶律八哥 (嫁刘三虾)辽圣宗女 三河公主 耶律十哥 (嫁萧高九)辽圣宗女 仁寿公主 耶律孽失 (嫁刘四端)辽圣宗女 公主 耶律泰哥 (嫁萧忽烈)辽圣宗女 魏国公主 耶律岩母堇,小字粘米衮 (嫁萧啜不、萧海里、萧胡睹、萧惠)辽圣宗女 金乡公主 耶律赛哥 (嫁萧图玉)辽圣宗女 公主 耶律兴哥 (嫁萧王六)辽耶律襄女 义成公主 耶律汀 【西夏太祖后】辽兴宗女 魏国公主 耶律跋芹 (嫁萧撒八、萧阿速、萧窝匿)辽兴宗女 郑国公主 耶律斡里太 (嫁萧余里也)辽道宗女 郑国公主 耶律撒葛只 (嫁萧末)辽道宗女 齐国公主 耶律挞里 (嫁萧挞不也)辽道宗女 越国公主 耶律特里 (嫁萧酬斡、萧特末)辽道宗女 公主 耶律胡独 (嫁萧陶苏斡)辽顺宗女 楚国公主 耶律延寿 (嫁萧韩家奴)辽顺宗女 成安公主 耶律南仙 【西夏崇宗后】辽天祚帝女 蜀国公主 耶律余里衍 (被占于完颜宗望)辽天祚帝女 公主 耶律斡里衍辽天祚帝女 公主 耶律骨欲辽天祚帝女 公主 耶律大奥野辽天祚帝女 公主 耶律次奥野辽天祚帝女 公主 耶律牙不里 辽耶律含骨女 公主 耶律骨浴 (嫁萧讹朝斡) 辽耶律胡里思女 公主 耶律可老 (嫁大食国王子) 西辽德宗女 承天皇帝 耶律普速完 (嫁萧朵鲁不)此人是西辽的第四代皇帝。女皇!金夏现存公主名:金太祖女 花园公主 完颜兀鲁 (嫁徒单定哥)金宋王女 昭宁公主 完颜什古 (嫁瓦剌哈迷)、【金海陵王妃】金宋王女 寿康公主 完颜蒲剌 【金海陵王妃】金辽王女 辽国公主 完颜迪钵 (嫁蒲察阿虎迭)金辽王女 邓国公主 完颜崔哥 (嫁蒲察阿虎迭)金海陵王女 荣国公主 完颜合女金世宗女 泽国公主 完颜长乐 (嫁蒲剌睹)西夏襄宗女 察合公主 嵬名察合 【元太祖妃】元朝现存公主名:元烈祖女 昌国公主 孛儿只斤帖木伦 (嫁孛秃)元太祖女 昌国公主 孛儿只斤火臣别吉 (嫁孛秃)元太祖女 延安公主 孛儿只斤扯扯亦坚 (嫁忽都合·亦纳勒赤)元太祖女 赵国公主 孛儿只斤阿剌海别吉 (嫁孛要合)元太祖女 郓国公主 孛儿只斤秃满伦 (嫁赤窟)元太祖女 高昌公主 孛儿只斤也立安敦 (嫁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元太祖女 扯扯蛮公主 孛儿只斤火鲁 (嫁土拉而吉)元太祖女 布亦塞克公主 孛儿只斤阿尔塔隆 (嫁斡剌儿)元太宗女 鲁国公主 孛儿只斤唆儿哈罕 (嫁纳合)元术赤女 公主 孛儿只斤大鲁罕 (嫁忽都合·脱列勒赤)元睿宗女 鲁国公主 孛儿只斤也速不花 (嫁斡陈)元睿宗女 赵国公主 孛儿只斤薛不罕 (嫁聂古得、察忽)元睿宗女 鲁国公主 孛儿只斤薛只干 (嫁纳陈)元阿勒赤歹女 昌国公主 孛儿只斤也孙真 (嫁札忽尔臣)元定宗女 公主 孛儿只斤巴巴哈尔 (嫁火赤哈尔的斤)元定宗女 赵国公主 孛儿只斤叶里迷失 (嫁君不花)元宪宗女 昌国公主 孛儿只斤伯雅伦 (嫁忽邻)元宪宗女 公主 孛儿只斤失林 (嫁术臣)元宪宗女 公主 孛儿只斤必赤合元世祖女 赵国公主 孛儿只斤月烈 (嫁爱不花)元世祖女 昌国公主 孛儿只斤吾鲁真 (嫁孛花)元世祖女 昌国公主 孛儿只斤茶伦 (嫁帖监干)元世祖女 鲁国公主 孛儿只斤完泽 (嫁斡罗真)元世祖女 鲁国公主 孛儿只斤囊家真 (嫁铁木儿蛮子)元世祖女 齐国公主 孛儿只斤忽都鲁坚迷失 【高丽忠烈王后】元阔出女 昌国公主 孛儿只斤安秃 (嫁锁儿哈)元阔出女 高昌公主 孛儿只斤卜鲁罕 (嫁纽林的斤)元阔出女 公主 孛儿只斤八不叉 (嫁纽林的斤)元阔出女 高昌公主 孛儿只斤朵儿只思蛮 (嫁铁木儿补化)元阔出女 昌国公主 孛儿只斤卜兰溪 (嫁忽怜昌王)元阔出女 昌国公主 孛儿只斤买的 (嫁阿失昌王)元阔出女 荣寿公主 孛儿只斤脱脱灰 (嫁秃满答儿)元裕宗女 赵国公主 孛儿只斤忽答迭迷失 (嫁阔里吉思)元裕宗女 鲁国公主 孛儿只斤南阿不剌 (嫁蛮子台)元成宗女 昌国公主 孛儿只斤益里海雅 (嫁阿失昌王)元成宗女 赵国公主 孛儿只斤爱牙迷失 (嫁阔里吉思)元成宗女 鲁国公主 孛儿只斤普纳 (嫁桑哥不剌)元显宗女 蓟国公主 孛儿只斤卜答失里 【高丽忠宣王后】元显宗女 赵国公主 孛儿只斤阿剌的纳八剌 (嫁注安)元顺宗女 鲁国公主 孛儿只斤祥哥吉剌 (嫁碉阿不拉)元营王女 濮国公主 孛儿只斤亦怜只班 【高丽忠肃王后】元仁宗女 鲁国公主 孛儿只斤阔阔伦 (嫁脱罗本)元魏王女 曹国公主 孛儿只斤金童 【高丽忠肃王后】元魏王女 鲁国公主 孛儿只斤宝塔失怜 【高丽恭愍王后】元明宗女 明慧公主 孛儿只斤不答音你元明宗女 昌国公主 孛儿只斤月鲁 (嫁沙蓝朵儿只)明朝现存公主名:明太祖姐 曹国公主 朱佛女 (嫁李贞)明成祖女 咸宁公主 朱智明 (嫁宋瑛)明仁宗女 庆都公主 朱圆通 (嫁焦敬)明英宗女 淳安公主 朱延祯 (嫁蔡震)明英宗女 广德公主 朱延祥 (嫁樊凯)明孝宗女 太康公主 朱秀荣明世宗女 常安公主 朱寿媖明世宗女 思柔公主 朱福媛明世宗女 宁安公主 朱禄媜 (嫁李和)明世宗女 归善公主 朱瑞嬫明世宗女 嘉善公主 朱素嫃 (嫁许从诚)明穆宗女 寿阳公主 朱尧娥 (嫁侯拱辰)明穆宗女 永宁公主 朱尧媖 (嫁梁邦瑞)明穆宗女 瑞安公主 朱尧媛 (嫁万炜)明穆宗女 延庆公主 朱尧姬 (嫁王昺)明穆宗女 栖霞公主 朱尧姜 明神宗女 荣昌公主 朱轩媖 (嫁杨春元)明神宗女 寿宁公主 朱轩媁 (嫁冉兴让)明神宗女 静乐公主 朱轩妫明神宗女 云和公主 朱轩姝明神宗女 云梦公主 朱轩嫄明神宗女 灵邱公主 朱轩姚明神宗女 仙居公主 朱轩姞明神宗女 泰顺公主 朱轩姬明神宗女 香山公主 朱轩嬁明神宗女 天台公主 朱轩媺 明光宗女 怀淑公主 朱徽娟明光宗女 二公主 朱徽姮明光宗女 三公主 朱徽璇明光宗女 四公主 朱徽嬴明光宗女 宁德公主 朱徽妍 (嫁刘有福)明光宗女 遂平公主 朱徽婧 (嫁齐赞元)明光宗女 七公主 朱徽婉明光宗女 乐安公主 朱徽媞 (嫁巩永固)明光宗女 九公主 朱徽妱明光宗女 十公主 朱徽姃明熹宗女 永宁公主 朱淑娥明熹宗女 怀宁公主 朱淑嫫明熹宗女 三公主 朱淑媖明思宗女 长平公主 朱媺娖 (嫁周显)清朝现存公主名:清太祖女 固伦公主 爱新觉罗东果 (嫁栋鄂何和礼)清太祖女 和硕公主 爱新觉罗嫩哲 (嫁郭尔罗达尔汉)清太祖女 哈达公主 爱新觉罗莽古济 (嫁纳喇吴尔古代、博尔济吉特琐诺木杜凌)清太祖女 和硕公主 爱新觉罗穆库什 (嫁贝勒纳喇布占泰、钮祜禄图尔格)清太祖女 和硕公主 爱新觉罗聪古图 (嫁博尔济吉特固尔布什)清庄亲王女 和硕公主 爱新觉罗巴约特 (嫁博尔济吉特恩格德尔)清太宗女 固伦永宁公主 爱新觉罗马喀塔 (嫁博尔济吉特额哲、博尔济吉特阿布鼐)清太宗女 固伦兴平公主 爱新觉罗雅图 (嫁博尔济吉特弼尔塔哈尔)清太宗女 固伦淑慧公主 爱新觉罗阿图 (嫁博尔济吉特索尔哈、博尔济吉特色布腾)清太宗女 固伦端献公主 爱新觉罗淑哲 (嫁博尔济吉特铿吉尔格)清太宗女 和硕建宁公主 爱新觉罗金福 (嫁吴应熊)清恪僖贝勒女 和硕公主 爱新觉罗肫哲 (嫁博尔济吉特奥巴、土谢图亲王巴达礼)扩展资料: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起源,《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而在王即周天子以下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不亲自主持婚礼,让同为姬姓公爵级别的诸侯主婚,这便是“公主”的由来。并且因为周王室姓姬,所以周天子的女儿也称“王姬”,《诗经·召南·何彼襛矣》就写到:“何彼襛矣,美王姬也。此后“王姬”也成为帝王的女儿的代称。诸侯之女也称为公主,《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公主

求古代公主的封号和名字,名字最好都从一个字,十几个就可以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汉武帝的姐姐“隆虑公主”和“南宫公主”这两个名字,汉武帝给自己女儿的封号也不错,卫子夫生的长女直接就叫“卫长公主”次女和三女分别叫“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只可惜下场惨了点,谁叫摊上这么个父亲啊!

  唐代的“高阳公主”“太平公主”和“升平公主”这两名字一听就是盛世王朝的帝王才取得出来的,不过到“升平公主”那会,唐代已开始走下坡路了。
  
  宋徽宗改公主称帝姬,“柔福帝姬”这封号很好听,不过他给女儿们取的那些本名就太难听了,上次好像有个贴子八过了。太俗!
  
  明代的我觉得比较好听的,含山公主,母亲是高丽妃韩氏。思柔公主,名朱福媛。栖霞公主,名朱尧姜。云梦公主,名朱轩嫄。这几个名字都挺文艺化的。感觉明代的公主个个都有可考证的闺名。
  
  清代的,顺治的养女就是嫁给耿聚忠的,冰月的原型,和硕柔嘉公主。嘉庆的两个女儿,庄静固伦公主和慧敏固伦公主。封号也挺好听的,很适合娇生惯养的女孩子们。

望采纳。


武则天在萧淑妃死后,对她的三个孩子怎么样?

武则天向来对情敌、政敌从不手软,她用骨醉刑整死萧淑妃,对她的三个儿女也同样痛下狠手,那么萧淑妃死后,武则天是如何对待她的三个孩子的呢?李治上位之初,专宠萧淑妃,她先后为李治生下三个孩子,长子李素节,大女儿义阳公主,小女儿宣城公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治从感业寺接回武则天,生下李弘,一切便变了模样。萧淑妃三个孩子都因为母亲萧淑妃与武则天的争宠之战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李素节的命运李素节聪慧过人,小时读书过目不忘,一天能有五百多首诗的背诵量,父皇李治宠爱有加,6岁便封为雍王。公元655年,武则天在后宫斗争中完胜,她以骨醉之刑导致萧淑妃残死,萧淑妃儿女的生活也逆转直下。本是无忧无虑的孩童,突然之间,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原来倍受父母宠爱的孩子,一夕之间,永远失去母爱,雍王李素节这时才7岁,只知哭泣和伤心,被动听从命运的安排。不久武则天便开始对李素节进行打压,从原来的歧州刺史左迁至申州刺史,小小年纪就让他远离京师去当地就任。李素节离京后,武则天便悄悄派人搜罗李素节的不合适的言行,一次次地向李治吹枕边风,李治本来就敏感而柔弱,没有主见,听了武则天的一面之辞居然信以为真,也渐渐地疏远李素节。公元666年,武则天以李素节常年身体不佳,不宜长途跋涉为由,让他不必要回京拜见父皇李治,人为的隔断父子之间的人伦亲情。李素节为了表达自己对父皇的思念,也为了证实自己身体很好,完全能入京拜见父皇,就写了一篇《忠孝论》托可信之人张柬之带给父皇,然而此文并没有起到父子时常相见叙天伦之乐的目的,反而因武则天觉得他忤逆自己,不顺从自己的安排,而更加厌恶他。后来的十多年间,李素节一再被贬,武则天一纸圣意把李素节流放到鄱阳,后来又让他做了岳州刺史,一方面让他远离父皇,远离京城,另一方面又削减他的封户,政治经济实力一再降低。直到公元683年李治去世,他想拜见父皇的心愿也未能如愿。随着武则天废去李显、李旦,自立为帝,建国武周,武则天再也无所顾忌了,当有朝臣周兴告发李素节谋反,便追逮他到了都城,到了南龙门驿,武则天便派人缢杀了李素节,死时只有四十三岁,武则天废去他所有赐号,命令像老百姓一样埋葬他。李素节的命运从母亲萧淑妃去世后急转直下,政治地位一降再降,离京城越来越远,在武则天的强势打压下,他自己又不懂得隐忍,不会避其锋芒,最后不得善终,这是身为帝王之子的悲哀。两个公主的归宿义阳、宣城公主在母亲萧淑妃死后,被关进了掖廷冷宫,掖廷里阴冷潮湿,蚊虫老鼠到处都是,两个人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多年,那些大监宫女看到她们失势了,便饭菜都送得不及时,甚至有一餐没一餐,饥饿、寒冷时常侵蚀着他们的肉体,更难过的是没有任何人理睬她们,她们好像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黑暗的掖廷里不知白天与黑夜,慢慢地两个人连语言能力快失去了。然而有一天,她们见到了一线曙光,太子李弘托着病恹恹的身体,撞开了关着她们的宫门,发现她俩后,李弘奏请父皇母后请求嫁了两个姐姐。李治欣然同意了,武则天也没有理由拒绝这一合理要求,于是便替两人选择了附马,此时已30岁左右的义阳公主嫁与了翊军权毅,后来升为袁州刺史,20多岁的宣城公主嫁给了翊军王勖,后来升为颍州刺史。两个公主成家后,过了十多年低调平淡的生活,只在高宗李治去世的国葬时才回了京城一次。然而武则天大权在握,要废皇帝李旦自己称帝,公元691年附马权毅、王勖两人都参加到反对武则天称帝的阵营,武则天岂会放过和自己作对的人。不久,两人都会诬告谋反,身首异处。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受到牵连,又一次被幽禁在掖廷,义阳公主终日郁郁寡欢,不久就跟随附马去九泉团聚了。而宣城公主则在掖廷为王勖守孝,一连三个月不吃不喝,眼看也要去见王勖了,有一天突然却神采飞扬,声称自己是观音菩萨下凡,身体已安然无恙。这传奇式的变化,让正在推行佛教的武则天有所顾忌,便不再过度为难宣城公主。宣城公主也就得以正常生活,直至公元714年,武则天去世9年后才寿终正寝,享年65岁。武则天对待政敌、情敌的儿女以心狠手辣著称,萧淑妃的三个孩子,受尽磨难是在所难免的,所以生在帝王家的孩子,未必都有幸福的生活,如若没有九五之尊的道行与能力,一定要低调,避其锋芒,因为活着最大!活着才有一切!

武则天整死萧淑妃后,她是怎么对待萧淑妃的几个孩子的呢?

看过《武则天秘史》的人都知道,武则天在政治上精明能干,有治世之才能的,而在待人接物中,她也同样是杀伐果断,做事不拖泥带水,从她陷害萧淑妃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她的心计颇深,萧淑妃死后,武则天并没有善待她的孩子,都一一迫害致死。首先,武则天还是妃子的时候,她作为宠妃深处后宫之中,身上还带有“武代李兴”的致命谣言,想必也是遭受了不少后宫嫔妃的排挤和陷害,她的杀伐果断,很大一部分是在那一段时间锻炼出来的。别人陷害她,她不得不反击,而第一个要反击的人就是萧淑妃,为了替自己以前受过的委屈出气,武则天也使出了手段,将萧淑妃杀害。这或许就叫做宫廷之中的礼尚往来,武则天得宠时,萧淑妃嫉妒所以不停陷害武则天,当武则天恢复来势力后,萧淑妃定然是第一个遭殃。武则天杀害萧淑妃以后,对她的几个孩子也很不放心,担心孩子以后长大了也来找自己报仇,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她的几个孩子打压。最后这几个孩子,被关押的关押,被勒死的勒死,只有高安公主得到来善终,享年66多岁。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定不拘小节,必定是一路歃满鲜血,万骨枯荣,武则天的手段不能简简单单就判定是错的,毕竟不再其位,不知事如何。换位思考,如果是你在皇位面前,在权势欲望面前,也会作出同等的事情来吧。

历史人物档案资料表

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 “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尽管炎黄二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也都是远古时代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是他们作为华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华文明奠基者的化身,还是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与怀念。因此,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之外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山东曲阜的景灵宫,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济源的王屋山天坛,灵宝荆山的黄帝陵,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黄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黄帝祠、轩皇台,盐亭的嫘轩宫、嫘祖墓,安徽黄山的黄山轩辕峰,湖南岳阳的轩辕台,浙江缙云的仙都鼎湖峰,甘肃平凉的问道宫,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庙,随州的神农祠,山西高平的神农城、神农井,河南淮阳的神农五谷台,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对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尧:
(一)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二)

尧,我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尧父乃帝喾,名蟜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骃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三) 尧帝陵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尧冢也有好几处,一般认为在山西临汾,历代也多以这里为主进行祭祀活动。]

尧帝陵位于今中国山西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里隅涝河北侧。

相传尧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因而临汾城南有尧庙,城东筑有尧帝陵。尧帝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尧陵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其像。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其中明嘉靖十八年 (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

(四) 尧帝庙

尧庙位于临汾市区南3公里处。相传尧建都平阳(今临汾市),有功于民,庙是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创建年代已无可考。现存建筑原为清代遗物。前有山门,内有围廊、牌坊、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建筑。尧王及其四大臣被喻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就因此得名。尧井相传为尧所掘,为记其功,上筑一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高达27米,殿宇四周设环廊,42根石柱,柱础雕刻工精,殿内金柱子肥硕,直通上层檐下,础石上云龙盘绕。龛内塑有尧王像及其侍从。庙内存在碑碣10余通,记载尧王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广运殿1998年毁于大火,后于1999年重建。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yao2)、舜(shun4)和禹(yu3)。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huan do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gu sou,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shan)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在九疑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二)[舜帝陵]

舜帝陵位于舜陵景区,是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疑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是九疑山风景的目标人文景观。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亩,气势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陵庙外有长 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奏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


禹,

又称大禹、夏禹、伯禹等,据传姓姒氏,号曰文命。我国古籍如《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都记及禹的传说。《尚书·禹贡》记载了禹治平洪水,定天下九州的故事。《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鲧受尧之命治水,九年而洪水不息,为舜所殛。舜命禹续鲧之业,禹乃兴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终于治平洪水,得到天下诸侯的朝服。舜死后被拥戴即天子位,国号夏后。后东巡狩,卒于会稽。中国历来史书均按上述诸古籍记载,传播禹的业绩。禹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开国之君,而且是上古最伟大的治水英雄。他吸取其父鲧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方法,如“导河积石”、 “岷山导江”、“导淮自桐柏”等等,引全国主要河流入海,“以四海为壑”,救民于倒悬。古籍记载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记载其谦逊退让的美德:“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以及虚心听取意见,自奉节俭的品格。禹是中国史籍记载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现代史学家顾颉刚于20年代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人物的论点,认为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并且以地史学、第四纪学、古地理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新式检测手段,对东南沿海第四纪晚更新世假轮虫海退时,越族在今宁绍平原繁衍生息和全新世卷转虫海进时宁绍平原沦为海域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禹的传说表达了海进时期移居于会稽山区的越族祖先的希望而为世代所传播,以致被移植到中原。�
于今,越地仍保留着大量禹的传说。如《越绝书》云:“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稽,爵有功,封有德,更名茅山曰会稽。”又云: “涂山,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吴越春秋》记载禹“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理。”又记载禹“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等。今绍兴所存如禹陵、禹穴、禹庙等皆为极有价值的大禹遗迹。司马迁曾“上会稽,探禹穴”,秦始皇、宋高宗、清帝康熙、乾隆及民国时期的蒋介石等都曾亲临致祭,说明这些遗迹在中国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禹的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和坚毅不拔的卓绝意志,长期来为绍兴人民和全国人民所高度崇拜,产生了巨大的影

上一篇:柴油发电机工作原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