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怪蛇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3-11 15:59:13编辑:皮带君

怪蛇的疾病与治疗

吻部破损:这是怪蛇的常见病患,也是一等一的致命伤。由于它生性胆小,只要稍加惊扰就会在箱子里乱飙,通常会重重的撞到玻璃上或攀木、石头上,撞破嘴唇的几率很大。由于很难控制蜥蜴自己不去抓不去弄脏,或再撞伤,通常就会引起反复感染最终致死。预防:因为一旦破唇即使治愈也无法恢复到全品状态,只能终其一生带着兔唇。所以,除了不要经常去惊扰,处理箱子和投喂的时候不要太粗鲁;在箱子内栽种茂密的植物以减低缓冲,提纲隐蔽场所。攀木不宜太多太复杂,最好大块的沉木上面是铺满苔藓的。治疗:破唇后的怪蛇应该从原来爬箱移出单独调理,先用双氧水清洗伤口,切勿洗太久太多遍,否则伤口渗水到里面的组织会 引起更大面积的枯竭和掉落,也就无可救药了。清洗好的伤口轻涂上云南白药。然后放置在一个四周已经用海绵铺垫的60公分宽的整理箱中(不一定是整理箱,意 思就是别的容器加缓冲),底面铺上报纸系排泄物以保持清洁。然后保持灯照和温度,放到不再有人惊扰的地方。每天上两次云南白药(它会用舌头舔掉伤口的药, 所以每天都要重新上药),饮食方面只给面包虫和一小碟加了多元维生素和电解质的饮用水。不要喷雾以便让伤口结痂。如此坚持三天后伤口基本结痂,坚持一个星 期后基本痊愈可以放回饲养箱正常饲养。注意每天跟踪病情,如发现感染严重切忌自行用碘酒清洗吻部,会引起整个吻部干枯脱落,应该转而注射喂量抗生素。要是拒食就隔天灌食,注意把它夹紧。2MBD:没有适当的紫外线照射的个体很容易发生的骨骼畸变、硬化,最终导致瘫痪残废。这在怪蛇来说是多见的。但怪蛇的骨骼症多发在头部,缺钙引起的骨质增生,令其头颅肿胀。MBD症状也出现在四肢。预防:食物中要注意补钙和维他命D3(常吃乳鼠、鱼虾的个体能得到足够的钙,不过还是需要D3帮助吸收),注意不要补过量,钙和D3过量也会导致骨质肿胀增 生,生长停滞,结石和怪蛇、鳍不发育的恶性后果。不时沐浴阳光。没有条件晒到阳光的话,你的UVB灯要确保是真货,并保证每天不少于10小时的照射。治疗:除了晒太阳没什么特效药。口腔炎:怪蛇拒食,检查其口腔不为粉红色,有肿胀,或有乳酪状或海绵状粘液,就是口腔炎的症状。一般喷服桂林西瓜霜能治好。若是未知细菌感染,久治不愈应以庆大霉素少量溶解于饮用水中拱其饮用或灌喂。平时补充维C,喂鸡蛋清也可辅助。外寄生虫:野生个体或不注意环境卫生会被扁虱或蜱螨寄生,虽然很少见怪蛇会被感染,一旦发生,首先应该全面清洁爬箱,换所有垫材。蜥蜴每天浸泡高锰酸钾溶 液或者Betadine(优碘)溶液1~2小时(注意药量不要太多,剂量为1:1000)。可见寄生虫用镊子夹走。内寄生虫:观察生物体,如果食欲不振、瘦弱、再观察其排便成半透明琼胶状或有寄生虫爬出,就是感染了体内寄生虫。但注意打虫风险很大,很可能会毒死蜥蜴或令其肠胃一段时间不能恢复。万不得已才考虑打虫,药量一定要小,不可心急。幼体可用1/8片肠虫清药片,成体1/6片,塞到剪开的蟋蟀肚子或大麦虫肚子来灌食,能有效避免它吐出来。隔天喂,最多三次,体内寄生虫基本能打清。之后要喂以Nutri BAC 肠道调理药,重建爬虫肠道菌落。否则你的怪蛇可能要经历一段长时间的拒食和衰弱期。

宠物蛇在家里怎么饲养?

  饲养宠物蛇需注意多方面因素。
  初期准备
  新买来的蛇首先要隔离饲养观察一段时间,以防带有疾病传染其他的蛇。如果发现有问题就要及时治疗解决,以免疾病恶化和体质变差引发多种疾病并发。刚买来的头三四天不要喂食,先让它适应一下新的环境(让它在你给它的新家里熟悉一下)。
  你需要把它养在一个箱子(不推荐玻璃箱,通风不好)中,放上水盆、铺上垫材,可以设置一个躲避穴(有很多种,椰壳的,树皮的,人造的)和一些树枝(一般可以不放,树栖或者半树栖的除外),另外还要放上温度计(最好也放一个湿度计)。饲养箱的长度一般为蛇长的一半到3/4,宽为蛇长的三分之一,箱子一定要封好,以防它在你不注意时逃跑,因为它们是天生的逃跑专家。饲养箱要能通风,良好的通风条件是必须的。箱子的大小要适中,不同的品种要求不同,树栖类要求箱身较高。还要配备盛水器皿,一是用来提供饮用水,二是让蛇洗澡,所以盛水器皿尽量要让蛇可以把整个身体浸到水里(大型的一般就抱出来洗澡了)。

  喂食
  一般蛇只吃活的动物(有些可以直接接受死的,有些死不接受,有些经过驯化就能接受死食),比如青蛙、鼠和小鸟,别指望它能吃火腿肠或汉堡什么的。你可以喂它们青蛙(小心寄生虫,有些只吃这个)或雏鸟,鼠一般就不大可能弄得上,除非你去逮(可以用老鼠笼子捕捉)。不过一般也没人让蛇吃野生鼠(脏,带病都有可能)。有的蛇还喜欢吃鱼,比如红点锦蛇和虎斑颈槽蛇(微毒)就很喜欢捕食泥鳅、黄鳝和其他鱼类。
  注意别让蛇呆在阳光暴晒的地方(饲养温度一定要保持在25到30度之间,昼夜温差切勿太大,冬眠一般不推荐,死亡率高),否则可能使蛇冻死、得病或感冒引发肺炎等。注意不要给蛇喂太大或者太小的食物,不然蛇容易患口腔炎。
  至于喂食,一般可以一星期喂一次,一次不要让蛇吃太饱,一般都是撑死的(饿死的当然也有)如果你想每周喂两次就让它每顿吃的更少一些。建议一周到10天多喂一次。养蛇一般都需要一个箱子。比较大的蛇要有一个空间相对大一些的箱子。不然总不能让它在家乱跑吧,万一跑到邻居家就麻烦了。强壮的大蛇可以缠在你的身上玩,不过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建立在了解蛇的基础上才可以对它有所举动。注意别过度玩弄你的蛇,不然可能使它紧张过度导致绝食,甚至死亡。
  可以给它泡一会儿温水澡。天气好的时候,带上您的蛇去逛逛,让它们接受日光浴。(如果冬天气温太低那就算了,冬天上手也要注意不要让蛇受凉感冒等)。冬季尽量室内保持恒温,不要让它们冬眠,否则死亡率非常高。

  温度
  蛇的温度是必不可少的,几乎每一个人工繁殖的蛇都要加温到25度到28度,最高温度不要超过32度,最低温度不要超过20度。一旦温度减少到十几度或几度的时候蛇就开始不进食或进入冬眠状态。


蛇的种类

1、盲蛇科(Typhlopidae)约6属约229种。分布于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少部份分部于中美洲。小型蛇类,形似蚯蚓,头小尾短,圆柱形,从头至尾粗细一致。最小种类全长仅95毫米,如小盲蛇;最大种类为非洲的巨盲蛇,全长可达775毫米。一般全长150-毫米,仅上颔具齿。口小,位于头端腹面;眼小,不明显,隐于半透明的眼鳞下;背鳞、腹鳞分化不明显,通身被鳞为大小一致的圆鳞。头骨连结牢固,适于掘土穴居。体内有骨片状残余的腰带(后肢附着骨)。2、蟒蚺科(Boidae)有20余属约6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为较原始的低等无毒蛇类。通身被鳞较小,但已分化出腹鳞。泄殖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残余,体内尚有后肢带残余。最长者可达11米以上,如南美的绿水蟒,为最大的蛇类;最小者沙蟒仅长30余厘米。树栖、水栖或栖沙土中。食各种脊椎动物,大型种类可吞食较大偶蹄类。捕得猎物即缠绕,待窒息后吞食。卵生或卵胎生。卵生者产卵最多可达100枚以上,一般几十枚;母蛇有伏蜷卵上习性。3、亚洲筒蛇科(Cylindropheidae)有1属8种。分布于东南亚。头小,背腹扁平,吻端宽而圆。无鼻间鳞、颊鳞和眶前鳞,腹鳞略大于背鳞;尾短。生活于稻田或花园等泥土疏松处,穴居,捕食时才到地面活动。捕食其他蛇类、鳗类。受到威胁时,将尾竖起,如膨颈的眼镜蛇头部,以恐吓敌害;与此同时,另一端真正的头则伺机钻入岩缝或木片之下,尾亦随后入内。卵胎生,产仔蛇3-13条。中国仅1种,即红尾筒蛇,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但在中国数量稀少,仅福建厦门、海南和香港采到过标本。4、闪鳞蛇科(Xenopeltidae)仅1属2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因鳞片在阳光下可闪耀虹彩光泽而得名。全长近1米,体圆柱形。头和眼均小,尾短。腹鳞较窄,其宽度不到相邻背鳞的3倍。穴居,栖息于树林或田野泥土松软处,多躲藏于朽木、石块下。捕食蚯蚓、蛙和小型哺乳动物。性驯善,不主动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颤动其尾部。卵生,产卵6-17枚。闪鳞蛇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中国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孟连和广东;海南闪鳞蛇为中国特有种,可分2亚种,指名亚种仅分布于海南省,大陆亚种分布于南方各省,数量稀少。5、游蛇科(Colubridae)有近300属约1400种,包括2/3现存蛇类,是蛇目最大科,可分为多个亚科。头背面覆盖大而对称的鳞片,背鳞覆瓦状排列成行;腹鳞横展宽大。上颌骨不能竖立,其上生有细齿;少数种类为后沟牙类毒蛇,即最后2-4个细齿形成较大而有纵沟的沟牙。形态和习性多样性丰富,树栖、穴居、水栖或半水栖。卵生。中国有36属141种,分隶于闪皮蛇亚科、钝头蛇亚科、游蛇亚科和水游蛇亚科。

蛇的种类有多少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便秘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3-5 22:02

水蛇和陆蛇,两栖蛇 50种
回答者:LOVEzat - 童生 一级 3-11 19:56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以色列怪蛇3/4/5空空导弹各有什么特点?

怪蛇导弹是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在“蜻蜓”2基础上改进发展的第三代近距红外型空空导弹。1975年开始设计,1977年工程发展,1981年交付样弹,同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首次露面,1982年开始服役,同年年中首次用于中东“贝卡谷之战”并取得命中50发的战绩,1983年投入大批生产,1984年开始向国外大量出口,1985年单价12.7万美元。拉斐尔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新一代近距格斗红外型空空导弹—“怪蛇”4,称之为第4代空空导弹,1992年投入批生产,1993年进入以色列空军服役,装备F-16战斗机。1995年在巴黎航展上展出“怪蛇”4的出口型。1998年10月,拉斐尔公司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协议,将“怪蛇”4纳入它们合资的“精确制导美国公司”改进发展,2003年在国际市场上开始销售改进的“怪蛇”4。“怪蛇”5于1998年开始设计,是一种新型红外成像型格斗导弹,称之为第5代空空导弹,计划将于2005年初首先装备F-16战斗机。“怪蛇”3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分为前、后两个舱段:前舱内装导引头位标器、电子组件、热电池、氮气瓶和主动雷达近炸引信;后舱内装战斗部、保险执行机构和火箭发动机。导引头采用卡塞格伦光学系统和比例导引律,最大离轴发射角20°,锑化铟红外探测器采用氮气瓶致冷。电子组件采用固态小型化的厚/薄膜电路。破片式战斗部铸有2000~2500颗钢珠,形成后倾的破片流,杀伤半径13m。近炸引信的一对接收/发射天线,安装在弹体外部两侧,根据导弹飞越目时的多普勒频率提供引爆信号,抗干扰能力较强,引信作用距离7~10米。每片弹翼后缘的横滚稳定陀螺舵,在气动力作用下每分钟达到10000转。该弹与“蜻蜓”2的主要区别,是采用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导引头、主动雷达近炸引信和两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使导弹的视场、制导精度、射程和射速均有较大提高,因而在总体性能上超过”二代半,达到与美国“响尾蛇”AIM-9L相同的第三代空空导弹水平。“怪蛇”4导弹是以色列现役的高敏捷性格斗导弹,采用与法国的“魔术”2和俄罗斯的“射手”AA-11相似的双鸭式气动外形布局。“怪蛇”5导弹是“怪蛇”4导弹的改进型,两者的弹体结构布局相同,即依靠空气动力控制面、而不是推力失量控制来获得高敏捷性。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怪蛇”4采用的是一种“准成像”焦平面阵列导引头,而“怪蛇”5采用的是一种双波段致冷凝视焦平面阵列导引头,因而具有更好的抗红外干扰能力和识别目标图象以及瞄准点选择能力,但在对付战斗机一类目标时,还是要从其稍微偏后的方向实施可靠攻击。“怪蛇”5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发射前和发射后锁定目标的能力,发射距离从近距到超视距,无论目标作何种规避机动或采用何种干扰措施,能为战斗机飞行员提供更强的全向攻击能力,有更高的杀伤概率和极好的抗干扰能力。该导弹采用双波段焦平面阵列导引头和先进的制导算法,能在下视、不良背景和云层条件下截获小型目标,包括载飞鉴定试验和自由飞行制导试验在内的发展与使用试验均已完成。在发射前锁定目标的工作状态下,可为飞行员提供一个表示导引头截获目标的音响信号,锁定目标的距离达到9.27千米。“怪蛇”5导弹发射后的有效工作时间,已经由“怪蛇”4的最大40秒加长到80秒,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时间均为7~8秒,这样就使发射后锁定目标的距离加大,最大发射距离将超过27.8千米。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黑眼怪蛇是咋样来的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中黑色怪蛇是一种头顶有黑色肉瘤的怪蛇,又称巨目之蛇、金鳞怪蛇,体形短粗,普通约有三十厘米长短,全身覆盖着闪闪发光的黑鳞,头顶生有一只内瘤般怪眼的黑蛇,极具攻击性。凭借强健的身体,可以弹在半空中飞行数米,齿内含有剧毒,奇猛无比,能瞬间致人死命,中者无救。这种蛇头上的肉瘤,对光源极为敏感。会感应人眼中的生物电,人闭着眼时就不会攻击,是鬼洞的守护者。黑色肉眼里也含有巨毒,被拍破后流出的墨色毒汁,溅落在地面上会冒起缕缕毒烟。特点头顶有黑色肉瘤,像眼睛一样,对光极敏感。生命力极强,在被切成两段后短时内仍可攻击。剧毒,咬人后几秒即毙命。被害者表情恐怖。死法:可以直接打死。相机闪光灯可使其暂时犯晕乎。

上一篇:赵深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