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完壁归赵的故事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3-09 13:57:07编辑:皮带君

完璧归赵的故事 概括来写,字数不超过50字

赵国有一块无价之宝,叫“何氏璧”。秦王听说后想得到它,但蔺相如抓着何氏璧准备撞墙。威胁道:要么用出土地城池换璧;要么他就撞墙壁碎人亡, 秦王理屈词穷,就只得让蔺相如带着何氏璧返回了赵国。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要“和氏璧”,他奉命携璧入秦,当廷力争,最后终于原璧归赵。赵惠文王20年,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赵国大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惭愧醒悟,彼此成为刎颈之交。扩展资料:章台是战国时是秦国的象征。《史记》载秦灭六国的过程中,“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说明了战国时期章台的历史地位。完璧归赵也正是蔺相如来到秦国章台所发生的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三辅黄图》说是“在汉长安故城西,秦宫也。中有章台,因名”。再根据《史记·里子传》及《论衡·实知篇》里有关樳里子葬地的记述确定秦章台宫就在今西安未央宫和建章宫一带。考古在未央宫西汉早期地层之下还有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出土了与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相同的瓦当、板瓦、筒瓦等遗物。因此一般认为未央宫即是在秦章台上建造而成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和氏璧,想假装以15座城池与他交换来骗取和氏璧。赵惠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并派人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完璧归赵”的“璧”,就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传国之宝——和氏璧,是楚国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370多年。这个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每个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秦王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他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xǐ)”。

“完璧归赵”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秦代和氏璧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昀有传奇色彩的玉器,那么秦赵和氏璧之争也可看作是两种玉文化的激烈冲突。卞和冒着生命危险所要保守的是对真玉的忠贞,各国对和氏璧的珍视主要是因为其上凝结的忠信仁义种种道德意义。秦昭王闻赵得和氏璧,派人致书赵惠文王愿以15城易璧,赵国蔺相如的第一个反应是:“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又责问秦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是典型的尚礼义的关东思维方式。在秦国方面,一开始就是打算以“空言求璧”的,秦王拿到璧之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意甚轻慢,不过将之作为一件稀罕物罢了,远没有对这一玉文化精髓重器的应有尊重,所以面对蔺相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的指责也无言以对。后来秦王眼见得璧无望,倒也想得开,厚礼送相如,并说:“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他不理解对于关东诸国来说,像和氏璧这样的玉宝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守金玉之重”为人主之责,以之换土地倒也罢了,要是被骗去则大丢面子,是君辱臣死的严重事件,岂止“一璧之故”这样简单。和氏璧昀后还是落在了强秦手里,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秦始皇剖璧治“传国玉玺”,一代名器就此而毁。就结果而言秦人胜利了,但“完璧归赵”的故事传颂千古。传说中起始于秦代的传国玉玺,上有八字铭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完璧归赵的故事是怎样的?

战国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那纷乱变幻的时代里,许多有才之士纷纷登台亮相,各展其能,在丰富多彩的战国英雄谱上,留下了各自辉煌的一笔。到了战国末年,赵国的蔺相如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国宝和氏璧。不久,这件事被秦昭襄王知道了,他很想将宝贝据为己有。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个计策,就是假装要以城池换取和氏璧,然后霸占宝玉。昭襄王闻计大喜,立刻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赵国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收下秦王的国书,打发走使臣以后,赶忙召集大臣前来商议此事。赵王和大家说:“秦国要以城池换取和氏璧,我看他们居心叵测,不是真心想交换。可是,如果我们把和氏璧送给秦国,肯定就会白白地受到他们的欺骗;如果不给,现在秦强赵弱,秦国是个虎狼之国,一定会找借口出兵攻打赵国。这可真让寡人左右为难啊!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既能不让秦国来犯,又能保住和氏璧呢?”众大臣也是十分为难,只是说应该派个得力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然而一时又无合适的人选可以推荐。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就在这时,赵王宠信的缪贤走出来说:“大王,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


赵王听了感到很纳闷,就问:“你怎么敢说他就可以出使秦国呢?”


缪贤拜答道:“我以前因为冒犯了大王,怕被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国去。后来是蔺相如劝阻我,问我为何知道燕王能接纳我,我告诉他是因为曾经跟随大王与燕王相会过。当时,燕王曾私下表示愿意和我交个朋友,我才有到燕国去投靠燕王的念头。蔺相如听了以后,便给我作了具体分析,他觉得当时赵强燕弱,而我又是大王的宠臣,所以燕王才愿意和我交朋友。而一旦我得罪了大王,即便逃到燕国去,燕王因害怕赵国,也决不敢收留我,反而会把我送回赵国。就是在他的建议下,我才自缚了去见大王认罪请求处罚,而大王您确实宽厚仁慈,宽恕了我。这一次,我觉得蔺相如能够出使秦国,也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


赵惠文王听了缪贤所说,便要见一见蔺相如,想要对他进行一番考查。于是,赵王派人把蔺相如召来,问道:“现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和氏璧,你看可以答应吗?”


蔺相如回答说:“回大王,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


赵王一听,面带忧惧地问道:“要是秦王得了璧,却不肯把城交给赵国,又该如何呢?”


蔺相如略加沉思,说:“大王的担心确实有道理,但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肯定会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璧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了。这样看来,我觉得还是应该答应秦国,把璧送去。一旦有变,我们就会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


看到赵王和群臣态度还有犹豫,蔺相如就接着说:“大王如果还没有选出出使秦国的人选,我倒是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池交给赵国,我就把宝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池,我一定会把宝玉完完整整地带回赵国。”


就这样,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为使臣,带着和氏璧西使入秦国。到了咸阳以后,秦昭襄王得意地在章台宫里接见了蔺相如。和氏璧献上之后,秦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不住称赞“宝玉啊,真是宝玉!”许久,秦王又把和氏璧递给身边的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众人跪倒齐呼万岁。


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璧,就心生一计,上前拜奏道:“大王,这块璧虽是宝玉,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一般人不容易看出来,请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看,如何?”


那秦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宝玉,顺势向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瞪着眼睛,正色对秦王说道:“大王,您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我们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宝玉送来。可是,大王您却没有交换的诚意,不仅只在偏殿接见我,而且礼节还如此傲慢。这么一块宝玉,您就这么不当回事地传给周围宫女和大臣观看,这是对我的戏弄。如今这块玉在我手上,大王要是逼我,用武力抢夺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玉一同砸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寡人看宝玉入神,所以没来得及谈到换璧之事。您放心,我一定说话算话!”说完,连忙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明知秦王有诈,便又说道:“我们赵王派我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曾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王想了想,觉得蔺相如在秦,一时难以逃脱,也就顺情说:“好,就依先生所言办理吧!”之后,便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馆驿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馆驿,考虑了一会,觉得秦王虽然答应了自己的条件,只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于是,便叫一个随从打扮成商人的模样,把和氏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赶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果真在朝堂举行了隆重的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并叫蔺相如上朝献璧。这次,蔺相如还是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王行了礼。秦王见到蔺相如来到,赶忙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请先生把和氏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微微一笑道:“请大王恕罪,我没带宝玉前来。这个原因很简单,你们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但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宝玉,我就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已经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地说:“你好大胆子,竟然敢欺骗寡人?”


蔺相如却镇静地回答:“请大王息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绝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如果大王要那块宝玉的话,就请先把那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璧。我们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池以后,绝不敢不把宝玉交出来。”


秦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词,就强压怒气说:“先生说得有理,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结果,在朝堂坚持行礼完毕,最后放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不辱使命,就任用他为上大夫。


秦、赵这次“和氏璧之争”,实际上是战国末期强国对弱国进行的一场政治讹诈。强秦借机试探赵国之虚实,赵国君臣明知是讹诈,却也奈何不得。这就是战国时代强国弱国之间进行外交的大体形势。


完璧归赵故事简介50字左右

战国时期,秦王得知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假装以15座城池与她交换,来骗取和氏璧,赵王十分为难,蔺相如就临危受命,前往秦国。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秦王理亏,答应划城。随后,派人连夜将何氏璧送回赵国。相关人物: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26年、赵惠文王18年),秦国向赵国强要“和氏璧”,他奉命携璧入秦,当廷力争,最后终于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赵国大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惭愧醒悟,廉颇最终负荆请罪,彼此成为刎颈之交。扩展资料在《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昭襄王被塑造成一个贪婪愚蠢、自取其辱、输得几乎被扒光马裤的反面典型,来反衬赵国使者蔺相如不畏强暴大智大勇的正面形象。殊不知,秦昭襄王才是秦国与赵国“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两回合较量中真正的操盘手和胜利者。蔺相如只是他玩弄于掌股之上的棋子。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蔺相如把和氏璧带回赵国之后,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大夫。之后没过多久,秦国攻打赵国,占领了赵国的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国攻打赵国,斩杀了两万赵国士兵。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举行会盟,史称“渑池之会”。

上一篇:亚硝酸钙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