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花竹帽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3-05 10:44:31编辑:皮带君

中国传统民族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京族: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壮族: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如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妇女刺绣享有盛名。
水族:水族男子过去多穿对襟上衣,戴马尾帽或遮阳帽。现多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穿草鞋或布鞋。妇女过去多穿圆领宽袖的对襟上衣,饰以银扣、下配百褶裙,打绑腿,穿翘尖绣花鞋。现在多穿圆领大襟蓝色的宽大半长衫、长裤,系青色绣花围腰,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穿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闻名遐迩的“水家布”,质地细腻,纺织均匀,染工技艺纯熟,洗、磨都不褪色。布的纹样有平纹、人字纹、斜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豆浆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发明的工序复杂的独特技艺。
东乡族: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穿用时,用飘带扎住裤脚。喜庆节日则身穿绣花裙,足蹬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盖头的颜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别,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结婚一年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戴盖头时只露面孔,全部头发都须遮住。妇女的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纳西族:纳西族过去是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且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景颇族: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基诺族:基诺族的服饰具有古朴素雅的风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用长布包头,戴着花纹的竹木或银制的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镶七色纹饰,内衬紧身衣或戴菱形刺绣胸兜。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基诺族的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其间点缀黑红色条。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的喜爱。
怒族: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特审美观。
回族: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德昂族: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有彩球。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为衣裤式或衣裙式两种。称为“别列”支系的妇女上穿对襟上衣,下着及踝长的红色条纹筒裙,佩戴耳坠,耳筒和银项圈。称为“梁”的支系的筒裙则是蓝、红等条纹。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
保安族: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汉族:汉族有1042482187人,占中国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是秦汉之际在夏、商、周人融汇为华夏族体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汉族有北方、吴、湘、赣、闽、粤、客家七大方言,语音差别大。方块汉字是统一的书面语言。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汉族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类,烹调技术考究。住房依地区而不同,木梁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门楼影壁,斗拱飞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征。
独龙族: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赫哲族: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制做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注:靰鞡音同兀拉,亦做乌拉)
门巴族: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氆氇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妇女还在袍外加系白色圆筒围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脱地区男女都喜欢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长、短两种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长发,佩带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门巴族妇女擅长纺毛线、织氆氇和腰带,门巴族妇女喜欢佩带嵌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胸前还挂着护身盒"呷乌"。
珞巴族: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一块长方形的狗熊皮垂于后背,以防箭射、刀砍。平日外出,身上总是佩挂着弓箭、腰刀、铜银手镯、竹管耳环、各色串珠。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佩带铜和银的手镯、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要便于骑乘。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坎肩、袷袢等。皮裤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衬衣、长裤多选用白布为原料制作而成,衬衣采用套头式,青年男子还喜欢在衣领处绣有花纹图案,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妇女多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姑娘和少妇的连衣裙,袖子绣花、下摆缝花边,十分艳丽。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哈萨克传统的手工艺术是颇具盛名的刺绣,手法有挑、贴、补、钩、刺等,各种美丽图案处处可见,颜色五彩斑斓。
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男子一般多穿套头、宽袖、绣花边的白衬衣,外加齐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对襟、无扣的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长裤。农、牧民喜欢扎腰带,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欢戴绣花小帽和圆形平顶丝绒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妇女戴嵌珠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特别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男女皆穿皮鞋或长筒皮靴。牧区妇女喜欢把银质或镍质的货币钉在衣服上。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绒绣成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花边。春秋两季,穿长过膝盖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妇女夏天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老年妇女穿的连衣裙一般褶多且宽大,颜色单调。青年妇子穿的连衣裙色彩艳丽,胸前绣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妇女穿的冬装除毛衣、毛裤、呢子大衣之外,一般喜欢穿狐皮、裘皮大衣,更显得气质高雅,雍荣华贵。乌孜别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注:袷袢音为掐盼)


我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京族: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壮族: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如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妇女刺绣享有盛名。
水族:水族男子过去多穿对襟上衣,戴马尾帽或遮阳帽。现多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穿草鞋或布鞋。妇女过去多穿圆领宽袖的对襟上衣,饰以银扣、下配百褶裙,打绑腿,穿翘尖绣花鞋。现在多穿圆领大襟蓝色的宽大半长衫、长裤,系青色绣花围腰,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穿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闻名遐迩的“水家布”,质地细腻,纺织均匀,染工技艺纯熟,洗、磨都不褪色。布的纹样有平纹、人字纹、斜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豆浆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发明的工序复杂的独特技艺。
东乡族: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穿用时,用飘带扎住裤脚。喜庆节日则身穿绣花裙,足蹬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盖头的颜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别,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结婚一年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戴盖头时只露面孔,全部头发都须遮住。妇女的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纳西族:纳西族过去是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且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景颇族: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基诺族:基诺族的服饰具有古朴素雅的风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用长布包头,戴着花纹的竹木或银制的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镶七色纹饰,内衬紧身衣或戴菱形刺绣胸兜。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基诺族的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其间点缀黑红色条。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的喜爱。
怒族: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特审美观。
回族: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德昂族: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有彩球。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为衣裤式或衣裙式两种。称为“别列”支系的妇女上穿对襟上衣,下着及踝长的红色条纹筒裙,佩戴耳坠,耳筒和银项圈。称为“梁”的支系的筒裙则是蓝、红等条纹。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
保安族: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汉族:汉族有1042482187人,占中国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是秦汉之际在夏、商、周人融汇为华夏族体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汉族有北方、吴、湘、赣、闽、粤、客家七大方言,语音差别大。方块汉字是统一的书面语言。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汉族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类,烹调技术考究。住房依地区而不同,木梁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门楼影壁,斗拱飞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征。
独龙族: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赫哲族: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制做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注:靰鞡音同兀拉,亦做乌拉)
门巴族: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氆氇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妇女还在袍外加系白色圆筒围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脱地区男女都喜欢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长、短两种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长发,佩带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门巴族妇女擅长纺毛线、织氆氇和腰带,门巴族妇女喜欢佩带嵌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胸前还挂着护身盒"呷乌"。
珞巴族: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一块长方形的狗熊皮垂于后背,以防箭射、刀砍。平日外出,身上总是佩挂着弓箭、腰刀、铜银手镯、竹管耳环、各色串珠。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佩带铜和银的手镯、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要便于骑乘。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坎肩、袷袢等。皮裤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衬衣、长裤多选用白布为原料制作而成,衬衣采用套头式,青年男子还喜欢在衣领处绣有花纹图案,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妇女多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姑娘和少妇的连衣裙,袖子绣花、下摆缝花边,十分艳丽。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哈萨克传统的手工艺术是颇具盛名的刺绣,手法有挑、贴、补、钩、刺等,各种美丽图案处处可见,颜色五彩斑斓。
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男子一般多穿套头、宽袖、绣花边的白衬衣,外加齐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对襟、无扣的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长裤。农、牧民喜欢扎腰带,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欢戴绣花小帽和圆形平顶丝绒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妇女戴嵌珠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特别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男女皆穿皮鞋或长筒皮靴。牧区妇女喜欢把银质或镍质的货币钉在衣服上。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绒绣成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花边。春秋两季,穿长过膝盖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妇女夏天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老年妇女穿的连衣裙一般褶多且宽大,颜色单调。青年妇子穿的连衣裙色彩艳丽,胸前绣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妇女穿的冬装除毛衣、毛裤、呢子大衣之外,一般喜欢穿狐皮、裘皮大衣,更显得气质高雅,雍荣华贵。乌孜别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


五十六个民族分别是?那个民族服装比较好看?

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少数民族的资料

毛南族

【民族概况】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
【民族历史】
从宋代开始,在汉文史稿中记载,今广西环江县境内先后有“茆滩”、“茅滩”、“冒南”等地名。岭南百越支系有地名与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后,称为“毛难族”。八十年代根据本族意见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毛南族是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据记载,今毛南族聚居的地区在唐贞观年间为思恩县地,属岭南道环州管辖;宋代曾为抚水州属地;元代属庆远路管辖。明正德元年思恩县玫属河池州。清代,思恩县属庆远府。光绪年间,在毛南族聚居地区设置“毛难甲”。“甲”之下划分上、中、下三“额”、“额”设“总团”。“额”之下以设“牌”,设有“牌头”,一般管辖10户。为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毛南族人民曾不断起来斗争。在抗日战争中为打击日寇、解放战争中抗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艺术】
毛南族聪明、勤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的文化艺术。毛南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当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象《盘古的传说》、《三九的传说》、《太师六官》、《顶卡花》、《七女峰》、《恩爱石》等为毛南族人民世代传颂。毛南族民歌也别具有一格,内容丰富。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两句之后有一尾音“罗海”,故又叫“罗海”歌。在喜庆嫁娶节日对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贺歌,谓之“欢”。由一人独唱、叙述历史故事和祖先来源的叙事歌,则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合若干首为一组,叫做“排见”。同时还流行“毛南戏”,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悲欢离合的爱情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传统剧目。
毛南族的编织和雕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所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又叫“顶卡花”,使用削成只有半根火柴粗的竹篾织出精致的花纹图案,非常美观。所雕刻的木质假面具,形象生动逼真。所刻制的石柱、石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寿松和几何图案花纹,深为附近各族人民赞赏。
在环江县中南的南木村,世传银器绝技,所打制的银手镯、银项圈、银麒麟、“五子登科”帽饰,花纹朴实优美,做工精细,颇受姑娘们喜爱。
【民族节庆】
毛南族的节日是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在阴历的“分龙”日前两天开始举行,主要是祭祀神灵与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过分龙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望五谷丰登。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狗屁藤等草药熬水饮浊,或用这些草药剁碎作馅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毛南族的“南瓜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透过表面看到瓜籽。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餐同享。
我国许多民族把重阳节视为老人节,有敬老的传统习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风尚不同。对于年过花甲而又体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阳节时为之“添粮补寿”。子女们在这天置办几桌酒席于家中,请亲朋好友光临,来客都要带几斤细粮好米,或者新鲜水果。亲友送来的“百家米”要单独贮存。日后在给老人做饭时抓一些掺进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复,还得继续择日搞“添粮补寿”仪式。这种风俗实际上是出于对老人的一片爱心,很符合群众的道德及传统观念,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民居特色】
毛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群山怀抱,与山中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住的干栏楼,底层的干栏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进入楼内的台阶是石条;干栏楼的房基和山墙是整齐的石块;甚至门坎、晒台、牛栏、猪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
毛南族人民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而建,多为1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最大的也不超过百户。住房一般是瓦顶泥墙,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并于前面建有晒台,下层关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保持“干栏”建筑的特点。
【饮食习惯】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高粱、小米、红薯、南瓜为辅。如毛南饭,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笋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还长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为辅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欢食甜红薯,并作为入秋以后的辅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喜爱腌制酸肉,酸螺蛳、酸菜,是待客的传统佳肴。毛南族人民多礼好客,吃饭时不论客人大小,都邀其与长辈同座,并以自己最好的饭菜招待。
毛南族地区蔬菜较多,四时不断,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红薯叶、豆荚、芭蕉芋、青菜和萝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单独蒸食。
肉类来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猪、牛、鸡、鸭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节有杀狗食肉之习。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肴,认为一些肉和菜特别是鸡,煮得过熟会走味。唯独对鸭以煮烂熟为宜,在烹饪上有“鸡生鸭熟”之说。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说。有的人家还自己用高粱、玉米酿制。但近年来,以市场出售的瓶装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欢饮茶,暑天常以浓茶解暑。走远路时经常随身带“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伦白切香猪是毛南族的名菜,用当地产香猪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还有:甜红薯;螺蛳酸,蒜头酸水,鸭血酱,豆腐肴。
【生活习俗】
服饰与附近的壮族相似,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及滚边裤子,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帽。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的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有“不落夫家”和“转房”等遗俗,寡妇再嫁也受到种种限制,现在,已基本改变。人死实行土葬,请道公“念经送葬”。
在节日里,毛南族喜欢用开水涮牛肉待客,即按本地的习惯,在火塘上摆置一口铁锅,进餐时大家围拢在铁锅的周围,将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后蘸配料下酒,这是毛南族民间最常见的宴请形式。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骂人或说粗话;家有病人时用两根棍子叉在门口,外人不得进入;不能用脚踏灶,烧柴时必须把粗的那头先送进灶内。
【宗教信仰】
毛南族信仰道教和佛教,崇拜多神,迷信活动也较多。
【社会经济】
毛南族人民一直生活在重峦叠嶂间,耕地狭小。但他们勤劳、勇敢,充满智慧,人们惜土如金,有“土能生黄金,寸土也要耕”的俗谚。在毛南族地区,层层梯田,波光鳞鳞,涟漪无边,宛似飘带,无比壮观。毛南族人民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较早地使用了铁器。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铁制工具仍较简陋,农田翻土主要使用脚踏犁,收割稻谷一般使用禾剪,效率都很低。土地占有已相当集中。据土地改革时的统计,在环江县玉环乡,只占人口总数3.8%的地主、富农,却占有耕地总面积的36.1%,而占人口总数53.4%的贫雇农,仅占有耕地面积的18.7%。毛南族地区地主多自己经营土地,剥削雇工,以雇短工较多;所雇长工,具有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同时还存在高利贷剥削,地租率一般为60~70%,高利贷的年利率高达100%,剥削极为残酷。为了弥补生活的不足,毛南族人民还兼营各种副业。他们饲养的菜牛,曾远销上海、香港等地,颇有声誉。
解放后,1952年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毛南族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能够和其他民族一样平等地参政议政。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都发生了飞跃,普遍实施科学种田,精耕细作,亩产水稻由过去的25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毛南菜牛”由于采用科学饲养方法,产量大增,出栏率上升,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毛南族地区被称为“牛粮之乡”,饮誉四海。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毛南族山乡的发展前景喜人。


广西平南有什么特产

1、平南石硖龙眼是广西贵港市平南县的特产。石硖龙眼原种出自平南县大新镇。平南石硖龙眼鲜果具有肉厚核小、味甜清香,肉脆爽口,易剥皮、易离核和耐贮运的特点。平南石硖龙眼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平南墨底鳖是广西的优质淡水水产品之一,原产于广西平南郁江流域。自上世纪90年代初,广西平南一些农户收集江河野生苗种进行人工养殖,随后进行人工繁殖成功。3、平南肉桂,亚热带常绿乔木樟科植物,是广西亚热带芳香药料植物中的“三宝”之一。肉桂树的皮、枝、叶用途很广。可作药用,可制香料和提炼桂油。4、大青枣是平南县引种特色水果。全县面积9500亩,年产量1.8万吨,主要分布在丹竹镇、镇龙镇。5、平南县葛薯种植以思旺、官成、介思、大新、大安较多,品种以番禺种、顺德沙葛种。

56个民族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

1、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装多为兰、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用绸缎或棉布制成。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2、回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礼拜帽,一般用白布制成,式样为无檐小圆帽,现成为民族标志。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姑娘用绿色,中年用青色,老年用白色。3、苗族苗族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衣料在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使用蜡染、刺绣工艺。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4、傣族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团编织在衣物上。5、傈傈族傈傈族男子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系围裙,青布包头,背手工缝制挂包,头戴“噢乐”。6、藏族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帮典”。牧区男子多穿皮袍,外束腰带;妇女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呢镶宽边。7、壮族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扎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下着黑色宽肥裤子。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8、朝鲜族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渗穿宽腿、肥腰、大档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女服则为短布长裙,叫“则、契玛”。喜欢用黄、白、粉红色布料。9、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断骨啊,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裙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头戴木制八角头盔。喜欢佩戴饰物。10、纳西族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人喜欢黑色。女子喜穿红蓝紫色、钉双排扣字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摆着长裙。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情不绣花鞋。最具特色的是“七星披肩”。11、布朗族现在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头饰因年龄有所差异。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12、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背“简帕”和“户撒刀”。未婚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阿昌族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13、怒族男子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穿右开襟上衣,衣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喜欢用红藤做缠头或腰箍。14、鄂温克族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15、鄂伦春无论衣服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为原料。男女冬季皆穿长袍。皮帽用狍油皮头精制而成。女帽镶有花边,顶端缀着红绿浅穗。年轻人穿用的衣服、裤子和手套,多用柞数树煮水揉染成黄色。16、赫哲族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17、门巴族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皆穿藏式的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脚穿筒靴。墨脱地区喜穿棉麻衣服。男子留长发,佩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以彩色的线装饰。18、白族崇尚白色。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活蓝色手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或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短围裙,足蹬绣花鞋。19、保安族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圆顶小帽;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喜爱红色、绿色等色彩,一般要戴盖头。保安腰刀是最具特色的佩饰。20、布依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足蹬尖鼻绣花鞋。21、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服饰以袍式为主。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妇女以布衣为主。颜色多为蓝色、黑、灰。妇女擅于手工刺绣。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巾包头,佩带各式耳环。22、德昂族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彩球。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衣裤式和衣裙式。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23、东乡族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24、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兜领”;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喜佩戴银质饰物。衣料多为自织自染“侗布”。25、独龙族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比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话毛巾,项戴料珠。26、俄罗斯族俄罗斯族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长袍,冬天则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妇女夏季习惯于穿粗布衬衣,对襟长袍,下穿毛织长裙。男女都穿毡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欢戴呢帽和带耳罩的毛皮帽。27、哈尼族哈尼族男子上穿对襟衣、下着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服饰主要为棉布衣裙和长、短裤。喜欢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蓝靛将衣服再染一次。28、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坎肩、袷袢等。皮裤肥大。衬衣、长裤多用白布。妇女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妇女的帽子、头巾颇有讲究。29、基诺族男子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长布包头,戴竹木或银质的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内衬紧身衣或胸兜。下短裙,裹绑腿,头戴尖顶帽。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30、京族京族服男子一般穿及膝长衣,袒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31、景颇族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子穿对襟短衣。裤子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用白布包头。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妇女上衣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缀满银袍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护腿,喜佩银质物。32、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男子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袷袢”,袖口黑布沿边。衣外系皮带。下穿宽脚裤。女子服饰宽大无领,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皮或布制的坎肩。一年四季都戴圆顶小帽。33、拉祜族拉祜族服饰以黑为美。男子穿对襟短衫、黑布长裤,戴黑便帽或头巾裹头。妇女穿开襟、开叉长衫,下着长裤,头缠长头布,两端彩色长穗,裹绑腿。妇女戴银环,挂“普巴”。男子则佩戴葫芦、火枪。34、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穿黑色圆领贯头衣,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或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头系黑布头巾。35、珞巴族珞巴族男子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及腹部。背披野牛皮。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佩挂弓箭、腰刀。妇女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围紧身筒裙。男女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36、满族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通式。坎肩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满族把深绛色看做福色,崇尚白色。37、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裤边。上衣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衣料多为青、蓝色。”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38、仫佬族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朴素。妇女穿大襟上衣、长裤。姑娘梳辫,婚后结髻。老妇用青布包头,腰扎围裙。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戴碗形青布帽。多穿草鞋或布鞋。面料是自纺自织的蓝靛染成的土布。39、普米族普米族妇女服饰有地域差异。兰坪、维西一带穿大襟短衣,长裤,外套黑褐色坎肩,系围裙,梳辫子。宁蒗、永胜一带穿右襟短衣,白色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带。发辫以粗大为美,冲上白色。40、羌族羌族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佩挂火镰和刀。女子衫及踝。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脚穿云云鞋。挑花刺绣久负盛名。41、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圆顶帽。妇女穿短上衣,套黑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绣花布鞋。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42、畲族畲族男子过去一半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畲族对自然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红、黄、黑也是常用的颜色。43、水族水族男子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草鞋或布鞋妇女穿圆领大襟蓝色宽大半长衫、长裤,青色绣花围裙,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44、塔吉克族塔吉克族男子平日爱穿衬衣,外着无领对襟的黑色长外套,冬天着光板羊皮大衣。妇女喜穿连衣裙。男戴黑绒布圆形高筒帽。女戴圆顶绣花棉帽。男女皆穿皮靴。塔吉克族妇女擅长手的工技艺是刺绣。45、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男子多套头、宽袖、绣花边白衬衣,齐腰黑色坎肩或对襟、无扣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长裤。妇女穿宽大荷叶边连衣裙,多黄、白、紫红色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戴绣花小帽或圆形平顶花帽。妇女戴嵌珠小花帽加披头巾。46、土家族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佩戴金、银、玉质饰物。现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穿传统服饰。47、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子裙短,女子群长。用一幅布围于腰际,无褶皱,如桶状,谓”桶裙“。48、土族土族男子冬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他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黑或紫色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穿绣花布鞋。妇女坎肩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绯红色镶白边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头饰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起,垂在胸前。49、佤族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黑或青色大档宽筒裤,黑、青、白、红色布包头,出门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领紧身无袖短衣,条纹筒裙,披发,戴银、竹、藤制饰物。50、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妇女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套绣花背心,男女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头皮靴。用料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51、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男子夏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春秀穿长过膝盖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三角形的绣花腰带。冬穿毛衣毛裤、羊皮袄。妇女夏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冬穿毛衣、毛裤、呢子大衣,和狐皮、裘皮大衣。一年四季都戴”朵皮“帽子。52、锡伯族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喜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喜欢穿多褶连衣裙,外套短坎肩。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喜欢戴各色头巾。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53、瑶族瑶族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主,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或交领长衫,扎头巾、打绑腿。妇女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圆领短衣,百褶裙;或长衫配裤。服饰挑花构图,头饰特点更为突出。54、裕固族裕固族男女穿高领、大襟有衽的长袍。男子束红、蓝腰带,佩带腰刀、火镰、小佛等;妇女长袍下摆开衩,以绿、蓝色为主,套高领坎肩,系腰带,配手帕。冬戴狐皮风雪帽,夏秋戴圆通平顶白毡帽或礼帽。55、彝族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

上一篇:妙法莲花观世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