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反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2-29 04:44:46编辑:皮带君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fěi,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注意】不同于诽谤的“诽”。3、隅:音yú,角落。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本篇文章选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为孔子的自我评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但事实上,正如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他对既有内容的传述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创始性的义涵。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是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出处:《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扩展资料《论语·述而篇》赏析:《论语·述而篇》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反在文言文的意思

1. 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①方向相背;颠倒的。与“正”相对。《察今》:“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②翻转;翻覆。《诗经·关睢》:“求之不得,展转反侧。” ③通“返”。《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背叛;造反。《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⑤违反;反对。《商君书·更法》:“反古者未必可非。” ⑥类推。《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⑦反省。《淮南子·泛论》:“纣居于宣室而不及反其过。” ⑧反倒;反而。《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文言文反是什么意思 反 动词义: 1、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2、通“翻”。覆;倾倒。 反,覆也。——《说文》 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汉书·张安世传》 3、反覆。 安反侧于万物。——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成反复自念。——《聊斋志异·促织》 4、通“返”。返回;回归。 使子路反见之。——《论语·微子》 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至竟而反。——《战国策·卫策》 三年而反。——《墨子·鲁问》 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燕策》 则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5、未能遵守;违背。 天反时为灾,地物为妖,民反德为乱。——《左传》 6、往返于……之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7、反叛;造反。 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主、盖主谋反。——《汉书·李广苏建传》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8、反省。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礼记·学礼》 9、归还;送还。如反籍:归还天子之位。反璧:归还璧玉,表示不贪取财宝。 10、回报;复命。如反始:报答祖先。反命:复命。 11、类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2、反对。如反迕:不顺从。反拨:犹言反抗;抵抗。 13、报复。如反把:反扑。反报:报复怨仇。反杀:报杀人之仇而杀人。 14、通“贩”。如贱买而贵卖。 形容词义: 1、相反的;对立的。与“正”相对。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吕氏春秋·察今》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汉·贾谊《过秦论》 副词义: 1、反而;相反。 反以我为雠。——《诗·邶风·谷风》 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唐·韩愈《师说》 情罪重者反出在外。——清·方苞《狱中杂记》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唐·杜甫《兵车行》 名词义: 1、姓。 3. “反”在古文中有哪些解释 ①;方向相背;颠倒的。与“正”相对。《察今》:“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②;翻转;翻覆。《诗经·关睢》:“求之不得,展转反侧。” ③;通“返”。《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背叛;造反。《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⑤;违反;反对。《商君书·更法》:“反古者未必可非。” ⑥;类推。《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⑦;反省。《淮南子·泛论》:“纣居于宣室而不及反其过。” ⑧;反倒;反而。《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 朝三暮四文言文全部反翻译.加每句话的意思.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1. 狙公:养猕猴的人. 2. 了解,理解,懂得. 3. 狙(jū):猕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损:减少. 8. 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 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饰.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5. 文言文“中道而反”的反什么意思 反:通“返”,返回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6. 罢在文言文的解释 罢 bà ①;罢免。《芋老人传》:“及为吏,以污贿不饬~。” ②;停止。《论语?子罕》:“欲~不能,既竭吾才。” ③;结束。《琵琶行》:“曲~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廉颇蔺相如列传》:“既~归国。”【又】完;尽.《朝天子?咏喇叭》:“只吹得水尽鹅飞~。” pí ;通“疲”。《过秦论》:“率~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论积贮疏》:“~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查询


文言文反的意思

1. 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①方向相背;颠倒的。与“正”相对。《察今》:“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②翻转;翻覆。《诗经·关睢》:“求之不得,展转反侧。” ③通“返”。《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背叛;造反。《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⑤违反;反对。《商君书·更法》:“反古者未必可非。” ⑥类推。《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⑦反省。《淮南子·泛论》:“纣居于宣室而不及反其过。” ⑧反倒;反而。《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文言文反是什么意思 反动词义: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 本义:手心翻转。2、通“翻”。 覆;倾倒。反,覆也。 ——《说文》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孙丑上》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汉书·张安世传》3、反覆。 安反侧于万物。——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不思其反。 ——《诗·卫风·氓》成反复自念。——《聊斋志异·促织》4、通“返”。 返回;回归。使子路反见之。 ——《论语·微子》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至竟而反。 ——《战国策·卫策》三年而反。——《墨子·鲁问》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逍遥游》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燕策》则盍反其本矣。 ——《孟子·梁惠王上》5、未能遵守;违背。天反时为灾,地物为妖,民反德为乱。 ——《左传》6、往返于……之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7、反叛;造反。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主、盖主谋反。 ——《汉书·李广苏建传》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8、反省。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礼记·学礼》9、归还;送还。如反籍:归还天子之位。 反璧:归还璧玉,表示不贪取财宝。10、回报;复命。 如反始:报答祖先。反命:复命。 11、类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12、反对。如反迕:不顺从。 反拨:犹言反抗;抵抗。13、报复。 如反把:反扑。反报:报复怨仇。 反杀:报杀人之仇而杀人。14、通“贩”。 如贱买而贵卖。形容词义:1、相反的;对立的。 与“正”相对。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吕氏春秋·察今》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汉·贾谊《过秦论》副词义:1、反而;相反。反以我为雠。 ——《诗·邶风·谷风》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唐·韩愈《师说》情罪重者反出在外。——清·方苞《狱中杂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唐·杜甫《兵车行》名词义:1、姓。 3. 文言文反是什么意思 反 动词义: 1、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2、通“翻”。覆;倾倒。 反,覆也。——《说文》 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汉书·张安世传》 3、反覆。 安反侧于万物。——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成反复自念。——《聊斋志异·促织》 4、通“返”。返回;回归。 使子路反见之。——《论语·微子》 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至竟而反。——《战国策·卫策》 三年而反。——《墨子·鲁问》 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燕策》 则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5、未能遵守;违背。 天反时为灾,地物为妖,民反德为乱。——《左传》 6、往返于……之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7、反叛;造反。 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主、盖主谋反。——《汉书·李广苏建传》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8、反省。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礼记·学礼》 9、归还;送还。如反籍:归还天子之位。反璧:归还璧玉,表示不贪取财宝。 10、回报;复命。如反始:报答祖先。反命:复命。 11、类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2、反对。如反迕:不顺从。反拨:犹言反抗;抵抗。 13、报复。如反把:反扑。反报:报复怨仇。反杀:报杀人之仇而杀人。 14、通“贩”。如贱买而贵卖。 形容词义: 1、相反的;对立的。与“正”相对。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吕氏春秋·察今》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汉·贾谊《过秦论》 副词义: 1、反而;相反。 反以我为雠。——《诗·邶风·谷风》 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唐·韩愈《师说》 情罪重者反出在外。——清·方苞《狱中杂记》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唐·杜甫《兵车行》 名词义: 1、姓。 4. 朝三暮四文言文全部反翻译.加每句话的意思.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1. 狙公:养猕猴的人. 2. 了解,理解,懂得. 3. 狙(jū):猕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损:减少. 8. 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 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饰.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5. 文言文“中道而反”的反什么意思 反:通“返”,返回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读音是什么?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读音:jǔ yī yú bù yǐ sān yú fǎn zé bù fù yě,举ju三声。一yi一声,整体认读音节。隅yu二声。不bu四声。以yi三声,整体认读音节。三san一声,声母平舌音,韵母前鼻音。隅yu二声,整体认读音节。反fan三声,韵母前鼻音。则ze二声,声母平舌音。不bu四声。复fu四声。也ye三声,整体认读音节。拼读方法声韵两拼法——把韵母当作一个整体,拿来跟声母相拼。如:h-ào→(浩)。声母两拼法——先找准声母发音部位,摆好发音的架势,然后一口气念出韵母,拼成音节。如:拼读bā(巴),先闭上双唇,憋住一口气,摆好发b音的姿势,然后一口念出a,成为音节。三拼连读法——是把带介音的音节分析成声、介、韵三个部件,拼音时连读成一个音节。如:q-i-áng→qiáng(强)声介合母和韵母连接法--是把声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拼音部件,再同随后的韵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上一篇:蔡伦改进造纸术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