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刘庆昌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2-07 01:18:12编辑:皮带君
人物经历学习经历

1984年毕业于山东莱阳农学院,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1986年-1993年日本国立鹿儿岛大学留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并从事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研究

1993年回国并被聘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1996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经历

1993年4月-1996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1996年12月-现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7月-2003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 主任

2004年1月-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副院长[1]

个人简介

刘庆昌[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

山东省单县人,生于1963年8月14日。国家级教学名师

刘庆昌1984年毕业于山东莱阳农学院,同年考取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到日本国立鹿儿岛大学深造,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成为该校第一位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的博士后。

1993年回北京农业大学任教,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及其青年工作委员会、甘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作物分会副秘书长,国际园艺学会会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生物技术育种岗位科学家, ? 《作物学报》、《分子植物育种》、《作物杂志》编委等。

刘庆昌主讲“普通遗传学”、“植物细胞组织培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生专业英语”、“作物遗传育种专题”、“作物科学研究进展”等课程,十分注重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效果颇佳。学生评价为:“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特别投入,没有废话”。

成就及荣誉

1998年以来,他连续6次获学校“课堂教学效果优秀奖”;指导了30余名硕士、博士生,多人次获学校优秀毕业生、杜邦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主持、参加6项国家、部及学校教改项目;主编、编写了21世纪课程教材《植物细胞组织培养》、《遗传学(第三版)》,编写了《作物育种学各论》的甘薯育种部分;完成了农林主要课程国家试题库遗传学;制作了《普通遗传学课件》。

1997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2001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获教育部教学科研奖励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奖;2003年获首届北京市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同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2004年主持的《普通遗传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主持相关项目科技攻关项目

刘庆昌一直从事甘薯细胞工程和分子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及教育部各类基金、国际合作项目21项。

通过这些项目:

(1)建立了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的细胞组织培养有效植株再生体系和原生质体培养植株再生体系;

(2)建立了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的体细胞杂交技术体系,首次获得甘薯组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

(3)首次建立了甘薯细胞水平辐射技术体系并获得数个甘薯优异突变体;

(4)首次将甘薯胚性悬浮细胞应用于甘薯基因工程研究,大大提高了甘薯遗传转化效率;

(5)初步建立了甘薯茎线虫病抗性等性状的分子标记;

(6)探明了低倍体种间杂种与甘薯杂交低结实的原因,选育出高产、高淀粉含量、高抗病的甘薯新材料。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2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育成国家鉴定甘薯新品种‘农大6-2’。主编《Proceedings of the 1st ChineseJapanese Symposium on Sweetpotato and Potato》等著作5部。,合著《甘薯育种学》。

199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六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99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主持课题项目

先后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近30项,现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生物技术育种岗位科学家。

1、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生物技术育种岗位科学家

2、国家“863”课题

发表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育成国家鉴定甘薯新品种‘农大6-2’。主编《甘薯育种学》等著作5部。

He XQ,

Liu QC

, Ishiki K, Zhai H, Wang YP(2006): Genetic variation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Chinese sweetpotato landraces revealed by RAPD and AFLP markers.

Breeding Science

, 56:201-207

Guo JM,

Liu QC

, Zhai H and Wang YP (2006): Regeneration of plants from Ipomoea cairica L. protoplasts and production of somatic hybrids between I. cairica L. and sweetpotato, I.batatas (L.) Lam.

Plant Cell, Tissue & Organ Culture

, 87:321-327

Wang YP, Wang F, Zhai H and

Liu QC

(2007): Production of an useful mutant by chronic irradiation in sweetpotato.

Scientia Horticulturae

, 111:173-178

Yu B, Zhai H, Wang YP, Zang N, He SZ,

Liu QC

(2007): Efficient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using embryogenic suspension cultures in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Plant Cell, Tissue & Organ Culture

,90(3): 265-273

He XQ,

Liu QC

, Ishiki K, Zhai H and Wang YP (2007): ISSR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andraces in China.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Newsletter

, 150:35-41

He SZ, Han YF, Wang YP, Zhai H,

Liu QC

(2009): In vitro 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plants tolerant to NaCl.

Plant Cell, Tissue & Organ Culture

, 96: 69-74

Zong XX, Redden RJ, Liu QC, Wang SM, Guan JP, Liu J, Xu YH, Liu XJ, Gu J, Yan L, Ades P, Ford R (2009): Analysis of a diverse global Pisum sp. collection and comparison to a Chinese local P. sativum collection with microsatellite markers. Theor Appl Genet, 118:193-204

Zong XX, Liu XJ, ·Guan JP, Wang SM, Liu QC, Paull JG, Redden R (2009): Molecular variation among Chinese and global winter faba bean Germplasm. Theor Appl Genet, 118:971–978

Yang YF, Guan SK, Zhai H, He SZ, Liu QC (2009):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storage root-bearing sweetpotato somatic hybrid between Ipomoea batatas (L.) Lam. and I. triloba L. Plant Cell, Tissue & Organ Culture, 99:83-89

Zang N, Zhai H, Gao S, Chen W, He SZ, Liu QC (2009):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using the bar gene for herbicide resistance in sweetpotato.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22:649-653

上一篇:黄寨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