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古地道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1-30 02:24:10编辑:皮带君
迁出原因

西山大路南道的两条主要线路庞潭古道和麻潭古道在潭柘寺附近的平原村汇为一路,然后偏西北方向经阳坡园、赵家台(旧村),至十字道与西山大路中道汇合后,继续向西北迤逦而去,直通王平口。潭柘寺以上,直到王平口的这段古道也被称为“潭王古道”。因煤矿采空、防止山体滑坡等原因,潭王古道沿线村庄多已迁出,成为废村,赵家台即是其中之一。在择址建设新村、完成整体搬迁的同时,赵家台旧村仍然保留了相对完整的格局,民房、宅院保存完好,穿村而过的古道脉络清晰可见,而地表以下联通每家每户的古地道网则曾经构成了这座古村中坚固的防御体系,为之赢得了“铁台坨”的美誉。

多版本村志

刚过去草甸水村,赵家台旧村立即显现在公路北侧山腰半高处的一片平台上。村子所处的平台东、北、西三面环山,南侧这条公路从半山坡顺势蜿蜒而下,直至谷底。据村里的老人说,最早在此定居的是赵姓人家,村子也因而得名。

另一个传说则将村子的历史推演得更为悠久。据说在很久以前,这里较早定居的是两户人家,一户姓陈,名建业,种着几十亩菜地,靠贩菜为生;另一户姓蒋,名有山,靠在周边山坡上栽种林木,贩卖木材为计。因而谈起赵家台的起源,至今仍有“陈家园子蒋家坡”的说法。

到北宋时期,这个僻处深山的村落中忽然闯进穿着华丽的一群陌生人,火烧了陈、蒋两家的房子,把他们赶出去,然后挖地道、建豪宅,将此地据为己有。传说认为,这群陌生人其实是赵宋王朝的皇室,因而村子也逐渐得名“赵家台”。

赵家台

然而,说起村里的古地道,现年75岁的村民陈天柱则认为应该建成于晋代甚至更早以前。那时正是五胡十六国纷起争霸的时期,今天的京西山区正处于这些政权相互角力争夺的区域,赵家台村所在的山腰台地则因其易守难攻的地势而获得青睐。据说,出于防御的考虑,这片地方最早建起了连为一体的地道网,然后在地道的关键出入口,建设了三座敌楼,村民传说分别将之称为“南宅楼”、“北宅楼”和“东高楼”。

然而,以上这些说法,无论从文献资料,还是村内遗存中都已找不出清晰有力的证据,而村内其他的遗迹,比如旧宅、碑刻,大多只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关于古地道的由来,及它们清代以前在军事上所曾经发挥的作用,实际上早已漫没难寻。

老村战事

不过,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铁打的赵家台,纸糊的北京城”的故事便迅速在京西一带流传开来。现年84岁的村民孙天照回忆,还在抗战爆发以前,“赵家台就来过土匪,最后关于交多少钱粮双方没能说拢。村里不想惹麻烦,所以土匪的代表临走的时候,村里管事的人给他们塞了10块现大洋。但是,土匪嫌少,当场就给扔了。村里主事的人也很生气,最后决定不再接待土匪,同时组织村民迎战土匪。”

首先是发动村民买枪。“确定了一个标准,凡是有‘两天地’(牛一天耕地的数量称为‘一天地’)以上的人家都要买枪。地少或者没地的穷苦人家不用买,但也要就地取材,造土枪土炮。不少土炮都是用砍下的大酸枣木制成的,把中间掏空,装上火药和石灰就行了”。

与此同时,村里还发动村民到山上割酸枣枝,在村子四角垒成四个巨大的垛子,垛子之间则以酸枣枝编成的栅栏相连,将村庄紧紧包围住。

村内的院子、房屋和围墙也都进行了改造。“冲着街口的院墙都留了射击孔。墙内搭设上木板,上边垒满了装满石灰的砂盬子,类似于古代滚木垒石的作用。这些木板也把各家各户都连接了起来,院通院,房通房。”另外,经过疏通,古代的地道也把每家每户都联在了一起。很快,村子便形成了空中、地上和地下三层防御体系,并且成立了几十个人的自卫武装。“所以,土匪多次攻打,一直没有攻下过赵家台。”

伏击日寇

“实际上,在北京地区,如果说29军在卢沟桥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赵家台就可以说打响了抗日的第二枪。”孙天照说。

“七七事变”过后国民党中央军很快从房山撤向斋堂地区。1937年8月8日,追击中央军的小股日军经过峰口庵一带,赵家台自卫武装得知消息后,便越过村子东北山岭上的古道在峰口庵对他们进行了伏击。“后来这支日军部队好像是改道沿着永定河上去的。”

久攻赵家台不下的土匪很快与日军勾结,“日军、土匪共1000多人对村子进行了连番轰炸。整整一天,进攻都毫无结果,敌人只好撤走了事。”一年以后,多番骚扰过后,日寇终于进入赵家台,但在此之前,村民大多已通过地道躲进山里。日本人懊恼不过,一把火烧毁了200多间民房。村民们则在山间野地中东躲西藏,搭窝棚居住,直到抗战胜利。

如今的赵家台旧村,说是“废村”,其实也不尽然。村民搬离后,旧村周围原有的耕地并没有遗弃,其中相当一部分收归集体经营,建成了数百亩的果园。在打理果树或采摘果实的季节,村里开通了班车不定时地往返于新旧村之间。

平时,在旧村村口和村内的街巷之间,不时可以看到开采叶腊石的矿工们和老村部院中留守的村民的身影,可以听到村中少数已卖给城里人的院落中传出的狗吠。

古地道简介

门头沟区潭柘寺镇赵家台村

村长

刘斌

与潭王古道沿线其他迁出后荒废的村子不同,赵家台旧村仍然完整保存着旧有的民居、街巷,特别是联通全村地下的古地道,整体脉络仍然清晰可辨。

发展旧村旅游今后肯定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不过,对于如何开发,我觉得应该坚持两个原则:第一、不能破坏原貌。推倒旧村,建设一些新的所谓‘景点’,这没有意义,也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第二、必须保证安全。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要进行一定的加固修复。所以,我们等待的有资金,更主要的还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此之前,建议游客不要盲目前往,特别不要轻易钻古地道。现已经旧村中安排了专人留守,以对去旧村的游客进行必要的疏导。

赵家台

门头沟区潭柘寺镇赵家台村村民孙天照

男,84岁

赵家台保存着七八个古代的石碾子,关于这些石碾有很多传说,最神奇的一个要数“牛王救主”的故事。

过去村里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毛色纯黑的牛,能听懂主人说话。有一天中午,主人下地回家的路上,突然一头豹子冲了过来。黑牛转身就和豹子搏斗起来,主人趁机跑回家中。直到日落西山的时候,黑牛终于回到了牛棚中,浑身都是汗。

第二天一早,黑牛又跑了出去,又是直到日落西山的时候才满身是汗地回到家里。这以后好几天都是这样,主人不放心,牛再次跑出去的时候,就悄悄地跟在后面,发现黑牛又和那只豹子打了起来。但打来打去,谁也胜不了。

主人想,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于是,这次等黑牛回家以后,主人就在牛角上绑了两把尖刀。果然,第二天,黑牛很快就挑死了豹子。主人把豹子拖回来,剥了皮,把肉弄回家,豹皮凉在了屋后的一个石碾子上。

但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早晨去拿豹皮,发现那只黑牛把豹皮误认成豹子,已经撞死在了石碾上。

门头沟区潭柘寺镇赵家台村村民陈天柱

男,75岁

村子地处山区,土地少,所以过去除去种地以外,有些人家也靠养活牲口跑运输维持生计。村子旁边的山上也有煤,以前都是几户人家合伙开办小煤窑,虽然储量不大,但大多数人是不用到圈门那儿去走窑的。

村里也烧过石灰,但都是自己用,没往外卖过。民国以后,出现了拉石笔(文具)的营生,把石头开采出来,用锯拉成小条,每人每天可以拉八板笔(每板100根),卖给城里的学堂,解放后是文化用品公司。直到解放初,拉石笔成了村里最主要的副业。

赵家台还是北京最主要的叶腊石产地。叶腊石是一种稀有矿石,是人造金刚石的主要原料,在京西山区中并不多见。大规模开矿大概是从(上世纪)50年代合作化以后开始的,开了三座矿山。最早是用人往下背,后来用手推车,再以后才铺上铁轨。听说北京的煤矿和石矿都要关掉,但赵家台的叶腊石珍贵稀有,所以仍然是北京确定保留的两处矿场之一。

上一篇:防水台高跟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