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禅宗故事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1-27 17:48:04编辑:皮带君
慈悲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时日一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

「你们两位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她看到三师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三师弟说:

「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

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师弟再拒绝道:

「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结婚,三师弟再度婉拒道:

「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小女都长大了,三师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这位新寡妇人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这位师弟自愿帮助她。这位三师弟,他虽然不入山打坐,反而为一家孤儿寡母服务,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这位师弟才是真正懂得禅机的。所谓禅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

无言之声

一天,有一位修行者专程来到山中拜访禅师,请教有关禅的事情。禅师却避

而不答,反问他:“你到这里之前,经过一个山谷吧?”

“是的,我曾经过一个山谷。”

“你可听到山谷的声音?”

“听到了!”

“那么,从听到山谷声音的地方进去,就是通往禅门之路了。”

在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之前,天地间早已运行着真理。文字只能做有形的表

达,而无法使人深入地了解,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了解其真正的涵义。只有了解了

原来的意思,再去接触语言文字,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这就是禅门不立文字的真

谛。

如何亲身体验禅呢?那就是参悟。参就是参与,即进入角色。悟者觉也。左

从心;右五、口也。哪五口,眼、耳、鼻、舌、身也。通过五口,与外界的交流

与融合,再透过这个意门,从而达到心灵地觉醒。

于无声处听惊雷。你领略到这无言的声音了吗?

平常心是道

龙牙山居遁禅师参禅很久,但自觉收效不大。为了求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他决定去终南山翠微禅师处参禅。在终南山,他诚恳求教,但一月多来,始终未

蒙翠微禅师召见开示。居遁忍无可忍,一天,他竟自走进法堂向翠微禅师问道:

“学僧来到禅师的座下参学已经好几个月,为何禅师不开示一法?”

翠微禅师听了以后,反问道:“嫌什么?”

这一反问,使得居遁不得要领,只好告别,又往德山向宣鉴禅师学法。居遁

在德山的遭遇并不比在终南山好,一连住了几个月,亦不得要领。有一天他鼓起

勇气又向宣鉴禅师说:“学人早就耳闻德山的禅师,但是我来这里已好多时日,

却得不到禅师的一句佛法。”德山禅师听了以后,也回答道:“嫌什么?”

居遁很吃惊,这二位禅师的所答竟不谋而合,可他依然不得要领,不得已,

就转往洞山良价禅师处参学。一日,居遁找到机会,向洞山良价禅师问道:“佛

法紧要处,乞师一言。”洞山良价禅师告诉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时候再向你说。”

意思是说:我们的无明烦恼像水流着,我们要想觉悟,要逆生死之流,不能随世

俗之见,顺水而流。龙牙居遁禅师听了这一句话,终于大彻大悟了。

放下

世人用疑心参禅,用体会参禅,用问道参禅,终不及用平常心参禅。我们在

世间的生活,全在颠倒矛盾妄想之中,如能明白洞水逆流,那就是平常心显现。

千疑万问,终不及一颗平常心。所谓禅就是平常心。

有位修行者问赵州和尚:“一物不将来时如何?”意思为抛弃一切,两手空

空,要怎么办吧?赵州和尚回答说:“放下著。”修行者又问:“你要我抛弃一

切?我两手已空空了,还要抛弃什么东西呢?”赵州和尚回答说:“那么,把一

切挑起来吧!”这句话就把放下的心说得更透彻了。“挑”是反语,有讽刺的意

思。没有东西可挑,就是“把一切的念头抛弃掉”的意思。

禅者把这些事,借着平易近人的话来劝人“不能背负东西。”由此,我想到

新都宝光寺有一幅对联:

挑起一担通身白汗阿谁识

放下两头浑身清凉祗自知

各种头衔,各种名声,就是人们肩上所背负的重物。有时候,人们以为已经放下

了,以标榜其“一物不将来”,但仍藏不住那若隐若现的狐狸尾巴。禅者把这些

讥讽为“卑下慢”。因为挂的是卑下的名,行的是“傲慢”的实。所以赵州和尚

讽刺到:“挑起来吧!”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们的身和名,就是我们的行李,就需要我们这颗心来

挑起,一直背负到人生的终点。要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没有人能够替代得

了的。

柳绿花红

有位禅师,学禅归来告诉别人说:“我已真正领悟到眼横鼻直的真理。所以

我空着手回来了。”众人听后,莫不捧腹大笑。可是笑声过后,他们又都觉得自

己的笑声,竟是那样的空洞。

这正验证了老子“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名言。

“眼横鼻直”这一事实,不经过一番深入修炼的人,是无法领悟其中的真谛

的。有些禅师,甚至还要经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才能达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与那山、那水有着本质的不同。

苏轼的“柳绿花红真面目。”你看到的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有人请教大龙禅师:“有形的东西一定会消失,世上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吗?”

大龙禅师回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多么美妙的一幅山水画啊!

“山花开似锦”-山上开的花呀,美得象锦缎似的,转眼即会凋谢,但仍不

停地奔放绽开。“涧水湛如蓝”-溪流深处的水呀,影衬着蓝天的景色,溪面却

静止不变。

这一对句,隐寓着世界本身就是美的,稍不经意,就将流逝消失。生命的意

义在于生的过程。

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有一个时间之箭,任何东西都受它的强烈影响。花开

的本身,注定要凋落,山花却不因要凋谢,而不蓬勃开放;清清的涧水不因其流

动,而不影衬蓝天。时间之箭是单向的,我们这些有生命之物,都要把握住现在,

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磨砖作镜

道一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我磨砖作镜子啊。”

道一:“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

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沉默,没有回答。

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饮醍醐,通身舒畅。

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即撰诗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成后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即叫书童带回。

苏东坡以为祥师一定是对自己的禅境大表赞赏,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

这下东坡居士真是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

船至金山寺,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一见佛印立即怒气冲冲的说:“佛印,我们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认同我的修行,我的诗,也不能骂人啊!”

禅师大笑说:“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恍然而悟,惭愧不已。

哪个不是

仰山慧寂禅师:沩山同师牧牛次,沩山云:“此中还有菩萨也无?”师云:“有”,沩山云:“汝见哪个是,试指出看?”师云:“和尚疑哪个不是,试指出看?”沩山便休。

任他戴角与披毛,佛性何曾欠一毫。

识取众生平等相,悠然那不解天弢。

音韬。天弢,天之所缚也。

哪一只牛不是菩萨。凡夫观之,都是畜生。佛眼观之,无不是佛。

若见一切众生,全体之佛,是名佛眼。

沩山灵祐禅师同仰山慧寂禅师一道放牛时。沩山问:“这些牛里面还有菩萨没有?”仰山答:“有!”沩山问:“哪头牛是菩萨?指出来看。”仰山答:“和尚怀疑哪头牛不是菩萨?指出来看。”沩山便作罢。

上一篇:对我很好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