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姜庄村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1-19 13:55:07编辑:皮带君
历史沿革

姜庄镇

1958年建姜庄公社,1984年设镇。1997年,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李仙庄、崔家等47个行政村。

2007年8月,撤销仁和镇,并入姜庄镇,面积139平方千米,人口7.3万人,辖7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不变。

截至2017年人口数达93086人。

地理环境

姜庄镇优越的环境

实现小城镇功能的上档升级。2007年,投资3300多万元,对“一区两园”(镇区、仁和工业园、)进行了改造,硬化镇区主要道路6条4万多平方米,并对徐辛路进行了综合改造;2007年上半年,完成春季植树造林100多万株,新增绿化面积30.5万平方米;成立镇区环境卫生清理队,加强对镇区的日常管理与维护,镇区原有的脏乱差面貌有了较大改观,省级中心镇的形象进一步提升。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狠抓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突出重点、集中行动等措施,以清理三大堆、拆除违法建筑为突破口,以发展农村经济、惠及千家万户为重点,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力度,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姜庄镇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有52个村对村内主街主路进行了硬化改造;有线电视入村率达100%,入户率达70%以上;自来水入村率达100%,入户率达95%;新农合参合率达98%以上,新立屯村因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被评为山东省绿化示范村、卫生村,潍坊市文明村镇、规范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行政区划

原仁和镇位于高密市北部,距市区8千米。北胶新河、小辛河、小康河、柳沟河流经镇境,308国道横穿境内。1958年建仁和乡,1962年改仁和公社,1984年设立仁和乡、咸家乡,1995年仁和撤乡设镇。1997年,仁和镇面积55.2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莳二村、梁家村等32个行政村;咸家乡面积39.7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辖大侯家、杜家屋子等23个行政村。2001年3,撤销咸家乡,并入仁和镇,辖55个村委会,人口3.4万人,面积94.8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原仁和镇政府驻地。

所辖村代码

姜庄镇

370785104(47村)200姜庄一村201姜庄二村202姜庄三村203姜庄四村204姜庄五村205綦家庄村206甄家屯村207东李家庄村208方家庄村209周家村210赵家圈村211吴家屯村212棉花屯村213东范家庄村214北高家庄村215南高家庄村216东老屯村217后老屯村218苘湾崖村219艾山屯村220王干坝东村221王干坝西村222卞家屯村223邓家屯村224刘家口子村225付家口子村226岳家屯村227前屯村228后屯村229北董家庄村230潘家村231崔家村232伊家长村233张家长村234李家长村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34981男17717女17264家庭户户数10592家庭户总人口(总)34850家庭户男17651

姜庄镇

经济历史

姜庄镇

1994年,全镇农工副总收入达8.7亿元,比1993年增长215%,为1991年的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988元,比1993年增长31%,为1991年的1.8倍。近4年内,获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的“第三产业先进乡镇”、“燎原计划示范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尊师重教先进乡镇”、“成人教育先进乡镇”、“先进体育乡镇”、“先进文明乡镇”、“先进文化乡镇”、“卫生工作先进乡镇”等称号。近4年来,着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村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三篇文章。一、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土地合理流动、转让新机制,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更多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已建成2万亩枣粮间作基地、1万亩银杏粮食间作基地、1万亩果园生产基地和1万亩蔬菜生产基地。1994年,粮食亩产达1002公斤,农业收入6100万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5%、17.8%,为1991年的1.3倍、1.6倍。二、工业企业得到快速发展。1994年,工业企业发展到400多家,其中镇办企业9家、村办企业23家、个体企业380多家;个体工商业户1600户。主要产品有小五金、纺织配件、机械铸造、民间工艺品。充分利用“小五金之乡”的优势。至1994年底,小五金加工企业增加到300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1994年共生产各种型号、规格的合页、插销、把手等8亿多副,畅销全国27个省(市、区)。年总收入达4亿多元,占全镇农工副总收入的46%。三、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1992年秋,镇修订完善近期与远期小城镇规划。至1994年底,建起沿平日公路两侧,长4公里、占地1500亩的沿路经济带。主要设有“三区一市场”:五金工业区、第三产业区、居民区和集贸市场。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经济带内水、电、讯、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在镇区建成高标准的邮电楼、供电站、科技服务中心和教学楼。1994年春,在集贸市场东侧规划出180亩地,作为新居民区。至年底,建成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12幢高标准住宅楼。现有200多户农民到镇区安家落户,150多户在镇区盖起新房。进镇农民或务工,或经商。镇区内现有各业门店600家、摊位900个,总人口为6000人。

姜庄镇199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7%;农村经济总收入116399万元,比上年增长13%;人均存款1600元,比上年增加171元;棉花总产254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7%;粮食总产390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6%;大牲畜存栏1.318万头,比上年增长0.38%;猪存栏1.18万头,比上年增长2.6%;肉类生产261.5万公斤,比上年减少46.6%;果品、蔬菜总产263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70.1%;乡镇企业总产值4267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667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8%、15.7%。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2.3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农村用电量达到120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1996年底,全镇总人口为34116人,比上年减少113人,其中农业人口32946人,非农业人口1170人,人口出生率为12.41‰,自然增长率为5.56‰。十一年来,先后被省命名为:畜牧生产先进乡镇、义务教育先进乡镇、模范敬老院、山东省婚姻登记处建设达标单位。被潍坊市命名为:第三产业先进乡镇、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燎原计划示范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文化先进乡镇、体育先进乡镇、粮食生产先进乡镇、科普先进乡镇、尊师重教先进乡镇、成人教育先进乡镇、新型小城镇、植棉先进乡镇、拥军优属先进单位、老干部先进集体。

姜庄镇1993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实施产业化战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提出了“稳住粮,狠抓棉,放手大搞经济田,林果畜牧大发展”的农业发展方针,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突出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1)抓粮食生产不放松。自1994年以来,全镇实现吨粮田。1996年粮食总产390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6%,比1986年增长62.9%。(2)棉?花生产,?长抓不懈。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在管理上推行统防统治,棉花生产连年丰收。1996年棉花交售总量居高密市第二位。(3)林果生产和道路建设。自1995年以来,镇上2名科级干部抓果树生产工作。聘请技术人员常年指导,组织果农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培训班36期,受训人员4500多人次,使果品生产上了一个新水平。1996年果园面积达到3650亩,果品产量110万公斤,比上年增产9.1万公斤。植树造林,着重抓保质保活。1996年,植树20万株,成活率90%以上,林木覆盖率18%,达到了国家平原绿化标准。高效经济林发展较快。全镇建起了以崔家管区为主的银杏育苗基地600亩,1996年苗叶纯收入40万元;枣粮间作面积达到3.8万亩,银杏粮间作3000亩。镇村道路建设。镇政府每年拨款45万元,用于道路维护。拥有142名专职护路员,100公里镇村道路晴雨畅通。养殖业。通过加强领导,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服务等措施,发展势头强劲。1996年,全镇肉鸡存栏55万只,出栏18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1.6%;黄牛存栏1.25万头,出栏5200头,分别比上年增长2.9%和3.5%。建起了镇西水库、北胶莱河畔荷花湾立体综合开发养殖基地和崔家村淡水养殖基地。1996年,崔家村4亩鱼塘,纯收入1.5万元;西王家城子村养殖狐狸大户王兆活,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

全镇投资48万元,迁建了兽医站,盖起了综合服务站办公服务大楼;投资2万多元建起3个黄牛改良冻配点;投资6万元为综合服务站购进种子精选机、包衣机。在上级科技、种子部门帮助支持下,实施种子工程。建起了前屯小麦研究所和以李仙、崔家、前屯为主的小麦、玉米、棉花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农作物全部统一供种。全镇小麦良种供应率达到98%,棉花、玉米良种供应率达到100%。还推广了配方施肥、种子包衣、地膜覆盖等12项新技术。(5)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加强,农业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自1986年以来,全镇共新打、修复机井2606眼,平均不到30亩地一眼机井,水浇面积达标率100%;建桥涵50座,开挖排水沟渠6万米。1995年投资160万元的“一工两效”工程,开挖出一个蓄水50万立方米的镇西人工水库。1996年,投工29.9万个,对“308”国道两侧6370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6)完善了土地承包制,规范了土地经营行为。从1993年开始,实行了土地合理流动、转让新机制,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涌现出一批种田大户,更多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1996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姜庄镇关于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的意见》,建立健全了任务田、商品田土地承包、依法转让的土地流转、土地承包费收缴管理和低偿优质系列化服务四项制度,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山东省农委的《农村经济研究》介绍了这一做法。

全镇从实际出发,本着“改革镇办企业、稳定村办企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原则,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冷藏厂、经贸公司、纸箱厂、纺织配件厂、第三棉纺织厂等镇办企业实行了租赁、承包、拍卖、破产、兼并改革,盘活了存量资产,甩掉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中狠抓个体发育,促进群体膨胀。通过扶持一批有能力、有势力的个体私营大户,基本搭起了“群山有峰”的区域经济格局。高密市建筑五金集团总公司和高密市民间工艺品开发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壮大,成为全镇两大经济支柱产业的龙头。为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镇党委、政府自1995年以来,每年召开一次个体私营经济万人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十佳专业村和个体私营经济百强业户及对国家贡献大的业户。镇党委、政府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市政府给予发展五金业的13条优惠政策,调动了个体私营业户的积极性,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1996年全镇个体工商户1106家,从业人员600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6.3%和15%。行业领域不断拓宽,由过去的小五金、民间工艺品、商饮服务等几个行业,扩大到制鞋、纺织、橡胶、运输、机械维修、木材加工10多个行业。

外向型经济有了新发展。现有合资、独资企业各1处。1990年,全镇投资102万美元,与台湾庆辉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高密市华庆化纤制品有限公司。1996年实现产值1530万元,利税180万元。1996年韩国独资企业--高密家宝食品有限公司建成投产。该公司总投资120万元,主要生产以辣椒酱为主的系列产品,带动了6000亩辣椒生产。当年出口辣椒酱120吨,出口交货值20万美元。1996年,全镇村办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2000多家。产品主要有小五金、印染助剂、机械配件、民间工艺品、棉纺织品、鞋类制品和白帆布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全镇成立了党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派出所、法庭、司法所、民政、建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综合治理委员会,设立了办公室。各单位、村民委员会都配备了专(兼)职综治办主任和工作人员,并层层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列入干部岗位责任制千分制考核内容,与干部工资挂钩,奖惩兑现。自1995年以来,加大投入。先后投资30多万元,为政法部门建办公楼900平方米。同时配备了警车、摩托车、微机等,改善了办公办案条件;狠抓了“三防”网络建设。到1996年底,共有干部、联防队员250名,设立了3个警区,成立了村级联防队50个;积极开展严打斗争,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68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子52名,查获各类枪支462支。同时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共举办法制学习班6期,培训各级领导和各类专业人员2000人次,组织法制宣传活动8次,发放宣传材料1.5万份。

姜庄镇是省级中心镇。2003年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实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姜庄镇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姜庄镇地方财政收入1013万元,比上年增长12%;姜庄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6.1亿元,利税1.58亿元,分别增长24%和22%。姜庄镇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1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7元。姜庄镇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是著称于世的高密“三绝”发源地,扑灰年画、剪纸和聂家庄泥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生产业户800多家,素有“民间艺术家之乡”的美誉。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五金、纺织、橡胶、化工、铸造等多业并举。民营业户3200多家,其中五金业为主导产业,拥有厂家300多家,日产建筑用瓦棱钉、合页、拉手、插销、风钩及其他五金配件200余吨、300多个品种,部分产品销往东南亚、非洲等国际市场,被誉为“中国五金第一镇”。纺织业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业户80多家,织机4000多台,纺纱能力达到14万纱锭。铸造业总量达50多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兴产业。金达双鹏集团、华庆经编、三联纺织、三合纺织、光明纺织、宏昌纺织等企业是全镇的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金达双鹏集团生产硬脂酸、塑钢等产品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

经济建设

姜庄镇

姜庄镇依托区位、产业、资源优势,坚持以“三外投入”(外资、外商、外贸)为重点,以“三业招商”(企业、产业、专业)为载体,以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取得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2007年上半年,姜庄镇共有88家企业进行了增资扩产,实际到位资金6.9亿元,新建厂房车间达16万多平方米。

姜庄镇牢固树立“亲商爱商”思想,广聚经济能人。通过开展座谈、走访等活动,加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让企业家树立“姜庄镇就是自己家”的意识。投资姜庄镇的浙江湖州益华制衣有限公司就是被这方热土和该镇的真诚所打动,把1.28亿元的纺织项目落户到该镇。

姜庄镇共有规模以上企业75家、个体工商户1700多家,现有的669家工业企业中,纺织企业336家、小五金企业179家、机械制造企业20家、化工企业18家、橡胶企业14家,有17家企业拥有自主进出口权。姜庄镇形成以纺织、机械、化工、橡胶、型材五大产业齐头并进,木器、食品、服装、五金等四小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了以华庆、为主的纺织,以绿洲、建滔、永辉为主的化工,以亚盛、益兴为主的机械制造,以龙兴工贸、振泰轮胎、金马胶管为主的橡胶,以金达双鹏为主的型材五大主导产业。

特色经济

姜庄镇是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山东省棉纺织名镇和中国小五金之乡。

姜庄镇棉纺织品

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按照“做大规模、做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在工作精力、政策扶持、配套服务上全力倾斜,形成了以华庆、利华、华振为主的纺织,以绿洲、建滔、永辉为主的化工,以北汽福田、亚盛、益兴为主的机械制造,以龙兴工贸、振泰轮胎、金马胶管为主的橡胶、以金达双鹏为主的型材五大主导产业。民间艺术独具一格。

真心实意,保骨干企业、培育支柱产业。姜庄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水电、占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借助去年被评为山东省棉纺织名镇这一契机,全力保骨干企业,培育支柱产业,打造纺织品牌。按照“做大规模、做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先后培育起了以利华、华振为主的纺织,以绿洲、建滔为主的化工,以北汽福田、亚盛为主的机械制造,以振泰轮胎、金马胶管为主的橡胶四大主导产业。工业的迅速崛起,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姜庄镇102个行政村,村村都有自己的企业和致富项目。

文化民间艺术特色

民间艺术又是该镇的一大特色,姜庄镇是“高密三绝”——扑灰年画、泥塑、剪纸的最早发源地,扑灰年画于2005年10月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姜庄镇现有艺术专业村13个,专业户870多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民间艺术开始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道路。该镇先后被授于山东省中心镇、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山东省纺织名镇、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潍坊市先进卫生镇、潍坊市关心国防建设“十佳”单位、高密市经济工作先进镇、招商引资先进镇、农村工作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民间艺术

姜庄镇民间艺术

姜庄镇是高密市的民间工艺品加工基地,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享誉华夏的“高密三绝”—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发源于这里,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对地方传统产业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力度,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了生机。目前,姜庄镇工艺品加工业户已达800余家,12个专业村,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打入了国际市场,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

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民间艺术中心”规划建设方案完成初步论证,这个总投资6000多万元项目的规划设计,标志着该镇打造“文化一条街”工程正式启动,搭建文化平台、培育文化产业迈出坚实的步伐。

姜庄镇是有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扑灰年画、泥塑均发源于此。历经几百年的文化积淀,姜庄镇艺术专业村和专业户分别发展到13个和450多家,产品有扑灰年画、泥塑、剪纸以及羽毛画、贝雕画等,花色品种上百个,深受人们喜爱,并走出国门远销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产值达3000多万元。由于缺少一个统一对外的发展平台,这些艺术专业户分散于姜庄镇的各个村落,他们自立门户、分散经营、无序竞争,同时由于信息闭塞、缺乏创新,艺术品的时代内涵不强,出现产品研发、制作、销售脱节等问题。

社会基础设施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2007年,投资3300多万元,硬化镇区主要道路6条4万多平方米,并对徐辛路进行了综合改造;成立镇区环境卫生清理队,加强对镇区的日常管理与维护,镇区环境整洁有序。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姜庄镇有52个村对村内主街主路进行了硬化;有线电视入村率达100%,入户率达7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95%。

镇属学校

高密市姜庄镇中心小学

高密市姜庄镇付口小学

高密市姜庄镇初级中学

高密市姜庄镇城子小学

高密市姜庄镇崔家小学

高密市姜庄镇李仙学区小学

高密市姜庄镇老屯学区小学

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小学

高密市姜庄镇范家庄小学

高密市姜庄镇长村小学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入选第三批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名单。[1][2]

上一篇:自制美白面膜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