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黄学增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1-18 17:39:14编辑:皮带君
含义解释

南路革命是指广东省农民运动著名领袖黄学增烈士从19世纪20年代在广东雷州半岛开始发起,在抗战时期再次崛起,并发展扩大到附近地区(包括广东西南部、广西、云南、贵州)的革命活动。

狭义的介绍

狭义的南路革命是指在黄学增后期在两广的原来称之为南路与粤桂边的39个县市(广东16个县市,广西23个县市)一带的革命活动。

广东南路的16个县市:遂溪、海康、徐闻、防城、钦县、灵山、合浦、廉江、化县、吴川、电白、信宜、茂名、梅箓市,北海市及法属广州湾(后湛江市)。

南路革命

广西的23个县:玉林、博白、陆川、北流、容县、兴业、横县、贵县、宾阳、来宾、武宣、永淳、迁江、上林、上思、明江、思乐、宁明(思乐合并到宁明)、崇善、扶南、绥渌、同正(1951年7月,扶南、同正、绥渌三县合并为扶同绥县,旋改为扶绥县)、邕宁。广义的介绍

广义的南路革命是指除了两广的原来称之为南路与粤桂边的39个县市以外,在解放战争时期扩展到滇桂黔地区,影响两国四省(两国:中国、越南;四省: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革命活动。

主要事件

广东南路十五县农民运动代表大会

1922年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黄学增返回法租界广州湾联系陈信材、黄广渊、朱也赤、黄学新等人举行南路十五县农民运动代表大会,传达省委全面武装暴动的指示,并返回家乡,在遂溪县敦文村成立“青年同志社”,传播革命火种。黄学增创办新圩农贸市场,策动农民武装斗争;建立敦文尚武堂、武装乐民联乡预备队,发动乐民农民武装起义,打响了南路农民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此举震撼南路乃至广东省及全国。

中共广东南路地方委员会

1927年初成立中共广东南路地方委员会,黄学增任书记,并兼任广东农民自卫军南路指挥。在他领导下南路八个县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农民协会会员达12万人。黄学增是大革命时期与彭湃、阮啸仙、周其鉴齐名的广东四大农民领袖之一。

乐民起义

乐民起义是指1927年6月25日,在遂溪的共产党人发动农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集中乐民、河关、江洪、纪家一带的工农武装500多人,在乐民的米日塘宣布的武装起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东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在广州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在这种环境中,在遂溪的共产党人发动农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乐民起义是在大革命时期广东南路的最早起义,它比南昌、广州起义还要早。

培智学校

南路革命

培智学校位于东海岛东参村,是广州湾时期最早的新式学校,广州湾革命策源地之一,2014年成为南路革命历史教学与研究基地。

根据东海岛东参村的老革命黄轩的回忆,培智学校建于1924年前后,是有资料记载的广州湾时期湛江最早的新式学校。广东省四大农运领袖之一、中共南路特派员黄学增曾在培智学校宣传革命道理。南路革命人士陆春保、陈开濂(黄轩夫妇的婚姻介绍人)、黄明德等二十余位湛江地区早期共产党员曾在这所学校里教书,传播爱国思想,宣扬革命精神。

1933年前,这个农村学堂在旧制教育方法下,学生整天读四书五经,每天都要受先生的打骂和圈眼睛。1925年,共产党员陆春保来到学堂教书,学堂第一次用白话文讲课,学生们也第一次知道了林则徐禁鸦片的故事,太平天国的故事,李自成的农民革命运动。陆春保还向学生们宣传爱国思想。到了晚上,学生们坐在板凳上听村中的黄元常讲述在外做生意的所见所闻,其中就有共产党员劫富济贫的事迹,小学生们听得入迷,爱国思想也在小小心灵里萌芽。

南路革命

1933年,外出经商的黄元常介绍进步青年黄明德到学堂教书,随后将学堂改名为培智学校。黄明德任教时,除了废除旧学制创建新学制,采用新课本教育学生外,还常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道理。黄明德的好友、同学邓麟彰、沈汉英、沈斌、沈植三等常到东参村和师生座谈有关抗日救亡运动,宣传马列主义,学生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在解放前,培智学校的二十多名教师全都是共产党员,成为广州湾革命策源地之一。

广东海洋大学南路革命研究所于2014年11月与东海岛东参村初步达成共建“南路革命历史教学与研究基地”的意向。12月10日上午,举行南路革命研究所成立及揭牌大会后赴东海岛东参村,为“广东海洋大学南路革命研究基地”揭牌。

中共南路特委

大革命失败后,南路的党组织被破坏殆尽,于1929年底完全停止活动。1938年冬中共广东省东南特委开始重建南路党组织,1939年3月建立中共高雷工委,1940年2月改为中共南路特委,书记为周楠同志,领导范围扩大到包括合浦、灵山、钦县、防城整个南路地区(期间1940年5月至1941年1月曾将钦廉地区划入粤桂边工委)。

1939年11月,日军在钦州、防城地区登陆,当地中共组织通过统战工作,在合浦、灵山、防城等地建立了“灵山青年抗日游击队”、“灵山人民抗日自卫大队”等抗日武装,在南路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9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被迫转入地下,用分散隐蔽形式坚持斗争。

1943年2月,日军侵占广州湾地区(今湛江地区)和雷州半岛后,中共广东南路特委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进行游击战争。1944年3月,中共南路特委书记周楠在重庆接受南方局指示,于8月,在遂溪县老马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武装,于10月间成立“雷州人民抗日游击队”。之后,南路各地普遍举行了武装起义,至年底,又组建2个游击大队,共400余人。1945年1月,南路特委发动了高雷地区和钦廉地区四属的抗日武装起义,在普遍建立抗日武装的基础上,于吴川县泮北村,扩编成立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亦称南路纵队)。周楠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筱峰(即何维)任参谋长,温焯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第2支队和第三独立大队,共2000余人。5月,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分别向遂溪县西部、西北部和廉江县西南部、东南部挺进,到处打击敌伪,一举攻下杨柑据点,建立遂溪、廉江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6月,部队取消支队编制,将部队整编为第1、第2、第3、第4、第5团,共3000余人。7月又打退了日伪军对廉(江)西抗日根据地的多次进攻,有力地牵制和抗击日伪军,成为广东南路抗日的重要力量。

此外,根据中共广东省临委的指示,1945年初,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开辟了雷州半岛西岩至海南岛的交通线,打通了与琼崖独立纵队的联系,使长期在孤岛作战,与广东大陆无法联系琼崖独立纵队能及时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临委的指示。

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承认南路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污蔑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为土匪,纠集3000余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围剿。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损失严重,南路特委决定以第1团为主,组成一支主力部队800余人,转移到十万大山坚持斗争。经请示广东区党委和党中央,并同越南胡志明联系,同意部队入越南休整。在越期间,南路部队参加越南抗法斗争,帮助越南打击法国殖民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部队转到广西、云南、贵州边区坚持斗争,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等部队。

南路起义

是指1945年1月,西南区特派员黄景文领导的林林大队、陈汉雄大队在东桥、石门泮北首先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随后,王国强领导的陈以铁、朱兰清大队在吴川泗岸起义;黄明德领导的梁宏道、李一鸣大队在化东南、茂南起义;陈醒亚领导的罗明大队在化南甘村起义。塘缀白藤、低岭、樟山的学生和农民组成独立中队,陈耀连任中队长,杨子儒任指导员。独立中队原计划为司令部的警卫连,罗明大队负责司令部的警卫后,独立中队跟随陈以铁大队一起活动。

老马起义

老马起义是指一九四四年八月九日在遂溪西北区以老马村为中心,集结武装队伍举行的武装起义。

南路特委根据中央和南方局对南路工作的指示,结合南路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于一九四四年八月在遂溪西北区以老马村为中心,集结武装队伍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一支由我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抗日武装队伍。

为加强对起义的领导,南路特委派唐才猷,支仁山负责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派遣强有力的干部加强对各乡、村的联防队、自卫队、常备队、游击小组的领导。派共产党员和骨干分子打入国民党界炮中队当兵,掌握该中队的武器弹药和改造官兵。

一九四四年八月九日傍晚,只反共不抗日的国民党界炮中队进驻老马村,埋伏在四周的老马常备队一跃而起,把他们团团围住。一枪不发,就缴了这个中队的械。

在10日上午10时,武装起义大会正式开始。支仁山同志代表遂溪西区党组织庄重宣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遂溪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和遂溪抗日联防处正式成立。会后,南路特委对老马起义表示祝贺,并正式命名为雷州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任命唐才猷为大队长。

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

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亦称南路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南路革命的武装部队,1945年1月成立,周楠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广州湾地区、雷州半岛和粤桂边地区领导创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主要活动地区包括当前广东的湛江、遂溪、廉江、雷州(旧称海康)、徐闻、吴川、茂名、信宜、电白、化州,广西的钦州、合浦、北海、防城、灵山等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

1946年6月,根据中共广东区委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中共广东南路组织于8月在遂溪、廉江、化县、吴川等县以地方工作干部组成的武工队为基础,成立4个游击中队,共800余人。至1947年3月,发展到4500余人。1949年6月27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梁广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才猷任副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活动于广东高雷、钦廉(解放前属广东)和广西桂中南、桂东南、左江南岸等地的游击纵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辖第1至第6支队,约1.6万人。10月中旬,扩编成立第7、第8支队,全纵队共2.5万人。11月上旬~12月上旬,粤桂边纵队配合第四野战军主力和一部进行,解放了粤桂边区和。1950年1月,粤桂边纵队番号撤销,部队分别编入广东南路军分区和广西玉林军分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

抗战胜利后,中共滇桂黔三省的地下组织,在争取和平民主的同时,抓紧建立农村据点的工作,为发动武装斗争作准备。1947年11月,粤桂边工委领导人周楠、庄田按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指示,撤销了粤桂边工委,组建桂滇边工委,改向桂滇边发展。194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桂滇黔边的人民游击武装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1949 年1月1 日,在三大战役即将胜利结束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命令将战斗在桂滇黔边的自救军第一纵队,广西左、右江地区、靖镇区、黔西南和滇东南部分地区的游击部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

1949年7月19日,在云南省砚山县的阿猛召开桂滇边工委、云南省工委合并扩大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区党委将桂滇黔边纵队和滇南、思普、滇东北、滇中、滇西北、滇西、滇北的游击部队,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由庄田任司令员。

从1947年夏到1949年底,滇桂黔边纵队的战斗足迹遍及滇桂黔3省的147个县境,在约20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建立起12个成块的游击根据地,钳制了近15万国民党军队,边纵主力部队发展到45000余人,县区游击队发展到10万余人,共歼敌61000余人,解放了91座县城,为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1950年春,滇桂黔3省全境解放,根据上级的命令,四兵团和滇桂黔边纵队奉命合编为云南军区,边纵所属各部队逐步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广西军区和贵州军区的17个军分区。至此滇桂黔边纵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主要人物

黄学增

黄学增

黄学增(1900~1929),原名黄学曾,遂溪县乐民镇敦文村人。广东省四大农运领袖之一,1929年8月12日,英勇就义于海口市郊红坎坡,时年29岁。

黄学增是大革命时期与彭湃、阮啸仙、周其鉴等人齐名的广东省四大农运领袖之一,又是土地革命时期广东西江和海南岛红军、苏维埃的创始人之一。黄学增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1924年参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学习班,曾任广东省南路特派员、中共农民运动特派员、广东农协执委、广东省农协南路办事处主任、广东省委候补常委、琼崖特委书记等职。

1922年,中共广东区委在冯菊坡主持下,决定派人到南路开展革命活动。9月中共党员黄学增从广州返回南路,首先在广州湾盐商黄元常盐铺(现赤坎幸福路30号)过夜。黄学增向黄元常宣传革命道理,引导他支持农民运动。黄元常也慷慨资助黄学增、黄广渊等南路农运领导人往返省城的路费。从此,黄元常的盐铺就成为黄学增在广州湾的秘密联络站。

黄元常

黄元常

黄元常(1905-1938)是湛江市东海岛东参村人,黄学增的亲密朋友、大革命时期南路革命活动经费的资助人、乐民农民武装起义枪支弹药的主要提供人、东海岛第一个红色文化传播者。1905年出于一个经营盐场的家庭,1938年农历11月被广州湾法国当局陷害致死。

黄元常是民国时期广州湾著名的盐商、广东四大农民领袖之一黄学增的亲密朋友、大革命时期震撼广东南路的乐民农民武装起义的枪支弹药的主要提供人、东海岛第一个红色文化传播者。1926年5月溪溪县农协副委员长、广东第二次农民运动代表大会代表黄学新,从广州返回遂溪时,途经广州湾也专门与黄元常前往东海岛东参、调那、奄里等村介绍广东农民运动情况。

大革命失败后,黄元常积极奔走筹集资金在东海岛东参村办起了培智学校,引导进步青年黄明德、黄其江等人到培智学校教书或开展革命活动。

周楠

周楠

周楠(1907~1980年),又名洪飚,三乡平岚村人。

周楠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由于发动香港工人罢工而被捕入狱,获释后回乡务农,与党失去联系。1935年再到香港组织香港救国会。1936年以香港学生代表名义出席上海全国学生代表会议,被选为委员;其后又出席上海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议,被选为候补委员,负责与全国各地救国会联系。是年冬通过饶彰风介绍与中共广州市委罗范群联系,恢复党籍后分配在广州市委负责开展职工运动。1938年2月任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市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转移到开平县赤坎镇参与组织粤中特委,任特委会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39年5月至1945年10月,到南路(高州、雷州、廉江、钦州等县)工作,先后任高雷工作委员会、南路特委、中共粤桂边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和高雷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调到中共广东区委负责农村工作。1946年9月调任中共广东区委驻越南劳动党中央联络员。1947年5月任中共粤桂滇边区工作委员会书记。1948年夏,率部向云南挺进,开辟滇东南部革命根据地。

解放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组织部副部长、广东省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省人民法院院长、政法委员会副主任、省政法部副部长、韶关专员公署副专员、省交通厅副厅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身心受到摧残。1972年平反后安排在省交通部门工作。1979年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80年5月病逝。

庄田

庄田

原名庄振风,曾用名庄龙蟠。1906年11月19日生于广东省万宁县(今属海南省)龙滾乡风烟村一个贫农家庭。1923年秋赴新加坡,在荷兰资本家经营的货轮上当锅炉工,受该轮中共支部书记黄宜敦的影响,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往英国和丰轮船公司的“丰平”号轮做工,任中共党支部书记,组织海员工人俱乐部,开展反对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斗争。1929年12月赴苏联莫斯科,入红军步兵学校中国班学习?。1931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瑞金,先后任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东南战区模范团政治处主任,红1军团第3师第7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红9军团第3师第7团政治委员,独立第22师65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后随中央红军的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后改任红5军团第35团政治委员。同年9月,随红5军团留在红四方面军,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任教导师(庆阳步兵学校)第3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1队队长,抗大第一分校大队长、教育长,陕甘宁边区考察团团长。1940年9月被派回琼崖,任中共琼崖特委常委、广东省第14统率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副总队长、东区军政治委员员会主任,协助冯白驹指挥部队胜利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反共逆流,粉碎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蚕食”和“扫荡”。1944年秋,任琼崖人民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副司令员,参与领导开辟五指山中心根据地并指挥对日军的反攻,收复大片失地,建立了遍及全岛16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1947年冬,奉派到中共桂滇边工委工作,参与组建桂滇边纵队,任司令员,率部挺进云南广开、罗平地区,开辟桂滇黔解放区。1949年1月任桂滇黔边纵队司令员,指挥所部与退守云南的国民党军英勇作战,配合南下野战军主力进行滇南战役,解放云南。

新中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清匪反霸,支援进军西藏。1950年底入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教育长、副校长。1957年7月任海南军区司令员。1961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任广东省副省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迫害。1976年任广州军区顾问,后任广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4月25日于广州逝世。[1]

唐才猷

唐才猷

唐才猷1916年生12月生,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城月镇吴村人。毕业于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

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遂溪县委委员、组织部部长,雷州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团政委,中共滇桂边工委委员、桂西指挥部政委,滇桂边纵队第1支队政委,粤桂边纵队副司令,广东南路军分区副司令,钦廉军分区司令员,高等军事学院学员、教官、教研室副主任,1970年7月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正军职),1979年2月任省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黄其江

黄其江

黄其江(1912?-2008),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派黄其江、陈其辉回遂溪重建党组织和开展青年运动。8月份分别介绍支仁山、邓麟彰,唐才猷、殷杰、何森、招离、殷英等七人,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25日,宣布成立遂溪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青抗会”)。大会选举黄其江等为干事会干事。这是一个由中共遂溪党组织领导的抗日青年团体。

1939年1月1日成立中共遂溪县中心支部任书记。5月成立中共遂溪县工作委员会(简称“遂溪县工委”)兼任书记。10月成立中共遂溪中心县委(管辖雷州半岛及廉江、吴川党组织)任书记。

1943年10月 遂溪抗日武装于整编后南下海康、徐闻活动。11月唐才猷、黄其江率领整编后余下的武装人员与东区抗日武装合编为雷州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负责大队的领导工作。

1945年1月南路各县的抗日主力部队统一编为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黄其江任政治处主任。2月下旬,遂溪西北区党组织在黄其江的具体布置下,在山家新村成立遂溪西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区政府完全控制的地区约二百五十平方公里,人口五万左右,是当时南路敌后革命基础最好的抗日根据地。

1946年6月,由上级安排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

1947年11月,奉命由山东回南路工作,任中共粤桂边地委组织部长。

1948年3月下旬,组建起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二支队第八团。

1948年4月,中共粤桂边区委在香山村陈氏宗祠成立,任区委委员。1948年8月,中共粤桂边区党委决定成立粤桂边地委,任书记。

1959年到广东医学院工作,1959年~1962年任副院长,1962年~1968年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1978年8月任任广东省高教局副局长。85年12月离休。2008年1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

黄景文

(1913—1983),惠阳县人。1932年入广州第十九期。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地下党广东高州专署学生总队总支组织委员,遂溪县二区区委委员、吴(川)廉(江)特派员。1944年7月任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长。

1945年5月起任广东南路人民解放军第二支队长、第一团长。在张炎将军部队参加抗战,1946年率部至越南整训,受聘为越南人民军总部高级步校军事顾问。1947-1949年历任中共粤桂边区工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司令部参谋长,边纵第一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教育长。1950年赴朝鲜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务处长。1952年任哈尔滨中央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党委书记、主任。1966年3月,任锦西海军第二十三所训练基地第二部部长。1978年任海军试验基地司令员。

1955年授上校军衔。1960年授大校军衔。参加作战时获朝鲜国家荣誉勋章。1955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勋章。

支仁山

支仁山

支仁山,出生于农民家庭,1950年11月21日因病去世。

1933年在遂溪中学毕业后,考进广东军政学校。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遂溪组织“遂溪青年抗敌同志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是年10月,中共遂溪中心县委成立,被选为委员。1940年夏任县委书记。1943年2月,日军入侵雷州半岛,他按中共南路委指示,在卜巢山组建遂溪县第一支抗日游击中队。1944年秋,与唐才猷以遂溪西北老马村为中心,集结界炮等地抗日武装200余人举行起义,成立了“遂溪人民抗日联防大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多次进攻后,队伍扩大到300余人,成立了“雷州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任大队长,率部南下海康、徐闻开辟新区,帮助海康县党组织建立抗日独立大队。1945年南路特委将所属各县抗日武装统编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任第二团团长兼政委。1948年4月,中共粤桂边区地委决定,在雷州地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二支队,任支队司令员。1949年8月调任粤桂边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后任高雷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共高雷地委委员,与其他领导人带领部队配合南下大军,肃清残敌,支援解放海南岛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沈汉英

沈汉英

沈汉英广东省东海岛人,遂溪青抗会负责人之一,历任海康县特派员,合浦县委副书记,六万大山地委副书记。解放后任合浦县委书记、广东省航管局书记。

1936年沈汉英等在黄其江的倡议下组积起来,积极筹集经费,先后往香港、广西等地寻找共产党组织。

1938年9月在广州江村师范读书的遂溪青年沈汉英等人,由黄其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回遂溪开展革命工作。参加遂溪青年抗敌同志会的领导工作。

1939年6月被中共遂溪县工委派往到吴川协助建党工作。。

1940年2月,中共南路特委成立。3月成立中共遂溪县委,任西区区委书记。

1941年调任中区区委书记。1942年 秋南路特委根据省委指示,改为特派员制,实行单线领导,遂溪东、中片特派员支仁山后为沈汉英。

1945年9月遂溪党组织由沈汉英先后负责东区、中区、南区(文里、太平部分)、西北区一带。不久,沈汉英调往东南区,东区交由黄明德负责。

1946年4月中共遂溪党组织贯彻执行广东区党委有关撤退隐蔽,遂溪党组织的领导工作由沈汉英全面负责。6月被任命为中共雷州特派员。

1947年5月成立中共遂溪中心县委,任书记。11月成立中共雷州工委,任书记。

温焯华

温焯华

温焯华(1914─1991),原名张寿南,曾用名张仁,广东省东莞市南城新基村人。1935年7月在广州参加中共外围组织中国青年同盟(简称“中青”)。后任中山大学高中部“中青”和广雅中学“中青”负责人、“中青”东莞分盟盟委;参与领导广州爱国学生声援一二九运动的大游行。任“中青”广州市委委员。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中山大学高中部支部书记。

1937年8月,任中共广州外县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东莞、中山、新会等广州外围各县的建党工作。1938年4月任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干事。广州沦陷后,撤到香港,任中共东南特委委员、组织部干事。1940年2月任中共南路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长,随后分工负责高州地区工作。1943年3月调到吴川,领导吴(川)化(县)廉(江)梅(菉)地区抗日武装斗争。1945年1月任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政治部主任。

1946年4月,任中共南路特派员。1947年2月任中共粤桂边地委书记,领导粤桂边游击战争。1948年5月,任中共雷州地委书记。1949年3月,任中共粤桂边区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部队配合南下大军解放粤桂边区。

1950年3月,任中共南路地委副书记、支前司令部政委;8月任中共钦廉地委代理书记、第一副书记。1954年10月至1955年8月,任中共中央第五中级党校(武汉)党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56年8月任中共中央第五中级党校办公室主任。1959年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10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处长。1966年6月任湖北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兼社长。

“文化大革命”后,历任湖北教育学院党委委员兼副院长,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共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6月离休。1991年6月逝世。

上一篇:暗恋算初恋吗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