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单文华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1-14 02:41:36编辑:皮带君
历史沿革

1896,先后担任天津海关道和铁路总公司督办的盛宣怀先生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在上海筹建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其初衷是将南洋公学建成一所专门培养“法律、政治、商税”专业人才的大学堂。1920年12月14日,南洋公学始定名为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肇端于南洋公学初期。1901年5月-6月,南洋公学举行了两次“特班”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每个阶段又包括笔试和口试。两次招考共录取42人,其中有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等人。翰林出身的蔡元培先生受聘为“特班”主任。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废除,为了给处于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社会培养具有现代学识的治国人才,特班和政治班“专教中西政治、文学、法律、道德诸学,以储经济特科人才之用”,开设了宪法、国际公法、行政纲要等课程,南洋公学因此成为首批开展近现代法学教育的中国高等学府之一。

南洋公学时期,蔡元培先生作为“特班”主任,革新教育方法,组织演说会,鼓励学生了解西方,熏陶其爱国情操,培养了黄炎培、李叔同等一批卓越人才。1900年,王宠惠自北洋大学堂获得“钦字第壹号”法科毕业文凭,旋即被南洋公学聘为教师,随后赴日美留学并获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两次获任国际联盟海牙常设国际法庭法官,享誉海内外政学两界。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的窑洞里与革命领袖毛泽东畅谈王朝兴亡“周期律”,文化大师李叔同最早中译《法学门径书》和《国际私法》,他们是“特班”学生的杰出代表。从南洋公学走出去的著名学者王宠惠(耶鲁大学博士、中国首任国际常设法院大法官)、徐谟(联合国国际法院首任中国籍大法官)、李叔同(翻译了中国最早的国际私法著作)等曾对中国早期的法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赓续南洋法脉,顺应改革潮流,西安交大的法学专业于1985年恢复,当年即招收了经济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是中国最早的经济法硕士点之一。新一代交大法律人以潘宇鹏、宋雅莼、章德安、施明德等为代表,围绕技术合同、科技立法、经济法等领域展开法学研究,卓富成效,其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起草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0年,西安交大合校,原陕西财经学院、西安医科大学的师资并入,法学教研力量进一步增强。2004年,西安交大经济法学专业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学科,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入选陕西省首批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8年1月,法学院正式获准成立旨在建设一所“高起点、国际化、研究型”的国际一流法学院。

2011年,法学学科成为西安交通大学“985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其中国际经济法与比较法学科被确定为拟建世界一流学科。

2012年,法学学科首批获得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联合评审批准的两个国家级高水平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创办了第一份综合性英文法学期刊《中国比较法学刊》。

2014年,领衔推动商务部-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建设并成功举办中心启动仪式暨首届“丝绸之路学术带”高端国际论坛。

2015年又首倡创建由21所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法学院联合发起的“新丝路法学院联盟”,希冀“围绕东西文明互鉴、人类和平正义、国际善法良治”作出贡献,呈放异彩。

2016年,“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政策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CTTI来源智库。

2017,西安交通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法学学科列入“双一流”拟建的14个重点学科之一。

2018年法学院荣获QS世界首家五星级法学院国际认证,“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政策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计划、获批陕西省首批十大A级智库,“丝绸之路社会发展与法律治理”交叉学科纳入西安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规划。

2019年法学院法学专业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法学院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陕西省首家具有法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对于优化学校学科布局,促进法学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丝绸之路法律政策协同创新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作为法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主要载体的“法学研究院”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式揭牌成立。

2020年法学院在QS法律和法律研究全球排名中成为进入世界前300的14所中国大陆法学院之一;同时进入ARWU法学学科排名前10%。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学院专家首倡的国家级“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与法治创新示范区(“中央法务区”)正式落地西安并初步成型。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学院现在形成了法学博士(一级学科博士点)、法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学本科的完整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授予权,在校学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硕连读生和本科生)600多人,是中国最重要的法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职工六十余人,包括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陕西省“人文社科英才”2人,陕西省“领军学者”1人,陕西省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教授20人、副教授24人、助理教授15人。[1]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以“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两个国家级高水平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为依托,着力培养品学兼优、能力卓越的“国际化”与“复合化”高端法律人才。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的面向中国本科层次学生的中澳丝路班和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国际法与中国商法”硕士班,与剑桥大学合作开展的面向博士生和青年教师的“丝绸之路学者”专项留学项目与高端国际会议项目都成为引领法学教育与研究国际化的标志成果。2019年9月18日,法学院研究院正式入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并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阿里巴巴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国际化搭建新的平台。2015年以来,学院共有6名硕博研究生赴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等进行交流和实习。学院创办了法学本科复合实验班,特设“法律治理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成立一系列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为“复合化”高端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平台、资源和条件保障。

法学院的教师们创办并主编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中国比较法学刊》(ChineseJournalofComparativeLaw)、牛津哈特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系列“中国与国际经济法专著系列”等书刊,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中外著名出版机构出版了著作、教材百余部,并在《美国比较法杂志》(AmericanJournalofComparativeLaw)、《欧洲国际法杂志》(European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现代法律评论》(ModernLawReview)、《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中外权威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承担多项重要国际科研课题以及百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钱端升法学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奖以及陕西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数十项重要科研成果奖励。

由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创办、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比较法学刊》入选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IP&Science)的“新型资源引文索引数据库”,成为中国第二本进入ESCI的法学刊物,有力提升了中国法学学术话语权。

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和西安交通大学“985工程”三期重点项目建设为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学院致力于建立一所“高起点、国际化和研究型”的现代法学院。

办学条件

西安交通大学(Xi’anJiaotongUniversity)简称“西安交大”,位于陕西省会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的副部级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牵头高校,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九校联盟(C9)、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计划、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起高校,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长单位,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中国三所开设少年班高校之一。

学校是中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肇始于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大学。2000年与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2017年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列全国第二,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总数列全国第一。

学科体系

截至2020年4月,学校兴庆、雁塔、曲江、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四个校区占地约8000亩;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列全国第七;15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2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1?。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4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5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0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1名;在校生42379名,其中本科生19012名,研究生21383名,留学生1984名。

教工6285人专任教师3109人人才培养

教学设施

法学院/研究院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包括一个亚太一流的国际法专业图书馆和一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法律坊”(由模拟法庭实验室、模拟仲裁庭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组成)。学院拥有十分优越的电子图书资料,包括Westlaw、LexisNexis、TDM/OGEL、InvestmentArbitrationReporter、InvestmentClaims、北大法宝等法学专业数据库。

法学院积极创新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与西安市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等推进协同合作育人,聘任校外导师,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学校。与司法实务部门联合开展“司法进校园”活动,支持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在西安交通大学法律坊开庭审理案件,组织师生旁听庭审,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创新港法学研究院建设有法学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智慧模拟法庭”和“丝绸之路国际律师学院”,为全面锻炼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法律职业素养提供了一流的环境与平台。

2020年12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贸仲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和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单文华作为双方代表共同签署了协议。根据《战略合作协议》,贸仲与西安交通大学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多元一体的战略合作,共同探索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新模式、新途径,就国际投资仲裁和国际商事仲裁领域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共同推动中国国际仲裁事业的发展。

科学研究科研平台

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

1.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SilkRoad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andComparativeLaw,SRllCL)原名“丝绸之路国际法研究所”,2006年成立,以“推动世界法治”为己任,致力于营造“创新、卓越、开放、和谐”的研究环境。目前,研究所不仅是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商务部-陕西省-西安交大共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和“新丝路法学院联盟”的首要支撑平台,同时还是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主要依托机构。研究所在推动国际交流、搭建制度平台、推进法律研究等多方面已经形成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和良好的国际声誉。

SRllCL由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讲座教授单文华教授任所长,讲座教授、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JamesCrawford教授任名誉所长,留日博士金春阳教授任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SRIICL有10名教授、6名副教授、7名讲师,包括讲座教授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学校“腾飞人才”教授2人、外籍教师2人。SRIICL骨干均为海内外博士,多位担任海外高级教职。

2.国际交流工作

SRIICL主持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学校特色项目”——“丝绸之路国际经济法高级国际研讨班系列”;邀请WTO法、国际投资法、国际商法等国际经济法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教授担任“马可波罗”和“郑和”研究员:聘国际比较法科学院(IACL)秘书长、德国汉堡马克斯-普朗克比较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所长JürgenBasedow、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OD)秘书长MegKinneard等为“马可波罗”研究员,聘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段洁龙、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黄惠康、WTO上诉机构大法官张月姣等为“郑和”研究员,前来从事实质性教学工作,推进西交-剑桥“丝绸之路学者”培养项目,为青年学者、律师、政府人员提供学习平台。SRllCL与剑桥大学劳特派持国际法中心签订了“丝绸之路学者计划”合作计划。同时,SRllCL有英文原版专业图书7000多册,连续多年购买数据库,已建成国内领先、亚太一流的国际法与比较法专业图书馆。

通过研究所骨干的努力,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协同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印度德里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巴西FGV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南非开普敦大学和吉尔吉斯国立大学等建立“新丝路法学院联盟”,搭建“一带一路”相关的研究和交流平台。

3.科研工作

《中国比较法学刊》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与中国学界联合创办的第一份综合性英文法学期刊,也是国际比较法科学院(IACL)支持出版的第一份比较法国际专业期刊。在推进法律研究方面,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主编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比较法学刊》(ChineseJournalofComparativeLaw),该学刊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与中国学界联合创办的第一份综合性英文法学期刊。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在“一带一路”、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能源资源环境及外层空间等领域中某些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重要的国际影响力。研究所骨干为中国对外特别是对美投资条约谈判提供了系统的学术支持。研究所撰写的报告成为中国签署《国际能源宪章》的主要研究基础。此外,团队成员还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哈特出版社等国际一流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编著十余部;在AmericanJournalofComparativeLaw,European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ICSIDReview,JournalofWorldTrade,CambridgeLawJournal,ModernLawReview等顶级国际法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团队骨干还主持了国际比较法科学院、牛津大学出版社、欧盟、英国法学家协会、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商务部等重要国际国内科研课题数十项。[1]

4.工作成果

2016年,研究所首批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020年,研究所以过硬的实力再次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再次入选CTTI,充分彰显了研究所在智库工作上的实力和社会认可度。中国智库索引(CTT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研发,旨在为党政机关、学术界、媒体界和公众提供真实和优质的智库机构信息,提供严谨的专家信息,减少用户识别数据的成本。CTTI是一项基于中国体制优势的自主创新成果,它重视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确立了共建共享的数据采集机制,创新了用户分层服务模式,其系统和数据安全性达到准金融数据安全级别,UI设计和用户体验达到同类产品的前沿水平。据悉,CTTI智库评测指标包括治理机构、智库资源、智库成果和智库活动四个大项共19个二级指标,在一定意义上建立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统计指标体系和元数据标准,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智库垂直搜索引擎。研究所入选智库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服务大局,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智库服务和决策建议方面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多篇成果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部分决策建议写入政府文件和发展规划之中,有些已经得到具体落实和实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2019年研究所专家先后斩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奖励。2020年研究所两项成果分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实现了西安交通大学在这项公认的国家文科最高奖项一等奖“零”的突破。其中,法学院院长兼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所长单文华教授主持撰写的《中美投资协定谈判重要议题评估报告》荣获咨询服务报告类一等奖——这是该类型全国仅有的两项法学类一等奖获奖成果之一,也是西安交大在该奖项一等奖上的首次突破。同时,由单文华教授和王朝恩副教授等合作撰写的《关于建立国家级“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与法治创新示范区”的建议》荣获咨询服务报告类二等奖,是全国5项法学类二等奖成果之一。

可以预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政策协同创新中心和新丝路法学院联盟将在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以及中国法学教育国际化建设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政策协同创新中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政策协同创新中心,原名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于2015年1月,2018年3月变更为现用名。系响应国家“2011协同创新计划”,由商务部、陕西省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发起建设的协同研究机构。中心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外交部、发改委等国家部委和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和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担任联合理事长,汪应洛院士、张月娇大法官和马振岗大使等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担任研究人员。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兼法学院院长单文华教授担任管委会主任。

中心围绕攸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法律与政策问题开展创新合作,推动学术交流,服务国家大局与区域发展。

立足于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世界一流智库为己任,致力推动攸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的创新合作研究,培养精英人才,推动学术交流,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中心”以“世界视野、中国重心、丝路特色”为主旨,力图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其他相关国家的优质学术与教育资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最高质量的学术和人才支持,共谋丝路及其它地区人民之共同福祉。

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

1、中国特色高端智库

坚持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创新,打造中国特色高端智库。

2、交叉学科研究平台

发挥中心协同单位的专家、专业和专注优势,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

3、卓越人才培养基地

“寓教于研”,实行从学习者向参与者,再从参与者向研究者的转变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心成果

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法律政策问题,中心开展了系列研究,先后承接了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数十项,在国内外重要出版社和学术期刊发表(出版)中、英、俄文著作(论文)近百篇(部),向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提交智库成果报告若干,获得各级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

部分活动和成果展示

举办“丝绸之路学术带”高端国际论坛,提出打造丝绸之路学术带。

出版《中国商法》(俄文版),系俄语学术界首次出版的系统介绍中国商法的学术著作。

撰写智库报告,获得中央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中央委员、时任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等领导同志重要批示。

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现更名为:“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是2008年11月经西安交通大学正式批准设立的集科研、教学、国际合作交流等于一身的校级研究机构,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目前唯一专门从事信息安全法学研究的学术机构。

中心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采用系统科学、数学模型等手段,挖掘信息安全法学所涉及到的政治、文化、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关系,为国家信息安全法制建设提供软科学研究,推动国家信息安全法制建设,繁荣信息安全法学学科。

中心由国内著名信息安全法律专家马民虎教授担任主任和带头人。现有专职研究人员9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并有一批来自学术界、司法界的知名人士、学者担任兼职研究人员。在长期的科研、教学过程中,中心已经形成了以马民虎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整体研究水平在中国信息安全法学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相同研究领域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自2002年以来,中心的主要人员先后承担了十余项国家级重点课题。作为国家985二期工程《网络信息社会安全政策法律研究》平台,中心研究人员还参与了中欧信息安全推进项目,翻译了大量欧盟、美国信息安全法律规范,多次参加信息安全法学研究的国际学术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积累了大量重要的学术文献。

中心长期致力于国内外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研究和教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研究以及信息安全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高层次复合型信息安全法学人才的培养。中心开设了《信息安全法研究》、《电子商务法研究》等研究生课程,并积极准备为本科生开设信息安全法学相关的全校选修课。此外,中心还拥有专门的网络交流合作平台“中国信息安全法律网”。

中心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依托,坚持开放式运行模式,目前已与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安部等国家机关,国内著名高校,以及跨国企业等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中心的部分研究人员还在政府、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担任顾问。

中心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信息安全法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产业政策,对接国家和省地实践需求,努力探索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中心近期在西安交大法学院行政法学、经济法学、刑事法学和网络法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联合西安交大数学与统计学院相关科研人员,组建了网络法与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研究领域向“法律+人工智能”战略转型。

中心将致力于建设研究队伍素质最高、梯队最整齐、研究范围最广、研究成果最丰富、最能代表中国的整体研究水平、与国际上著名信息安全法律研究机构保持紧密学术关系的一流的信息安全法律研究基地,将中心建成中国的信息安全法学术交流中心,资料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中国信息化建设决策机关、公共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执法机关、以及企业的思想库和咨询中心,并力争成为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安全法律研究基地。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12月,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技术经济法律研究中心,是全国最早的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中心创设了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拓宽知识面,开展课题研究和实务训练,培养经济、管理、科技、外语与法学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复合型法学人才,是集知识产权教学、科研、实践和服务为一体的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咨政建言、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平台,是陕西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50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5人,兼职人员均为国内外本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知识产权战略与应用、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知识产权的经济学分析、网络知识产权、科学技术与知识产权立法研究、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和传统医药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等。

中心积极投身学术社团与研究基地建设,成立了“陕西省法学会科学技术法学研究会”、“西安市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参与设立“世界中医学联合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传统医药专业委员会”;成立“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所”,发起设立了全国首个“影视版权研究基地”、“影视版权仲裁中心”、“知识产权公证研究中心”、“区块链技术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并设立了5个学生实习基地。

中心教学科研与实务成果丰硕,开设多门知识产权课程,其中《知识产权法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两项,《司法实务研究》获评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课程,并依托该课程设立了学校首个课程奖学金;编写的《知识产权法学》教材获评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金春阳教授的《知识产权法要论》获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知识产权法要论》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第十三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研究课题5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获得各种学术奖励50余项。接受党政、立法、司法机关委托,提供知识产权服务,所提交的决策咨询意见、立法建议、法规起草、评估、司法鉴定意见等均获得采纳,发挥了重要的知识产权智库作用。

中心主任马治国教授为知识产权方向博士生导师、律师、仲裁员和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和世界中医学联合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获首届“中国科学技术法学突出成就奖”,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入选专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重要贡献奖”和“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名家”称号,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骨干专家。

在人才培养层面,中心建立了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有计划地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科研能力及教学实践能力;在辅助层面,中心拥有由课程负责人任主编、本课程教学人员广泛参与编写、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广泛使用、反映良好。目前,中心的知识产权研究已具一定规模,特色突出。各方向带头人在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专著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备相当潜力和良好基础。中心发展目标是坚持跨学科的交叉性、前沿性、应用性、系统性、战略性,以知识产权研究为核心,以学校和地方科技优势为依托,以陕西和西部地区及企业发展战略为突破,推动学科建设和实践发展。

在对外交流方面,马治国教授受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学院及法律与网络研究所所长Porf.HazelBiggs教授邀请,于2013年5至11月前往该地,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术研修。参与该学院“英国知识产权法”的教学工作,讲解中国知识产权司法实务、科技法理论课程内容,和该研究中心的各国老师对国际知识产权法、科技法进行座谈,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周方副教授多年致力于非遗研究,于2013年,周老师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并为学院教师及博士生做题为“中国知识产权立法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等讲座。11月受LSPI-ILTC会议组织委员会邀请,赴泰国曼谷参加“第四次国际私法会议”,并做了“英国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比较研究”的主题报告。

由光明日报和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2019新型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在本届论坛上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与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发布了CTTI来源智库更新和增补名录,西安交大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中国智库索引(CTT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研发,旨在为党政机关、学术界、媒体界和公众提供真实和优质的智库机构信息,提供严谨的专家信息,减少用户识别数据的成本。CTTI是一项基于中国体制优势的自主创新成果,它重视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确立了共建共享的数据采集机制,创新了用户分层服务模式,其系统和数据安全性达到准金融数据安全级别,UI设计和用户体验达到同类产品的前沿水平。据悉,CTTI智库评测指标包括治理机构、智库资源、智库成果和智库活动四个大项共19个二级指标,在一定意义上建立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统计指标体系和元数据标准,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智库垂直搜索引擎。

立法与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立法与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是在经过多年建设的“立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的基础上,顺应法治中国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和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重建而来。中心以立法与党内法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构建一流的立法与党内法规研究高端智库、一流的立法与党内法规创新研究基地和一流的立法与党内法规人才培养基地。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导向,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立法和党内法规理论。研究立法和党内法规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总结中国立法和党内法规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探讨中国特色立法和党内法规的发展规律,产出高质量、前瞻性、原创性研究成果,为中国立法和党内法规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以问题为导向,服务好国家和地方立法和党内法规实践。研究立法和党内法规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立法和党内法规制定实践,为党的领导机构、人大和政府,特别是西部地区党委、人大和政府的立法与党内法规制定的依法民主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发挥好“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以需求为导向,从事立法学和党内法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着力于为中央和地方各级立法和党内法规机关(部门)和教学科研机构提供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培养和在职人员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化水平和平台的国际影响力。

中心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立法与党内法规研究和智库服务成果。中心现有一支10余人组成的专职研究团,聘请了一批由国内外知名立法和党规研究学者组成的兼职研究团队。中心还吸纳了中西部地区省市人大、政府法制部门、党的领导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立法和党内法规实务部门的专家。研究团队理论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创新。中心主任王保民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取得立法学博士学位,现任陕西省立法学研究会会长、党内法规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立法学和党内法规的教学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果涉及议会(人大)立法、行政立法、司法立法,党内法规的地位和作用、党内法规与国家立法的衔接等多个领域。

“立法与党内法规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围绕立法和党内法规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多次承办“后体系时代立法学的使命”、“立法法的修改与立法质量的提升”、“制度反腐与党内法规建设”等系列学术会议和征文活动,组织师生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加强与欧美地区相关学术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中心与国内人大、政府法制机构、党委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等立法和党内法规实践部门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经过多年的努力,西安交通大学“立法与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立法和党内法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智库咨询基地之一。

刑事法律与社会治理研究所

刑事法律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成立于2016年12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5人拥有法学博士学位,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本研究所致力于刑事法律与社会治理的交叉研究,在刑法解释学、刑事政策与社会治理、网络犯罪防治、刑事诉讼证据规则、企业(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防范、新型犯罪治理等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近年来,研究所成员在《法学研究》、《法律科学》、《法学》、《法商研究》、《当代法学》等重要法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鉴定意见证据规则研究》、《社会危害性理论研究:渊源、比较与重塑》、《秦窑法庭》、《风险刑法的反思与批判》等多部学术专著,承担“实现刑事个案公正的法律方法研究”(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子数据在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中的审查与认定”(2015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的认定与电子数据的审查”(中国博士后基金第57批资助项目)等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民商法研究所

研究所为西安交通大学法学研究院下设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民商事法律及其适用的重大问题研究,瞄准一流学术成果,力争为中国民商事法治的理论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以学术研究促进人才培养,培育优秀民商事法律人才,特别是从事民商事学术研究的高端人才;发挥民商事法律实践性的优势,积极服务社会,为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服务。[1]

学术交流

国际合作

法学院以“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两个国家级高水平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为依托,着力培养品学兼优、能力卓越的“国际化”与“复合化”高端法律人才。法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院、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德国马普所国际私法研究所、欧洲大学研究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等国际一流院校和科研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已选派学生前往这些校院所学习深造,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国际化搭建新的平台。

2015年以来,学院共有6名硕博研究生赴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等进行交流和实习。学院创办了法学本科复合实验班,特设“法律治理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成立一系列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为“复合化”高端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平台、资源和条件保障。

科研成就近五年获得奖项汇总序号获奖名单获奖时间获奖人1施普林格·自然首届“中国新发展奖”国际奖项,法学领域唯一获奖2019年单文华2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单文华3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王朝恩4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5年周少华
学术资源

学术论文

序号论文名称作者发表年月发表刊物名称收录类型补充说明1Opportunity,ChallengesandPolicyChoicesforChinaontheDevelopmentofShaleGasDeshengHu201309EnergyPolicySSCIESI高被引论文2TheEastChinaSeaAirDefenseIdentificationZoneandInternationalLawJinyuanSU201506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SSCI3TheProliferationSecurityInitiative(PSI)andInterdictionatSea:AChinesePerspectiveJinyuanSU201202Ocean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LawSSCI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MeasuresProposedforPlanetaryDefence:ObstaclesinExistingInternationalLawandImplicationforSpaceArmsControlJinyuanSU201511SpacePolicySSCI5TheEnvironmentalDimensionofSpaceArmsControlJinyuanSU201301SpacePolicySSCI

专业著作

序号著作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月1TheLegalProtectionofForeignInvestment单文华HartPublishing2012012ContractLaw刘桥PalgraveMacmillan2013013HumanPopulationGeneticResearchinDevelopingCountries:Theissueofgroupprotection王玥Routledge2013124秦窑法庭:基层司法的实践逻辑丁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25中外投资条约研究单文华、娜拉-伽拉赫法律出版社201512

上一篇:仪态礼仪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