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浍河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1-12 17:42:24编辑:皮带君
地理环境

浍南镇

浍南镇境内韩沫路、三王路、新信路、泗临路四条柏油路在全镇呈“井”字状,纵横贯穿。全镇面积166.91平方千米。20个村,总人口50758人(2017)。在发展的重点上,工业上着力抓好粮食加工、建材、化工等重点项目;农业上以无公害水稻、优质花生、水产养殖三个规模化生产养殖基地为亮点,全面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在发展的措施上,本着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原则工作。

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真抓实干,加快发展,提出了“工业强镇,抓工促农”的发展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坚持“工业面向外,农业重调整”。浍南镇是粮食生产基地,主要以水稻、小麦、花生为主,兼种大豆、玉米、西瓜等优质作物。

文化

浍南镇

据县志记载: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刘邦追项羽驻军于浍南镇皇墩庙,屯兵数十万,当地群众把当地盛产的大米献于汉军,此米晶莹剔透,宛如珍珠白玉,煮熟后更加亮丽,食后香甜爽口,粘而不腻,将士食后个个赞不绝口,刘邦更赞誉为“白玉”。登基后,仍念念不忘。令地方官员岁岁进贡此地生产的大米,由此该镇大米闻名于世。

浍南镇人民政府驻地皇墩庙,传说该庙的墩是汉高祖刘邦追击楚霸王项羽时筑起的。距浍北汉高祖击败楚时筑的汉王台10公里许。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垓下一战,项羽败绩,从灵璧东渡濉河南下,刘邦追击其后,驻军时,掘土筑墩,宿营其上。当时驻兵前营、后营、西营和马场。后挺兵至安徽和县墩北,距乌江20公里。项羽败至乌江口,亭长以船待渡。项羽想起当初举义旗时,江东八千子弟相从,如今仅存数骑,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随拔剑自刎。汉刘邦凯旋回京登基后,地方士绅即筹款于墩上兴建庙宇一座。因刘邦做了皇帝,就起名为皇墩庙(现浍南镇镇政府所在地)。为永铭汉高祖高邦的功绩。建集名曰皇墩集。皇墩庙于皇墩集北头。院中有大铁钟,铸有:“皇墩庙兴建于汉王即位六年夏,岁次庚子。落成于汉王即位八年三月初一日,岁次壬寅。”皇墩庙很早就传着一首《古皇庙赞》,赞曰:“皇墩古建铭刘邦,千载留传声名扬,后浍前淮天险阻,相争楚汉各称强,项羽败绩走垓下,高墩挥军追霸王,穷寇迫临乌江口,报颜父老刎颈亡。

经济农业生产

浍南镇农业

浍南镇是粮食生产基地,主要以水稻、小麦、花生为主,兼种大豆、玉米、西瓜等优质作物。全镇水稻作物面积达10万亩,是省财政重点扶持的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广大粮农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成倍增长。作为粮食资源丰富的浍南镇,为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产品的购销及加工转化势在必行。为此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全镇先后建起了“安徽省汉白玉贡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圣健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重点招商项目)、“安徽省万民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为支柱的一批粮食深加工大中型企业。品牌有“汉白玉贡”、“圣健”、“皇墩”、“谷为天”等,产品远销广东、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四川等地,供不应求。农业产业化

浍南镇农业

随着城乡居民的“口味”变得越来越精,农民按照原来生产模式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为了使农产品成为消费市场上的“宠儿”,浍南镇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注重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并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入手,搞好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从养殖、种植转到加工,从“田间”转到“车间”。大力扶持培育汉白玉贡米业、圣健米业等30多家涉农企业。继续加大技改力度,引进一流加工设备,使生产出的大米色泽亮、品质优、口感好,成为国内市场的“抢手货”。在流通环节上,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沿浍养殖协会、米业加工协会等中介组织,变以往的“各自为战”为今天的“联合舰队”,提升了企业层次,完善了功能,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开拓市场的有效组织。同时,该镇引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种植农作物,并邀请县农技专家对小麦、水稻的生产进行跟踪服务,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还提高了质量。全镇13万亩农田已有一半成为“订单田”,增加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农民经纪

浍南镇农副产品十分丰富,每至收获季节,这可忙坏了该镇的农民经纪人,他们每天联系各地的经销商前来拉货,组织养殖户把泥鳅、河蟹、龙虾、花生、大米等农副产品进行分类,按级论价。由于这些农民经纪人善于找市场,抓信息,争做农民与市场的“红娘”,为该镇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镇还出台了鼓励社会各界创办民间流通组织优惠政策,广大农民中蕴藏的搞活流通的积极性迅速迸发,活力大增,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民间农民经纪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全镇就有近百名农民经纪人走南闯北搞起销售。

浍南镇农民经纪人大多从小商小贩起家,在多年的市场摸爬滚打中逐渐做大,并涌现出一批“领跑人物”。他们根据不同的季节,到外地推销不同的农产品,夏秋两季,是泥鳅、龙虾、河蟹等水产品大量上市的季节,由于该镇水资源的优势,生产出的水产品个头大、质量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他们看到这里潜在的巨大商机,勇做市场“探路人”,短短几年里,他们四处联系,到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考察市场,与多家大型饭店建立了稳固的供销关系。冬季和夏季,他们又利用农闲季节,到全国各地推销大米。同时,他们又带回外面的信息和市场行情,使当地农民有的放矢的生产出适销对的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促进了本镇经济的蓬勃发展。

浍南镇是粮食生产基地,主要以水稻、小麦、花生为主。

工农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6亿元,年均递增14.6%;财政收入从2007年的307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180万元,年均增长约4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3820元增加到2011年的6450元,年均增长约14%。五年中,完成招商引资入园项目6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约5亿元。产值超2000万元的企业达到5家。

过去的五年是我镇镇区面貌明显改善的五年。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对镇区15公里主干道进行修建、拓宽、改造,先后完成了镇区广济路、银通路、汇丰路等“五横四纵”集镇路网建设;投资20余万元在镇区主干道安装路灯60余盏;投资200余万元铺设下水管道约5000米;投资4万元绿化道路1.2公里。实现了镇区部分亮化、美化、绿化,街道面貌明显改善。

全镇争取项目资金约1.2亿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防渗渠6条9700米;维修新建电站35座;整修渠道60公里;完善西营万亩大田治理改造项目,建成旱涝保收田1.5万余亩,新增耕地面积700余亩;硬化道路100公里,全镇20个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建成沼气池381座。这些项目的实施很好的改善了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镇投资30余万元、争取项目资金120万元投入环卫建设,建成垃圾中转站一座,成立市政大队,确定了8名保洁员,购置了垃圾车等各种工具,镇容镇貌有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五年。累计完成民生工程项目45个。投资80万元建造浍南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所;争取项目资金约2000万元,用于新建和翻建中小学教学楼,教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村低保户及五保户供养实现应保尽保,累计发放低保保障金387万元,发放五保生活补助金365万元,发放各类优抚金299万元,救助贫困家庭1200户;投资16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建设和改造;新建村级卫生室20所、中心卫生院己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初步建立起养老、医疗等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重视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投资20万元建设浍南镇综合文化站。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累计调解民事纠纷500余起,安置帮教率100%,社区矫正无漏管脱管现象,治安形势明显好转。2006年,浍南镇镇村一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作为经验在全省推广,2007年度、2010年度分别荣获全县综治考评第一、第三。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加强信访工作,充分发挥村调委会的作用,有效化解了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信访案件呈逐年下降态势。

过去的五年,是政府自身形象大提升的五年。我镇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12项,县级表彰35项,这是我镇围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创新型、廉洁型”政府,坚持强化自身建设的结果。班子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凝聚团队整体合力,班子的战斗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政府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各财政实力增长明显。全年经济总量预计可实现10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4.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5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实现6450元;实现财政本级收入1180万元。

农村经济稳步推进。达成土地流转协议1.2万亩,实现无公害水稻种植12万亩,落实林业生产用地3.2万亩。争取现代农业开发项目资金262万元。

行政区划

浍南镇下辖村社为:

郎湖村马厂村徐桥村皇庙村盛桥村杨集村桑庙村白徐村黄圩村肖许刘村西营村郭庙村园集村彭圩村沙湾村年庙村李庄村安子口村委裴家村朱袁村社会发展前景

浍南镇不但粮食资源丰富,而且水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可谓渔米之乡。

浍南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基础设施齐全,社会服务体系完备;镇内社会稳定,民风淳朴,重礼厚德。

浍南镇当地农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盛产优质大米的特点,许多农民纷纷办起了小型精米加工厂,但由于设施差、销路狭窄、流动资金少,导致企业时而供不应求,时而形成产品积压的现象,企业发展十分缓慢。为改变“各自为战”的形式,尽快使民营企业壮大起来,该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培育优质水稻种植基地的同时,申报品牌及无公害产品,将这一优质资源做大做“靓”,同时积极引导各民营企业联合起来,共谋发展思路,共商发展“良方”。湖南客商上门投入750万元组建安徽圣健米业有限公司,并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同时,每年也为当地农民带来几百万元的收入。优化环境树形象。该镇深入开展了“文明信用企业”活动,同时联合有关职能部门成立质检小组,严把水稻加工产品质量关。2007年10月,由于稻谷价格上扬,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龙头企业“汉白玉贡”米业坚持“文明诚信”的原则,仍然按原来订单上的价格销售大米,给民营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使许多合作伙伴订单数直线上升。

上一篇:有机磷农药有哪些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