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谢劲松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1-10 08:35:08编辑:皮带君
个人简介

研究领域有现代西方哲学、中西美学思想、中西思想与文化,也关注语言哲学、宗教哲学、技术哲学、分析哲学等问题,讲授“现代西方哲学专题”(本院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全校文科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全校工科研究生,只讲两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全校本科生)、选修课“西方哲学原著”“宗教哲学”“美学”等。[1]

主要著作

1、《爱智慧与爱的智慧》,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28万字。

2、《胡塞尔传》,独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18万字。

3、《美学》,彭富春主编,独立写作其中第二篇8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课题

2001年教育部青年项目:人文主义与公司文明

校研究生校改基金一般项目:研究生人文经典教学研究

学术成果

著作论文目录一、著作:

1、《20世纪的西方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31万字。

2、《胡塞尔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8.6万字。

3、《爱智慧与爱的智慧》,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28万字。获中南五省图书奖。

4、《美学》,教材,彭富春主编,写作第二篇8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5、《禅宗心性美学研究》,博士论文,23万字。

二、课题:

1、2000年校青年基金:哲学为何终结。

2、2000年研究生院校改基金课题:西方哲学经典著作的多语教学与研究生原创力的培养。

3、2001年教育部青年项目:人文主义与公司文明。项目批准号:01JD720006,结项批准号:2009JDXZ591

4、2003年校研究生校改基金一般项目:哲学与人文经典著作的教学研究(GR0410)。

5、200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德里达的马克思。

6、2009年研究生院校改基金课题: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奖励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与大学生思想素质培养,校教学成果三等奖,2000年10月。

四、论文:

一般哲学

1、惊讶:理解哲学的一个维度,《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如何爱智慧,《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哲学不是什么?《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4、人的规定与归途,《人文杂志》,2003年第2期。

现代西方哲学、

后现代哲学

1、尼采思想的芳香,《德国哲学》(2007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2、胡塞尔的纯粹学术立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6期。

3、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多层含义,《生活世界理论》,尹树广黄惠珍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中国学术年鉴》2004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4、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及其悖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转载于《生活世界理论》,尹树广 黄惠珍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5、胡塞尔的信仰与信仰观,《宗教比较与对话》,第四辑,卓新平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6、沉思技术的本性,《德国哲学》(2008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7、洞穴中的海德格尔,《开放时代》,2000年7/9月号。

8、译文:海德格尔致布洛赫曼的信,《开放时代》2000年3/4月号。

9、隐喻与形而上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0期转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4期,第179页摘要。

10、马克思对德里达的召唤,《哲学家》,2008年,人民出版社。

11、我们何以能用语言认知?《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科学与技术哲学

1、同一家园中的科学与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B2《科学技术哲学》1998年第3期转载。

2、技术社会中的人性教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年《华人地区之大学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郑州大学学报》1997第5期发表。

3、对科学的哲学理解,《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B2《自然辨证法》,1995年第5期转载。

马克思主义研究

1、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通识化,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增刊第1期。

2、论马克思的经济事实,《德国哲学》(2009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美学问题研究

1、论禅定与觉悟之美,《美学与艺术研究》(第1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马克思论劳动与美的创造,《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我们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吗?广州《东方文化》,2002年第1期。

4、作为哲学的美学——评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发表于《中国学术年鉴》,2006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5、“当代审美文化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召开,哲学动态,2008年第六期,王俊 谢劲松

民族问题研究

1、论民族的本性及其边界,《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民族精神的社会认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1期转载。

佛教思想研究

1、佛法真义的现代理解,《佛学研究》(2002·总11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CN11-3346/B。

2、佛法真义的当代话语,《原道》,第7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版。

3、禅宗与中国式思维,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文化中国》第13期(九七年六月号);《闻思》第1辑,华文出版社,1997年3月版。

基督教思想研究

1、基督的所为与所归,《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第3期。

2、禁果与羞耻,《天风》,2006年第7期。

3、爱是和谐,《天风》,2005年第6期。

4、心灵和谐与社会和谐,《天风》 2005年第4期。

5、道就是神,《天风》,2004年第3期。

6、道何以成为肉身,《天风》,2003/2期。

7、真神为何也受难?,《天风》2003年第4期。

8、像耶酥那样生活,《天风》2002年第9期。

9、服从神的旨意,《天风》2002年第5期。

10、跟从耶酥并理解他的道,《天风》2002年第6期。

11、背负自身的十字架,《天风》2002年第7期。

12、甜蜜是神给的工价,《天风》,2003年第8期。

13、The Words of Jesus and the Traits of Christians,香港《中华学术论坛》(总第三期),2003年6月。

其它问题研究

1、人文经典的现代意义,《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2、什么是羞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什么是文化转型?广州《开放时代》,1997年11/12月号;《新华文摘》1998年第4期“论点摘编”;《中华读书报》1998年6月17日转摘论点。

4、转型中知识分子形象、职责与价值关怀,《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C4《社会学》,1996年第4期转载。

5、创造力的培养与教育观念的变革,《开放时代》,2001年7月号。

6、恐怖与反恐怖,河北:《社会科学论坛》,2007 年第7期(上)。

7、生存与生存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0年第8期转载。

8、母语的“不可遗忘性”——外语教学的资源,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年第1期。李智 谢劲松

一般文章:

1、天性至善 德性至真——悼念赵学田教授,《武汉大学校友通讯》,2000年第1期,《北京珞嘉》1999年第2期。

2、故乡 母校 祖国,《校友之窗》2002年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报纸文章

1、作为哲学家而死去的胡塞尔,《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26日

2、作为创造的批判,《中华读书报》,2005年8月3日第23版。

3、朴实的智慧,《湖北日报》,2007年8月17日10版;《咸宁日报》,2007年8月3日3版。

4、走进马克思主义课堂的大学校长——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2008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校报。

5、灾难中的民族精神,人民网,2008年5月20日。

上一篇:做个好男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