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1-07 05:14:33编辑:皮带君
学校简介

福建农林大学(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农林大”或“福建农大”,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是全国建校最早的农林院校之一,是福建省重点建设3所高水平大学之一,是农业部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福建省本科一批招生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前身分别为创办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创办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2000年,由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截至2013年9月17日,学校本部位于福州金山,另设有南平校区、福州地区大学城校区、安溪茶学院校区,校园占地4800多亩。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40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SCI、BCI、Nature、Science等数据库51个。全日制在校生3万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4500人。还举办了金山学院和东方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在校生1.8万人。截至到2014年,学校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5万多名校友,在校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10多人。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园艺学(1998年)、作物学(1999年)、植物保护学(1999年)、林学(2007年)、农林经济管理(2007年)、食品科学与工程(2007年)、生物学(2009年)、林业工程学(2009年)、生态学(2012年)、风景园林学(2012年)、农业资源与环境(2012年)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植物病理学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作物遗传育种

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森林培育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21个):植物保护、作物学、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学、农林经济管理、林业工程、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畜牧学、兽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工程、公共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统计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9个):林学、园艺学、农林经济管理、林业工程、生物学、生态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园林学院

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成立于2007年6月,源于园林专业(1984年)、观赏园艺专业(1993年)、装潢装修专业(1993年)、城市规划专业(2004年)。学院设有环境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产品设计系、动画系、园林系、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系7个教学系。现有风景园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博士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点、海峡花卉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以及艺术&园林设计研究中心、森林公园与森林风景研究所、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4个研究所。

合并图册

学院下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 设计、产品设计、动画、园林、风景园林、城市规划7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个园林专升本专业和园林函授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1个,自考园林本科专业1个,自考室内设计专科专业1个,自考数字媒体艺术专升本专业1个。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9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8人(其中1名台湾学生)、硕士研究生189人(其中6名台湾学生)、本科生1586人。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有20位博、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师中有10位博士、45位硕士,1位新世纪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位省表彰的优秀专家,2位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位教师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位教师获得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1位教师获得福建省青年科技奖,10位教师获得省部级荣誉、3位教师获得校“教学名师”,3位教师获得校“师德之星”。学院获校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活动先进集体,省教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校级先进分党校,校党员就业创业先进单位。艺术设计系荣获福州市总工会“五一先锋岗”、“福州市创新设计工作室”。学院团委获省五四红旗团委、省志愿服务先进单位、校暑期社会实践、校大学生文艺工作等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本科生刘海胜同学获中国自强之星标兵,赖书璐获福建省“学雷锋 我们身边的好榜样”荣誉称号。

“十一五”期间,学院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积极组织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学院教师参与的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4位老师获得校教学质量奖二等奖。获2009年省高校多媒体课件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网络课程奖三等奖1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1个校级教学团队。

教学成果丰硕。1、学生参加首届中日高校景观设计大赛夺得唯一的一个一等奖1项和入围奖1项。2、第五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获地球关怀奖1项、优秀奖2项,学院获得“最佳学校组织奖”。3、2009第七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获城市景观工程方案类“铜奖”1项,优秀奖3项,学校获“最佳学校组织奖”,1名老师获“最佳指导老师奖。4、2012年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获三等奖2项,2013年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5、全国廉政文化作品大赛设计作品类二等奖1项。6、2012艾景奖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赛研究生组公共环境设计类金奖2项。7、第十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城市设计最佳设计”铜奖1项和优秀奖1项。8、“第九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获两项荣誉奖、三项单项奖,五项优秀奖。

专业介绍

园林学院目前拥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风景园林学),一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一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风景园林学),一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一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一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院各学位点面向全国招收博硕士研究生。学院拥有一定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学科园林植物应用研究能力强,园林规划设计实力雄厚,森林公园和森林游憩研究特色鲜明,亚热带风景园林研究国内领先,武夷山双遗产地的保护研究独具特色。学科年平均科研经费1500万元;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制订了7项风景园林相关地方标准;有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5个。学科对台交流合作密切,至2011年底,已招收台湾博硕士研究生16人,每学年都有数十人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大学、中兴大学等进修风景园林的本科生、研究生双学位。另外,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和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合作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

▲研究生:

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博士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点

▲本科生:

园林专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风景园林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城市规划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动画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研究生点

一、风景园林流动站基本情况:

福建农林大学的园林专业最早成立于1984年原福建林学院,园林专业经过我校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学科。2006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林学一级学科),2008年获得花卉与景观园艺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园艺学一级学科)。2007年,福建农林大学成立园林学院,将我校原园艺学院的园林专业和林学院的园林(风景园林方向)两大专业进行整合。2011年学科调整后,我校获得了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博士点学位授权点。2012年8月29日,我校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获准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完备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实习实践基地。学科有专任教师82人,含教授21人、博导14人、具博士学位27人;留学人员9人,国家级、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已建成“学士--硕士(2个点)--博士(2个点)--博士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承担科研项目121项(含横向课题),其中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13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21项,经费6785万元。发表论文475篇,SCI、EI、ISTP收录31篇,出版著作、教材22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20项,发明专利9项。制订7项风景园林相关地方标准。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风景园林综合实验室”等5个创新研究平台。有“中华名特优植物园”、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等12个教学科研基地。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已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某些研究领域已取得了突出成就,研究领域综合性强,对台交流合作密切,区域地带性特色显著,特别是区域地带性植物应用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二、合作导师:

兰思仁博士是“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是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郑郁善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优秀专家,历年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福建省重大专项,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福建省重大项目,福建省林业厅种苗攻关项目,福建省重点科研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多项;吴少华教授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重大科技项目等二十几项科研项目。兼任福建省园艺学会理事长;陈晓静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支撑项目子课题、福建省农业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6项;董建文教授长期从事风景园林、林业、森林公园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研究。主持、参加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三项。

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风景园林与景观遗产保护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风景资源保护、传统风景园林保护为主要研究内容,侧重于对传统园林的建造特点及保护策略进行研究,为传统园林的保护及传承提供理论支撑2、风景园林生态与修复从我省生态规划建设及生态修复的需要出发,加强对森林公园生态规划与管理、城乡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生态修复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实践研究,从科学规划、有序管理、法制监管等角度对城市生态脆弱区进行保护与科学开发,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目的3、园林植物以园林植物应用、园林植物繁育、园林植物栽培、园林植物保护与生态效益为研究重点,加强具有较高价值植物种类的引种、驯化、繁育及园林应用等基础理论研究,并创新植物研究视角,从植物的康健功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4、园林与景观设计以传统园林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户外游憩空间设计为研究中心,加强对城市中各类绿地的景观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等研究;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方向,侧重风景园林构造技术、风景园林工程材料、风景园林种植工程与技术研究,加强对风景园林构造技术、建造材料、园林绿化种植技术等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博士点简介(一)博士点一: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4、研究方向   1、园林规划设计方向   (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2)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3)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4)城市绿地系统研究   (5)园林植物应用   2、园林植物应用方向   (1)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   (2)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3)园林植物生物技术   (4)园林植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二)博士点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博士点  

1、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或国家科研项目带动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   2、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由导师负责,指导方式采取导师指导和以导师为首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导师、指导小组和博士研究生3个方面的积极性。指导方式采取直接由导师邀请有关教授、副教授组成指导小组,协助导师审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做好中期考核、论文指导等工作。   3、培养方法采取在导师指导下,自学为主,修读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参加研讨和各种有关学术交流活动;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博士生入学后在第一学期内初步确定研究课题,制订个人培养计划。通过综合考试、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完成博士学位论文。   4、研究方向   (1)园林植物栽培与育种   (2)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规划设计

三、硕士点简介(一)硕士点一: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1、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必须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 4、研究方向   (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2)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3)城市绿地系统研究   (4)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育种   (5)园林植物应用

(二)硕士点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点  

1、培养方式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由课程学习、实践学习、学位论文(设计)三个主要环节组成。   2、采取案例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学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3、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并推荐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的校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副导师联合指导。   4、个人培养计划要在研究生教学主管部门要求的时间内,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制定。培养计划应确定学位课和必修课、选修课,应对参加实践学习活动、学术活动、论文撰写(设计)等作出具体安排。培养计划经教研室(研究室)具体审定,院系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5、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和实践学习与论文并重,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要求的学分,实践学习12个月,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6、研究方向   (1)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2)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3)台湾园林植物引种及应用   (4)花卉栽培与应用   (5)环境艺术设计

(三)硕士点三: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  

1、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必须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其他各项活动;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求研究生学好政治理论课,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公益劳动等活动。导师应根据研究生个人的不同特点,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鼓励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2、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要在研究生教学主管部门要求的时间内,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制定。培养计划应确定学位课和必修课、选修课,应对参加教学、生产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论文撰写等作出具体安排。培养计划经教研室(研究室)具体审定,院系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3、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第一学年以课程学习为主,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   4、研究方向   (1)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2)园林植物生物技术(含基因工程)   (3)园林植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4)园林规划设计   (5)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团队

我校园林本科专业自1984开始招收本科生,拥有“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点和博士点,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中,园林本科专业获A++级。

园林教学团队由17名教师构成,知识结构上以生态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森林培育(风景林营造方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美术、植物学等学科构成,现有6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教授8名。年科研经费达300万元以上。完成规划设计项目200多项。共出版了教材和专著14部。“园林规划设计”为在建校精品课程,“园林树木栽培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园林植物资源与分类”为在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有1个“园林”校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有1个“园林”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有1个省“园林”特色专业建设点。成立了园林规划设计院、花卉中心、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所。

在学缘结构上,团队教师主要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厦门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强大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学缘结构,保证了园林专业教学与科研健康稳定地发展。

在年龄结构上,团队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层次合理,职称结构优化。其中:45岁以上教师1人,40~45岁教师3人, 30~40岁教师9人,25~30岁教师4人。

团队的带头人郑郁善教授是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优秀专家。

园林教学团队是一支可持续发展并能不断创新的教学队伍,十分注重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的建设。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园林专业以“园林规划设计为龙头,以植物、建筑、工程为支柱,以地学、美学和生物学为基础,培养知识全面的复合型园林专业人才”的理念为指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以规划设计为主线,突出景观生态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电子教案、教学模拟软件,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参加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均从事相应领域开展研究,园林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园林植物、植物造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系列课程等都有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一些重大规划设计项目支撑。推进双语教学,突出园林植物应用和植物造景的特殊优势,确立生态理念,加强园林植物的栽培、分类、植物造景等方面的建设。园林教学团队规划与设计了总投入达800万元的“中华名特优植物园”教学实训基地,成立了园林规划设计院、花卉中心、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兰思仁

导师类别:博硕导

导师职称:教授

招收学位类型:学术型和专业型

兰思仁,男,1963年9月出生,龙岩长汀人,农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理事长、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林学会理事长、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在多所大学学习深造过,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厦门大学经济学硕士等学位。行政管理经验丰富,先后在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和福建省林业厅多个处室担任主要领导,并先后挂职担任副乡长、县林业局局长和区委副书记。2006年起,被任命为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期间,挂职担任国家林业局资源管理司副司长。2010年起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校长。

兰思仁教授长期从事野生观赏植物保护、区域古典园林历史与理论、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和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研究,著有《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福建木本植物检索表》,主编和参编《中国森林旅游学》等科技著作4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多个市级区域林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获省科技进步一项、部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

董建文

导师类别:博硕导

导师职称:教授

招收学位类型:学术型和专业型

董建文,男,1968年9月生,福建省长汀县人,博士,教授,博导,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秘书长、中国森林公园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水利风景区评审专家组成员、全国花卉咨询专家、福建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曾任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主持)、书记,福建农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风景游憩林培育、森林公园与风景区规划、野生观赏植物开发运用,担任研究生课程《风景区规划》、《风景游憩林营建技术》等。参与了甘肃、陕西、广东等省区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福建省多个森林公园的考察评审。主持、参加了“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技术”、“城镇景观防护林游憩化经营技术研究”、“森林公园景观质量提升及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福建省风景游憩林构建技术研究”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共五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署名20余篇),参编论著两部。主持、参加了“武夷山青龙大峡谷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太姥山国兴寺——玉湖景区风景林改造规划设计”、“漳平九鹏溪景区规划设计”、“桂林阳朔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江西南昌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宁德市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闽清黄楮林温泉景区规划设计”、“龙岩云顶休闲茶园总体规划”等多个项目。曾被评为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获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联合下达的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受到中共宁德市委、市政府嘉奖。

风景园林专业介绍

风景造园基础上通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的学科范式。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风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构成图底关系,相辅相成,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本学科涉及的问题广泛存在于两个层面: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户外自然境域?如何规划设计人类生活所需的户外人工境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学科需要融合工、理、农、文、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知识,交替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综合应用各种科学和艺术手段。因此,也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空间与形态营造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和风景园林学美学理论是风景园林学3大基础理论。它们分别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和美学为内核,广泛吸收以下学科的理论成果而形成:地理学、林学、地质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公共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风景园林学空间营造理论(Theory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是关于如何规划和设计不同尺度户外环境的理论,是风景园林学的核心基础理论。又可细分为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和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包括表述模型、过程模型、评价模型、变化模型、影响模型和决策模型等六个模型;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包括如下8个技术环节:确定范围与目标、数据收集与区域分析、现场踏勘、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完成现状调研报告、多方案比较、概念设计、项目概算和施工设计。

景观生态理论(Landscape Ecology)是风景园林学在解决其根本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的关键工具。它是以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宏观生态学分支学科,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论研究的新兴学科。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景观格局的形成及与生态学过程的关系;景观的等级结构、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绎;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等。

风景园林学美学理论(Landscape Aesthetics)是关于风景园林学价值观的基础理论,反映了风景园林学科学与艺术、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特点。它融合中国传统自然思想、山水美学和现代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提供了风景园林学研究和实践的哲学基础。

风景园林学横跨工、农、理、文、管理学,融合科学和艺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一般而言,风景园林学较多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学科融贯方法:风景园林学的具体规划设计过程,吸收了“整体论(Holism)”、“开放复杂巨系统论(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和“融贯学科(Transdiciplinary Method)”的成果,应用相关科学(自然和社会科学)、技术(构造、材料)和艺术的知识和手段,综合解决风景园林学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中遇到的开放性、复杂性问题。

实验法: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离不开实验,如工程材料与工艺性能、植物抗旱抗寒特性、观赏植物花期控制、新品种繁育、城市街巷气流规律、景观心理规律、园林的医疗作用等。

田野调查法:适用于收集环境建设与维护工作所需要的大量基础资料,以及对其规律的研究。如场地与环境的基本特征、游人的活动规律、绿地系统的生态作用、民众的各种要求等。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了2015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工作。本次大学评价共包含2751(去年2742)所中国高等院校。其中包括1200所(去年1155)中国大学(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含重点大学131所(一流大学26所),一般大学645所(去年621),民办院校424所(去年403);另外还对287所(去年298)独立学院和1264所(去年1289)普通公立专科院校进行了全面系统、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价。

2015年中国大学风景园林学专业大学排名和大学名单

在最新公布的中国校友会网2015年中国大学风景园林学专业大学排名和大学名单中,北京林业大学的风景园林学专业荣膺2015年中国六星级学科专业,入选2015年中国顶尖学科专业,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的风景园林学专业荣膺2015年中国五星级学科专业美誉,跻身2015年中国一流学科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的风景园林学专业入选2015年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跻身2015年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2015年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大学排行榜

排 序

学校名称

水 平

开此专业学校数

1同济大学5★802东南大学5★803北京林业大学5★804东北林业大学5★805南京林业大学4★80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园林、风景与景观已持续存在数千年;作为一门现代学科,风景园林学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基础上通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的学科范式。从传统造园到现代风景园林学,其发展趋势可以用3个拓展描述:第一,服务对象方面,从为少数人服务拓展到为人类及其栖息的生态系统服务;第二,价值观方面,从较为单一的游憩审美价值取向拓展为生态和文化综合价值取向;第三,实践尺度方面,从中微观尺度拓展为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的全尺度。

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前景与时代背景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风景园林学包括6个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History and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ndscape Design)、

大地景观规划

与生态修复(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风景园林遗产保护(Landscape Conservation)、园林植物与应用(Plants and Planting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Landscape Technology)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是研究风景园林起源、演进、发展变迁及其成因,以及研究风景园林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的基础性学科。风景园林历史方向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学,通过记录、分析和评价,建构风景园林自身的史学体系。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典园林史、外国古典园林史、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史、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史、风景园林学科史等。风景园林理论方向的理论基础是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生态学、设计学、管理学等较为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研究领域包括: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美学、风景园林批评、风景园林使用后评价、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等。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它以满足人们户外活动的各类空间与场所需求为目标,通过场地分析、功能整合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研究,以整体性的设计,创建舒适优美的户外生活环境,并给予人们精神和审美上的愉悦。该学科历史悠久,是风景园林学科核心组成部分。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共设施附属绿地、庭园、屋顶花园、室内园林、纪念性园林与景观、城市广场、街道景观、滨水景观,以及风景园林建筑、景观构筑物等。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

: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在生物圈、国土、区域、城镇与社区等尺度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区域景观规划、湿地生态修复、旅游区规划、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城镇绿线划定等。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保护和管理的学科。实践对象不仅包括传统园林、自然遗产、自然及文化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乡土景观、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遗址公园等遗产地区,也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河流廊道、动植物栖息地、荒野等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区。主要研究传统园林保护和修复、遗产地价值识别和保护管理、保护地景观资源勘察和保护管理、遗产地和保护地网络化保护管理、生态服务功能区的保护管理、旅游区游客行为管理等。

园林植物与应用

:是研究适用于城乡绿地、旅游疗养地、室内装饰应用、生态防护、水土保持、土地复垦等植物材料及其养护的应用性的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与保护、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资源收集与遗传育种、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风景园林植物生理与生态分析、古树名木保护、园艺疗法、受损场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种植工程、防护林带建设等。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是研究风景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原理、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风景园林建设和管理中的土方工程、建筑工程、给排水工程、照明工程、弱电工程、水景工程、种植技术、假山叠石工艺与技术、绿地养护、病虫害防治,以及特殊生境绿化、人工湿地构建及水环境生态修复和维护、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绿地防灾避险、室外微气候营造、视觉环境影响评价等。

上一篇:沈乐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