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李受彤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0-27 20:29:48编辑:皮带君
南宁市敷文书院

位于广西南宁。明嘉靖七年(1528)新建伯王守仁率兵至南宁,于南宁城北门口县学旧址建书院。日集诸生,讲学其中,论辩“致良知学”,相传王撰记,并手书匾额“以宣扬至仁,诞敷文德”,故名。时有正厅、后厅、东西廊房。在广西历史上影响较大,历代名人多有评述诗咏。如“南极文星耀,西荒武库雄,百年留古院,九郡息兵戎”(清周起岐《咏敷文书院》);“岭外有文能止武,堂上习礼致精禋”(清颜鼎植《谒文成书院复新》);“奕世一儒宗,功名着鼎钟。文成垂令范,新建懋勋庸。异地犹观感,谁人不景从。后来同志者,莫使若云封”(清闻人绅《重修敷文书院记》)。十六年南宁知府郭楠修。万历十一年(1583)左江道陈希美、知府陈纪等复修。前为大门,中为仪门,又中为大堂,两廊各有精舍18间,后为后堂,立王守仁石像,以资纪念。明末毁于兵。清康熙九年(1670)左江道宋翔、知府韩章等捐资重建。有大门1座、大堂1座,立王守仁像,规制焕然一新。十一年署知府周起岐重修。二十五年知府赵良璧、五十一年知府戴锦、五十六年知府沈元佐及同知闻人绅,先后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府刘梦兰、知县李天钰率士绅劝捐重修。至民国初年书院犹存,名为文成公祠、文成公讲学处。1926年改建省立第一中学校女子部,1927年改为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30年改为省立第三女子中学校,校内有王守仁(阳明)先生纪念亭,亭碑上有石刻王守仁画像。画像现移置南宁白龙园炮台内。旧址今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储备物资管理局。

阳明书院

广西书院

位于广西武鸣。明万历间,思恩府(今属武鸣)知府侯国治建于府治西,后兵燹塌废。思恩府城外东南两江合流处,相传为王守仁(阳明)讲学地,因多榕树,故名榕树园。后为土官岑氏园。清道光间,知府李彦章重建于榕树园,仍旧名。筑天一阁藏书,生徒达数百人。李彦掌自号榕园主人,曾率诸生333人作王守仁生日。咸丰间院园俱废。光绪间知府黄鸿藻复设书院,刻王守仁石像供院中。宣统二年(1910)改为小学堂,1912年改堂为校。随后改名为阳明高等小学校。1943年由蒙培勤、李宗儒、黄铭珊等筹办成私立阳明初级中学。1948年更名为武鸣县立第三初级中学。1969年9月改为武鸣县府城高级中学,办学至今。

服其教、畏其神,故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遍为尔德;官先事、士先志,有君子之词,而无君子之行,莫入吾门。

新会书院

新会书院

位于广西南宁市解放路42号。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前清时期,南宁商务已盛,各省商帮云集,新会书院是旅居南宁的广东新会籍人士集资兴建,作为商会及同乡聚会活动场所。之所以没有取名为“新会会馆”,一则避免用字重复,二则因为广东商人此前已在附近兴建了一座“粤东会馆”,不宜再建新的会馆。主要用来给居住在南宁的广东新会籍经商人士的子女读书,并作为商人集会的地方。重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面积800多平方米。为招染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同新会当地的祠堂建筑一样,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庄重而显古雅,是南宁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体现出岭南建筑艺术特色的一处古建筑。该书院已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南宁博物馆。乌石书院

位于广西横县。明嘉靖间刑科给事中吴时来(号悟斋)弹劾兵部尚书许论宣、大总督杨顺。之后,又弹劾严嵩父子贪黩,被嵩所挤,谪戌横州驯象卫,因建书院于学宫西北乌石岭,故名。亲给诸生讲授,并撰记。置学田年收租谷270石,粮米5.59石,供给书院经费。嵩败,吴被召还,回京供职,官至都御史。诸生立石像于院内,并建吴公祠以祀,故名悟斋书院。后废。

紫澜书院

位于广西永淳(今属横县)。明嘉靖初年建义学于城南门内。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五十八年知县凌森美迁义学于旧学宫之后殿,题额“紫澜书院”。乾隆四年(1739)又迁院于城西门长兴街堂字园地,秋七月兴工,至五年落成。三十八年重修,以纪念凌森美,易名凌邑侯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再修。咸、同间停办。

正谊书院

位于广西南宁。原名孙公讲院。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士民建知府孙明忠生祠于苍西门内乌龙寺旁,中祀文昌像,后设义学于内。雍正九年(1731)知府黄其炳易名正谊书院。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万廷莘迁于式南书院旧址。嘉庆八年(1803)知县高廷枢,购得南门正街杨姓屋改建。计有屋三进9间,讲堂3间,周有围墙。道光七年(1827)署县闻宝桂重修。十七年知县柳济清查出学庄租谷13980斤和鱼塘1个,又于节孝祠旁造铺3间,出租取息为书院经费。宣统元年(1909)改为自治研究所。二年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年改为女子学堂。民国间曾改为法政学校。

淮海书院

位于广西横县。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州柯宗仁建义学于驯象卫旧署,常亲自训迪诸生。督学靳让题额为“浮槎堂”。雍正二年(1724)知州刘斌重修,请本州举人陈翊熹、金嗣英主教。乾隆十一年(1745)知州谢钟龄重修,增至学舍10间,额题“秀林书院”。四十年知州宋思仁又增置田产,收租以为书院经费,请本州举人蒙武贲掌教。嘉庆六年(1801)广西巡抚谢启昆令知州杨学贻于院右建屋3间,祀宋绍圣间贬至横州的秦观(淮海),遂改名淮海书院。后复名“秀林”。咸丰、同治间,停学10多年。同治十三年(1874)知州杨椿、掌教邓岳霖建试场。光绪二十五年(1899)掌教施献璜募捐重修院内桂香楼,添建两厅,左名“尚志堂”,右名“崇实堂”,东西各增设学舍5间。每年春考取生童各2名。二十六年知州武传缄改定每年春考取生童26名住院就读,每名每月津贴伙食灯油费钱1000文;掌教每月考试院内生童,评为甲、乙等者酌给奖励。三十年知州赖宏与地方绅士会议,决定分上、中、下户募捐,拆毁试场,改建为师范讲习所。三十三年改为两等小学堂。民国间改建县立第一高级小学。1929年改建县立中学。1958年改为横县中学。

蔚南书院

位于广西南宁。原名式南书院。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府沈元佐捐建于西城皇庙大街节孝祠旁,中祀巡抚陈元龙。雍正三年(1725)知县赵成章划分其半建节孝祠。乾隆十五年(1750)提学使罗源汉改名蔚南书院。三十八年知府杜琮迁建于城东育婴堂。置田年收租谷240.76石,塘租银34两,充作经费。光绪十六年(1890)巡抚马丕瑶命知府彭銮、知县陈凤楼,建藏书楼于头门内,并奏颁书籍数万余卷,藏储以供众览。三十一年与左江书院合并,并添购院左邻民房20余间,改建南宁初级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改为第三初级师范学校。民国初为省议会。

宾阳书院

位于广西宾阳。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州陈之鹃迁学宫于州之东北,以学宫故址建书院。嘉庆十六年(1811)知州徐楩辀请复建学宫于此,乃就旧学宫之右改建书院,未竣去职。二十五年知州袁植修与县绅改建于城门文昌门外,知州耿省修续成之。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州陶锡圭重修,并捐置田租以增书院经费。咸丰八年(1858)毁于战火。光绪元年(1875)知州许泽洋从士绅请,改建于州治东北旧学宫故址。分上、中、下3座,中座为文昌宫,对面为魁星阁;后座正厅为讲堂,左右翼以学舍,规模宏敞。二年知州叶茂松与县绅等变卖前书院旧址,得款建筑门楼1座,于巽方题额“聚奎楼”。光绪间,复于院之东北隅建藏书楼。巡抚马丕瑶、县人方璧光先后捐赠书籍,藏书颇丰。永淳县进士杨怀震、县举人陆生兰、吴运鹏、谢宝树、赖干臣等先后任山长,主讲书院,就学生徒甚众。三十三年在书院原址创办师范讲习所,并开设两等小学堂1所。民国初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1934年小学分乡设立,此校停办。书院旧有田租产业归宾兴馆业。校舍划归省立宾阳初级中学校,后改宾阳县中学,今为宾阳中学。

榜山书院

位于广西隆安。初始创于县城北门内,名阳明书院。后设于西门之内,改名兴文书院。后毁。建置不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县张树绩改建于县城东门外学宫之右侧、王文成公(王守仁)祠故址,名榜山书院。中建讲堂,后为杰阁,上祀魁星,下奉王守仁神主。阁后建屋3间,为院长居所。讲堂之前设门两重,左右翼学舍共36间。置有经费田200亩,年收租谷银12.1两,又宾兴馆田7亩,每年可收租谷银4.9钱。1931年改为隆安县立初级中学校。旧址今为隆安中学。

岭山书院

位于广西武缘(今属武鸣)。清道光元年(1821)知县张显相捐廉购买县城西北隅薛、黄、刘三姓地基,与县举人阮修诵、职员李琛园倡建书院。知府汪云任、知县慈士衡董其事。建有头门、二门各3间,讲堂、后堂各3间,凉亭1座,厨房2间,东西学舍共27间,周筑围墙。七年知县申及甫添建文昌阁,加开小池塘,增建学舍8间。咸丰间为难民借住,后崩坏殆尽。光绪三年(1877)知县孙德元以修学宫余资并筹捐重修。二十二年知县周颂声复修西斋1所,捐俸购置书籍,以供研读。三十三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1941年为武鸣私立鸣山中学。后曾先后改名为武鸣县鸣山初中、武鸣一中。今为武鸣中学。

辣丁书院

位于广西宣化(今属南宁)。又称法文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法国驻南宁天主教教士罗思思(Lauest)建于南郭巷,专门培养教会神甫。学生在全省男性教徒中择优选录,年龄在15岁左右。每3-4年招生一次,分初、高中两班,每班约15人。学习及生活费用均由教会供给。课程有国文、数学、历史、地理、拉丁文、教理等。有教职员3人,中文各科教员聘请兼职教师担任,拉丁文教员由院长兼任。学制7年,毕业后,有志为教会终身服务者,由教会保送外地神学院深造,6年毕业后,能遵守终身不婚者,经主教核准,方准任神甫。历任外国院长有:陆文思、文式仪、丰永超、卢安德、唐定球、和为贵、戴天恩等。1936年后始有中国神甫任院长。1942-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停办。1946年恢复,1949年停办。辛亥革命时,曾为同盟会与广西会党通讯联络点。旧址今为南宁市康乐路小学。

斑峰书院

位于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为当地群众于1878年集资创建,翌年落成。1885年,钟德祥奉命视察在镇南关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清军,便道回乡,住宿在斑峰书院内,与乡绅、砚友罗立亭、黄皎湖等谈文道故,共叙乡情。黄、罗等请钟德详撰写书院碑记,书题大门匾额,钟欣然答应,钟视书院完毕,返回北京后,便差人把《斑峰书院记》和“斑峰书院”题字捎回。书院负责人当即聘请名匠镌刻石碑,留传至今,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斑峰书院建筑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呈前、中、后三进,两边包厢为合院式结构。整个建筑古朴雄伟,历经沧桑,现仍留有前座、中座,前座古迹基本保存原貌。一百多年来,斑峰书院及其后来的斑峰中学,培育了不少人才。清代斑峰书院芸窗下曾出过一榜三举人:1885年科省试,钟德祥、谭莜园、梁润堂三人同榜中举,之后,刘圩街钟家得一门三进士(钟德祥、钟德瑞、钟刚中)的美誉,为广西独一无二。民国时期,学生梁大年、李洪春曾考取北京大学。

斑峰书院后改为斑峰中学。

柳州市凤凰书院

位于广西柳城。原址在旧县城(今柳城县凤山镇)北门外凤凰岭之麓,故名。日久崩塌。清光绪十五年(1889),知县陈师舜集资在北门街文庙左侧新建,有头座、正座、后座各5间,内设东西文场。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县立模范小学堂。1930年秋,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校。

柳江书院

位于广西柳州。又称罗池书院。早有柳江书院,后废。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提督张朝午捐款重建于城东门外,再废为驻兵房舍。乾隆七年(1742)右江道张人骥指令学官,每月在柳、刘二公祠(今柳州柳侯公园内之柳侯祠)讲学考试学生,择有志于学者在内肄习,柳侯祠遂为书院。十年右江道杨廷璋查清祭田收入,于祠内建书舍,将每年结余田租银69余两作为书院经费。柳州知府成贵又于祠内扩建讲堂3间、书舍3间,书院稍具规模,文风渐起。后又废。仅存讲堂3间。二十六年右江道王锦和柳州知府等官员捐款重建掌教书室7间、书房20间,厨房、耳房各1间,又以修志节余之银1200两置产生息,以为书院经费。清末,书院迁至龙角街。光绪三十三年(1907)马平县知事丁立群奉令改设马邑两等小学堂。

洛江书院

位于广西雒容(今属鹿寨)。清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黄德星捐俸建于县南洛江畔,故名。后废为公廨。道光初年,邑侯李复相于县西北隅重建,中为讲堂,东西学舍共12间。院后置有园地100亩,以备日后增建房舍之用。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翟墨卿,捐资作为书院经费。十八年唐继之又捐廉俸,并带动他人捐资,共得钱1500缗,存典生息作为书院经费。清末毁。旧址今为雒容医院。

丹洲书院

位于广西三江。清道光三年(1823)秋创办,书院在旧县治丹洲东门内文昌宫。经费由该县上瓮、斗江、琶团、独峒、古宜、丹阳、沙宜等地区人士捐资建成,黎平学府石亮玉捐银折钱6200文,丹洲盐务官欧阳氏遗产租谷400余担和融安县长安镇4间店铺租金,作为办学经费和山长、教读、学长及院夫俸给。书院校舍及活动场所占地面积约7.5亩,教室3间,另有厨房、仓库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书院及考棚改建为两等小学堂。1927年改办三江县立第一小学校,20世纪30年代改为丹洲乡中心学校。今为三江县丹洲小学。

桂林市宣成书院

南宋桂林除官学外,宋城桂林还兴建了一批私人创办的书院。其中以全州的清湘书院和桂林的宣成书院最为著名,宋理宗专门给这两所书院御赐匾额。

桂林宣成书院(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创始者时任广西经略使朱禩孙与提点广西刑狱杨大异(另有言朱为创建者,杨为复建者),朱禩孙留给桂林的,首先是一座完全可以号称为铜墙铁壁的桂林石城,然后才是这所从此传续七百余年不绝于缕的宣成书院。所谓“宣成”,意在纪念两位对桂林乃至全国文化发展史上极具作用的人物,一位是著名理学家张栻,其人卒后谥“宣”;另一位就是吕祖谦,卒后谥“成”,书院的创始者由于极度推崇此二人对于当时桂林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于是以“宣成”二字作为书院之名。宣成书院历宋;元;明;清四朝,不断维修与重建。

宣成书院位于城西之文庙左侧,即今桂林中学校园之西,唐代之际曾是广西第一个状元赵观文的故宅。

秀峰书院

位于广西桂林。清雍正十一年(1733)诏令各省建书院时,创建于城东叠彩山与独秀峰之间,故名,乾隆四十七年(1782)巡抚与司道捐银800两,置田98亩,年收米50石,秀峰得30石(另20石归“宣成”),增额外正课生员14名,月各给米2斗。有余米存贮临桂县仓;若不够,由临桂县捐补。秀峰书院为秀才参加乡试而设,院长薪金比一般书院丰厚,每年420两,中有过节节敬银40两,酒席银若干。生员成绩优秀者有赏银,从3钱到1两不等。嘉庆四年(1799),巡抚台布贮书籍;五年,巡抚谢启昆建寝室5间、东西厢房各3间,立汉代司空南阁祭酒陈元牌位于书厅,以纪念其研究《左氏春秋》之功绩。同治十年(1871)康国器重修,奏颁“书岩津逮”额。光绪四年(1878)巡抚康绍镛增广学舍;十五年,巡抚马丕瑶附设广西书局于院内;十九年,巡抚张联桂增设逊业堂;二十八年清廷令各省裁书院立学堂,巡抚丁振铎改之为育才馆,继并入广西大学堂,院产归大学堂。现为广西师大一部分。

榕湖书院

位于广西桂林。又称经古书院、榕湖经舍。清道光十四年(1834)布政使郑祖琛建。同治十年(1871)巡抚康国器重修,并奏请颁赐“经明行修”匾额,为秀才应乡试肄业之所。王拯为山长时,订有《藏书借书条例》。沈秉成任广西巡抚时,曾序刻《榕湖经舍藏书目录》。清末改为桂林公学。1927年修建为广西省立第三中学,后为桂林中学。

桂山书院

位于漓江的西岸,距桂林十大名山之一的伏波山不到一公里,因地处桂林定粤寺东桂山麓,故名。

清道光年间,巡抚郑祖琛创建桂山书院。咸同间,因战火停办。同治十一年(1872)巡抚刘长佑恢复乡试,书院亦因之恢复,专课举人,故又称孝廉书院。光绪七年(1881)巡抚杨重雅添设字课。二十八年裁撤书院。三十年改为工艺厂。辛亥革命后,相继为广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广西振坤法政女子学校、桂山中学校。后改设为广西省立医院,今为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梧州市三元书院

位于广西藤县。原为宋连中三元之翰林学士文简公冯京读书处。明景泰元年(1450)佥事汤性方建,以时人对冯之赞誉“三元”命名。三年知县唐礼扩建。弘治七年(1494)知县廖佐增建楼堂以礼冯京。万历九年(1581)诏令废天下书院,遂改民居。后迁建于永安门内。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县士绅重修。

岭表书院

位于广西梧州。明嘉靖十一年(1532)都御史陶谐以总镇府旧址改建。有讲堂,名敬宽堂;学斋,名修文斋。斋旁有二亭,一名青风,一名沂水。敬宽堂前堆土筑台,名圣谟台。台上嵌石碑,刻古代圣贤训戒箴言,以警生徒。时翰林编修程文德被贬信宜(今广东信宜)为典史,受聘任主讲。嘉靖三十一年(1552)改为观察行署。

李号橘园书院

位于广西岑溪。明嘉靖间教谕李时曾在此讲学,因李号橘园,故名。后李时次子到广西监考,考毕专赴岑溪,访书院,为捐资置学田。万历十年(1582)朝廷令毁书院,遂废。

观澜书院

位于广西梧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知府陈鉴建,名梧阳书院。选府属10县生徒肄习,亲为讲授。明末,改为陈公祠,以纪念陈鉴。清初,陈公祠被营官占为住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府陈天植捐资,将祠赎回,重建书院。因其处江边,职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之意,更名“观澜”。后改建双贤祠。

眉江书院

位于广西永安(今属蒙山)。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丁亭江建义学。四十八年知州陈大辇重建于州署右。祀徽国公朱熹,题“眉江书院”。前为大门3间,中为讲堂3间,后为宿舍3间,左右两廊舍各10间。雍正二年(1724)知州吴琦重修,九年(1731)知州陆埰再修。清末改为达成学堂。

回澜书院

位于广西梧州。原名茶山书院。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县刘以贵命陆子兰收苍梧县义学改建。有讲堂、书阁、宿舍、厨湢等。四十六年知府李亨时增建缁林阁。四十九年知府李世孝扩建讲堂3间、宿舍10间,并修围墙等,以书院距茶山远,离江水近,故取韩愈“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之意,改名“回澜”。五十一年李捐银450两,在藤县购置学田,年收租谷23326斤,租米52.6石,送府换银,以作师生束修膏火。雍正三年(1725)知府徐嘉宾修整,请广西巡抚李绂题额。李以江南研习儒经,始于邑人陈长孙传《左氏春秋》,遂更名“传经”。八年知府吴士鲲重修缁林阁。十二年知府徐德秩在阁楼旁增建学舍30余间,复名“回澜”。乾隆三十四年(1769)讲堂毁坏,知府吴九龄重建。同治间临桂举人陈瀛藻曾任主讲。

鼓岩书院

位于广西修仁(今属梧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苍梧知县郑交泰倡捐,就庆林寺旧基改建。三十四年知县牟钤修葺。道光二十二年(1842)改建于三台山麓,更名“台山”。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迁建于三府会议旧址凤凰台,仅前半部分竣工,改名“经古”。十二年后半部分建成,设为台山义学,亦名凤台书院。

藤州书院

位于广西藤县。清嘉庆十年(1805)知县陈廷璠费银4000两,倡建于学岭。为4进,坐西向东。前为头门,外有陈建《书院碑记》及邑官民捐助碑,栽有桂树,有惜字炉1座。内有胡朝瑺所书《膏火碑》及左右耳房各1间、左右厨房各1间。中为讲堂,悬学使祁塨手书“问津堂”及知府王友莲手书“陶熔义俊”匾,左有聘山长定规碑、书院户口田业碑。前有亭1座。后为文帝殿,上有奎星阁,前有亭1席。再后为三代祠,有左右2房,两边有学舍16间。另有各种用房10数间,凡捐银200两以上者,可列其祖先姓名于三代祠内。订《规约》7条砥砺学子:气质之宜变化,言功之宜谨饬,诵谈之宜勤奋,问辨之宜详察,文体之宜醇正,诗学之宜讲求,书法之宜端楷。

北海市海门书院

位于广西合浦。原称还珠书院。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廉州府知府施世骥建于府城外西南砥柱矶,五十九年知府徐成栋增建,置有学田。以后相继消耗,至乾隆十六年(1751)知府杨枝华把仅有院租充公,于是书院废止。十八年知府周硕勋改建,名“海门”,以廉州唐、宋以前为海门镇,故名。合浦知县廖佑龄前后拨上下乡南山等处田租作童生伙食费,拔冠头岭网地箔地租为掌教薪水银。四十七年知府康基田改建,顺水南向,加建漾江轩、浮碧榭二亭。五十九年崩塌。六十年知府杨世伦复建讲堂及后座,以奎文阁将塌,移其砖石作两廊墙基。嘉庆元年(1796)知府张增建两廊房舍,左右各9间,头门3间。道光元年(1821)生员王达尧、王冠文、岑冠山等,复建奎文阁。三年知府朱奎倡官绅更新重建后座,造搂3间,安文昌神位于楼下,左厨房、右小房各1间,前楼讲堂,堂下左右学舍各3间。建卷棚下左、右学舍各3间,3间卷棚接奎文阁,阁左、右厨房各1间,阁下右学舍3间,左建凝碧轩3间为临眺所,下建登龙场,外为头门3间,门外环短墙。八年贡生王志文等呈请增加田租钱谷以助书院经费,知府张堉春酌量增加,并加正附课额。光绪十三年知府吴锡璋重修。清末改学堂。今为廉州中学。

味经书院

位于广西合浦。清光绪十九年(1893)七月廉州知府刘齐浔与县绅李怀本倡建于东湖幽胜处,当年建成。共建3座:后座为山长校文游憩之所;中座为藏书楼,楼下为讲堂,两旁为生徒学舍,花木充庭,曲槛长廊,排同雁翅;前座为大门。院内外“境静阶闲”,“多士之藏修,以此称畅适”。大门以外,湖水荡漾,又有扁舟亭、清乐轩、音公祠诸名胜环峙其左。旧址今为合浦师范学校。

防城港市

三台书院

位于广西上思。清嘉庆九年(1804)知州陈遇亨在县城东街义学旧址修建,因州署后有三台山,故名。道光十一年(1831)知州陈兰滋重修。二十三年知州李济芳与州绅士扩建试院,移进内座大殿3间,中祀文昌及宋儒,东西有2廊,后为厨房;前建致公堂1座,两旁置座次800号;大门1座,内为点名亭。年收租谷272石,院长薪金年支200石,生童膳食补助72石。

钦州市西灵书院

位于广西灵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县迟维城创建。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黄元基建东西学舍10间,院后余地建松风亭1座,日久板瓦剥落。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于潜修率县绅梁惠祖、钟焕基等捐修。共3座,前座大门3间,中座大讲堂3间,后座为师生宿舍共5间,又后为松风亭。讲堂之东有厨寮,四周有围墙,唯东西学舍尚未修复。书院有田产作为经费。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善仁堂。

东坡书院

位于广西钦州。又名绥丰书院。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州程鼎建,祀苏轼,故名。雍正元年钦州直隶州知州董绍美重修,又将入宦田租捐给书院使用。乾隆十五年知州李璜、三十七年知州康基田、四十四年知州邵应凤、五十四年知州李载春、五十七年知州尧懋德相继修葺。嘉庆二十四年知州朱楏、学正吴光勋、训导杨士霖、吏目朱轩等同其他州绅,以建万寿宫余款,令州人拆除旧书院,更新建造。一连4座,每座3间。后为苏长公祠,中为文蔚堂、为大堂,外为头门。门外重修天涯亭,换以石柱。院右造屋4间及左皆有廊房,又购地增建学舍共22间。砌砖围墙,纵16丈、横6丈。余钱2000余串,置田建铺收租以充书院经费,每年收租谷1440斗,共收铺租100多串。光绪十五年(1889)钦州直隶州知州李受彤将书院迁上镇龙楼,易名“绥丰”。民国期间在书院旧址改建为天涯戏院。旧址今在钦州市中山路江滨旅舍后座。

贵港市浔江书院

位于广西桂平。明万历元年(1573)左参议高则益、御史唐炼,以分守别署改建为浔江书院。增建崇正、聚义两厅作为讲堂,旁立号棚6排,计有46间。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为义学。雍正八年(1730)同知万选重修。乾隆七年(1742)浔州知府刘暐潭改名浔阳书院,二十年知府胡南藩迁八贤祠之周、程三先生牌位祀于院内,二十七年知府汤大宾、知县吴志绾重修;二十九年知府陆燝增建后堂,以祀周、程,复旧名“浔江”,四十九年水灾崩毁,五十一年知府陈玉麟重建。道光三年(1823)孙世昌仍复名“浔阳”,重书匾额。咸丰间毁于兵,田租亦失。同治三年(1864)桂平知县徐延旭查复书院田租,十年知府固鲁铿捐建讲堂、后宅及旁屋、仪门。光绪十六年(1890)广西巡抚马丕瑶命知府王森在中座建藏书楼。全院为3座,皆东向:前座正大门,左右各有2房;中座为大堂;后座为山长及家属住宅。另有1厅,左右各1房,两旁长廊各有6房,房容4人;后座之后有园种花木;前座外有大院,院北为大门,北向。二十年知府张祖祺在院内开办师范讲习所。三十年改为浔郡中学堂预备科。三十二年借作桂平师范学堂。三十四年借作桂平中学堂,后又借作桂平高等小学校。

桂邑书院

位于广西桂平。明万历元年(1573)创建于桂平县城东面(今市气象站附近)。后曾改名思灵书院。天启四年(1624)广右参政曾守身将县学宫迁于书院址。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浔州府(今桂平)知府陆燝、桂平知县卢焜再建于庆祝街县学宫左。陆燝捐廉俸银200两,众绅继之,当年秋八月竣工落成,共用银1900余两,复名“桂邑”,聘陈良士为山长。得拔入田租1万斤谷,归县掌管。道光二十七年(1847)边警紧张,学务松弛,田租短缺。咸丰二年(1852)毁于战火。同治三年(1884)复建。光绪十四年(1888)知县李宗庚拨公款重修,规模如昔。二十八年改作桂平小学堂。宣统间改立桂平中学堂。民国间改堂为校。

武城书院

位于广西平南。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李仲良建于城外状元街,至十八年腊月全部完工。因平南县在晋代为武城县,故名。有头座大门;中座讲堂,题额“学海观澜”;后构景徽楼,以祀宋周、程,楼下为院长蓄书校文之所;东西2廊有精舍38间。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道光十四年(1834)公议入祀李仲良牌位。咸丰初年毁于兵。光绪六年(1880)知县王鈵绅和县绅唐俊勋、欧阳春等筹款修复。八年知县裘彬重捐资购置书籍6种,储存书院中以资博览。书院原置经费田34亩,年收租谷49石;另有当田租谷154石,年收额租银295.3两,钱40500文,公举地方绅士管理,3年更替。年支院长束修火烛银120两,聘金银2两;火夫1名,银2两;学监院2名,银各8两;管院首事,银12两;门役1名,考棚司祝1名,均按月支银8钱。余为春秋祭祀香烛、纳粮及开馆筵席、考课奖赏之费用。

怀城书院

位于广西贵港。县学原在东门外,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石崇先迁学宫于城北,二十四年建怀城书院于学宫旧址。四十四年知县陈霆改建于学宫旁,知县何成稜竣其工。奖金有别,官课为“花红”,师课为“膏火”。咸、同间毁于兵火。光绪七年(1881)绅民林廷献等增建,十年绅民梁吉祥筹款扩建,改名紫泉书院。未设山长,仅有官课,而无师课,按成绩优劣分等给奖,设有值年负责管理书院。宣统元年(1909)知县林枚改设蚕业学堂。民国时为县立小学校。原书院主要校舍及租业收入拨归县立中学校。旧址今为贵城镇永明小学。

玉林市石南书院

位于广西玉林。明代兴业县(今石南镇)城东建有濠江书院,后废。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王巡泰于濠江书院原址建书院,题名“石南”。以兴业古称石南,故名。王还撰《石南书院记略》,阐明宗旨;欲“化民成俗莫如立学”,“为养育人才之地,而磨砺风俗之原也”。敦请进士陈科鉽主讲,拔取生童之秀异者肄业其中。刻写御制饬士子文于屏间,又书朱子白鹿洞学规于左,右为其制定之学规若干条。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办县立两等小学堂。民国间改堂为校。其址今为玉林市石南镇初级中学。

绣江书院

位于广西容县。旧有书院。久圮。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县李瑞征重建,拨入田租,年收租谷1万斤。嘉庆间知县马鼎梅又增拨公田,年收租谷3.1万斤,加年添置及县学拨充租谷,共6.82万斤,统归县宾兴值事兼管。每年支院长束修薪水银140两;生童月课、年奖银182.4两;司事薪水谷3000斤。养正义学聘师束修银亦由此出,年支3000斤,其余为酒席、院丁工食及完粮等费。道光八年(1828)知县项国楠与容县士绅增建,前为头门、仪门;中为讲堂,前建二长廊为试场,桌椅齐备;后为尊经阁,两旁为书舍。咸丰间,考场号板毁于兵火。同治六年(1867)重修。旧址在今容县城北门街。

铜阳书院

位于广西北流。又名抱朴书院。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县涂遇建义学于县东一里旧县街。四十八年知县陈献德、岁贡曹大纶重修。后塌坏。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刘瓒重修,改名“抱朴”。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同治十三年(1874)县人梁科选、陈宗鲁、黎学箕等,以院租余剩,就基重建,乃名“铜阳”。计头门1座3间,旁舍31间,讲堂1座,夹室2间,上建藏书楼,堂前建牌楼1座,及上下厨房,院外围墙。历置田产生息,供书院经费、生员伙食及科费之用。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蚕业学校。1914年改为女子蚕业学校,附女子小学。1928年改为师范讲习所。1930年改为私立陵城初级中学校。1933年改为北流县公立医院。旧址今为文管所。3

养正书院

明嘉靖年间,福建光泽县人饶天显调任博白知县,为培养人材,于嘉靖二十 四年(1545年)在县署东侧建造养正书院,此为博白县最早的官立书院。

环玉书院

位于广西博白。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南宫秀建。“请额于大中丞,额曰环玉书院,盖取义于《文星玉水志》,美其地冀钟美其人也”。有书堂一座、两廊轩堂5所。后圮。嘉庆八年(1803)知县颜樾率士绅移建于城北1公里,旁建考棚,有正座、崇文堂、讲亭、养正堂、正厅、肄业房等。历置田产生息以作经费。旧址在今博白中学校园内。

紫林书院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那林众乡绅、士民捐资兴建。书院位于今那林镇金阵 村,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分为前后两座。前座为讲堂和附房,均为两层,4个讲堂,全长50 米,宽12米,通高16米;讲堂两端附房长均为6米,宽5米;后座为金阵村一带绅民祖先之神 坛。“戊戌变法”后,紫林书院改为兼中学、西学之堂。民国初年,改为初级小学堂;1940 年曾改建为金阵村公所;六、七十年代,曾一度改为金阵初级中学;1983年后改为金阵小学。

凤鸣书院

凤鸣书院(今双凤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879年,亦称“文昌阁”。旧校训为“文运天开,钟灵毓秀;昌明圣教,成德达才。”校址座落于双凤圩北面1公里处,距离县城28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乡立高小,在六十年代曾是博白县初中一分校,1974年改为完全小学,1985年改为双凤镇中心小学。学校占地3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32平方米。

振兴书院

院址位于博白鸦山堡(今博白亚山镇),建于清末今已废,刘西屏与乡绅刘凤翔倡建。

禄元书院

院址位于博白英桥镇内,具体不详,参考博白县志。

紫泉书院

位于广西郁林(今属玉林)。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州南宫秀建于明伦堂左。有头门、讲堂、会文堂、东西学舍、厨房等共21间。十八年知州段汝舟扩建学舍。后改为训导署,书院移建于东廓侧。嘉庆元年(1796)知州金国宝移建于义仓旧址,有前门、讲堂、后堂、东西学舍等共29间。道光五年(1825)知州恒梧修文鉴亭。十一年知州王彦和重修头门,增建经义、治事两厅。光绪十六年(1890)知州杨春改文鉴亭建藏书楼,高2层,各3间,士绅捐修大厅、后座、大门。历置田产生息以供经费。清末改建郁林高等小学堂。1923年改建郁林县初级中学。其址今为古定小学。

文龙书院

文龙书院(今龙潭镇中心小学)地处博白县南部,是玉林市的南大门,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的全日制公立小学。学校建于1846年,为博白四大书院之一。学校于1906年改为博白第二高等小学堂。1932年秋,乡绅梁璋武在地方父老的支持下,在文龙书院内创办了龙潭初级中学(即现在的广西博白县龙潭中学)。1942年冬,在文龙书院内正式成立龙潭中学,文龙书院小学堂搬迁至现在校址,解放后,文龙书院小学堂先后更名为龙潭镇中心校、龙潭镇中心小学。学校占地21500平方米,校舍面积9000多平方米。 3

莲江书院

莲江书院(今水鸣镇平江村莲江河旁),该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3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它与环玉书院、凤鸣书院、文龙书院齐名,被誉为博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为博白进士宾光椿所建。

莲江书院南有莲花嶂,正对莲花嶂山脉横列画屏,三水合流于莲江,故得名莲江书院。莲江书院原有前、中、后三座两横屋,上座和二座之间有三层小砖楼房,旁有炮楼,内植木波萝、杨桃、蜜梨、龙眼等果树,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是环境优美的读书之地。然而,由于“文革”的破坏,加上人们对文物的不爱护、不保护,现莲江书院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三座横屋仅存一座,且破烂不堪。

莲江书院历尽沧桑,由于它位于江正村,文革时曾叫江正初中,后又改为江正小学,改革开放后才正名为莲江小学。

三峰书院

位于广西陆川。清乾隆二十年(1756)三月知县石崇先和绅民捐资创建。计费银600余两。学政许道基题额。后进为藏书阁楼3层,中祀文昌,两旁储书;中进为讲堂3间,堂下东西书舍12间;前进为门楼3间,门外围墙一道。前后置田产约330多石,以56石租谷为书院生童膳食费,其余用于乡试、会试、宾兴等开支。后又有田产投入。历年由知县择聘县中科甲学问品德兼优人士为山长。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设中西学堂,书院田产拨归学堂。

峤南书院

位于广西容县。清光绪十九年(1893)邑人进士黄玉忠、编修骆景宙、举人黄玉年及乡绅倡建。前为大门,中为讲堂,两廊为书舍,内座祀捐租乡先生,正厅牌位为捐租300-1000斤者,左厅200斤者,右厅150斤者。有各种用房31间,建院公费7000余缗钱,存租8万余斤。岁支山长薪水银140两,支生童月课奖堂银百余两,余为连年祭祀人员薪水香烛杂支之用。清末兴学校,遂废。

百色市秀阳书院

位于广西德保。清乾隆八年(1743)镇安府刘府陈谟购地创兴,十二年春知府张光宗建成。五十九年知府汪为霖重建,有讲堂数间,堂前接檐为榭翼,以两旁祀六贤于右夹室,其左则为厨房,为门3间,寝室3间。咸丰间毁于兵火。光绪十四年(1888)署知府林苑生移建于城内东隅。十六年改建于城外试院东偏,建正学堂3间,实学斋5间、实用斋3间,希贤堂1间、厢房2间、柴房2间,头门、仪门、龙门、照壁齐备,周围建土墙。王文成公祠在书院正学堂东偏3间。广西巡抚马丕瑶奏准春秋祀王守仁。十七年光绪帝亲书“教衍云岩”匾额。冯子材曾为书院大门题联“不看破义利关何须讲学,要认识忠孝字才是读书”。广西历任巡抚刘长佑、徐延旭、马丕瑶、黄槐森等均捐赠书籍甚多,以为诸生诵读之需。所有田租充书院经费。三十二年改设镇安府师范传习所。宣统间改两等小学堂。民国间为天保县模范小学。旧址今辟为东安街农贸市场。

经正书院

位于广西田东。清光绪二年(1876)冬恩隆县知县陈如金,因见地方系初行改土归流,采风问俗,亟需以造士为先,乃于次年仓促举行,就民居为书院,名“经正”。由宣化县举人陈心畲主讲。同年,陈如金与平马圩绅商陈爵堂共议,发动四乡民众捐资建院舍,县人捐资白银1两至10两不等。是年冬始建,光绪四年落成。讲堂1座3间,左延宾,右为院长起居之所,中为甬道,两旁为学舍各5间,以聚生徒。大门1座5间,门有对联一幅:“经天纬地,正心修身。”尚建有厨房、役室等,后有空地,以备日后扩充。院长束修银200两,来去盘费银各2.8两。生童不给膏火。月课无论官课师课酌量给予奖赏,合计每年需银400多两。岁科县试之年,即于书院先试。三十二年改为恩隆县市两等小学堂。1929年12月至1930年3月,右江工农民主政府驻在该处。今为纪念馆。

化成书院

位于广西田阳。清康熙六十年(1721)知州岑应祺建义学于州署东。乾隆二十年(1755)知州岑宜栋扩建,置学田,易名化成书院,亲撰《化成书院记略》。“圣天子久道化成,四海熙熙,边鄙如田,被服声教者已久,风俗易,文学兴,化之所渐远矣,而吾书院适成,请以名之”。年收学田租谷45石,为书院经费。旧址在今田阳县田州镇兴城村。

云峰书院

位于广西凌云,清乾隆十五年(1750)泗城府知府杨缵绪、西隆州知州唐桂生创建。以岑氏官有园地一区与经厅旧址建书院。建头门3间,中座讲堂5间,后座5间,左右各余空地10米,建围墙。杨自捐俸银400两,唐亦捐助,计工料费共用银500两。次年六月竣工,首领官周讳从董其役。既落成,定名“云峰”,以城后有凌云山,故名,依山势东西向。捐银生息以为书院经费。二十年、三十九年先后重修。旧址今为泗城第一小学。

道南书院

位于广西归顺(今属靖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归顺州知州黄叔显创建。有头门、讲堂、学舍各3间。嘉庆五年(1800)知州任雨樵见书院缺乏经费,捐廉带领州人集资,购置书院田产,生息为书院经费。二十四年知州宋庆和增建书院中座3间。道光十年(1830)知州项国楠增建左、右长廊各1间、厢房2间、讲堂前卷棚1座,甬道及接建东廊一带学舍6间,二十九年举人何福祥捐地增建后院一座3间,东西两廊6间,于院之空地建阁祀魁星,再建厨房、围墙,一切具备。光绪二十四年(1898)经聚秀公局一律改置石制台桌凳。清末改为学堂住所。今为县人民武装部住地。

毓秀书院

位于广西西林(今属田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县原集凤修建。1913年改称高国合校。1926年改为西林两等小学校。

镇阳书院

位于广西镇边(今属那坡)。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通判汪应绶建。道光十二年(1832)通判周三锡、咸丰十年(1860)通判韩第梧重修,韩并捐俸钱400缗为书院经费。同治三年(1864)因县署被焚毁,移治书院内,添建头门1座、东西监房各1间。九年通判韩叶茂、光绪二十一年(1895)镇边县知县程思沛先后查清书院经费。宣统元年(1909)知县许克襄新建县署,并捐廉重修书院。旧址今为那坡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

鹅城书院

位于广西百色。百色向无学,清光绪七年(1881)百色直隶厅同知陈如金承前同知杨延玙之议,始倡捐建学宫于厅署(即今之百色军分区司令部)东,至十三年规模粗具。因光绪四年建成的考棚尚可资利用,乃于七年先就考棚延院长主讲,月课生童,因百色亦称鹅城,故名。院长束修银200两,生童月课官课1次、师课1次。发给生童花红及伙食补助费,每年需银140多两,在征收沿河地租银110余两项下开支,不足之数由官筹补。后停科举,改办学堂。今为百色镇第一小学。

崇正书院

位于广西田阳。清光绪十四年(1888)奉议州知州李沾春改冻暮洲(今田州镇隆平村沙洲)玉皇阁为书院。“名曰崇正,盖欲崇正学,息邪说”,“人心正,而祸乱弭”(李沾春《创建崇正书院碑记》),故名。有学生150人。十五年署知州华世熙移建于城内州判署及行台旧址(今兴城村头)。十六年李沾春回任知州,建成正座3间、左右学舍各3间、头门、仪门及旁屋共8间。竣工于十六年冬,历十四月落成,费钱3500余缗。常年经费田租、房租合计每年得息、租钱780余千,按年提取200千作为宾兴经费,余悉充书院费用。黄天怀、杨杰、李炳杰先后任山长。至二十五年废。三十三年改两等小学堂。

南阳书院

位于广西西林。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一说光绪三十年),岑毓英胞弟毓琦于兴建家宅“荣禄第”的同时附建书院,毓英子春煊书匾额“南阳书院”。因岑氏自认为东汉将领岑彭之后,原祖籍河南南阳。故名。书院建制似一座官衙,二进厅房,朱漆楹户。虽系私家书院,亦收邻近居民子弟入学。初入学收学费谷100斤、白米30斤,菜金钱150文;以后每升一级,增加学费谷100斤。学制无暑假,只放旧历年寒假。每天分上、中、下3节课,学生入学破蒙须参拜孔子圣人。学科自《三字经》入门,继而《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千家诗》、《昔时贤文》、《增广贤文》、《秋水轩尺牍》,《诗经》、《易经》,“四书”等。重背诵,少讲解。第一年教学生念书本(用官话念),第二年始用壮语讲解课文内容。

贺州市南池书院

位于广西昭平。原为南池社学,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县钱兆澧捐款改建于南门外。每年将黄公渡租谷3000斤作生徒膏火,掌教酬金则由县支给。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全甲重加整顿,增拨生徒膏火,生徒大增。后废。

临江书院

位于广西贺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知县马世焕创建。乾隆三十八年(1773)知县徐大夏捐资增修,建泉西学舍及大门。年收租谷178石,收山租银24两。院长年束修银28两。肄业生员9名,每月各给谷1石;童生9名,每月各给谷5斗。门役食银年6两,后经费入不敷出,至光绪八年(1882)知县黄玉桂由县义仓谷项内,提银200余两作山长束修和生童奖赏。十三年知县拨给罚款402两,交商生息;又由屠户年交银400两,以200两归书院。自此经费方有保障。民国间改为贺县中学。

富江书院

位于广西富川。又名富川书院。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叶承立建于城东门内。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吉泰重建。咸丰五年(1855)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陷县城,县衙署被毁,书院独存,后历任知县均借为衙署。十年知县顾国诰重建衙署,书院重开。以大岭煤厂月税银20两、锡厂月税钱20千文为经费。每年二月初一考试录取,择日开馆。每月初一为官课,取生员16名,童生14名,给膏火400文;成绩优异者,官府另给赏钱。每月十一、廿一为馆课,仍取生员16名,童生14名,给膏火300文;成绩优异者,亦给赏钱。官课作文1篇,诗1首,每月十一馆课亦同。每月廿一馆课增七言八韵律诗1首,或读经书论时政之杂文1篇。凡有抄袭旧文者,除榜示外,不准再参加课考。旧址在今县城富阳街东门内。

河池市西邕书院

位于广西思恩(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清道光五年(1825),李彦章任广西思恩知府。他以兴学育人为首务,带头捐银1500两,兴建阳明书院、西邕书院,倡办义学。西邕书院规模恢宏,有大门、讲堂、正学堂、藏书楼、实学斋、实用斋、道古轩、通今轩、修志亭、岚猗诗屋、船斋、诗屿等建筑。

庆江书院

位于广西宜州。清道光八年(1828),李彦章调任庆远(今河池)知府,整顿府学,并修复庆江书院。岭南才子郑献甫(小谷)曾主讲于此。

龙溪书院

位于广西宜山。又名龙溪书堂。宋嘉定九年(1216)知州张自明建,以俸余钱10万作龙溪祠,祀黄庭坚,摄州又以州用余钱20万作书堂,延师课士,置田1600亩,以奉祀及养生徒。刻碑三,皆立祠门内。明嘉靖二年(1523)知府王显高修葺。四年冬知府叶藟修复。六年春始建巨坊干通道,匾题“黄山谷先生祠”。筑围墙,建外门,匾题“龙溪书院”。后废,仅存山谷祠。1949年后旧址曾为河池地区卫生学校和河池地区轴承厂。

环江书院

位于广西思恩(今属环江)。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鲍复相筹款创建,初名为环江义馆。聘请县中名士分斋讲学,成为该县振兴文学之基础。后兴废无考。至咸丰间举人吴景苏、韦健新倡捐共建,每逢考期以两旁房舍为东西文场,中厅为讲堂,内3间为官厅。光绪五年(1879)知县周材芳捐俸重建,并设宾兴局,聘贡生韦汝澄为书院山长。后宾兴局经费渐少,书院荒废。三十年知县王履晨改建为思恩县两等小学堂。1913年改为县立第一初等高等小学校。今为环江小学。

龙江书院

位于广西天河(今属罗城)。清道光二年(1822)署知县谭联陞奉巡抚赵慎畛令创建。悬挂“进德修业”匾额。

凤仪书院

位于广西河池。清道光间知州邓树荣以富民唐志明及韩某捐田及捐款创建,因州有凤仪山,故名。同治六年(1867)州公署移入院内,每年照例输租钱3000文交学董为祀奉乡贤之用。光绪九年知州陈师舜重建公署,并率县绅捐资修葺书院。因书院向无号舍,3年一考,考生自行搬运桌凳,甚非所宜,特置东西文场,规模仿试院,名为书院考棚,中建魁星楼1座。光绪十七年(1891)陈师舜复任,东西文场后增建屋宇5间,为南丹童考棚。三十年知州甘祖翰复移公署入书院内,遂变为官府房舍。三十二年改建县立凤仪高等小学堂。

来宾市象江书院

位于广西象州。清雍正元年(1723)知州徐德秩建义学于城内西南隅,生员覃谷芳捐地。四年知州陆埰重修。八年知州孙蒿捐修,前后各3间,设左右翼。十三年知州张昕,乾隆十六年知州郭芝、吏目万泰又先后重修。二十五年李宏湑迁于城西高丘,改为象江书院,并捐俸购置田产生息以作书院经费。道光末年书院被毁。同治九年(1870)知州李世椿重修,改名象台书院,聘请山长主讲课士,郑献甫曾主讲于此。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两等小学堂。1931年改县立中学,并将原书院、学堂田产变卖,得银2万余元,充作中学基金。

仙城书院

位于广西武宣。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郑高萃建。仅屋1座。三十九年至四十年知县顾芬、彭日龙,先后增建中座、头门及学舍12间。五十四年知县郎士贵捐俸修葺,规模始备。最著名的山长是黄衮。咸丰间毁于战火。光绪八年(1882)知县熊继轩和本县士民黎殿邦、胡祥宸等重修。二十八年改学堂,教员3人,先招小学2班。三十二年改为阖邑高等小学堂,开高小2班,附简易师范1班。1913年改为中学校。1921年毁于兵。

印山书院

位于广西迁江(今属来宾)。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书院于城内县前街文庙旧址创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后兵毁。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周蕃重建,前为头门3间,讲堂3间,正殿3间,祀文昌帝君;后殿3间,祀文昌5世;内外东西两翼为考棚。延聘主讲,按月课试,捐廉以供膳食费。光绪十六年(1890)冬,思恩府知府黄砚宾拓王文成公(王守仁)像,知县颜嗣徽裱悬书院,供士人瞻拜。存翻刻马大中丞(马丕瑶)二语摘读板片在院,以备印刷。外有石碑,刻“印山书院”四大字,为嘉庆间知县石方川手笔。旧址今为迁江小学。

萃英书院

位于广西来宾。建于清代。咸丰间被毁。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段华舫为书院置常产,年约银百余两。光绪二年(1876)知县源贶田,拟出资另建堂舍,病故未果。继任知县张岫轩筹集捐资建成,改名雷江书院,由县考录生员及童生各若干人入院学习,每月伙食补助各有差别,多的银1两,少的银3钱。聘请山长主讲,每年薪金银百元。每月官课、师课各1次,考试成绩,生员分超等、特等、一等;童生分上取、中取、次取。官课考试特等、中取以上者,加奖赏银1钱至1两不等。谢寿南、方泳平、梁祖杰、翟富民先后任山长。三十一年县人改设县立两等小学堂。今为城厢小学。

崇左市思齐书院

位于广西宁明。清光绪十六年(1890)冬广西巡抚马丕瑶奉命阅兵至龙州,思州土官黄熙元派本地优贡生黄焕中、邓之瑜,廪生黄广业、张联璧等,请马之准,设书院于思乐县思州街。马丕瑶撰碑记、联额,并赠书籍等,以便生童研读。由士绅等集资建院并供给山长薪水、生童伙食等费。后废科举,该院课士亦废。宣统元年(1909)弹压委员康傅诗令改书院为静南初等小学堂。今为思州小学。

明江书院

位于广西宁明。原名太子泉书院,明永乐间,明江土府知府黄广成建于明江城西门外。永乐中参议解缙谪交趾尝寓于此,与广成赋咏结欢。后改名“明江”。明江土府被土民烧毁,分府迁驻明江书院。清康熙间,书院移至明江城南门外。二十九年(1690)教授高熊征改建为南坡书院。雍正十年(1732)宁明州知州阮维璋、李瑜设义学于州城西北隅,久废。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州章锦有志兴复,未成。五十三年知州李早荣与州中文士拟建书院,卜地于城西门内竺庵之西。书院外为大门3间,中为讲堂3间,旁为诸生学舍,左3间,右3间,后楼1座3间,檐口一排,舍隅有厨房,四周有围墙。本州学正阚克昌、吏目叶永靖董其事。五十四年兴工,至嘉庆五年(1800)落成,名宁江书院。有田租作常年经费。壮族举人黎申产在此书院任山长20多年。后书院日久崩塌。嘉庆间,书院移至城东门武圣街。光绪末年废科举,改为明江高等小学堂。民国时改为县立第一小学校。

瀛州书院

位于广西大新。原名养正书院。明万历三十年(1602)养利州知州叶朝荣创办社学,后改为书院。清嘉庆二十年(1815)州事高攀桂、李兆梅目睹该院日久塌坏,提议捐资修葺,州内人士踊跃捐助修建,更名“瀛州”。民国间与思诚州维新书院合并,改为国民高等小学。

吉阳书院

位于广西新宁(今属扶绥)。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州靳治梁建义学,年久崩塌。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州胡立铸添建房屋,改称吉阳书院。嘉庆四年(1799)知州邵志望重修。咸丰、同治间毁于兵,光绪二十一年(1895)于城西相度冼氏埠地重建。有学田90余亩,收租谷为办学经费。后改为城厢小学。今为扶绥县新宁镇第一小学。

丽江书院

位于广西崇左。清雍正二年(1724)太平府知府甘汝来建义学于府治崇善县高公祠前。九年知府屠嘉正始名为丽江书院。乾隆二十年(1755)知府商盘重修。二十四年知府查礼以规制狭隘,迁建于府治崇善县城东拱辰门右(新庆街),二月兴工,次年四月落成,用钱267万文。建屋3座:前座、正座、后座。正座前面两旁有书屋14间。购置田产收租作为办院经费。光绪三十三年(1907)崇善知县龚育麟以书院及查公、刘公祠建太平中学堂。原书院各处出租均归学堂。1944年改为崇善县初级中学。1949年后,改为崇左县中学、崇左县第一中学。今为崇左中学。丽江书院房屋尚存该中学院内。

康山书院

位于广西扶绥。清雍正二年(1724)永康州知州江莪建康山义学于城内北街。乾隆二十年(1755)学官侵蚀学租,停课。二十五年麻永年任知州,以兴学为任,察出侵蚀学租弊情,于是由地方公举学长2人管理此项学租,始得复课。二十七年捐俸重修书舍,匾以“康山书院”。二十八年麻调任养利知州,弟子立去思碑。嘉庆四年(1799)知州阮增荣修葺。曾鸿桑曾主讲此书院,肄业者甚众。清末改为两等小学堂。

暨南书院

位于广西龙州。清乾隆四年(1739)太平府通判杨仲兴协同绅士捐资创建,以其地在南荒,并取《禹贡》“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之义,故名。有前、中、后3座,各3间;后有楼,上祀文昌,下为院长住所。二十年通判张嘉硕修护。二十二年太平府知府查礼及通判张春芳,就两翼左右构筑四区,共12间。二十七年通判张大海、吴兰孙捐银200两,归入书院以补助经费。二十九年知府王于任将硼桥官租钱38千文拨充院长薪水;又将圩场空地两边建铺房取租,每年所收租银240两;所任捐项白银440两,统充书院经费。嘉庆四年(1799)后,院长每年聘金银200两,另薪水制钱38050文,生童额设20名,每月给伙食费,余存为修葺院宇之用。同治十年(1871)太平府知府兼龙州厅同知徐延旭新建书院后座。清末改办高等小学堂。旧址在今龙州县城仁义街新华小学院内。

桂香书院

位于广西崇左。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太平府知府查礼建。后废。嘉庆间崇善知县陈廷达重建于城外旧街,有屋宇2座。正座设高阁,名桂香阁;正座前面两旁有书屋12间。捐资购置田产收租供书院费用。后被拆毁,所余木料砖瓦,以资建圩亭之需。

瓠阳书院

位于广西大新。原名瓠荫书院。清光绪十三年(1887)建于太平土州州城南街。规模宏大,能容学生400余人。延聘贡生刘克仁为山长主讲。课试后揭榜,名列前者发给伙食费,后者发给纸笔,以资鼓励。二十年贡生欧秉钺继任山长,改名“瓠阳”,由学政李殿林书额。精末改为太平州初等小学堂,旋改为两等小学堂。今为大新县雷平镇中心小学。

思诚书院

位于广西宁明。又名伯江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冬广西巡抚马丕瑶奉命阅兵至龙州,思乐县伯江村人分统黄守忠,请得马丕瑶之准建于伯江圩。马丕遥撰碑记、联额,并赠书籍以备生员研读。建院所需经费由黄守忠个人捐资,次年春建成。因黄守忠谓“思诚”二字不美,争以“思齐”二字,与思州贡生黄焕中等角逐多年,投控分驰,旋经太守李树春转呈巡抚批示,谓思齐书院宜设州城,岂有在乡村之理等词,于是自改名“伯江”。废科举,课士亦废。宣统元年(1909)弹压委员康傅诗令改为养心初等小学堂。今为北江乡小学。

同风书院

位于广西龙州。清光绪十九年(1893)创建,次年冬十二月,由太平思顺道蔡希邠规划经营建成。欲“举边区汉土之风气庞杂至不同者而一归于大同之义”,故名。为所属府、厅、州、县汉土各属生童肄业之所,其建筑经费及院内经费,由蔡希邠及边防督办苏元春各捐银1000两,合文武官员、汉土各属集捐成之。院内前正门及讲堂、东西祠、书楼、学舍以次房屋大小共68间,另有外亭3座,颇具规模。三十三年改办实业学堂。旧址今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迁善书院

位于广西上思(今属宁明)。又名迁峒书院。该地向未设学,清光绪二十年(1894)于迁隆峒(今属宁明)治东北街建迁善书院。是年春季兴工,次年夏季竣工,用银圆5000元。建正座1间,首座1间,两旁为藏器所,中座左右为学生寝室,正座两旁为教员室及操场、厨厕等,规模略备。三十二年改为两等小学堂,三十四年七月改办初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秋扩充改办高初两等小学堂,民国时改堂为校。今为迁隆小学。

上一篇:新蕾电动车怎么样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