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周其凤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04-26 14:36:11编辑:皮带君

周其凤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

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男,汉族,1947年10月8日(农历)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07月至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2008年11月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简历】

学习

1962年,入浏阳市第一中学学习,

1965年,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

1980年01月,由国家公派到美国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

1981年09月,获硕士学位,

1983年02月,获博士学位,

职称

1986年,被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

1990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

1999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职

1970年留校任教。

1983同年5月回北京大学任教。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

2001年06月至2004年0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长;并先后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 、“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

2004年07月至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

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以及吉林大学双聘院士。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周其凤提出了“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证明。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是一类新型高分子材料,其分子量和分子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等方法得到控制,而可以调节的分子链刚性﹑独特的相态结构和性质以及宽大的稳定液晶相温度区间等构成了其性质特点。周其凤的其它贡献包括对液晶高分子取代基效应的研究,关于通过共聚合或提高分子量可以使亚稳态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液晶高分子等科学原理的发现,以及发现了人工合成的最早的热致性液晶高分子等。

已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学术论著:《液晶高分子》(周其凤、王新久,科学出版社,1994年);《高分子化学》(周其凤、胡汉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LiquidCrystalline Polymers》(Xin-Jiu Wang,Qi-Feng Zhou,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2004);《Contemporary topics in advanced polymer science andtechnology》(周其凤、程正迪,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耐高温聚合物及复合材料》(周其凤、范星河、谢晓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申请发明专利多个;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 )项目多项。 [1]

【获奖情况】

1986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1988年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

1988年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

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1年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创新论文奖,

2001年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

【周其凤-学术成果】

他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提出了“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证明。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是一类新型高分子材料,其分子量和分子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等方法得到控制,而可以调节的分子链刚性﹑独特的相态结构和性质以及宽大的稳定液晶相温度区间等构成了其性质特点。他的其它贡献包括对液晶高分子取代基效应的研究,关于通过共聚合或提高分子量可以使亚稳态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液晶高分子等科学原理的发现,以及发现了人工合成的最早的热致性液晶高分子等。他发表论文160篇,据SCI统计,其论文被引用486次。

周其凤教授曾经获得1986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1988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1988年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1997年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1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创新论文奖,2001年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原任吉林大学校长时的工作分工】

全面负责行政工作,学科建设,财务,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分管部门:学科建设办公室(含“211”工程办公室和“985”工程办公室)、研究生院(含学位办公室、研究生培养处、研究生管理处、研究生综合处)。

联系单位:行政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前列腺疾病防治中心、东北亚地学教学与研究中心[1][3]。

简介

男,1947年10月 (农历)生,汉族,中共党员,湖南省浏阳市人。1965年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70年留校工作;1981年9月于美国麻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3年2月于美国麻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3年5月起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教,1990年被聘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司司长。2004年7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同时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周其凤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高分子合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等。在液晶高分子方面,周其凤创造性地提出了"Mesogen-Jacketed LiquidPolymer"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科学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明确的证明。此外,还对液晶高分子的取代基效应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得到了有重要科学意义的成果;最先发现通过共聚合或提高分子量可使亚稳态液晶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液晶高分子两个原理;并发现了迄今认为是最早人工合成的热致液晶高分子等。

成就及荣誉

近年来,周其凤和他在北大的同事们一起,对甲壳型液晶高分子及其在材料结构与性能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在2007年6月于纽约召开的IUPAC高分子会议IUMACRO-07上,他应邀代表其研究小组作了45分钟的大会报告。在《J.Am. Chem. Soc.》 (2003, 125, 6854; 2005, 127, 15481)、《Macromolecules》 (2003, 36,6565; 2004, 37, 7610; 2004, 37, 2854; 2004, 37, 7188; 2006, 39, 517; 2006, 39,948; 2006, 39, 4894; 2006, 39, 6887; 2007, 40, 840)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其它主要学术论著有:周其凤、王新久著,《液晶高分子》,科学出版社,1994;周其凤、胡汉杰主编,《高分子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Xin-JiuWang and Qi-Feng Zhou: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 World Scientific,Singapore, 2004;周其凤、程正迪,《Contemporary topics in advanced polymer science andtechnolog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周其凤、范星河、谢晓峰,《耐高温聚合物及复合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取得中国发明专利3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2个,科技部973子项目1个等。周其凤教授曾经获得1986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1988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1988年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1997年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1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创新论文奖,2001年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周其凤教授主要社会兼职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等以及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东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上一篇:周冬雨是谁

下一篇:周学东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