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周裕锴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1-31 01:33:01编辑:皮带君

周裕锴的个人简介

周裕锴

男,1954年6月生,汉族,四川小双流县人。1984年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3年5月晋升教授。1994年2月在职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具有教授身份的博士生。1997年6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要致力于研究唐宋诗学、禅学、文献学

学术成果

代表著作

1 .《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初版;(高雄)丽文文化公司, 1994 年增订版。

2 .《宋代诗学通论》(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巴蜀书社, 1997 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再版。

3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入选宝钢教育基金资助《高校文科博士文库》),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初版;入选《法藏文库》,(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2 年再版。

4 .《禅宗语言》,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年出版;入选《经典对话系列》,(台北)宗博出版社, 2002 年再版。

5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入选上海新闻出版局资助“学术创新”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6 .《百僧一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

7 .《中国文学》(宋金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代表论文

1 .《苏轼黄庭坚诗歌理论之比较》,《文学评论》(北京) 1983 年第 4 期;

2 . 《黄庭坚家世考》,《 中华文史论丛》(上海) 1986 年第 4 辑

3 .《江西诗派风格论》,《文学遗产》(北京) 1987 年第 2 期;

4 .《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文艺理论研究》(上海) 1998 年第 6 期

5 .《绕路说禅:从禅的诠释到诗的表达》,《文艺研究》 2000 年第 3 期,

6 .《梦幻与真如:苏、黄的禅悦倾向与其诗歌意象之关系》,《文学遗产》 2001 年第 3 期,

7 .《惠洪与换骨夺胎法――一桩文学批评史公案的重判》,《文学遗产》 2003 年第 6 期

8 .《宋代〈演雅〉诗研究》,《文学遗产》 2005 年第 3 期

9 .《法眼看世界:佛禅观照方式对北宋后期艺术观念的影响》,《文学遗产》 2006 年第 5 期

10 .《风景即诗与观者入画――关于宋人对待自然、艺术与自我之关系的讨论》,《文学遗产》 2008 年第 1 期

获奖情况

一、国家社科基金奖( 1 项)

《宋代诗学通论》,获首届( 1999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教育部人文社科奖( 2 项)

1 .《宋代诗学通论》,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 1998 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文学二等奖。

2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获教育部第四届( 2006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三、四川省政府奖( 4 项)

1 .《苏轼黄庭坚诗歌理论之比较》,获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4 年(首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2 .《中国禅宗与诗歌》,获四川省人民政府( 1994 年)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3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九次( 2001 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十一次( 2005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其他学术奖( 3 项)

1 .《中国禅宗与诗歌》,获华东地区 1992 年度优秀理论图书奖二等奖

2 .《自持与自适:宋人论诗的心理功能》,获 1995 年(首届)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学术基金《文学遗产》优秀论文提名奖

3 .《惠洪与换骨夺胎法》,获 2002―2003 年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古代戏曲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基金《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

科研项目

1 .《宋代诗学通论》, 1992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2 .《文字禅与唐宋诗学》,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

3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1996 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4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1998/1999 年度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资助项目

5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1999 年度中流文教学术补助金课题

6 .《中国宋代禅宗佛教与诗歌关系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项目

7 .《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8 .《石门文字禅校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

9 .《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 2006 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

10 .《佛教与中国诗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学术任职

1 .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

2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3 .中国苏轼学会副会长

4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

5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

博客平台

所周知,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名字碜陨|曲阜h一座名叫尼丘的山,相骺鬃拥母赣H叔梁vc母H氏野合之後,鹅洞松剑鬃樱匀∶穑种倌帷!妒酚·孔子世家》曰:“vc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鹅赌崆鸬每鬃印!笨鬃铀泪幔蛔鸱Q椤澳岣浮保缭凇蹲·哀公十六年》Y就已有“尼父”的Q呼。

自h代以恚v代帝王鬃宇H樽鸪纾嘤凶贩庾氛,如h平帝追封孔子椤鞍尚峁保蔽盒⑽牡圩贩馄椤拔男岣浮保逦牡鄯Q其椤跋尼父”,唐玄宗追封其椤拔男酢保稳首谟指姆Q椤把苈}公”,元成宗加椤按蟪芍谅}文宣王”,清世祖尊椤按蟪芍谅}文宣先”。之,在v代官方或儒家的Z系yY,孔子的名字“丘”和“尼”都是很崇高的字眼,一般人不能S意用砻Le是孔子的名“丘”,到宋以後竟至於要避M,作字形的修改,或缺P,或另加偏旁,如清雍正三年上I,除四褰外,凡遇到“丘”字,都需要加“阝”椤扒瘛薄!墩f文·邑部》:“邱,地名。”段玉裁注:“今制,M孔子名之字曰邱。”“尼”字m不必避M,但往往作榭鬃拥7Qc“父”、“甫”等美QB用。

然而,“丘”、“尼”@映绺叩淖盅s在外矸鸾痰浼hg中被大大矮化了。在佛教的Z系yY,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佛教徒叫做“比丘”,而女佛教徒t叫做“比丘尼”。按照hZ的字面意x,“比”是K列等同之意,因而“比丘”和“比丘尼”的字面意x就是c孔丘仲尼R同相等。Q言之,儒家的}人不^相於佛家普通的僧。蕞僧徒,竟欲c“大成至}先”相比肩。比丘俗Q和尚,比丘尼俗Q尼姑。“尼姑”的~形Y竟然c“尼父”相同。若儒家l道士注意到@一c,⑶楹我钥埃

幸而,“比丘”、“比丘尼”只是梵文的音g而已,K未包含c孔子比肩的意思。比丘,是梵ZBhiksu的g音,比丘尼,是梵ZBhiksuni的g音,意g椤捌蚴俊保陨T佛乞法,下俗人乞食得名,即精神和肉w煞矫娴钠蚯笳摺5牵伸hZ]有完全cBhiksu、BhiksuniΦ鹊暮线m的意g~,“乞士”K不能完全概括其x,另有“破馈钡攘x,因此佛翻g一般裼靡糇g而不用意g。

}的PI在於,既然是音g,槭谗岵挥闷渌耐糇秩纭柏扒铩被颉柏扒锬荨保萌寮抑粮o上的}人的名和字“丘”、“尼”而且要冠以“比”字矸g佛教的男女僧呢?H上,Bhiksu和Bhiksuni可以有另外的g音,即“c”和“c尼”。

根子佛典的z查Y果,在F存中A佛典中“比丘”共有182854M字串,而“c”只有25255M字串,後者的使用率不到前者的七分之一。“比丘尼”共有26241M字串,“c尼”只有3808M字串,同樱嵴叩氖褂寐什坏角罢叩钠叻种弧o@然“比丘”、“比丘尼”是h比“c”、“c尼”更榱餍械脑~。什麽霈F@N情r呢?

M一步考察我lF,“比丘”、“比丘尼”是h文佛典最早的g法,始於|h安世高、支溴茸确g的《L阿含十蠓》、《四B》、《佛f砸饨》、《道行般若》《佛fo量清Q平等X》等一大批佛中。其後,v魏x南北朝,此Ng法^荩g家法@、求那跋陀_、F摩_什等等都袢〈艘糇g。@就是所^Bhiksu和Bhiksuni的fg。fgv史悠久,在魇赖hg佛典中髁鞯匚唬虼思词贯崾佬伦g出F後,仍不影其V泛流行。

新g“c”和“c尼”最早於⑺r法天、法t等人翻g的佛中,但在|h魏x南北朝至隋,似乎H有⑺我怀g家使用新g。直到唐代的玄奘、xQ、菩提流支等人的hg佛典中,“c”、“c尼”才大量出F,K榉鸬溟x者和者所熟悉。o如何,新g的出F多少避免了直接使用儒家孔}人名M的擂危管不足以ufg的嗤梅ā

㈣笳ZBhiksu和Bhiksuni翻g椤氨惹稹焙汀氨惹鹉帷保钤缈赡苁浅鲮兑环N偶然,K非有意冒犯孔}人,因橥馕姆g通常避深僻文字,遵一N我鬃x的原t,@然x窆P^少且常的“比丘”比P^多且深僻的“c”,更能迎合V大佛受的x需要。所以,用比肩}人的“比丘”、“比丘尼”矸g僧,可能本身K不存在矮化}人、E高僧徒的目的,而只是了文字上的好J好。但是,也不能排除翻g者故意橹目赡埽樵v代民gZ系yY,孔子常常是一被取笑的ο螅缍鼗h文本《孔子相分,所以最早的出自民g的翻g者不妨有意以孔子的名M去代替梵Z的x音,再f,孔子周[列r,其行橐捕嗌倥c“乞士”有相近之浴氨惹稹薄氨惹鹉帷狈g“乞士”,就“格x”的原t碚f,也不算太xV。

退一步而言,即使@N翻g出自偶然,但至少f明一c,即翻g者K]有@示出浊鹬倌嶙鸪绲囊庾R,因而根本]有考]到Α扒鹉帷倍值谋苤M}。事上,在印度佛典引M之初,h朝本硎怯斜苤M的Yx俗的。@N音g的出F只有一c可以解,即|h到魏x南北朝,儒家以及孔子的地位K非那N神}不可侵犯,至少未_到需要避M的地步。另一角度f,“比丘”、“比丘尼”@拥耐矸鸾桃糇g~,只能出F於孔子尚未完全被神}化的|hr期,K且在儒家意R形B相λヂ洹⒎鸾痰澜绦叛鱿εd盛的魏x南北朝的hg佛典中大肆流行。

如果f,唐宋r期“c”的新g多少a了“比丘”、“比丘尼”在文字X上茁}人的p慢,那N,明清以沓⒐方t更以Z嗔制改了“丘”字的法。此,在明清的佛教文I中,“比邱”、“比邱尼”成了更常的形式。而在另一方面,佛教文化鹘y的T性以及其超越世俗的方外姿B仍保C了“比丘”、“比丘尼”的照常流行,@一c恐怕B再O端的儒教信徒也只能徒呼奈何。

以上了“比丘”、“c”、“比邱”等~的流行演,外碓~音g的h字x裰校嗌倌芨Q一c佛教c儒家文化之g此消彼L的微妙PS。

――《f“比丘”》

上一篇:郑浩乾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