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张启兰(美术家)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1-15 01:36:33编辑:皮带君

张启兰(美术家)的个人简介

张启兰,笔名:兰馨。汉族,1968年出生,四川渠县人。1989年宁夏大学美术学院、2012中国现代工笔画院高研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银川市书法协会理事,银川书画院特聘画家,宁夏美术家协会理事,银川市兴庆区美协副主席,银川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银川市书法协会理事。

参展记录?

2013年

工笔画《盛世吉祥》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2013年全国中国画展;

2014年

工笔画《晨曲》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2014年首届八大山人全国中国画展;

工笔画《好日子》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

工笔画《好日子之二》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全国中国画展。

获奖经历

2005年

作品《花溪》获“全区首届企业界书画摄影作品展”二等奖;

小楷书法作品《千字文》获“全区首届企业界书画摄影作品展”三等奖;

2009年

作品《硕果累累》获“庆祝建国60周年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一等奖;

2014年

工笔画《沙枣飘香》获宁夏名家书画展优秀奖(最高奖);

工笔画《梦回版纳》获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八届民族百花奖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艺术评论

水墨红尘切寻一份淡雅人生

文/何金宝

人生的梦想,总和少年有着不解之缘。

那时,若得一幅画仰或一幅字,欣喜若狂。看到张启兰的画,淡雅娴静中,隐约闪现着她少年人生的影子,似乎在对人们诉说一个不解的梦缘“娴雅的忧郁之美”。

张启兰的画,初看,月色朦胧,花色朦胧,招招手,便得一阵清风,如月上云端,是一地清光。她的《秋荷》,惨败的枝叶,落霜的静洁,几只荷花依然清丽绽放。友人说叫《残荷出尘》更妥切,即便是人生被风雨敲打的支离破碎,而心仍然如荷般高洁无尘。也有人说,何必叫的那么伤感,就叫做《残荷听雨》吧,雨落残荷,是秋的挽歌,花开如故,是幽梦不醒,是希望不破。

这意境,大概只有张启兰丰盈的内心世界能够触摸的到。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历经唐宋的辉煌后,随着写意画的兴起,走入了漫漫沉寂之中。二十世纪的下半叶,工笔画开始复苏。破茧而出的工笔画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与现代生活结合之后的强劲生命力。

张启兰就是一位极具潜力的工笔画画家,其作品在对物象形神精画的同时,注入画家丰富的情感符号。有形象生动的细节勾画,又在整体上精准把握描绘对象的意态神韵。用笔轻重缓急,曲直显隐,如同音律,舒缓中有激情的跳动,把线条的造型、表情、审美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构图上追求立意幽深,布局新颖,使画面高度协调,使观者心生静意。在用色上讲求和雅,画面和谐自然,犹如心曲娓娓道来,使人无法抗拒其用画笔与你交流的诉求,只想静静的坐在那里,听着、看着,仿佛这个红尘似火的世界,被一扇玄窗隔在千里之外。

这感觉,是少年的梦幻,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人是被宿命证实的,宿命中那种淡然、超脱,是对生命的一种守望。

看到张启兰的《骆驼》时,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在鄂尔多斯高原放牧的情景,那骆驼驮着你走向荒原的极致,那驼铃穿越了荒原的极致。空灵、悠远,是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寄托、依靠。沙漠之舟的坚忍,是对命运的诠释。这幅作品的震撼之处在于张启兰很好的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这或许是画家对人生宿命的自诉。

在《荷塘秋趣》中,淡荷如梦,一只鸟,一只蜻蜓对视着,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这一对精灵是友是敌,全在观赏者的心中,恰似了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参禅的那句话:你心里有什么,别人就是什么。清荷、秋趣,与无限的禅意结合在一起,使人会心一笑,生活原来如此奇妙。

《独花争艳》,则是凉静风恬般的美妙,花瓣上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随风飘落,安谧中宛若天籁传来的一个音符,惊醒多少痴痴的红尘梦境,像出污泥而不染的清莲一般,独得觉悟的快乐,更妙!

当然,中国画要以表现诗意人生为最高境界,诗意栖居,诗意生活如何用画笔展示的更美好,需要张启兰在优秀的古典文化中进行拓展,使之与画更加完美的结合起来,那样,其画作便是人间极品了。

红尘入梦,切寻一份淡雅说与知音;水墨人生,切寻一份梦想还于少年。隔岸的枫叶正红,夜半的钟声依旧,名利场上几人清醒几人醉,那份诗意的生活切让它在画中在梦中吧。

张启兰嘱余为其画册作序,说了上面这些半梦半醒的痴话。

视为序吧。

构思的力量

文/张九鹏

张启兰入选12届美展作品《好日子》浅析

好小说是改(精心构思)出来的。画画亦然。

下面,我想谈谈画家张启兰入选12届美展的国画《好日子》,希望通过对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内涵、构思布局以及艺术技巧的分析,解析一张好作品的诞生过程。

张启兰是一位极具潜力的工笔画画家,其作品在对物象形神精画的同时,注入自己丰富的情感符号。张启兰的工笔画通常涉及题材以花鸟、荷塘居多,作品线条舒畅、设色清雅、构图讲究、布局新颖,营造出一种娴静轻幽、入梦入幻的诗意氛围。而将工笔化的诗意与精致融入农村题材,不仅对张启兰是一挑战,纵观中国现代工笔画大家,也很少触碰。

2014年7月,12届美展在宁夏区预展的时候,我在银川美术馆参观了张启兰的国画《好日子》,突出的感受:恬淡,安祥,富有节奏韵律。《好日子》表现的是玉米篓、玉米、藤筐、歇脚的雀儿,似乎是一场冬雪过后的场景。在去向陕北任一地方的公路两旁,依平房或窑洞的院子里都设有玉米篓子。玉米篓子用来盛玉米,材质不同,有木头做的,也有用玉米杆子扎制而成的。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东西成为张启兰的美好记忆是在20(7)年前的一个下午,那时,张启兰在陕北(的长庆)油田上班,上下班经常会路过乡村,(有一次在下班的路上,公路两旁的村庄沉浸在一片金黄色的静谧之中,张启兰很快注意到了老乡家门前的玉米篓子以及那些安静地躺在里面的玉米,它与胡乱堆放在地上的玉米有些不同,虽然看上去都金灿灿的,但散乱的玉米堆放得横七竖八,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慌乱感;而玉米篓里的玉米,码放在一起,像安静地呆在家中的小胖娃,透过窗户,可以看清屋内的温暖家居,还有胖娃露出的可爱憨厚的笑脸……

2012年,张启兰 将这挥之不去的记忆画在了宣纸上,起名《好日子》。起初,因为担心因为篓子遮避了玉米,使玉米的饱合度降低,张启兰在地上放了三只筐子,筐子里盛满玉米,这样,就可以让人第一眼产生喜悦的感觉。两鸟儿落在弯典的篓把上,陆续的鸟儿飞来,将要落在木栅或筐把上,鸟儿的安排暗藏喜悦,并传递动感的韵律。张启兰是想表现玉米篓,没想,却把主体放筐子、玉米和小鸟的身上上。起初,张启兰是满意的,但她很快发现,筐子的摆放有些刻意,为了让鸟儿落在上面,也为了表现丰收的喜悦,筐子和玉米抢了风头,似乎,画面里站着一个导演,让这一切变得和谐。第二稿是2013年张启兰在中国工笔画院进修期间完成。张启兰把这幅画改名为《晨曲》。这一次,张启兰去掉了地上的玉米筐,把玉米收进了玉米篓,让高大,线条明快,富有节奏的玉米篓站立,鸟儿也不用忙碌地飞翔,安静地站在木栅上,三三两两,像是在享受这静谧清晨时光。看上去,画面整齐干净,情节不再枝蔓。米也有了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蓬勃欲出的感觉。但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画面平均化了,栅栏很写实,画面是平均,把玉米的喜悦感发格的支离破碎。张启兰把这幅画作为毕业作品交给中国画院院长王天胜。王天胜看过这幅画后,向她提出了几点意见,第一,画面还少些味道(节奏感),第二,画面看上去有些拘紧。第三,主题不够突显。张启兰尊重老师的意见,隐约觉得,这可能已经接近了理想的状态。从中国工笔画院回到银川,张启兰经常下乡去观察农家小院,观察小院的木栅栏,牲畜棚,与农民交谈,感受他们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直到12届美展宁夏预展前,张启兰觉出了老师的话里的味道。她开始修改作品,第一个修改之处是将挂在栅栏上的筐子的那块白布变成了花布,画面有了跳跃感;第二,张启兰把那平均化的栅栏打开一个豁口,让那完整的滚圆的玉米露出笑脸,像要随时滚落出来的样子,这样,便打破了画面的平衡感,使画面有了张力。第三,虚化了前景与后景的玉米篓,让画面有了焦点,所有的物象自然融合,又主次分明,让读者感受到由内而外的真实,这种真实就是静谧中的喜悦。

张启兰对工笔画的创作一直保持着浓浓的诗意,这与学生时代她对诗歌、散文的摘抄背诵有关。张启兰的字也写得不错,因此,当她把美好的诗词歌赋用工整的小楷誊在本子上时,内心总会涌动出诗意的幸福。这样的诗意与感动让张启兰细腻地感受着那些花花草草,小鸟的自然、明丽。工笔画的精致与细微是张启兰所迷恋的。张启兰力求使自己的工笔画达到书画双绝的境地。从《好日子》的创作来看,张启兰的创“野心”已经延伸到了思想的比拼。

自张启兰画《好日子》以来,她的“好日子”也接踵而至,她的工笔画《梦幻版纳》获第八届民族百花奖全国画展优秀奖。《好日子》入选12届美展。我相信,张启兰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作品欣赏

上一篇:张玉奎(院士)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