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朱时可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1-14 18:08:37编辑:皮带君

朱时可的个人简介

朱时可(1891-1985),字善培,江苏泰兴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出生于泰兴城内鼓楼北路。

基本内容

朱时可从小天资聪慧,早年是享誉泰兴的“神童”。他六岁启蒙,有过目不忘之能,可日诵诗书倍于同窗砚友。他也是泰兴最早过江念洋学堂的,因此得风气之先,回到家乡致力宣导“男女平等”,首先倡议妇女“天足”,促使女性不要再缠裹“小脚”,并且在自宅创办“尚贤女校”,“作育英才为淮扬女学之伊始”。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大妹朱惺木出任泰兴城中女校校长。   民国元年,朱时可为上海工业专门学堂(原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多年后,朱时可仍然怀念在交大的学生生涯,从《交大友声》杂志上,可以看到他发表的《徐汇旧事》等怀旧文章。朱时可毕业后,先后出任鄂、闽、粤各地电信局长兼总工程师,为交通界之元老。北伐时,朱时可任职军事委员会,负责建立全国的军事电讯电台,以及培养军事电讯人员等。抗日战争时期,主持军事委员会所属自桂林至重庆的军运任务。抗战胜利后在交通职任上,创订有关交通法规,建树良多。   朱时可是一个热爱家乡的人,著有《泰兴方言考》一书。他在该书序中说,“余自幼负笈江南,对于故乡方言俗语,特感兴趣,每有所闻,辄喜录其音义於笔记簿中,暇则参考《说文》、《尔雅》、《释名》与有关方言书籍及字典辞书等,加以比照研究,曾草就泰兴方言纪数百条,积稿盈尺,不幸于对日抗战,随政府西迁时散失。四十余年来,犹留深刻印象。爱就记忆所及,撰成泰兴方言考十篇,总计五百八七则。”并着重交待了出书目的,“余之所以撰述此书者,意在记录一千年来流行于故乡之语言,备供旅台同乡暇时谈助之资料,亦可作为有志研究方言者之参考也”。   在书中,朱时可首先交待了泰兴方言的概况,他认为:本县自南唐至清未一千年间,未遭大乱,人民安居乐业、务农为主,因为交通不便,罕与外间往来,俗有“老不离乡是贵人”之谚,是以民情淳厚,犹有古风。泰兴方言的长期存在与发展是和泰兴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清同治元年解元、泰州人颜驯在《舟行之黄桥,经泰兴城东老龙河,水道纡曲可爱,其上诸村颇有幽绝者》诗中说,“村僻衣冠古,年丰屋舍齐”。泰兴传统的家族都是聚族而居、累世同居,即使在外做官的族人,最后一般都会告老还乡,叶落归根。在封建社会,这一点被认为是盛事,受到社会的赞誉和政府的旌表。泰兴人家乡观念重,在泰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泰兴建城时,家乡父老为使泰兴旅外游子不断思乡之情,特于东、西、南、北四主要街道的路中心,分别构筑广陵王庙、司徒庙、关帝庙、岳王庙,四庙门皆向县城中心鼓楼。鉴于此,故而泰兴古语古音,赖以保存不少。   方言最富有地方性,一个人学会说自己的方言,终生难忘,一生就用这个话与人交际。朱时可的外甥张光祖先生十几岁就离开泰兴,现定居美国。他回泰探亲时,招待所的服务员和他说普通话,他却笑着说,“我是泰兴人,和我说话说泰兴话”。   编著方言考,必须大量搜集方言词语。而搜集方言词语看起来不难,其实并不容易。要想达到一定的深度,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广泛接触社会,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同时还要了解这个方言的人文背景,多方求索,方言词汇搜集起来方能得心应手,日积月累,才能奏效。   这本方言考档次很高,从内容上不难看出,作者花了不少功夫去考本字,可以看出,好多是从大辞书或古代文献,尤其是泰兴古文献韵书中煞费苦心地挖出来的。   从作者的苦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方言的热爱及用力之深,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想方设法把他的方言活脱脱地生动如实地向人介绍。   《泰兴方言考》自1982年2月《泰兴》期刊创刊第一期开始刊登连载,至1989年12月第十四期止刊载完毕。此时朱时可已去世数年,故后期的《泰兴方言考》署名均为朱时可遗稿。   《泰兴方言考》问世后,好评如潮:于润生说:“公之德望言行,以及经年累月,穷搜极索,几经波折,锲而不舍,卒成此书。公平日治学之勤,与夫坚毅不挠之精神,已足为后生法。况方言一书,足以启发乡人倍增故土之思”。   2005年,台湾泰兴同乡会重新发行了《泰兴方言考》单行本,常同甲、尹之立负责校对,封面由尹之立题字。   朱时可享年九十五岁,梦中骑鹤,极为平静。于润生为其撰挽联“是何等幸运,睡梦中走进了极乐世界;乃前身修持,乡党间称得上福寿完人”。

上一篇:张汉尧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