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朱飞仙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1-13 02:09:24编辑:皮带君

朱飞仙的个人简介

朱炎昭(1832年―1919年)字飞仙,号鸿升,郸城县城郊乡朱屯村人,原籍安徽阜南县朱寨乡常白庄。。

简介

朱炎昭(1832年―1919年)字飞仙,号鸿升,郸城县 城郊乡 朱屯村人,原籍安徽阜南县朱寨乡常白庄。。

作品

朱炎昭以诗、书、画三绝“负有盛名”,(自评是字不如画,文不如诗)。著有《蔬香阁诗草》和《飞仙游记》

生平

他天资聪慧,自幼家贫,承蒙乡邻照顾方得入塾就读。9岁时阜南闹饥荒,其父病饿而死在 颍上县辛集子,相继其三弟又不幸夭亡。18岁时,天灾人祸接踵而来,他随寡母和弟弟妹妹外出逃命,途经泉河桥时,母亲惨死于乱军马蹄之下。朱炎昭携弟带妹逃到了颍州(今阜阳)

不久,他离开颍州取道西行,到了太和县境,妹妹被迫给人当了童养媳。他历尽艰辛,终于到了鹿邑县境的杏店集(今属郸城县 石槽镇),被当地名门大户朱启元收为义子。后又被推荐到丁寨柘丘寺开馆设塾(雅称“松风书屋”)。由于他治学严谨,很快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崇敬。朱炎昭32岁时考中秀才。

朱炎昭考取秀才后,又去虎岗 麦仁店投师于王三纲(名师、名医),攻诗文、习书画,学业大进。1867年,他参加了丁卯科乡试,考中文举。中举后,他未马上被启用,又先后在柘丘寺、杨老家、 麦仁店和太和县的旧县集、王寨等地从教。他一面教书,一面以写诗卖画为资,游历了曲阜、泰山、西湖、汴京、大昊陵、太清宫等古迹胜地,写下了不少名诗佳句。

1894年4月,62岁的朱炎昭才被吏部选官,始食俸禄,任郑州 东里书院学正。同年8月,皇帝 敕命,对其父、其母进行了追封。1911年,79岁的他升任 卫辉府教授。时值清廷瓦解,民国初建,1913年,他辞职返乡。返乡后,他乃以访亲会友、题诗作画为乐,此时他的诗、书、画盛名远扬,艺术达到了“三绝境地”,今传世之书画,多为其老年之作。朱炎昭于1919年初冬病故于 朱屯,享年87岁。

轶事典故

朱炎昭先生不仅在诗书画方面颇有造诣,而且言吐诙谐,称得上风流才子。其轶闻趣事,在 郸城县广为传颂。

赠画济贫友

朱炎昭有个穷朋友叫朱多事,杏店集西郭庄人,“多事”本不是他的原名,只因他好管闲事,爱打抱不平,才落下这个外号。外号一传开,他的真名便鲜为人知了。

那年刚入腊月,朱多事家眼看揭不开锅,他想起了远在郑州管城做官的老友朱炎昭,于是取道淮阳、扶沟、通许步行六七天,才到了管城学正衙门。旧友相见那情景自不必言,每天酒宴款待,但多事哪里住得下去。年关已近,全家都在等他寻米下锅哩!于是他向朱炎昭说出了来意。朱炎昭不便强留,别时除赠给一些盘缠,又将一捆自作的书画让他拿上,并嘱咐说:“我这清水衙门,没有更多的钱财送给你,把这些字画带回去,或许能帮助你。”朱多事听了很失望,但碍于情面,还是背上书画起程了。

走了两天,朱多事又饥又累,他越想越气,一下子将那些书画扔到沟里去。走了几步他又觉得不合适,盘算着应该带一幅回去,好歹向家人有个交待。他拐回去跳进沟里,拆开绳子,随手挑了一幅石鹰画,夹在腋下匆匆离去。

朱多事到家时已是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过小年,惟独他家断了炊烟。没办法,他只好拿上那张石鹰画,朝着邻村一大户家走去。原来他只想换上三升二升杂粮,谁知人家张口就给两布袋麦子,足足200斤。这时,朱多事才知道老友的心意和老友字画的珍贵,后悔不该将到手的财富扔掉。

题诗落 孙山

朱炎昭投奔朱启元门下后,第一次以鹿邑籍人士去淮阳参加 院试。考试前,他浏览了太昊陵,那里的古刹苍松使他感叹不已,于是题写壁诗一首,诗中有“怪石瘦如名士骨,古松秃似老僧头”之佳句。此诗被游陵的 提学使发现,很是欣赏,并命书童抄下来带回。此事很快在考生中传开,引起鹿邑籍考生的嫉妒。清朝时考秀才,各县都分配有一定的录取名额,他们怕朱炎昭占了他们的指标,便有人揭发说朱炎昭不是鹿邑籍,是“冒名入学”的安徽人。结果朱炎昭的考试资格被取消。

历史评价

朱炎昭遭到打击,很多人都很同情,连 提学使也深为惋惜。不过朱炎昭却因祸得福,他的名字却在各县传开,为他以后考取秀才、举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朱林红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