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张清益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1-12 04:17:34编辑:皮带君

张清益的个人简介

张清益是陕甘宁边区时期关中分区新正县长舌头区(三区)雷庄乡(一乡)人,190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义仓模范”张清益

家庭变故

11岁时,父亲丢下一大堆外债,留下他和年仅8岁的妹妹及母亲,弃世而去。为了养家糊口,张清益被寄居在堂兄家里,过着出卖劳动力的雇工生活。14岁时,其堂兄想把他的已许聘给人的妹妹悔婚再卖,名义上说是为了给清益娶上媳妇,但被他坚决拒绝了。从此,清益就和堂兄闹翻而离开了其家。当时他家的光景更加难以维持,清益就一面挑卖一些青果之类的东西急解燃眉,一面到附近的尚家塔开荒种地。

奋斗历程

加入共产党

1933年,张清益的家乡雷庄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进行了土改,他除祖上遗留的7亩地外,又分配了30亩。这样就打下了他翻身的基础。他从一个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的雇工一变而成为一个拥有自己土地、自主支配生活的主人,所以从心底里对党和政府抱着无限感激和忠诚之心,积极参加并努力完成党和政府分配给自己的各项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当年就被全乡群众推选为乡苏维埃主席。在工作中,他一贯忠实、积极、勇敢,即便是在蒋介石胡宗南部队及地方反动武装对边区的多次“围剿”时,他也从不动摇、消极,始终不屈不挠地为革命工作。经过了严酷斗争的实际锻炼,193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胡宗南部队“围剿”关中苏区的时候,张清益的家乡被敌人占领了,红军、游击队暂时退到了山里,进行游击活动。一些人动摇、逃跑了,但张清益坚定不移,坚守工作岗位。“白军”多次诘问他“游击队在哪里?有没有共产党?”而他始终灵活应对,没有说出一句对革命不利的话。

建校对抗外敌

面对严酷的“白色恐怖”,为了利用合法形式开展工作,他在村里办起了一个保立学校,聘请一位自己的同志当教员,自己担任学校管理员。他常常偷偷地冒着危险在夜里给山里的红军游击队送饭送粮食。有一次,村里来了4个地下党的同志搞工作,不料突然闯来十几个“白狗子”。眼看在白天这几个同志不能逃脱,有被敌人逮捕的危险,张清益立即张罗安排掩藏,并巧借言词支走了“白军”,终于保护了同志们的安全。滑稽的是敌人临走时竟还对清益说:“现在红军一个都没有了,你们好好过日子吧!”

认真对待工作

张清益采取这样的方式工作了半年以后,家乡又被红军收复了,他担任了支部书记,以后又历任区苏维埃主席、土地委员、文化委员等工作。由于他在各个岗位上尽心负责,所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他乡里发生的大小事情,都要他来评断,乡政府工作有了困难,也都来请示他。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许多人总是送给他不少礼物,于是群众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作“革命老先生”。但群众越是对他尊重和爱戴,张清益越是显出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表率作用。1941年征收公粮的时候,他出外到别的村征粮去了,因为他家种的麦子都冻死了,本村人存心让他少出,就只给他分配了5斗公粮。他回来后找到有关负责人说:“我和张延荣的地亩种得一样多,为什么人家6斗,我出5斗呢?”大家说明了原因,他坚决不听,自动又加了2斗。这时全村还有1石公粮没有分配下去,由于他的模范行动,感动得大家都自动地加了一些,1石公粮不几天就缴齐了。

以身作则

张清益自己是苦出身,亲身遭受过许多痛苦。民国18年(1929)大饥荒,他亲眼看见许多穷人饿死的饿死,流浪的流浪。从那时起他就琢磨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不能在好年头积蓄一些粮食以防备灾荒呢?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动“大生产运动”,号召边区人民多开荒、多生产。这时,他琢磨防备年荒的事在过去国民党豪绅地主当道的时候很难办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今天,是完全可以办得到了。可是他还不知道这就叫作“义仓”。后来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的堂兄,堂兄对他说,这种积蓄粮食防备年荒的储蓄,就叫作“义仓”。从此,他才知道了这个名词。到了春季布置开荒的时候,他就急着想创办义仓,就跑到新正县委去请示。县委书记史梓铭积极赞扬并鼓励他办好这件事。回来后,他信心十足,首先召集了党小组会议进行讨论,做通了反对者的思想,随后召集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了创办义仓的决议。当即决定全村开义仓田20亩,所有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劳动力,每人规定全年出义仓工5天。到了3月,全村32个劳动力一齐出工,就开垦了25亩义仓田,全部种了糜子;全年开荒、锄草、收打共花了200多个工,共收得4石义仓粮。

张清益对义仓的管理

方法实施

对义仓的生产和管理,有一套很切合实际的办法:当开荒耕种的时候,他在乡上组织了一个义仓生产委员会,领导耕种义田,所收粮食全归义仓所有;秋收后即组织义仓管理委员会,管理义仓粮食。具体管理办法有5项:

(一)各村义仓借粮,须经管理委员会通过,在村民大会上批准,方得借出。

(二)借粮时间,规定为每年四五月青黄不接之际,秋收后不借出。

(三)参加开义田者,借粮1斗,加利1升;不参加开义田者,借粮1斗,加利3升。移难民借粮,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甚至可以不加利息予以优待。

(四)半年借粮,本利秋收一并归还;歉年还本欠利;荒年本利缓交,俟年头转好交还。

(五)不务正业、吃烟耍赌、不事生产者,不给借粮。

张清益为了动员群众多办义仓,还到各处去演讲。他曾到长舌头集市上对群众这样宣讲说:“开义田积义粮,是为了防备荒年,救济我们自己的。虽然我们在边区里有吃有穿,但如果有了长余粮食,岂不更好吗?大家不要怕没有多的粮食,常言u2018羊毛虽小,积众成毡u2019,如果各村都有义仓,那不就有很多的粮食吗?”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张清益所在的雷庄乡当年就建立了5处义仓,开了65亩义田,共收了12石5斗义粮;在长舌头区就建立了23处义仓,开了400多亩荒田,收获了更多的粮食。

动员功效

张清益首创义仓的行动,引起新正县委和关中地委的高度重视,于是总结其经验,在全关中分区所属各县大力推广,从而掀起了群众性办义仓的运动,对缓解困难、安排群众生活起了很大作用。至1944年6月,关中分区所属新宁、新正、赤水、淳耀、中心区四县一区共开垦义田71523亩,是计划数2434亩的3.715倍,建义仓153处;其中新正县开义田2176.5亩,是计划数1040亩的2.05倍,建义仓56处,占全分区义仓数的36.6%。由于张清益的突出贡献,1943年11月,关中分区评选其为劳动英雄,奖励耕牛1头。同年11月26日,张清益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及第三届生产展览会,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获得奖金边币8万元,并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和宴请。1944年12月22日,又出席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会议,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1945年1月,他又出席了陕甘宁边区群英会,获“特等劳模”称号,获奖边币8万元。1944年1月14日,《解放日报》以“张清益创办义仓”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1945年6月12日,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常驻议会第十一次政府委员会第五次联席会议上,由议员任绍亭、杨正甲、白文焕、高崇珊提出议案并经会议通过,边区政府发出了《关于普遍建立义仓的命令》。于是,由张清益在新正县首倡并创建的义仓,在边区23县中得以普遍建立起来。从此,张清益的名字便永远镌刻在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史册之中。(王立明)

同名作者

作品

《 电网分析和发电计划在EMS和DMS中的应用》

上一篇:朱有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