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张逸云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1-10 08:51:03编辑:皮带君

张逸云的个人简介

张逸云,沪上酱园业巨子。

人物信息

姓名:张逸云

性别:男

出生年月:不详

国籍:中国

朝代:清朝至现代

籍贯:小港衙前村

民族:汉族

身份:政治人物

人物简介

张逸云(1871~1933)又名汝桂,字彝年,小港衙前村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早年继承其家族在上海的酱园业,后增设万源新、万源慎、万康成、万康宏4家酱园,成为拥有酱园9处、门市部近百家的沪上酱园业巨子。1923年与精于调味品研究的吴蕴初合作,逸云出资25000元,创办天厨味精厂,生产“佛手牌”味精,产品远销国内外,打破日本“味之素”垄断局面。为摆脱原料从国外进口被动局面,又与吴氏合办天原化工厂、天利氮气厂等企业,组成“天”字号化工企业集团,填补国内化工产品空白。经营有方,关心员工生活,建崇德堂,列去世职工名位,春秋祭祀;对生活困难及死亡职工以崇德堂基金会名义补助;对于患病职工,可以凭卡就诊,医药费由崇德堂支付。1932年“一?二八”抗战,出银10万元捐献战斗机、教练机各一架,支援抗战。平日,凡乡里公益事业,如修桥铺路,兴办学校,修浚江塘,救贫济困,都慷慨解囊,尽力而为。病逝后灵柩运乡,乡人数百自动会集迎柩,遗爱久孚人心。

三代酱商书香门第

张逸云,名汝桂,字彝年。清同治十年(1871)出生在上海一个酱业巨商家庭。祖籍小港街道衙前村。祖父张梓林原来是乡间的一个贫苦小贩,靠在渡口摆酒摊为生。一天,他在摊子上拾到上海江万兴酱园老板一包银两,原物归还。江老板看中他为人忠诚,就带他到上海酱园学生意,后来又提拔他做了掌柜。张梓林做事勤恳,店中营业越来越好。江老板临终,因为无后人继承,就将家业转送张梓林,张梓林遂成为上海江万兴酱园业主。
当时正值上海开埠后商业日益繁兴之时,作为老百姓“油盐酱醋”之一的酱园业更是发展日盛,张梓林抓住商机,又在南市老城乡开设了老同兴、张鼎新两座酱园。等到儿子张梅仙继承家业时,更不满足于局促在南市华界一角。光绪元年(1875),张梅仙又在租界福建路新开设张崇新和新闸路张振新两座酱园。同时,也自惭于普通商贾门楣,开始结交读书人,求学上进。张梅仙于咸丰年间(1851~1861)得一贡生地位,自此更重视子孙教育。其后,他的长子张昌年于同治六年(1867)乡试中举,举家欢欣,张家读书之风更炽,成为沪南有名的书香人家。
张逸云就生在这样一个绅商人家。他从小耳濡目染,既稔熟酱园业经营之道,又深受传统之教的熏陶。光绪十九年(1893),他也在乡试中举。此前,他的大侄张士模也成为举人,“一门三举子”,张家声誉卓著。
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实业救国”呼声日盛一日,张逸云又在上海新开设万源新、万源慎、万康慎、万康宏4座酱园,使张家酱园业达到鼎盛,共有九大酱园,数十家分支店,近百处代销点,职工近千人,张逸云成为上海宁波籍酱园业三大巨商之一,与海盐帮酱园业平分秋色。
张逸云还继承祖父乐善好施的美德,他先在虹口修建了“崇德堂”,纪念对酱园发展有贡献的已逝员工。并制订了员工生病治疗、死后遗属抚恤的相应规章,此举在当时上海旧行商中尚不多见。张家故籍镇海多台风,每当台风狂卷,农田、人员受损不小。光绪十六年(1890),张逸云兄弟出资,耗资数万,沿江修筑了170多米新石坝,并每年派人维修,保证江坝安全。

偶遇蕴初 共创天厨

20世纪初年,张逸云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上海兵工学堂毕业的吴蕴初。吴当时已成功提练出几十克“国产”味精,正苦于无法将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此际与张逸云一拍即合,于是张吴联手,在上海滩共创了一番大事业。
吴蕴初,名葆之,字蕴初。光绪十七年(1891)出生在上海嘉定。曾在上海兵工学堂攻读化学。“五四运动”以前,他已经制造过锰砖,试制过硝碱、炸药、提炼过牛皮胶,对化工行业可说是一个小小行家。当时,日本化工产品大量倾销我国,尤其是日本“味之素”,在中国风行,更使他感到愤恨不已。他知道它的化学成分就是谷氨酸纳,但如何将它提炼出来,在中国还没有人试过。1921年冬,吴蕴初靠简陋的化学烧瓶、酒精瓶,自己在家里动手试验。经过几个月的苦战,他终于成功地获得了一点结晶。但如何将成果推向社会,这对不名一文的吴蕴初来说确是一大愁事。一天,他在聚丰园饭店就餐,有意识在一碗汤里倒了一点自己的“杰作”,引起了邻座的注意,也因此认识了张崇新酱园的跑街先生(即当时的推销员)王东园,遂后又通过王的介绍,结识了张逸云。
张逸云与吴蕴初的相谈十分投机,于是决定由张出资5000元负责经营管理,吴负责生产设备和技术,合伙开办一个小工厂。在确定品名、商标、厂名时,两人颇动了一番脑筋。产品定名为味精,这是吴蕴初的主意,顺糖精、酒精类推,以区别于“味之素”。至于产品的商标,取名“佛手”,是张逸云酝酿多时提出来的,意在此品是天上菩萨才能享用的珍品,味精鲜美又不属荤腥,最适宜吃素人。且张、吴两人都信佛教。厂名则定名为“天厨”。
1921年冬,一家小小味精厂出现在上海唐家湾两间石库门弄堂房子里。最初时产量极低,每天仅7.5公斤。张逸云发挥了他经营酱业的营销策略,在各个网点大力推销味精,并研制了味精酱油(淡色鲜酱油)。又让推销人员推着插满广告的小车,敲锣打鼓沿街宣传“天厨味精,鲜美绝伦”,“安全国货,超过味之素”,一时天厨味精名声鹊起。
随着味精销路的逐渐扩大,张逸云审时度势,首先向吴蕴初提出增资,扩大生产,并组织成立公司。1923年8月天厨公司正式开张,精制工场和办公室设在菜市街,又在新桥路台州公所租了几间平房作粗制工场。公司股本额定50000元,张知人善任,除自己和亲友出八股,另收大丰公司老板林涤庵一股,还代吴蕴初垫付一股。并为吴进一步考虑,承认吴的味精发明权,为此公司一次性偿付2000元发明费,并每生产一磅味精提取一角发明费,同时,任命吴蕴初为经理,与总经理张逸云共同负责味精生产营销。享受同等红利。当时有的股东认为吴的待遇太优厚,有些不满。张一再开导:“我看算了吧,如果没有蕴初,我们这个厂能办起来吗?”为了后继有人,张还让三儿子张祖安拜吴为师学技术,为进一步管理好企业奠定基础。
天厨厂创建不久,时值“五卅运动“爆发。举国上下抵制日货运动汹涌澎湃。天厨也借此大力宣传:“天厨国货”,“爱用国货,人人有责”,一时天厨味精远销长江流域、西南和东北各地,及至港、澳和东南亚地区。1923年,天厨味精年产3000公斤,到1925年达到15000公斤,公司获利颇丰。
天厨味精畅销国内外,使日本“味之素”一蹶不振,但日本铃本会社不肯善罢甘休。他们借口“味精”两字是从“味之素”广告“调味精粉”4字中提取出来的,通过日本驻华公使馆向北洋政府提出抗议,要求取消天厨商标。张逸云、吴蕴初此时派人赴北京交涉。北洋工商部看到味精是真正的国货产品,品质也的确比味之素优良,因此,对其无理取闹不予理睬。
1926年,张吴向英、美、法等国申请味精专利,于是,天厨厂的佛手牌味精成为中国最早在国际上获得专利权的化工产品。1926年,佛手味精参加了美国费城举办的纪念美国独立日150周年国际博览会,获得国际大奖,为民族工业赢得了荣誉。1928年张逸云又提议出资10万元,将天厨公司改成无限公司。公司改名后,将原承租的菜市街土地全部购进,修建了三层混凝土钢筋大楼,又建造了供应味精生产原料的加工厂。

同心协力 开创化工企业

1929年10月天原化工公司成立,这也是张逸云与吴蕴初通力合作的结果。天厨味精以国货精品击败了日本的“味之素”,但味精的主要原料盐酸仍须日本进口。因此,吴决心先尝试生产盐酸。包括盐酸在内的“三酸两碱”(盐酸、硝酸、硫酸、纯碱、烧碱)不仅是食品、造纸、纺织、印染、搪瓷等轻工业的主要原料,也是农业、重工业、国防工业所需要的,因而被人们称为“工业之母”。张吴两人皆认为,在中国建立“三酸两碱”生产基地,填补民族工业的空白,此事义不容辞。于是张分担筹集资金、租借土地、注册登记等事项,吴负责接洽购买设备、工艺技术等,额定资本20万元。开工生产后,产品月月销罄,颇受客户欢迎。随之天盛陶器厂也开始兴办。
身为沪上酱园业巨子的张逸云对吴蕴初兴办化工企业的各种即具风险,但又有魄力的做法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倾力相助。张不仅出资5000元,支持吴赴美国考察化工工业的发展,还大力帮助其建立了吴氏“天字号”化工企业中的主要企业―天利氮气厂。吴在美国西雅图看到一套价格极低廉的硝氯设备,十分动心,只是顾虑这项投资比天厨、天原两个企业还大,技术难度更高。他在海外致函张逸云商酌。张此时已年逾花甲,身体多病,接到吴的来信后,决定以衰朽之年再扶持吴一把。董事会中有不少人持有疑虑,张以多年与吴合作的切身体会说:“蕴初办工业向以大处着墨,我们应信任而扶助他。”并以吴经常谈及的“硝氮产品平时可做肥料以助农业,战时可做炸药以卫国防”的道理来说服大家。
1934年1月,天利公司宣告成立。由蕴初任总经理,史量才任董事长,张逸云任董事。至此,中国继永利、久大之后,又一个民族化工集团企业形成。

爱国情切 赞助教育

众所周知,吴蕴初是一位爱国实业家,他资助教育事业的佳话,至今仍脍炙人口。而这方面,张逸云无疑充当了一个“幕后”英雄,因为吴的许多义举,正是得到了张的支持才得以实现。1928年,吴在上海创办了中华化学工业研究所,聘请著名化学家程瀛章担任所长。研究所一切仪器设备经费虽由吴个人承担,但相当多的经费仍由天厨开支。研究所和后来南迁的中华化工会合办了中国化工专业刊物《化学工业》,天厨厂也慨然赞助经费,并在刊物上发起“天厨化学论文奖”。
1931年,吴蕴初为了帮助那些成绩优异、家庭贫寒的学生,发起清寒教育基金会,得到张逸云的赞同。吴等人集资5万元,聘请著名化学家陈世章、曹梁、吴承洛等人任评委。当时,清华、浙江、交通、沪江等大学都有学生申请。至1934年底,基金会共出资约46000元。其中吴个人17000元、天厨厂13000元、张等人6000余元。为国家培养了人才,获得了社会各界赞誉。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就是此时得到基金会赞助,得以深造。
1933年,天厨厂捐机之举,轰动国内外,其动机虽不乏广告宣传性质,但爱国抗日热情不可否认。“一?二八”期间,天厨厂、天原厂就一再捐助财物,为抗日出力。后来,天厨又捐献了战斗机和教练机各一架,轰动一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杨卫玉就致函吴说:“老哥等慨捐飞机,爱国情切,为天下人瞩目,实可敬可佩”。事后,张、吴也深感自己做了一件称心快意的大事。
1933年11月,就在天利厂开工在即之时,张逸云却于此时突然病逝。吴蕴初为此极为悲痛,组织了天厨、天原、天利三厂职工为他送葬,并亲挽“扶掖后进”四字致祭。张的灵柩运抵家乡时,数百名乡民齐到村口迎接。1934年初,由吴蕴初率先提议,在天厨厂铸立铜像并立碑以志纪念,碑文上写道“张公儒者,不汲汲于仕进,乃能开物成务。上以塞国家之漏卮,下以益百工廪饩。知人善任……总厥其成者皆吴君蕴初也,继其志而发扬光大”,这段话表明了吴蕴初对张逸云真挚的感念之情。
张逸云逝世后,依循他的临终遗言,“天字号”股资及九大酱园产业有针对性地分给儿女们,并要求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爱好和特长,有所发展。

上一篇:张鹏飞(演员)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