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张少舫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1-09 07:46:38编辑:皮带君

张少舫的个人简介

张少舫(1905-1943),中国国民党员,少将,别号植桴,江西瑞金人,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少将参谋长。

个人信息

中文名: 张少舫

别名: 植桴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西瑞金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43年2月20日

职业: 国民党将领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

简介

张少舫(1905-1943),中国国民党员,少将,别号植桴,江西瑞金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毕业,参加中央训练团军官研究班第三期、中央军校校尉班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团副。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兵补充旅副旅长,苏鲁战区第一一三师少将参谋长。

人物事迹

1941年11月,日伪军约5万余人分3路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 企图消灭该区八路军和鲁苏战区部队。张少舫协助战区总司令于学忠指挥所部坚持战斗50多天,歼敌数千人,粉碎了敌之“扫荡”。

1942年8月,日军调集1.5万人发起第四次鲁中作战,对鲁苏战区主力第一一三师防区唐王山DD擂鼓山一带实行“铁壁合围”。张少舫遂协助于学忠指挥一一三师与敌激战两昼夜,突出重围。

1943年2月,日军2万余人发动大“扫荡”,企图寻歼鲁苏战区主力,又率部顽强抗击敌人。不久,奉命突围。在张家溜、书院山之线,遭到日军左右夹击。仓促间,率余部抢占了张家溜西南城顶山,居险死守,奋力抗战。日军不断增兵,将所部800余人层层包围。激战中,歼敌数百,自己也伤亡过半。20日午后,遂下令集中火力突围,并与周复将军率敢死队员数十人冲杀于第一线,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殉国将领

张少舫(1905-1943),中国国民党员,少将,别号植桴,江西瑞金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毕业,参加中央训练团军官研究班第三期、中央军校校尉班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团副。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兵补充旅副旅长,苏鲁战区第一一三师少将参谋长。

沂蒙山东段城顶山麓,芳草萋萋,野花怒放,在这幽静安详的青山翠谷中,一条由山泉汇成的小河,日夜不停地潺潺流过。河北岸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石碑,是东北军的主力之一-------国民革命军第51军113师与日寇拼杀的城顶山战役战场纪念,及其师参谋长张植桴将军抗日殉国处纪念。

63年前,1943年2月,东北军的壮士们与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的一场厮杀,山谷传音十余里的喊杀声,短兵相接,碧血长抛,烈士们与日寇的尸体交错枕藉的悲惨壮烈场景,已经远去。东北军英勇捍卫中华民族尊严而战斗的悲壮历史,随着时间经历两代人而流水般地逝去,很少为人所知,在世间也已湮没。只有这纪念碑还在寂寞地矗立着,青山忠骨与日月同辉。

75年前,20万东北军将士怀着国仇家恨,告别白山黑水,被调进关内,抗敌请缨无路,却被调到西北去阻击红军,在无可忍受,出于大义,而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停止内战,逼蒋抗日。尔后,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扣押,东北军被“二二缩编”削弱。缩编后的东北军为5个步兵军,1个骑兵军,即:49军、51军、53军、57军、67军,及骑兵第2军。他们对此虽然心存怨忿,但仍是胸怀大志,顾全大局,开赴各个抗日战场,奋勇杀敌。在抗日战争中,东北军转战在华北战场、松沪战场和山东敌后战场。先后参加过保定会战、松沪会战、忻口会战、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以及保卫南京、武汉、徐州等战役,也参加打通中缅国际交通线的战斗。在这些重大战役和战斗中,东北军广大将士英勇杀敌,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就是这样一支誓与日本侵略军血战到底的军队,却受到极不公平的对待,在缺乏粮草弹药,极度艰危条件下,与日军作战,无论官兵,皆是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地杀敌,以致整营整团地牺牲在抗日战场,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战绩。最终,东北军除一部分实现了“打回老家去”,回到东北之外,无数将士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其绝大部分为国牺牲者,连名字都未曾留下,露葬于沟洫中,无人知晓。东北军的抗日事迹,也几乎没有历史记载。这真是我们民族的莫大悲哀。

张植桴将军是东北军51军113师少将参谋长,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历任东北军的排连营团长及师参谋长等职。在任51军113师673团上校团长时,率部参加“西安事变”,并在事变中,率部将兰州的胡宗南部、甘肃绥署特务营、军统特务和警察部队解除武装,时人称这一迅疾行动为“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军完成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后,51军军长于学忠受张学良重托,率部由大西北开发东进,先后到达皖北、苏北、青岛和鲁南等地抗日前线。1938年春,于学忠被任命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仍兼51军军长。张植桴仍为51军113师673团团长。113师作为主力部队总是调配重要战斗任务。

1938年1月上旬,在淮河阻击战中,113师奉命开赴蚌埠,在临淮关一线沿淮河北岸布防,阻击日军三、九、十五师团北犯。张植桴率673团布防于日军渡河的正面位置,面对日军的蜂拥而至,他在前沿阵地向官兵动员说:“我们过去打的都是无非的仗,现在是和日本人打仗,是保卫我民族之战,是正义之战,我们要为中华民族奋勇杀敌,捍卫我民族尊严。……”2月1日,日军乘船渡河,未及半程,即遭到673团的迎头痛击,尔后,战斗转入白热化的拼刺刀肉搏战,张植桴与士兵一起执刃杀敌。此役历经15天,张植桴团共歼敌千余人,受到第五战区嘉奖。完成任务后,奉命撤至宿县整补。

1938年3月中旬,参加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张植桴所率的673团是51军增援的先头部队,首先迅速抢占了台儿庄北面兰陵镇、庞家堂一线阵地阻击敌人。日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掩护下,狂妄至极,一天数次发动进攻,均被张植桴团打退。3月22日,日军矶谷旅团之沼田、平冢等部4000余人沿台潍公路赶来增援,在大炮掩护下,一排排冲来,张植桴团沉着应战,待敌至近,倏然而起,与敌拼刺刀,迫使日军后退。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坚守住阵地,打垮日军不可一世的武士道精神。在完成台儿庄战役任务总撤退时,51军是殿后部队,张植桴的673团是撤退时的掩护团,担任后卫警卫。在此次台儿庄战役中,张植桴团受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嘉奖。

日军为挽回失败,调集重兵再犯徐州。4月29日51军在郯城与前来增援的日军血战9日,给日军以重大杀伤。据全国政协编印的《徐州会战 大事记》载:“1938年3月30日,第51军血战七昼夜,将猛犯台儿庄之日军两联队歼灭三、四千人。”又载:“4月29日于学忠(51军)于郯城抗战九日,各级官长均亲临前线指挥,死伤旅长三,团长七,营以下官兵数千,予敌重创,并阻敌南下,掩护我大军集中。第五战区传令嘉奖。”张植桴团在郯城激战中,杀敌战功卓著,受嘉奖。

5月中旬,张植桴团又参加徐州会战,及武汉保卫战,打的都很出色。

广州、武汉失守后,日军改变了策略,把进攻予头集中在向敌后开辟游击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东北军。这时,蒋介石对抗战动摇,对抗日的军队却横加限制,东北军更是被蒋列为剪除异己的首位。在这种情势下,东北军大部分官兵因受“西安事变”的联共抗日教育,坚持团结抗日、反对投降分裂的方针。1939年春,时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于学忠率东北军主力51、57两军由皖苏挥师北上,越过陇海、津浦铁路,经过多次浴血奋战,突破日军的堵截追击,挺进鲁南,到达沂蒙山区敌后,在沂水、蒙阴、安丘、莒县、日照等县,建立了鲁苏战区,是为国民党政府唯一的敌后战区,于学忠任战区司令长官,张植桴团成为保卫战区总部的警卫团。于学忠拒绝了顽固派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的拉拢,坚持原则与八路军协同抗日,把总司令部设在蒙阴上高湖,距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张经武的司令部王庄仅有十里多路,他亲自到王庄拜会张经武司令员;张经武司令员也到上高湖看望于学忠,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好关系。于学忠的行动,是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中和共产党建立友谊的继续,是东北军在沂蒙山敌后坚持的与共产党协同抗日的方针。

东北军进驻沂蒙山敌后,制约了胶济、津浦铁路及台潍公路的日军重要补给线,牵制了日军向我全国侵犯的进程。

1939年6月,日军调集驻山东的12军第5师团为主力,及抽调第21、32、114师团,和第五独立混成旅各一部,向鲁苏战区总部进攻,张植桴团护卫总部苦战。击退日军。

1939年冬,鲁苏战区成立“游击干部训练班”,张植桴任少将班主任。1940年夏,张植桴奉命创办鲁苏战区干部训练团,此皆根据毛泽东把抗日战争的游击战术提升到战略地位的抗日军事理论举办的。专门训练营以上干部,训练内容是游击战术的理论学习及实战演练。团长由于学忠兼任,张植桴任少将教育处长。地址驻沂水县天晴旺村。后又增加了中下级军官的班次,增加了军需、医药专业。当时,在敌后艰苦条件下,自1940年夏至1942年夏,干训团开办了三期干部轮训,每期时间半年,每期轮训学员1500至2000人之多,大大提高了部队抗日游击战的技战术水平,加强了战斗力。为东北军从抗日正而战场的阵地战转向敌后游击战,打下了基础。张植桴担负着干训团的训练重任,夙夜操劳,每早都在起床号前起床,同学员们一起训练,一起爬山,指导军事训练和作战演习,每早在大操场集中朝会,评讲训练结果。他经常勉励学员官兵:要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学好作战本领,夺取抗战胜利。晚上,常召集学员在中山堂礼堂收听抗战新闻广播,并即席作政治动员,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必败,我抗战必胜。1941年12月9日晚,收听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新闻后,当即亲自撰写稿件,并绘制太平洋战争形势图,及时编印分发了《阵中快报》,宣传世界大战及中国抗战的新形势。

1941年底,日本为了巩固后方,以应对太平洋战争,对沂蒙山我敌后战区,加紧了轮番大扫荡。1942年1、2月间,日寇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田俊六指挥调集日伪军近10万人,并配有飞机28架,大炮百余门,大举进攻沂水圈里的鲁苏战区总部。当时,总部只有113师部分兵力8000余人,干训团有官兵及学员1500多人,在张植桴率领下,与113师协同,运用游击战术,厉经两月,挫败了这次日军所谓的“铁臂合围”大扫荡,此役名曰:“圈里战役”。

1942年夏,张植桴调任113师参谋长。8月19日,日寇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茨指挥日伪军两万余人,配有飞机大炮,目标对准鲁苏战区总部及113师,大举进攻。战斗交织在唐王山、虎眉山、擂鼓山,横亘30余里。当时,113师只有7千余人,张植桴是主要指挥员,充分利用地利及群众基础,浴血奋战,在敌众我寡形势下,基本打成平手,歼敌400余人,我军伤亡300余人。此役名:“唐王山战役”。

1943年2月,日军在山东派遣军第12军司令官土桥一茨指挥下,调集驻青岛、潍县、张店、济南和临沂的日军独立第五、六、七混成旅团各一部,及伪军共万人,又一次针对东北军主力113师,做拉网式大扫荡,此役称:“城顶山战役”。日军在叛变投敌的新编第四师师长汉奸吴化文为虎作伥的攒助下,偷袭包围113师师部及678团于城顶山核心部位。2月20日,张植桴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战斗异常惨烈,在城顶山上与日军展开白刃肉搏战,东北军将士们英勇的喊杀声,震撼周围山区十余里,烈士们与日军扭打撕裂在一起,敌我尸身枕藉,漫山遍野,歼故千余人,东北军牺牲460余人。678团团长刘斌牺牲。21日,日军更是增兵包围益甚,在万分危急情况下,张植桴率部分战士掩护战区政治部突围,至城顶山西麓一小山坡上,敌人冲了上来。在短兵相接中,张植桴腿部重伤,不能行走,高大彪悍的警卫员中士李三友前来救护,被敌刺死。张植桴举枪自杀殉国,时年42岁,至是,未竟抗日大业身先死,遗恨千秋。城顶山战役东北军113师付出巨大牺牲,回忆当年战争惨烈情况,当地的老年人无不动容,现在,有的人还知道,当年曾把城顶山叫做“尸山”。日寇曾把此次战役及张植桴将军牺牲的消息,登在报纸上,贴在北京的街头。113师至此元气大伤,可以说,这是113师与日寇的最后一战。2月23日夜,城顶山下安丘县东古庙村的乡亲们,把张植桴将军的遗体从山上偷运下来,在小河洗净,连夜用砖砌成墓穴,备棺安葬于该村的岭东坡,体现了军民同心抗日的鱼水深情。

张植桴将军坚持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指导思想,以游击战战术克敌制胜。而这就要求部队有坚强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及亲密的军民关系为基础。张植桴将军特别重视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对其部队经常宣讲中国近代史,激发官兵的反帝爱国热忱;宣讲我国抗日战争形势,树立抗日必胜的信心;以及讲解孙中山的“三*义”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我国的发展前途。在敌后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与士兵同温凉,共甘苦,耐心*队,亲*问照顾伤病员,故在历次抗日战斗中,都是官兵一体,战不旋踵,尤其是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时,总是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其爱国英雄气慨,威震敌胆。张植桴将军与沂蒙山区人民有着血肉相亲的联系,平时,总是抽时间到驻地附近老乡家访贫问苦,教其幼子吃贫苦农民家的饭,有如地瓜干、糠煎饼等,说:“老百姓生活很苦,这是什么原因,你以后会明白的。”战时,面对敌人压境情况下,他总是先考虑掩护老百姓转移问题,从而获得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至今,在其当年驻军的民间,还留传着他抗日爱民的佳话,正是在这种军心民心的基础上,才能在敌后长期胜利地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才能与敌人驻扎近在咫尺,或与敌人擦肩而过,而敌人全然不知晓。在敌人扫荡时,多时昼伏夜出,近战夜战,出敌不意,以少胜多。才能在不能做饭时,部队走到那里,老百姓把做成的饭,分与部队同食。东北军在占有地利、人和情况下,克服“天时”的缺憾,在沂蒙山区敌后抗战五年,威加敌人后方补给线,牵制日军向我全国进一步的侵犯,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

张植桴将军只是东北军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的千百万烈士中的一个,在现有的有限资料中,只能管见东北军抗日战绩及爱国英雄精神之一斑。

张植桴,字少舫,河北省大城县张思河村人,1901年生。他常说:“我一生下来,头上就压着庚子赔款(1900年),耻辱!我们民族的奇耻大辱。”也曾经常对他儿子说:“你是九u2022一八时生的人,千万不能忘记这耻辱和仇恨!”他在少年时,即早膺御侮抗敌之志,读完中学后,曾在本县大流漂村学校任教,尔后,见到国家日益衰危,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日甚,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毅然拒绝了家庭给安排的优裕经商之业,义无返顾地投笔从以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期大城县只考取了他一人)。入校后,适逢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军校不准出校参加活动,便在军校中参加对五四运动的策应活动。他在军校中刻苦学习军事知识,获得优异成绩。毕业后,即参加直系爱国将领于学忠部,后归入奉系。他为人忠厚谦和,英武刚毅,又颇有文采,喜爱诗文书法,他的字隽秀遒劲,他写的《还我河山》、《虎镇东疆》等字幅,多有对友人的馈赠。在那民族危亡的历史条件下,他经常告诫身边下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时刻保持危机感,要经常意识到我们国家民族是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他的爱国热忱,处处体现在事业上和工作中,他夙兴夜寐,任劳任怨,一生勤于军旅之事。刻苦研习军事理论,以至无论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阵地战还是敌后的游击战中,皆运用自如,指挥若定。他的爱国英雄主义更鲜明地表现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同敌人短兵相接,拼刺刀是他打硬仗的一贯作风,怀着赤胆忠心,凭着手中利刃,以弱胜强,以寡敌众。在他所属部队中,皆以缴获日军战刀和马匹为荣,他就有在战场上缴获的两匹高大矫健的日本马(由中国的口马与*马优生的马),驰骋在沂蒙山区,他骑马的姿势是右后侧身,是由用鞭子御马养成的习惯,也正是这种异常的坐骑姿势,更增加了他的骁勇神采。他对马特别地珍爱,可惜的是,1941年末,由沂水天晴旺村向外转移时,他的一匹紫骝马被日军飞机扫射死亡,他默哀了好一阵子,才隐忍着悲愤离开。。

东北军吟唱着:“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的“九u2022一八”痛心歌曲,走上各个抗日战场,奋不顾身地拼死杀敌,眼望国破山河碎的残景,面对被日寇烧杀洗劫的人民,东北军将士万箭钻心,一腔悲愤,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是,却被蒋介石视为异己,必欲剪除,欲假敌手消灭之。在敌后的五年抗战中,补给断绝,伤亡极大,孤立无援,举步维艰,仍一直坚持着对敌的殊死搏斗。日本把东北军视为心腹块垒,从未放松对其灭绝性的围剿扫荡。国民党政府对东北军的抗日战绩不予表彰,对牺牲的烈士不予抚恤。东北军转战各地,家属遗散,沦落四方,过着极其艰难的非人生活。《李宗仁将军*》中记载:有的东北军家属甚至沦为娼妓。更多的东北军烈士家人还一直盼望着他们回家团聚,至今已成为七十多年的梦想。这就是尽忠抗日救国真正中国军人的身后实际境遇。张植桴将军的妻子亦是在忧思和贫困交加中英年早逝,幼子12岁孤身一人流亡他乡。

战争日益残酷严峻的形势下,1942年夏,张植桴将军与其子在日照县西峪村外分别时,说:“当今战事很紧,我可能回不去家了,你不要忘记这里。”当时,其子年龄幼小,只能在朦胧中,体会到父亲这誓死报国,笑拒马革裹尸还的不祥预言,惟有痛哭着,与父亲诀别。

张植桴将军一生严格律己,廉洁奉公,曾于他日记中发现,他总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诩,两身旧军装和书籍笔砚,就是他的全部财产,没有分文积蓄,他给子女和后人留下的是,继承不尽的爱国精神,和为国家民族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操。

张植桴将军百年诞辰祭诗曰:“燕赵风雨悲歌行,沂蒙岿巍柱苍穹。壮士短兵诛日寇,将军长剑斩倭凶。书成百年英雄史,铸就千秋中华荣。青山忠骨炳日月,傲看今朝花更红。”

成都郭剑青先生为将军殉国处赋七律诗曰:“辽东旧恨愤难消,又报芦沟战火嚣。壮志请缨骠骑烈,王师卫国沂山焦。将军立马军威振,贼寇惊魂寇阵摇。烈士英躯捐国处,雄风栩栩雨萧萧。”

芦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张植桴将军灵位收入其英烈馆。

上一篇:张文红(博士后)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