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朱旗(教授)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1-07 22:49:43编辑:皮带君

朱旗(教授)的个人简介

朱旗,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苏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曾任苏州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苏州职业大学艺术与设计系副主任,中国油画写生俱乐部会员,江苏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获奖经历

2006年

《水乡雪糕桥》获苏州市文联美术创作优秀创作奖;

2011年

《丽水风情》获“江苏省第六届水彩?粉画展”优秀奖;

2013年

《美人蕉》获江苏省首届水粉画优秀奖;

2014年

《空山晚秋》获江苏省国庆65周年美术作品优秀奖。

参展记录

2003年

作品《瑞雪之后》入选中国首届粉画展;

油画《水城港浔》入选江苏第三届油画展;

2004年?

油画《水乡人家》入选建国55周年江苏美展;

2005《水乡之梦》人选江苏省第五届油画展;

2007年

油画作品《山坡.阳光》入选全国第二届风景.风情油画展;

法国巴黎艺术城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办《欧洲风景.风情油画展》;

2010年

油画《宁静之光》人选江苏省第七届油画展;

油画《船家港口》、《太湖小舟》参加中国长三角油画名家江南地区崇明邀请展;

2011年

作品《丽水风情》入选江苏省第六届水彩?粉画展;

作品《早春?拙政园》入选中国第二届粉画展;

2013年

作品《美人蕉》获江苏省首届水粉画优秀奖;

2014年

作品《园林秋意》入选江苏省“江南如画第四届江苏省油画展”;

作品《空山秋艳》入选江苏省庆祝建国65周年美术作品展。

艺术评论

感悟自然 殊途同归――与朱旗对话

文/戴云亮(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去年12月中旬,我和朱旗先生借苏州美协在胥口上海造船厂度假村开年会的机会,在大厅休息区坐着闲聊,暖冬午后的阳光从共享空间的天花板上照入,温暖如春。朱旗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曾经有过愉快的合作,一起编写过《中外美术鉴赏》,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他从包里拿出准备近期出版的油画作品集(样稿)给我看,于是,我们一边翻阅画册,一边就这本画册进行了一番颇有趣味的交谈,经过整理,形成文字如下。

戴:我看你这本画册的结构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你从三个不同的生活经历中提取素材――有苏州水乡的、有游学欧洲时的以及去全国各地采风画的风景,然后用油画艺术语言来表达你对自然世界以及人文环境的深切关怀。我这样说,主要看你画的题材内容大都是风景画。

朱:是的。就第一部分作品来说,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里生活工作,一晃三十多年,青春葱茏早已被岁月消磨成暮年秋色,平添了许多沧桑与感慨。现代都市化快速进程以及信息传媒的高度发达,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意识,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一方面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而在另一方面,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的乡村田野却越来越引起我依恋,勾起我情感深处的往事和美好的追忆,那时丝毫也没有感觉到,不会想到如此平凡的、熟视无睹的细窄的小巷、古老的民居、交错的河道、弯弯的小船、浓绿的树木以及凉在竹竿上的衣服和茶、酒店飘动的悬帜......,这些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竟会强烈地催生出我绘画的冲动,自觉不自觉地通过笔触、色块语言,追忆心中的一个个往事;通过画面不可名状的结构、体块、色彩,体味其中的秩序、韵律、节奏及色彩,图画出情感的视觉意象。画姑苏水乡已成为我思念已逝去的岁月的一种不可放弃的生活方式。

2006年我作为访问学者游学欧洲,这是我中年生活中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尤其是到曾经是世界美术的中心――法国,这是一生梦寐以求的奢望呀,竟然在不经意中得以实现,这真是上帝对我的眷顾。在法国我除了参观许多美术馆、博物馆的藏品外,就是拿起画笔去附近的城镇、乡村写生风景,在野外写生中体会、想象印象派画家如何观察和描绘的,学习他们观察世界时独特视角和情感形式,以及不是力图记录画家眼前所见的,而是随意地运用色彩来有力地表现自我情感。这与中国画的理论有相似之处,但这种珍贵的体验与感受在国内是如何也不能获得的。这是向大师学习的最好机会。我很喜欢塞尚的画风,而在这方面体会也最深,最为真切。这就构成了画册中第二部分内容。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从这个时候开始注意中西绘画的比较研究,发表了几篇论文,如《论石涛与塞尚艺术中的“自然”》、《从“视觉心象”的角度看后印象主义艺术》,从中可以看到我对中西绘画的思考和认识。

戴:你的这两篇论文我都看过。把石涛与塞尚放在一起比较,很有意思。你怎么会选择用他们两作比较?出发点是什么?

朱:研究自然、感悟自然,这是石涛与塞尚绘画艺术的共同主题。从深层次的文化结构与审美取向上来看,他们的艺术思想体现了东西方绘画艺术异体同构的特质。石涛的艺术彰显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悟性自然”,塞尚的艺术则继承了西方文化哲学中的“感性自然”。他们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中凸显了“物化”的精神,又表现出“稚拙”和“浑沌”的神髓。因此,从石涛《画语录》与塞尚相关艺术对话录与书信的解读比较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艺术正体现了中西文化艺术的殊途同归。

戴:也就是说,你对这两位处在不同文化区域、不同时代的画家作品及画论的解读中,看出虽然他们认识与理解自然的立场与方式不同――石涛注重主观“悟性”的体验而塞尚注重主体“感性”的理解,但他们殊途同归,各自在中国或西方的绘画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可以这样认为吗?

朱:可以的。石涛与塞尚都把自然景物作为体现自己精神审美的一种载体,认为人的感觉与自然是和谐一致的。石涛认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在他看来,画中的山水风景是经过“搜尽奇峰打草稿”脱胎过程而成的。而这种脱胎的过程就是画家审美的过程,是画家主观世界与自然形貌接触互动的精神结晶。而塞尚认为艺术应是一种平行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主观图式创造与自然和谐共存。他有一次在与加斯凯对话中说:“艺术自有一份和谐,与自然并行不悖……画家是与大自然并驾齐驱的……他整个指向必须宁静,他必须息止内心所有偏见的鼓噪,他必须忘却,忘却一切,沉静下来,化成一道美妙绝伦的回声,此时整幅风景将印入画家内心的那张灵敏的感光底片。接着,画家运用才艺把这幅风景固定到画布上,使其外化;与此同时,这份才艺时刻遵从并自动解释着――他是那么熟悉语言,熟悉需要破译的文本,熟悉那两份平行的文本――他所看到所感知的大自然,是躺在那里的大自然……(他指向那或碧绿或湛蓝的平原)还有这里的大自然(他拍拍自己的额头)两者需融合,方能承受、经历那种生命,那半人半神的艺术生命――上帝的生命。”显然,塞尚所说自然,既是外在客观世界所见之自然,又是主观世界所感之自然,二者必须达到和谐合一。人与自然互动时,尤如人与人的思想交流,“我”(艺术家)随即将与客体自然交流的直观感觉“固定在画布上”。如此,一方面成就一幅具体的作品,另一方面构成风景、人、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他认为“画家与大自然并驾齐驱”,画家与大自然是一种和谐平行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塞尚的“平行自然”之感性与石涛的“脱胎自然”之悟性,是在各自的审美观照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可以说是中西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戴:我看过你早期到现在画的许多作品,从你这本画册中同样可以感觉到你从具象、写实逐步走向表现的转变过程。尤其在近几年,你在观察自然物象时,既迷恋于其形态风姿,更注重其内在结构有机韵律、色彩的对比和谐,思考如何通过画面的结构、色彩、色调、甚至笔触发展出具有情感色彩的风格;以作品的形式表达源自大自然的“视觉心象”,成就一段情感记忆。我觉得这种风格在你的作品中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粗犷、直率、硬朗、浑厚。绘画的笔触基本上没有润饰或隐藏,而是以毫不妥协的姿态直截了当的手法表现出来,在粗犷的阔笔笔触中释放出似乎难以压抑的激情,有力而连续的水平笔触与垂直笔触支撑着简化的形体块面,使画面产生了凝重的情绪和强劲的张力,不仅造就对视觉的强劲冲击力,更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而相互连接的色块则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美的韵律。

朱:画家表达美有多种形式。安格尔的古典主义、德拉克鲁瓦的浪漫主义、莫奈的印象主义以及梵高、高更、塞尚、的后印象主义,甚至马蒂斯的野兽派、毕加索的立体派;中国的文人画、院体画以及职业画家的绘画等等,我认为都是艺术家为表现“视觉心象”美所采用的不同方式。我比较喜欢德国表现主义的理念,面对自然,那种出自内心深处的毫无顾忌的激情冲撞交流是构成艺术家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戴:我在看你这本画册中的作品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经过你眼前的、胸中的风景,但最终完成于你手中的那些描绘欧洲风景与中国风景相比,看起来有很大差别,我印象中颜文诺淖髌分幸灿欣嗨普庵智榭觥U馐鞘裁丛蚰兀

朱: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画画时没有注意到。你提出来,这将给我今后的油画创作中会有一些新的启示。之所以不一样,我倒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在欧洲游学期间,面对异国风景,脑子里就想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他们处理风景题材时的艺术手法,而当地的地理气候,强烈的阳光以及阳光下连绵的山脉,生长的植物、树木,尤其是那些古典建筑,似乎就是要用油画的材料、表现的手法来表现才最为妥贴,热烈、厚重、庄严、奔放。这些和看中国风景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在我们南方,看到富春江自然就想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所表现的天空灰灰的、山脉圆润的那种柔美、温顺、文静和空寂。我想,这大概就是西方人为什么擅长用油彩来作画,中国人为什么最终选择用水墨来作画的问题。

戴:也就是说,画家在自然面前要听从自己心灵的呼唤。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发展以及形成的人文传统对画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种影响是自然而然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另外,我觉得选择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是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人写字用毛笔、墨水、绢帛、纸张,绘画也如此;而西方绘画主要用特制的油画笔、颜色来画在特制的油画布上,从而产生出不同的表现技法和艺术效果。油画材料的特性适于从自然的光、影、面、体入手,从而形成油画艺术主要的表达方式;而中国画的材质则善于从点、线、韵律方面来表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审美趣味。但这种特点在现代中、西绘画中我们注意到已出现越来越相融的趋向。十分简单地说,就是中国画向西方写实主义靠拢,而油画则向中国画写意方向融合。就西方绘画来说,从印象派开始到后印象派,到野兽派、表现主义……一路下来,颠覆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传统,将三度空间透视关系的描述,回归到二度平面状态,从注重自然对象的模仿到表现、发泄自我情感。就象梵高说的“不是力图记录我所见的,而是随意地运用色彩来有力地表现我的情感。”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产生极为重要影响的塞尚也表达过这样的绘画思想:“文学以抽象的概念来表现,而绘画以图象和颜色的方法给予感觉和理解具体的形状。画家面对自然既不特别小心翼翼,也不特别热诚或柔顺,但或多或少都是所画对象,特别是表现方法的主宰。对展现在你面前的一切,抓住其核心,然后尽可能逻辑地表达自己。”而“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在评论印象派画家时说:“u2018印象主义u2019这个名词完全点出了他们的意图,因为他们记下了一闪即逝的印象,但这个名词却不适用于近来崛起的画家,他们避免第一印象,认为这是欺骗。…….(对风景)我比较喜欢发掘其中更为恒久的性质和内涵,即使牺牲了某些令人愉悦的品质也在所不惜。”从这些言论中,他们或多或少地表达出这样一种思想:即刻意而准确地模仿自然,并不能创造出艺术品,只有重新评估自然的价值并加以自己的精神时,一幅作品才能变成艺术品。很显然,在现代画家的画布上出现的已经不单纯是客体对象了,而是通过一定的画面形式结构、色彩等手法成为特定主体接受的客体对象。也就是说,绘画作品的价值体现更多地需要观赏者的参与和领悟才能最后实现。你的论文所思考的大致也是这方面的论题。

朱:你说的采用不同的作画工具以及画在不同媒介上,形成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也许有一定道理。但事实上,西方现代油画和传统油画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中国绘画也同样如此。油画虽然是外来画种,但和本土的中国绘画在表达人类精神文化层面上应该是一致的。因此,努力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作品才是关键的。就拿欧洲来说,在我们眼里看来差不多的油画,其实在欧洲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还是各具风格面貌的,细分析起来也有很大差别的。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戴:从你的作品中我们已经看到这种信心的存在,并且在发芽、开花,最终必将结成丰硕的果实,我们期待着。

2012年春节

朱旗风景.风情油画感言

文/邱瑞敏(原上海市油画雕塑创作院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朱旗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那是2006年的9月学院开学的时候。我们在我的办公室里见了面。当时由于我公务较忙还要处理许多工作,所以我们只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商讨了一年里的学习和研究计划。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是他带画来学院请我指点,或是他来我家拜访,还是我去苏州他的家中做客,我们间的谈话习惯了没有任何俗套和寒暄,总是直来直去,也许是太实在了,从中我感悟到了朱旗的性格取向。他确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心里怎么想他会很直白地表述,而且是简单明了的话语,从不修饰和渲染。似乎我也感悟到了他认准要做一件事,他就会一如既往地把一件事做到底。他的谈吐和行为准则表明了他个性质朴的取向,虽然我不能像作家一样用淋漓尽致的语言来描写朱旗,但我更能从他的油画作品中去领会朱旗的人品与个性,事实上作品的面貌与画家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联。

古人说,画如其人。也就说人的品行是个体的人发自内心价值观的表现,即便是画画时,内心的品行引导着画的取向。朱旗的画大多以风景为主,尤其是姑苏的一景一色,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景色诱人的小桥流水、黑瓦白墙、江南的小船与浓郁的树丛。这一切对他来说是如此地熟悉,因为他常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这里的一草一木是他的情感寄托,从中不难看出画家深爱着这江南的大地,故他用一种浓重的色调来抒发来自内心的情怀。对于朱旗直率的性格来说,是一种极为朴素的表现,画面上既没有华丽的色彩呈现和流畅线条的表现,更没有取巧手法的追求,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他的所见所感。由于性格所致,有时表现景物时会过于厚重,似乎要向人们传递他的实在,他要给人们看到不一般的秀美。其实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有一些画家,他们的画风不是从秀美灵动的角度去描绘物象,而是呈现物象非常质朴的一面。我想,画家多半会走极端的路线来张扬其独特个性的一面,自然,作品风格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

朱旗也是在艺术上执着追求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他始终谈的是想在油画上有所提高。想当年,我在求学时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我在求教吴大羽先生时,他曾与我谈起,学油画的人要去看看大师们的原作才是,要去感悟油画的真谛。他还说,当年他在法国求学时还没有能真正看懂马蒂斯的画,到现在才有一点看懂。故我建议他去一下欧洲,因为我们美院在巴黎有工作室。当年院办就为他办好了去法国的一切手续,他便去了为期三个月的欧洲研修课程。按美院的规定,回国后要在院里办一次研修成果展,通过朱旗在美院的欧洲风景写生画展,可以看到朱旗毕竟去欧洲开了眼界,艺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欧洲各国的各大博物馆里能看到许多过去我们只能在画册上见到的名画,我相信,这些名画打动了朱旗的心灵,在他的脑海里会久久回荡着,因为我自己去过无数次,我深有体会。但画家一定要心领神会地感悟,使自己的思维不断开窍,不断升华。西方人常说:“进卢佛尔容易,出罗佛尔难。”

我想,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世上有多少画家把卢佛尔作为艺术神圣的殿堂去朝拜,而真正把历代大师们的精髓学到手后又能创造出自己独特艺术个性并非易事,所以说,并不是所有进了卢佛尔的画家都能达到的。

朱旗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批油画作品中有着明显的特色和提高。他着力用自己的视觉方式来表现故乡或异国他乡自然的景色,色彩渐趋明快,表现手法厚重,表现出他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艺术家。然而,艺术的道路是无止境的,每个艺术家都要在这个园地里不断劳作。盼朱旗在这本画册出版后,不是划上一个句号,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2011年于上海

造化自然 超越自我――朱旗其人其画

文/戴家峰(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朱旗教授是我在苏州美术界一位很受尊敬的画家。这不仅因为他是77级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前辈,而且他为人真诚、直率、低调。我们相识时他是苏州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后来他又任职于苏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2006年与2007年期间他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并前往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及欧洲进行艺术考察访问,追寻欧洲大师的足迹。期间,在巴黎艺术城与国内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朱旗老师是个勤奋努力好学的人,近年来经常参加全国及省、市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出版了著作与画册四本,发表论文数十篇,多幅作品被艺术团体机构与个人收藏。

在朱旗的作品中主要分为三个系列:苏州园林水乡风景、欧洲风景、“浙徽贵”风景。从他欧洲风景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扎实的油画功底,深深A受到俄罗斯、法国印象派与巴黎画派的影响。他着力感悟大自然,通过油画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构建自己的视觉方式,在表现手法上自如洒脱,色彩明快,处理浑厚有力,表现出他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艺术家。朱旗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很宽广、深厚的。这种宽广无疑是由地平线平行的笔触产生的一种知觉,而深厚则是和地平线垂直的笔触给予的。他的色彩总是尽可能的把真切的光与形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和谐的或冲突的的色彩,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制造出非常赏心悦目的效果。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我们感觉上的真实性,我们甚至觉得那是一个尽管奇异但毕竟是实在的去处,而种种绚烂却好像是我们的恍惚所见。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就是这样成为生活与梦境、真实与表现之间的一个独特地带。

朱旗的的油画是写实性的,但又不失油画的色彩肌理等语言表现,他有强烈的视觉语言形式,但同时又蕴含了深厚的中国文化中的诗情画意,在他的近作苗寨风景中我特别可以看到他的画风开始转变,他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具象转向意向,在色彩上他注重色彩的主调与色彩冷暖转调。在画面结构上注重对角的呼应,追求虚中求实,从具象中求抽象的境界。

朱旗钟爱江南水乡,钟爱大山深处人家的境界,他的油画有他自己 的语言与风格,他的艺术得益于欧洲表现性绘画的熏陶,得益于民族写意性绘画,得益于他对艺术规律与创造性原理的认知与感悟。朱旗今年已步入花甲之年,退休之后也来到了东方艺术空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与我们苏大艺术创作中心的老师上下求索,同伴而行。我看好朱旗的油画艺术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5年12月23日

发表于《苏州姑苏晚报2016.1》)

作品欣赏

上一篇:张和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