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张敏之(书画家)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4-01-06 06:40:43编辑:皮带君

张敏之(书画家)的个人简介

张敏之,汉中市著名书画家。(1919-2013),享年95岁。陕西宝鸡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

人物介绍

张敏之,汉中市著名书画家。(1919-2013),享年95岁。陕西宝鸡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任陕西省书法家汉中市书协副主席、陕西省政协联谊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曾是宝鸡《西北晨报》主编,为宝鸡解放做了有效的舆论宣传。他还是汉中市书协的首创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近古稀之年担任汉中民革书法班的教学任务。后又担任汉中老年大学的书画教学。以其书画特长为汉中文化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

人物经历

张敏之先生是“共和国缔造者”勋章获得者、 92岁高龄的张敏之先生。张敏之先生祖籍宝鸡,后来迁居汉中,并且出任汉中市政协委员,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在美术、书法界为新中国描红添彩。张先生讲述了当年《西北晨报》为配合宝鸡解放进行宣传,以及为保卫《西北晨报》所发生的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西北晨报》是 1944年 4月 1日创刊的,是宝鸡第一份进步报刊。旗帜鲜明宣传抗日,宣传教育,而且一出刊就是日报,成为当时陕西省出版的《华北新闻》之后唯一的一份地方日报。最早由进步人士宝鸡县教育科科长杨仁轩和爱国学生张敏之发起,采用私人参股的形式,凡参加者一人一股,一股 100元法币。杨仁轩担任社长,张敏之担任业务主任。

创办报纸的宗旨非常鲜明:“服务抗战,服务地方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宣传淳朴民风。”经过张敏之等将近 1年的筹备,于 1944年 4月 1日正式出刊 8开 4版新闻日报。

当时由于缺少经济基础,报社没有办公场所,先后在金台观等地租房办报,后又搬到市区西关现在的人民印刷厂原址。

虽然当时《西北晨报》有五六十人,可是包括总编在内,编辑记者只有 4个人,一个总编,一个编辑主任,两个编辑,总编常常要担任外勤记者的角色。可是就是这么区区 4个编辑记者,每天都能准时编辑出旗帜鲜明、观点新颖的日报,而且每天都要通过电台收听当天的国际、国内新闻。虽然只有这么几十个人,张敏之先生说他们当时的排版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他们一开始就从《华北新闻》那里学习了铅字铸版技术,即先把当天的新闻稿件排成铅字版,校对定稿之后再用硬纸版打成凹凸模版,再整块浇注成铅版印刷,由此避免了活体铅字的残缺。唯一遗憾的是当时自己不能制图版,因此无法刊登新闻图片。《西北晨报》发行范围覆盖了宝鸡的“九区十县”,包括东边的武功、永寿、周至,最多的时候发行量达到一千多份。它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宣传进步,让当时宝鸡地区的人民和流亡人士了解了抗日的形势,鼓舞了士气,让大家看到了中国黎明前的曙光,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希望。但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恐慌,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收编《西北晨报》。

最早,他们想要在《西北晨报》里建立国民党支部,可是没响应。因为当时《西北晨报》里担任编辑、记者的大都是河南大学里来的大学生,思想进步,大家都已经看到中国革命发展的趋势,没有人愿意参加国民党。国民党政府没有办法,最后干脆来了一个“强行收编”――由当时的国民党第九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温崇信担任理事长,但是办报的人员没有变,所以办报的方针一直在坚持。直到1948年春,温崇信才把《西北晨报》还给原来创办的股东们。

抗战胜利后,张敏之先生任《西北晨报》总编辑,其间通过函授方式,接受过包括肖乾、徐迟等中国新闻界老师的指导,并接受了掩护报社共产党员的任务。当时在《西北晨报》里担任编辑、记者的贾培、韩文慧都是中共党员,思想进步,当时地下党同张敏之的接头人特别交代,要保护这两个同志。于是无论在工作上、生活上,张敏之都想尽办法予以照顾,除了工作之外,其余的一概不问。解放之后,贾培留在了宝鸡,韩文慧则去了新华社。

宝鸡解放前夕,共产党地下组织再次通过关系接头人交给张敏之一个重大任务:不但要保护好《西北晨报》里的共产党员,而且一定要想方设法保护好报社里的电台、编辑、印刷设备,不能让国民党破坏,一定要保证宝鸡一解放就能顺利出版报纸。就在宝鸡即将解放的前一天,国民党在宝鸡的行政机关胁迫张敏之同他们一道西逃,出于无奈,张敏之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当火车开到甘肃天水北道府时,趁车上的人都在打盹,张敏之独自悄悄下了火车,从甘肃沿着铁路步行七八天,风餐露宿回到宝鸡,同留守的同仁一道保护报纸设备,终于保证了宝鸡解放不久即顺利出版了《新宝鸡报》,为宝鸡的解放编辑、印刷出新的历史篇章。

上一篇:朱吉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