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张希鲁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2-30 22:09:05编辑:皮带君

张希鲁的个人简介

张希鲁原名连懋,号西楼,以字行。出生于云南昭通一个清贫、寒苦的知识分子家庭。著名的文物收藏家、考古学家。浦汉英教授编选的《西楼文选》由昭通行署文化局印行。这是张希鲁存世的唯一一部文集。

人物简介

1900 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

1909(宣统元年)就读于周品三先生开设的私塾

1914年 初小毕业

1917年 高小毕业

1918年 春考人省立二中

1919年 父母长兄病故

1922年 毕业于省立二中

1923年 赴昆明,考入云南东陆大学就读文史专业

1925年 在翠湖昆华图书馆工作

1930年 返回昭通,任教于省立第二中学业和昭通女子师范学校

1931年 义务兼任昭通民众教育馆筹备员

1931年 主持发掘昭通后海子古墓,发现风神石画刻

1935年 前往楚雄中学任教

1937年 任教于省立第二中学

1942年12月 出任云南文化研究室特约编辑员

1950年以后 先后执教于昭通专区第一中学和第三中学

昆明翠湖

1952年 选为昭通县政协常委

1953年 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2-1963年 在昆明政治学校学习

1963年 调昭通县文化馆工作

1963年12月 被特邀为云南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1966年 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关押、批斗,强制进行惩罚性的体力劳动。

1973年 退休

1979年1月25日 去世

家庭情况

到9岁,张希鲁才获得读书机会,到周品三先生开设的私塾读书。18岁考入省立第二中学。翌年,父亲、母亲、长兄相继病殁,被迫休学。两年后,在同学的资助下,21岁的张希鲁才又复学成了省立二中的学生,并于次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东陆大学第一班文史张希鲁先生专业。1930年张希鲁回到昭通,任教省立二中和昭通女师。1979年1月25日中午,著名的文物收藏家、考古学家张希鲁先生病逝,享年79岁。1985年12月,由先生的挚友浦汉英教授编选的《西楼文选》由昭通行署文化局印行。这是先生存世的唯一一部文集。

生平介绍

张希鲁(1900-1979)名连懋,号西楼,昭通市人。其父张灏,清朝秀才,教书为生。张希鲁排行第六,有3兄、2姐2妹。父母对他教育很严格,使他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宣统元年(1909)人私塾,1914年初小毕业,1917年高小毕业,1918年春考人省立二中。1919年,因父母及长兄相继病故,休学1年,1921年复学,1922年毕业。张希鲁中学毕业后因家贫无法继续深造,得邓象华、浦汉英2同学资助。他们3人相约于1923年赴昆明,考入云南东陆大学就读文史专业。清末云南经济特科状元、著名学者袁嘉谷执教于东陆大学,见张希鲁学习勤奋刻苦,每有所得,都作札记呈阅,故对张希鲁寄予厚望。1925年秋,张希鲁因经济困难,难以维持学业,经袁嘉谷介绍到翠湖昆华图书馆工作,半工半读,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更加努力钻研。在校5年,曾作《西楼记》以明志,故自号西楼。1930年返回昭通,任教于省立第二中学业和昭通女子师范学校。1931年义务兼任昭通民众教育馆筹备员。张希鲁在教学之余,酷爱文物考古。课余常向学生讲文物的重要性,启发学生保护和重视文物。有暇则亲往四乡访求,用自己教书所微薄收入,购求流散于民间的出土文物。1931年夏,主持发掘昭通后海子古墓,发现风神石画刻。1933年,购获东汉“阳嘉二年朱提造”双鱼铜洗。1934年,张用执教4年节约的收入及云南省政府教育厅补助,外出考察文物,取道四川,沿长江东下,抵南京,转北京,与容庚、高阆仙等学者探讨学术。同时,参加容庚主持的中国最早考古学术组织――考古学社。后与云南通志馆方树梅同行,经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河南、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沿途搜集文献文物,与当地学者交流切磋,历时1半年。张希鲁回云南后,于1935年秋应邀前往楚雄中学任教。1937年春,为研究昭通地方历史、文物,向云南通志馆提供文物资料,张返回昭通,仍任教于省立第二中学。当年,购获东汉“建初八年朱提造作”双鱼铜洗、汉虫鱼铜器、汉朱提银锡白金。在教学中,常自编自刻讲稿,为学生介绍甚至代借参考书籍,对学生严格要求。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能论及兴衰得失缘由,并能联系当时和当地实际讲授。抗日战争期间,讲述许多民族英雄史实,以激励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对学生注重品德礼貌教育,身体力行。对贫困好学的学生时常给予资助。受他教育和熏陶过的学生、群众,大多具有重高和保护文物的习惯。张希鲁全身心贯注于教学和文物研究,直到1941年方才完婚,时年41岁。1942年12月,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所聘,出任云南文化研究室特约编辑员。1950年以后,张希鲁先后执教于昭通专区第一中学和第三中学。1950年购获东汉“阳嘉四年堂狼造作”铜洗。1952年,他被推选为昭通县政协常委,1953年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1963年,在昆明政治学校学习。1963年调昭通县文化馆工作,专事图书、文物研究管理工作。12月,被特邀为云南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发起举办文物展览,宣传介绍历史文物知识,弘扬家乡历史文化。并拟出《文物保护规定》经地方政府颁布实施。为《文物》、《考古》等杂志撰写文章,多次在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学报和京、沪刊物上发表文章;向四川、贵州等提供历史文物研究资料;先后向北京历史博物管和云南省历史博物馆捐献聂耳印章、晋南夷长史印鉴等文物。1966年,张希鲁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关押、批斗,强制进行惩罚性的体力劳动。其家先后3次被查抄,夫人梁绍美因受刺激,精神失常,于1966年11月自杀身亡。1973年张希鲁退休。1979年1月17日在病中写信给中共昭通地委宣传部,愿将自已保存的全部文物捐献给国家,望责成专人管理,以免有失,“好让后来学人,对研究地方历史作出其应有的贡献。”他逝世后,女儿张有初、张成初秉承遗志,向政府捐献出137件历史文物、630多枚古钱币、225幅名人字画、163册碑帖、5140多册新旧书籍及许多文物拓片。其中有东汉“建初八年朱提造作”双鱼铜洗、东汉“阳嘉二年朱提造”双锤铜洗、汉朱提银锡白金、风神石刻画、民族铜钟、聂耳印、赵藩题跋孟孝琚碑初拓本,以及钱南园、林则徐、王梦楼等人的书画真变。这些文物大都被《新纂云南通志》和有关学术菱所著录。为保护好捐献的文物和做好文物工作,1980年成立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

《西楼文选》

《西楼文选》由张希鲁先生的挚友浦汉英编选并署签,方国瑜、邓子琴序。《文选》卷首前缀先生照片及书画遗墨照片12帧。正文分4卷,各卷篇目均以形成年代为序。卷一"文选",收入文章39篇,《西楼文选》大部分是先生就读东陆大学和在昆华图书馆任事期间的作品,有读史札记,有抒怀记景之作,更多的是对高格远致的学术前辈的追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大体上反映了先生的成长经历和治学态度。其中追忆恩师袁嘉谷的10篇文章,状貌写神,情深意挚,是研究袁嘉谷生平、学术思想、人文精神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而《记昆明移运火药之灾》一文,则无疑是对发生在1929年7月11日的那场巨大灾难的最为翔实,也最具批判精神的纪实作品。卷二"文物考证 选",收入先生文物考据、序跋25篇,反映了云南和昭通历史文物研究的概貌,其中如《昭通后海子梁堆发掘记(附跋风神石)》、《跋汉金(二则)》、《汉建初器与虫鱼器跋》、《跋汉朱提 银锡金》等,反映了先生精深的学养、敏锐的学识和求实的治学品格。卷三"游记诗歌选",收人游记2篇、诗歌29首。游记是先生30年代漫游国内的实录,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世态风物、人情状貌,留下了时代印痕。诗歌大多成于30年代,诉民生疾苦,世事不平,批判黑暗的政治现实,为苍生百姓鼓呼。卷四"书信选",收入先生与省内、国内著名学者的往来信函34封,大都涉及地方历史和文物,从中既可看到学者们对地方历史文物的见解,也可窥见先生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谦逊豁达的治学精神。附录有:浦汉英撰《西楼年谱摘要》、先生捐献金石文物及其女捐献书籍、字画、碑帖大略、编后记、再编后记及附画33幅、文物照片20余幅。 方国瑜序中说:"昭通张希鲁先生是石屏袁树五老前辈的高足,瑜与相识已四十余年也。他博识多才,议论精审,尤其对云南文物的搜集研究,多有创见。瑜为《新纂云南通志》编撰《金石考》,得希鲁先生提供资料,多已收入,为世人所称道。闻先生逝世后,咸以编订遗稿为念。近悉他的女儿张成初来函言,稿由浦汉英同志编定《西楼文选》,为先生不朽之作。流传后世,实为快事。"邓子琴教授以知交、挚友为《西楼文选》序,又别是一番情愫。"余少与先生曾同学于昭中半年,其后一九三一年又同执教于斯校。当时过从较密,始悉先生重然诺,严取与,风格峻整不可犯。今读其书,则于师友情谊,时事感怀,民间疾苦,均有激昂愤悱之情。而最足以见其风格者,则先生对于乡邦文物之爱好,发微阐幽,不遗余力。文选第二卷中,可见其慨。犹忆一九三一年在昭通亲见先生参加梁堆发掘的情况,精神振奋,废寝忘食。……此文选之必传于世,审矣。"《西楼文选》的刊行为昭通、为云南留下了至可宝贵的财富。

主要贡献

张希鲁先生品行高洁,淡泊名利,视金钱财富如草芥,生前曾向北京历史博物馆和云南省历史博物馆捐献了聂耳印章和晋南夷长史印鉴等文物。1979年,先生病逝,女儿张有初、张成初谨遵遗训,将其生前几十年来费尽心血收集的137件古代金石文物、225幅名人字画、163册名贵碑帖以及许多文物拓片,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有赵藩题跋的孟孝琚碑初拓片,有汉代建初、阳嘉等年号的双鱼铜洗和大小不等的双耳铜釜、汉代铜灯等,汉建初画像石刻,汉蜀郡铁、晋代的风神石,还有一些从战国开始到清代为止的钱币。这些金石文物是研究我省历史、文化的贵重珍品,大都被《新纂云南通志》和有关学术所著录过。另外,明末清初的爱国诗画僧人担当以及钱南园、林则徐、王梦楼等人的绘画、书法真迹也很有价值,为昭通,为他的祖国留下了数以千计珍贵文物,也将一代学人爱国爱乡的精神长留在了天地之间。

上一篇:朱锡昂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