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张鸣(教授)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2-30 14:26:50编辑:皮带君

张鸣(教授)的个人简介

张鸣,男,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简介

张鸣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数种,还有一些算是历史文化随笔,有《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

2012年出版新作《重说中国近代史》。

主要作品

《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拳民与教民》《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等数种;还有历史文化随笔,有《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等。

作品介绍

《小狗也要叫》

ISBN:9787506826730

出版时间:2012年1月5日

定价:29.80元

平装:336页

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他各自用上帝给他的声音。(契诃夫)

该书内容谈及历史、文化、教育、社会、时政等,文字犀利、有趣,思想睿智,观点独特、一针见血。读张鸣的文章既可以作轻松的享受,也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识,可以说是读史的捷径。《辛亥:摇晃的中国》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颠覆传统价值观、重新给历史事件定位的另类学者张鸣;《小狗也要叫》更让读者看到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敢讲真话的倔强个性。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该有反思历史、正视现实的态度!

《辛亥:摇晃的中国》

著者:张鸣

书号:ISBN 978-7-5495-0324-7

出版时间:2011.1

定价:29.80

辛亥百年在即,海峡两岸学术界、媒体圈乃至公家机构,都在热烈筹备、推出回顾、纪念活动。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中国人大教授张鸣新作《辛亥:摇晃的中国》,堪称辛亥百年反思的第一书。所谓第一,一是就其重要性而言;一是就其出版时间而言。相信该本重量级著作的问世,将会把辛亥百年反思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月7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前夕,张鸣、张大春、陈丹青、贾樟柯、王军等人,聚首一处,回望民国,畅谈辛亥“这就是民国”。

辛亥百年反思第一书

翻检市面上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写得好读而又有思想的,很少。因为辛亥革命早已经过意识形态上百年的粉刷、包裹,成为了一个神话,一个无话可说的话题。张鸣的该本书,乃是要重新激发起一种惊讶:有惊讶才有反思。而这一册《辛亥:摇晃的中国》的确具有相当的冲击力。

一 用事实消解神话,还原辛亥革命现场

张鸣说:“一年多以来,几乎一有空闲,我就埋头看材料,家里床上地下全铺满了书和复印的资料。材料的确看了不少,成百万成百万字地在手里过,有时候看上几天,一个字也写不出。但这本身就挺好玩,看的时候,不知不觉,原来在老照片看到的人,就浮现在你的眼前,所有的人和事儿,都跳出来,在眼前晃来晃去,这种感觉,无论你写与不写,都是一种享受”。

张鸣又说:“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二 从辛亥解读百年中国政治动荡的缘由

张鸣认为,辛亥革命最大的影响,不在于结束帝制中国,而是革命压过了立宪,激进压过了改良,从此,中国走上一波比一波更革命、一浪比一浪更激进的不归之路。回望辛亥,太多值得国人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清末统治者的改革是真心还是假意?王朝覆灭,必定是政治紊乱、民不聊生吗?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多数的老百姓,对革命又是怎样一种态度?为什么清末的改革却引发一个王朝的崩溃?为什么衰世往往言论和学问纷争不已?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不是革命派单独搞成功的,立宪派在这场大舞台上又扮演怎样一个角色?

三 笔法凌厉,写尽大变革中的复杂国民性

孙中山、袁世凯、冯国璋、黎元洪、张宗昌、谭延]、汪精卫、张彪、吴禄贞、荫昌、瑞澄、良弼、载穆、端方,等等,好似一部从晚清到民国的百年动作大片。

枪杆与笔杆,暗杀与炸弹,造反与经济,革命与保皇,立宪与新政,科举与学堂;大革命,过场的都是大角色,都督的样儿,党人的棒儿,名士的案儿,侠客的范儿,八旗的枪儿,新军的弹儿,帮会的堂儿,暗杀团的胆儿……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发挥得好与孬,都在改变着历史。

张鸣:另一个唐德刚?

张鸣的历史写作,介乎学术与通俗之间,如《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树立良好口碑。

2010年5月,他的学术著作《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打捞了以往被有意或无意忽略的五四史实,提出了审视军阀混战时代的全新视角。学者吴思评价张鸣捞到了大鱼,“以前我们正宗地谈五四,很像是我们的表演,打扮得特漂亮。看完这书之后,像一场三国演义,一盘棋下得津津有味”。

他的风格日渐成熟而犀利,而这部《辛亥:摇晃的中国》,堪称其代表作。《开卷八分钟》主持的梁文道便认为:张鸣“写史的方法像唐德刚,他的文笔是恣肆汪洋的、带评夹叙”。

易中天说张鸣的文章是他一向喜欢的,“有思想,有见地,有学问,无官腔,十分好读”。

学者秦晖认为张鸣作品的说服力在于将材料、事实和逻辑结合起来。

学者李零说:“读张鸣的文章既可以作轻松的享受,也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识,可以说是读史的捷径。”

“潜规则概念之父”吴思则写道:“看透枪杆子,了解锄把子,张鸣抓住了这两个要点,中国历史的真相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了。我对他的理解,有时候也经常是对我自己的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东认为像张鸣这样的教授在民国时并不稀有,而在当今大学里,却太缺也太少了。

陈丹青说:“现在有学者零零碎碎、点点滴滴在做这个事情,就是告诉你们,你们知道的这些事情在当时不是这样的。张鸣做的工作,就很重要。”

我们可能期待一个本土的唐德刚诞生吗?

《中国心绞痛》

ISBN:9787807607144

出版日期:2010年06月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码:254页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大学生、城市白领、学者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图书品牌:数字时代

定价:29.80元

主要内容

《中国心绞痛》为张鸣先生近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文化、政治、民风、民族、教育、自由、学风等社会诸多让人不忍目视的林林种种,作者身后的历史学功力和思想见地,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使得人读之如醍醐灌顶,在快感与痛感之间,催人省思,给人启示。

《中国心绞痛》集合了张鸣教授近来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天下有心人自当体会张鸣先生的良苦用心!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生学

失败的自治和必须正视的难题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乡村自治”

选举在近代中国底层社会的工具性悖论

农民 运动的启示――权力结构突变

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

民意与天意――辛亥革命的民众回应散论

义和团仪式的文化象征与政治隐喻

执政的道德困境与突围之道──“三反五反”运动解析

家族架构与公司架构――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思考

胡适与“整理国故”运动

也谈“黄宗羲定律”

传统乡村社会的民间组织及其政治功能

研究生教育不是就业的筐

就怕贪官有文化

“躲猫猫”背后的危机处理病态

“躲猫猫”背后的诚信危机

工会援助农民工,组织在哪里?

警察不敢穿制服上街,那百姓呢?

鸡同鸭讲的庸俗哲学

“春晚”民俗姓民,还是姓官?

央视大楼大火的警示

失败教育,家长共谋

政府要学会尊重民俗活动

作为“包工头”的校长们

天下何处不衙门?

历史可以当饭吃吗?

过年送礼:商机与仕运的协奏

究竟谁是傻瓜?

改革危局与清末新政比较――后意识形态时代的三大隐忧

韩寒的山寨是不经意的产物

两边不落地的罗练

不要留下一堆固态笑话

权力傲慢下的贱教授

2008,官员过敏与脱敏

早做准备应对农民工返城

山寨风紧,奈何?

从北航最牛女生的背影里看到什么

工会主席被炒:“内部人”维权的禁忌

增加教师工资,不能成为一种应急的补丁

莫把官场当戏场

不姓公的公厕

监督的自身困惑

精神病院的变异

沐猴而冠的衍生故事

万民伞的尴尬故事

天使原来是密探

面对弱势群体违法,也需要理性判断

阎王生病小鬼吃药

京城天价幼儿园的背后

让人想不通的“玩忽职守”

学生告老师事件的升级

吃官和官吃

从官礼到官礼市场再到官礼假货市场

北大,大学乎,太学乎?

从官礼到官礼市场再到官礼假货市场

小政府的关键在于权小

大学理应成为民主练习的场所

风水建筑与风水政务

假如我是真的

民进党二题

又见博客文字狱

官场热闹背后的百姓血汗

食以添加剂为天?

官员口头禅为何官味十足

去掉吸血鬼,出租车问题才能解决

说说待客之道

课堂上的戾气和杀气

大学教师的角色

如何遏止买官卖官?

运动式的综合治理值得商榷

谢晋走了,《芙蓉镇》已成绝响

问责制的杞人之忧

耕者有其田就是“还权于民”!

政府道歉的标准文本

打死韩寒,作协也散不了

危机不是一天炼成的

异样的添加剂,从害人到自毁

“恶搞”之后的恶劣

派性政治和娱乐政治结合,生什么?

假唱背后的完美病

当国家领导人成为普通观众

体育的终点不是民族主义

提线木偶:从四个到四千或者更多

民意调查的自信与他信

专家的芙蓉姐姐化与传声筒化

瓮安群体性事件与信息公开

把泪收了再说话

私自出国是个什么罪?

大灾唤醒了我们的普世价值

透明开放是救灾之本

赈灾捐款是心意不是清算

中国式会议的基本法则

遍地祭先祖 黄帝也感觉有点儿乱

公然售假,南街村在裸奔

京剧靠官家能兴盛吗?

大学不只是官家的事

银子堆出来的白象――中华文化城

相声的莫名尴尬

体现在大学教师身上的官僚金字塔

燃放鞭炮的民主和人道问题

嗜血儿童的制造者

新时代的立威故事

妾身未明的舆论监督

农民工没廉租房,势必投向黑社会

从公厕的修建到大粪主义

奴才主管的威风

中国最牛的县太爷制造的尴尬

没有文物,只有古玩

肖志军的“官瘾”

为什么总是有理的让着没理的?

“破烂儿老师”之痛

无法分级的《色戒》

电影不分级是一种象征

《色戒》被删节与官员包“二奶”

外表光鲜的研究生教育内溃性危机

富不出三代的魔咒

“遭人喜欢”的黑社会

科举不能走

荣誉和面子的闲话

“摆平”、“摆平术”和“摆平文化”

高校大跃进的困局与危境

公路与“私路”

正常社会不正常的话题

“大”字病及其他

最离谱的假古董和没有文化的游客

来自政府的诈骗黑手

“带病提拔”其实是某种常态

犹抱琵琶半遮面

给研究生招生解套

政府公司化与制度性冷漠

提高税额,纳税人的权利在哪儿?

学者幸福的抄袭生活

跳还是不跳,原本不是问题

黑砖窑事件的背后

教科书上的奴隶制

回首30年高考,我们看见了什么

人有权不受监视地生活

大学为什么会堕落得这么快?

大学里的马屁风是怎样兴盛的

神不迷人官自迷

高校政治教材一统为哪般

弱者的反抗

大学衙门化下的师生

一个以吃为价值取向的民族的读书生活

如此淘汰制,有不如无

对毒与赌的另一种期待

高校不破产,账单谁付?

大学的评审时代

上海外教激起众怒的背后

谁的红色,何来经典?

速成病及其经济

只图自己方便的管理者

“看管世界”的逻辑

电动车命苦,平头百姓命更苦

特殊利益集团是有权者的交换同盟

从哪儿来的这么多“学”?

把政务放在阳光下

涨价不是出路

文抄公病案的中国特色

脸皮问题

警惕“儿戏战争观”的重现

学官的教授头衔

略论地方政府纠错之难

在中国博导是一个什么头衔?

被权力毒化的日常生活

告密者和告密奖励者――对卢雪松老师的一点回应

研究生招生改革,关键在出口

城市的面子与管理者的口袋

尊严与权力

垃圾生产机器的动力分析

犯了错的小人物人也应该有尊严

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执政能力与合法性――一个古老命题的再认识

“阿是穴”疗法的用处和局限

糊涂分子沈昌文

秦晖:在海边拾贝的顽童

县委书记的喜好决定城市审美

民国的三个面相

从强迫喝彩到收买喝彩

技术含量:发明PK造假

军国与民国的两套逻辑

让教授磕头的程序

门客的错会意

诗人加能吏的仕途悲剧

民告官宿命中那只看得见的手

推诿的冷血境界

皇帝的衬衣不好洗

无名鼠辈之鼠话

曾经有过的权力栅栏

让战争从我们的生活里走开

弄不好,自己被自己忽悠了

新年的祝福

曹汝霖给西太后讲立宪

马桶与茶壶的旋律

在北洋狗与北洋虎之间

铁面法官手里的“冤案”及其他

两个糊涂丞相的故事

武夫军汉办大学

辫帅的人缘和地缘

走马观花看凤凰

纪念一个最该纪念的岁月

军阀间的战争

顾和尚和他的法术

洋人的膝盖

吴稚晖的两次“冤”

也许,我将被迫离开人民大学

不可不读的檄文

戴大头巾状如印度兵的中国士兵

那一夜,童年走了

官运挡不住的人

又想起了王大点

簧声戏影里的西太后

当人不得不共处的时候

后汉儒生的幸福生活

为什么总是好人倒霉?

别个世界里的第一夫人

左宗棠晚年的“骂人事业”

牛人熊十力

由于哭而惹出的案子

鸡犬升天之后的故事

同文馆的成就

“马桶将军”的用人术

因哭惹祸的秀才

《三国演义》与隆科多的晦气

划圈为牢的国人

高校扩张的隐忧与出路

民国的三个面相 思想文化繁盛的时代

中国农村政治:现实与未来的走向

鲁迅和司马光的合力

黑色风暴吹袭下的玻璃天花板

《叫魂》的多余话

《历史的空白处》自序

官家大戏场

古人的选美比赛

非常态的“政治学”

大学考试“对对子”

帝王的市井情结

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

章太炎的政治疯病

监督与分肥

不识字的好处

北洋时期的历史迷局

戏里的战争不让女人走开

文人有什么用?

“马上功夫”与立储的关联性研究

狱吏之贵

在下降线行进的民国政府

义和团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

高处的拥挤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头上的光环

制宪仪式背后的曲衷――从“共同纲领”到1954年宪法

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的复归

官服的前襟与后襟

臣记者与臣教授

小人不可得罪

两只老虎跑得快

辫子王朝的闲话

骗术与禅让

洋人的八股取士

曾经有过的高校大跃进

乾隆的威仪与英国人的半跪

光绪之死的公案

粪业、粪捐与粪政

太政治的“花业”

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

合法化的黑社会

教育改革视野下的乡村世界――由“新政”谈起

义和团:变幻的历史记忆

贿选的今昔

有为政府的代价

进化论的牺牲品

做皇帝的故事

谁兜里的钱最保险?

兵变与政治

夫人政治

“调人”的隔膜与历史的迷雾

踩着两个鸡蛋跳舞的人

一个跟乌鸦有关的文字狱

揭开义和团“刀枪不入”之谜

农民“失语症”的病史考察

军阀余荫与五四传统

新一轮思想解放从哪里起步?

“皇帝”好玩吗?

被格式化的“大商人”

学校的面子和学术的里子

戏剧的民族主义

平民上升的渠道不应被阻塞

免职风波

2007年3月12日,张鸣在个人博客发表题为《也许,我将被迫离开人民大学》的文章,称自2006年5月起,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景治发生“被李认为很严重”的冲突”――张鸣在职称评定会上讲话时,李两次欲打断,被张制止。张鸣称,其後李想要把张“撤职、搞臭”,“在学院和上级领导中散播谣言”,要求学院内与张有关的人和张撇清关系,张因此预估自己很可能会被赶出人民大学。

两天后,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免去了张鸣政治系主任的职务,但未撤去其教授职务。3月15日、16日、19日、20日,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网站主页,接连刊登了该院院长李景治教授的四封公开信;强调学院坚持“团结发展、民主办院”,反对张鸣将问题向媒体公开,并斥责张鸣在“煽动舆论对自己进行恶意人身攻击,而他的人品学问都有问题”。

张鸣还在文章中补充说,自己发表文章并“不是申冤,也不是想炒作”,只是想说明高校目前行政化的程度,已俨然一个“衙门”。内容涉及,学校教育经费的分配、教师的职称评定等问题。文章直指当前中国的高校体制,称“大学已衙门化、黑社会化、帮派化,学者争相入仕”。

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表示,院长私人署名的公开信代表了学院的官方态度;虽然张鸣政治系主任的职务已免,但他依然授课。

上一篇:张养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