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张江永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2-29 17:14:54编辑:皮带君

张江永的个人简介

张江永出生地点是中国,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简历

199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4-1996 德国洪堡大学自然博物馆进修

1996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8-1999年 德国洪堡大学自然博物馆进行马普国际合作项目研究

2000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获奖及荣誉

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1-2002年中科院重大创新贡献团队

2002年人事部、中科院联合评选中科院先进集体

2003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07年第三届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

代表论著

Zhang Jiangyong, 2004. New fossil osteoglossomorph from Ningxia,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4(3): 515~524

Zhang Jiangyong, 2006. Phylogeny of Osteoglossomorph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44:43-59

Zhang Jiangyong, 2007. Two shark finspines (Hybodontoidea) from the Mesozoic of North China, Cretaceous Research, 28:277-280

Chang Mee-mann, Zhang Jiangyong and Miao Desui, 2006. A lamprey from the Cretaceous Jehol biota of China, Nature, 441:972-974

科研项目

1)主持项目:

2002-200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晚中生代以来跨太平洋鱼类区系的形成和演化

2008-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中国骨舌鱼类化石研究

2)参加项目:2005-2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东亚晚中生代以来淡水鱼类主要类群的演化格局与地质背景

2006.9-2011.9,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第5课题:重大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多样性的演变

2001.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延续):热河生物群的研究

人物报道

张江永:听懂金龙鱼化石的倾诉

2017-05-23 来源: 科技日报 华凌

《古脊椎动物学报》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江永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马克?威尔逊在我国首次发现中华金龙鱼化石标本的报道。

“最初金龙鱼的化石是怎么发现的?”记者问。

张江永答道:“10多年前,是湖南湘乡一位农民先发现的,以为是什么宝贝,就拿到研究所来鉴定。经张弥曼院士观察,确定为骨舌鱼科的金龙鱼,时代为早始新世(约五千万年前)。张弥曼院士历来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她就把这批重要的标本交给了我做研究。后来,我和同事先后几次到湖南湘乡和湖北松滋的化石产地进行调查,发现了大量完整的标本,其中最漂亮的一块正型标本,是同事李淳等在松滋发现的。”

在生物分类上,金龙鱼为骨舌鱼超目鱼类,属于真骨鱼中较古老的类群,曾被认为是其它现生真骨鱼类的姊妹群,在研究真骨鱼的起源及演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骨舌鱼类是淡水鱼类,它的跨洋分布一直是动物地理学的未解之谜。

金龙鱼化石的发现,为解开这一科学谜团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产生了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骨舌鱼超目鱼类在东亚起源后,是如何扩散到世界各大陆?泛大陆解体后,不同大陆的骨舌鱼之间是否还有交流?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研究和思索,张江永逐渐厘出头绪,提出自己的见解:骨舌鱼类起源于东亚,由于泛大陆(早白垩世约1.4亿年前)解体而分布到各大陆,之后,骨舌鱼类之间仍有交流。金龙鱼化石发现于早始新世,也就是说,金龙鱼这个物种很可能产生于泛大陆解体之后,但它却分布于南、北两个大陆,因此,它们一定有交流。目前看来最大的可能是起源于南大陆,并通过印度次大陆扩散到欧亚大陆。

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大多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人类无法看见。然而,幸运的是一部分信息保存在了化石之中。而这些化石,正是追溯生物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线索。

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就是不断发现新的线索,以此为据去推理、假设,像拼图一样,逐渐勾勒出“生命之树”的清晰全貌。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7-05-23 07版)

上一篇:朱莉·迪恩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