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张静波(书画家)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2-23 16:50:58编辑:皮带君

张静波(书画家)的个人简介

张静波(1923―1995)原名张庭垣,字汉臣,又字文山,莒县峤山镇牛家庄人。9岁入私塾,12岁转读学堂,13岁考入莒县城里高等小学,因家境贫穷而辍学后,经亲朋推荐入招贤完小,仅读半年,因“七.七”事变再次失学。

简介

1938年夏,投笔从戎,加入国共合作创办的“莒县战地干部训练班”,结业后被分配到莒县动委会任工作人员。同年秋,被党组织调往设在 沂水县岸堤的 山东军政干校学习,在此进一步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结束后,先后被分配到 八路军 沂水第三独立营、山东纵队第二旅、 赣榆独立第一团等部,相继担任青年干事、 指导员、营 教导员等职。1942年离开部队,转入 滨海抗日行署任文教科长、滨海地区文工团团长。1944年春在反“扫荡”中负伤。1946年任滨海地区支前指挥部秘书,曾带领民工支援 莱芜、 孟良崮战役。1948年秋转到地方从事教育工作。1951年调沂水专署行政干校任教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改正。1976年离休后,应莒县文化局之聘,任创作员。自八十年代中期,致力于书法艺术研究。

张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常因未能获得系统的院校学习机会而惋惜;凭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弥补了这一缺憾。戎马倥偬的青少年时代,一直未停止过求知上进;和平时期,更是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钻研业务知识,且视书如宝,嗜读成癖,广涉文学、诗词、书画、戏剧等多门类。自幼即有夜读习惯,并以博闻、强记、健谈见长,惯以穷根溯源治学,对于一些经典著作,精彩篇章,多能成诵。有“莒县四大才子”之称。

先生任教期间,是一位颇受领导信任、学生敬重的优秀教师,他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语言和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六十年代始,先后创作了《晨曲》、《村头小事》、《大嫂子队长》、《车向长虹》等十几出小戏曲。为写好反映 抗日战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京剧《古城烽火》,“文革”前后,曾奔波于 南京等地,遍访莒城解放的知情者,几易其稿,不断加工提高,使该剧于1964年和1978年两度赴 临沂地区参加会演,均获好评,连演百余场不衰。1981年同范维文同志合作编写的大型新编历史剧《金扇记》,荣获地区创作奖。因其深谙 唐诗宋词元曲,故所写戏词韵律和谐,生动感人,雅俗共赏,受到同行的赞誉。八十年代,他被定为省、地重点剧作者。其间,他还参与了莒县旅游景点的考察和规划工作,并协助县博物馆撰写了文物志。

爱好

书法,是张所喜爱的艺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书法热”,使他焕发了书艺青春。虽说他在前半生未得经常临池,但凭着他一生丰富的阅历,深厚的文史功底,加之出众的才华,遂一发而不可收。读临法帖,研读书论,明察时尚,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锐意进取”为铭志,10年的辛勤耕耘,书艺大进,形成其特有的刚健、恣肆、豪放的艺术风格。他才思敏捷,常即兴撰书诗词联语,效果颇佳。其书作在县、地、省展览中,获得行家的好评,不少作品流传海外。正当他锐意进取之时,不幸身患顽症,他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同病魔搏斗着,5年中,他的精神支柱始终未被摧垮,坚持书法创作研究。双目几近失明,他便借助 放大镜作书;在生命弥留之际,以默写、意会来驱除病痛。

张一生耿直,不善逢迎,每于政见或学术论辨,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谬误总要直言不讳地予以批评指正。他好胜而不恃强,不计名利,乐于提携后学,其敬业精神为后人所敬佩。自1984年至1993年连续三届担任莒县政协常委,1990年被聘为 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被吸收为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在此期间,他积极参政议政,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建设性意见,批评不正之风,敢当诤友。同时,大量地参与了全县书画活动的组织工作,为推动莒县书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一篇:张子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