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张鸿声(艺术家)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2-22 06:51:29编辑:皮带君

张鸿声(艺术家)的个人简介

张鸿声(1908―1990)苏州评话艺术家。江苏苏州人。原姓耿,从养父姓。养父张瑞卿在苏州阊门外开设汇泉楼书场,故其自幼聆遍名家演出。14岁拜蒋一飞为师,习《英烈传》,18岁进上海,在虹口区耀华书场及大世界游乐场为杨莲青、王效松...

基本内容

张鸿声(1908―1990)苏州评话艺术家。江苏苏州人。原姓耿,从养父姓。养父张瑞卿在苏州阊门外开设汇泉楼书场,故其自幼聆遍名家演出。14岁拜蒋一飞为师,习《英烈传》,18岁进上海,在虹口区耀华书场及大世界游乐场为杨莲青、王效松代书,未能立足。21岁出道后,在苏州、常熟、无锡等地演出。1935年中秋再进上海,隶邑庙怡情处,与叶声扬、杨莲青、许继祥、王士庠、陆锦铭等评话名家敌档,因其书路快、说法新、脚色好而获听众赞赏,得“飞机英烈”之誉,自此走红书坛。功底扎实、技艺全面,能根据不同场子采取不同说法,注意所谓“书性、地性、时性”,善于综合运用说表、八技、起脚色、手面等表现手段,绘声绘形,故能得到听众普遍欢迎,擅放噱头,“肉里噱”以幽默自然见长;“外插花”常嘲讽时弊,风趣而富有回味。能起各路脚色,如胡大海、常遇春、蒋忠、王玉等,皆神形俱佳。尤其胡大海一脚,既吸收其师演该脚的粗犷,又借鉴吴均安起《隋唐》中程咬金一脚所用的“胖喉咙”,塑造了粗而不野、戆中有智的艺术形象,遂有“活胡大海”之誉。在中篇评弹中也创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海上英雄》中的苗科长、《王孝和》中的大炮、《白虎岭》中的猪八戒、《江南春潮》中的轮机长等。其他如选回《常遇春马跳围墙》、《蒋忠扳倒北梁楼》、《花云别妻》等,渲染氛围,感染力强。所编演的长篇有《铁道游击队》等。传人有侄张效声、徒朱庆涛等。

张鸿声是上世纪评弹艺术的一位大名家。他自幼学艺刻苦,勤奋磨砺,既投名师,又遍访各地书场,观摩求教,广采博纳,打下了深厚功底。进入上海演出之后,他审时度势,结合当时当地听众的审美需求,革新技艺,对所说长篇书目《英烈》,去芜存菁,一改前人行书的繁复拖沓,使人物生动,书路流畅、精炼,以“飞机英烈”驰誉沪上。在海派文化“革新创新,亲和入世”精神的濡染下,他使自己的艺术紧跟时代,贴近群众,同时发扬了评弹的放噱艺术,以对生活的敏锐细致的观察,睿智颖悟的语言,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地发挥放噱才华,使听众笑口常开,赢得了“噱头大王”的美誉。评弹书目注重人物塑造,张鸿声在长篇书目《英烈》中,生动地刻画了蒋忠、常遇春、王玉、傅友德等英雄人物,而尤对“书中之胆”胡大海,做了卓越的丰富创造。他观察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人物,又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达到了与人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同化。他将生命注入了原来程式化类型化的角色,被听众称为“活胡大海”,“唉,来哉”。只要胡大海一出场,整个书场,便活跃、兴奋起来。

在参加上海评弹团,这一高水平群体之后,在领导和诸多艺术家群策群力,精诚合作下,对评弹艺术的提高发展、演出形式的改革创新,并将这门艺术推向巅峰中,张鸿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中篇评弹和创新书目中,他塑造的,如苗科长、姜阿土、猪八戒、敌轮机长等角色,都在听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为大响档,更是在参加评弹团后,张鸿声摆脱了名利的羁绊,一心投入于艺术创造,进入了以艺术娱悦听众,同时又以艺术自娱的境界。他在演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禀赋见能,挥洒自如,享受着艺术创造和表演的乐趣。而使听众在他的演出中受到一种不迟重、不沉闷,容与婉畅,闲适轻松的怡悦。

张鸿声早岁成名,作为行业中领军人物之一,不免有着当惯老大的倨傲,但是他宅心仁厚,奉守着老辈艺人的道德准则和道义,对后生晚辈,自有慈爱之心。他不事跟风趋势,投机钻营,甚至有着胡大海式的憨厚、单纯,遂致在上世纪知识分子遭遇的多次风浪中,受挫受屈,然而,却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上一篇:张奎清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