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张升善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2-14 11:46:28编辑:皮带君

张升善的个人简介

张升善出生于1930年1月14日,山东平度张戈庄镇下张家村人士。

个人生平

1930年1月14日,张戈庄镇下张家村农民张登莱家喜添贵子,按照族谱顺序,张登莱给儿子起名张升善。张登莱出身寒微,幼年丧父,跟母亲学会务农,十岁学推车,十五学耕地,学得一手好农活,是附近有名的庄稼把式。但苦于没有上过学,念过书,目不识丁。十八岁那年,张登莱的命运有所转机,因为他的知礼懂事、勤劳善良,被一位街坊叔看好,过继为继子,过上了温饱的中农生活。张登莱喜欢听说书,并且耳听心记,久而久之,一部《三国演义》被他背得滚瓜烂熟,书里面歌颂“忠义”英雄,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他暗暗发誓,等自己有了儿子,一定供他念书,让他做个懂得民族大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物。所以,当儿子长到7岁的时候,便把他送到了村里的私塾念书。1941年,抗日战争烽火燃遍中华大地,乡村学校也不是一块净土,国民党地方武装和伪军杂牌部队经常到学校捣乱,有的讲三民主义,有的讲大东亚共荣,有的讲要消灭一二五(即八路军)。张升善不知谁说得对,便回去问父亲,父亲告诉他:“专心读书,学有用之理,听好人之言。什么是好人?对老百姓好的就是好人!”  翌年春,学校换了一位名叫杨学曾的老师。这位老师教学态度严谨,从不乱讲话。一次,国民党七区(兰底)政工队的一个人到学校讲话说:“东北有共产党和一二五(八路),他们红眼绿鼻子,脚像野猪,在大雪地里扑呀扑呀抓人吃……”讲得学生毛骨悚然,纷纷问老师是真还是假,杨老师愤怒地说:“他们净瞎说,八路也是人,眼睛和鼻子和咱一样,在雪地跋涉是为了打鬼子!”杨老师的话解除了学生的疑惑,八路军的形象在张升善的心里有了最初的印象。  1942年秋,张家住进了一伙陌生人。他们在干什么?张升善很快就弄明白了,他们是一伙了不起的人物,领头的叫邵荣贵,是共产党驻平南区指导员,他们的任务是发展张登莱为村农救会会长,领导全村穷人向地主富农展开减租减息斗争。父亲欣然从命,以他在村里的良好声望号召穷人跟地主老财作斗争……邵荣贵和蔼可亲,询问张升善在学校学什么功课?是否听得懂?他还讲到“天福山起义”与“雷神庙战斗”等有关胶东三军发起的历史,听得张升善从内心里佩服共产党。张登莱告诉儿子:“记住,共产党领导穷人打天下,他们在创造历史,将来你要写好他们!”  应该说,张登莱老人、杨学曾老师、邵荣贵指导员是引领张升善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启蒙者,他们在张升善幼小的心灵上播撒了热爱共产党、热爱党史的种子。杨老师是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部下的战士,受党组织委派回山东开展地下工作,建国后任县级领导;邵荣贵是一位老八路,建国后派往上海奉贤县任县委书记。一个农村娃,能得到这些人的教诲,对今天80多岁高龄的张升善来说,他感到无比的荣幸。  风雨之中成长起来,他觉得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张升善进入了少年时期,这期间,他的家乡发生了不少大事,让这个少年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  1940年农历七月间,一队日本侵略军从张戈庄往兰底进发,行至下张家村南石家大茔时,埋伏在这里的平度抗日游击队张金铭部第二团的刘向生带领部下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炮火,致使敌人仓皇逃窜,那次战役还活捉了一名日本兵。此次战役立时传遍平南,极大地鼓舞了家乡人民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信心。但是,日本侵略者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这年除夕夜,驻平度城的日军血洗了二团驻地李傅庄,团长刘向生与一营营长宋子剑都牺牲了。李傅庄即张升善外祖母家的居住地,那年年除夕的时候,张升善和父亲到外祖母家拜年,看到的是墙倒屋塌的景象。外祖母家房顶大开洞天,舅父白光明气愤地对张登莱说:“姐夫,你看这日子怎么过,日本鬼子太欺负人了!”张登莱面色铁青地说:“这都是帐,老百姓忘不了,八路军会给我们报仇的,日本鬼子欠下的帐总有一天要还的!”  从1940年到1945年,相继发生的抗日团长刘向生阵亡,抗日联防主任王文华被杀,平东县武委会主任张福全牺牲,村农救会会长――父亲张登莱被捕等几件大事,让少年张升善在纷繁复杂的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越来越认清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历史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这年农历元宵节后,文教助理吴俊根据杜家区委意见,将张升善等几个学生分配至村小任教:配合村党支部开展减租减息、支援前线、肃清奸特、社会治安等中心工作。  1953年,张升善被调到邹家坡村小学任教导主任,该校讲历史课的是校长傅永邦,他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将历史上发生的战乱分成三大类:一是兄弟民族之间争夺地盘;二是农民阶级反抗统治阶级;三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而推动历史前进幅度较大的则是农民起义。这种对历史发展的新解释新观点给张升善以很大启发。1958年,他被调到大城西小学任校长,因为此地正是汉朝胶东国国都(今朱毛一带)西面,附近流传很多有关胶东国的故事,是研究汉武帝政事的最佳之地。该校历史教师冷华堂是一位史学知识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现实有用人才,他同冷老师多次研究,用新的观点分析总结历史与历史规律,使历史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一堂课,收到了“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效果,为他后来编写党史打下坚实基础。  1956年,张升善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从此,他成了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员。  受命于编写平度党史,他写残了右手  1982年,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在平度党校任副校长的张升善有一天突然接到时任县委书记赵兰田的电话,要他来县委一趟。张升善很诧异,什么事情让赵书记如此重视,非要面授机宜呢!在去的路上,张升善有一种预感,一定是有重大的事情委任于他,不然的话,不会这样火急。不出他所料,赵书记开门见山,成立县委党史办,让他担任党史办副主任,成立党史编写组,编写平度党史。  我的天,写平度党史,身为平度人,他知道这份责任该有多重!平度是山东省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和胶东保卫战的主战场,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杨明斋和山东共产党组织早期领导人刘谦初烈士的故乡,深厚的地方党史资源是平度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也就是说,从他接手党史办副主任主持工作开始,年已52岁的他热血沸腾,一种光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涌上心头,他当即表示,一定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写好平度党史,为后代留下珍贵的党史资源。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了平度党史事业。在他和同仁们的努力下,一部部党史著作相继出版:《平度党史资料》、《杨明斋》、《刘谦初》、《胶东保卫战》、《大泽英烈》等,总共16部,25本,同时,30余篇党史文章见诸于报刊和杂志上。1992年10月离休后,他又发挥余热,重返岗位,参与编撰《中共平度地方史》三卷,又发表党史文章40余篇,时至今日,81岁的他仍然笔耕不辍,共撰写党史440余万字。440余万字是个什么概念?那是一个老人30余年埋头灯下的心血结晶,那是一笔一划付出了血的代价的浩繁工程!他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党史工作者,他编撰的党史著作获得了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八五”重点研究项目注册类奖。  说起来,张升善不是什么英雄,但他却做出了只有英雄才能做出的壮举,那就是当他的右手再也无力握紧笔杆子的时候。  为了收集整理党史资料,撰写党史文章,数年来他常常工作到深夜,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随着一篇篇文章著书或见之于报纸杂志,他的右手不知怎么竟然哆嗦起来,而且越哆嗦越厉害,以致于拿不住一支笔,更谈不上书写文字。张升善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他去济南医院求治,医生告诉他:“这是长期劳累的结果,手指肌肉群丧失功能,没有办法医治。”  听到这样的话,无异于宣判死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张升善为自己不能再写党史而哭了起来。他问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任务没有完成,难道就这样停下笔了吗?”他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想起了父亲,想起了为解救中华民族英勇献身的前辈们……他对自己说:“不能,不能啊!父亲当年告诫自己,就是让我记住共产党领导穷人打天下的历史!如果我这一代人不去完成,那还留待谁人去写呀!”想到此,他突然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右手不行还有左手,累死我也要写下去。”  那是1994年的一天深夜,灯光下,张升善开始用左手写党史,一个字一个字歪歪扭扭地写着,豆粒大的汗珠落下来了,手指僵硬得不听使唤,但他不为所动,依然不屈不挠地写下去。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他只写了几百字。就是这样,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用他的左手写党史,常常是,额头上的汗水打湿了稿纸,可他还是写,还是写……一篇篇文章就是这样写出来了,奇迹也这样发生了,他用左手写字的速度由原来一个小时几百字提高到现在的3000字。谁都知道,张升善还会写一手漂亮的舒同体毛笔字,自他右手无法握笔之后,很多人为他惋惜,担心再也看不到他的舒同体书法了,可是现在,人们又看到了他的书法,岂知那是他用左手写出来的,而且效果与他右手写出来的不相上下。  呕心沥血写党史,寒来暑往苦自知。有一次,为了赶写《平度公安志》,张升善和同事吕峰到烟台收集资料,了解到平南县县长张堂还活着,便连夜赶去采访,80多岁的老县长和他们进行了几个小时的长谈,了解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革命斗争故事,这让张升善兴奋不已。然而,当他兴致勃勃地赶回平度时,才知老伴突发脑血栓已住进了医院。  那些年来,为了搜集党史资料,一年之中得有三四个月在外地奔波,家中的一切全靠老伴打理,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故去的老伴。1985年5月,家乡雪白的梨花开了,他和同事崔健仁赶往呼和浩特市,采访杨明斋的弟弟杨好清。没想到赶往那里之后,那里还是大雪纷飞,他和崔被冻得浑身打哆嗦,他们在呼市停留了15天,都是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下度过的。  如今,党的历史已走过了90个春秋,而张升善写党史却写了30个春秋,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很多很多。这位可敬的老人通过写党史也把自己写成了一部历史,他的精神印在了党史上,永远激励我们为建设家乡出力!

记者眼中的英雄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英雄,捷克作家伏契克在《论英雄与英雄主义》一文中作过这样的回答:“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英雄的价值,不是收获,而是付出;不是能力,而是行动;不是个人得到了什么,而是向社会奉献了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为我市党史写了整整30个春秋、党史著作等身,并且右手写残用左手的一个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英雄。他就是有着50多年党龄,写党史写到耄耋年龄并且至今还在继续用左手撰写党史文章的张升善。  “我刚刚写了《杨明斋为党育才功勋卓著》的文章,你看看,能不能发发!”当我还在聚精会神地专注于电脑前的稿件时,耳旁突然传来谦和的伴有丝丝哮喘的声音,我就知道又是他――张升善,禁不住脱口而出:“张老,这大风天气,你怎么又来了?”“你完全可以打发年轻人来嘛,这么大年纪了,一定得多注意呀!”类似这样的话不知说了多少次,但老人依然如故,每次都那么满面春风、笑意盈盈地站在你面前,手里是一叠写满字的稿件。当你还在为他的身体担心的时候,他迅即转身离去,步履轻健,完全不是他那个年龄老态龙钟的模样,倒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这真是个奇人,更奇的是我亲眼见证了他写字的姿势,左手按在稿纸上,从中间往两边写,写得得心应手。我不免感动和震撼:“张老,一个人活到你这个年龄还能写党史,并且还是用左手写,真是太不寻常了!告诉我,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你如此执着?”想不到老人家语出惊人――  “父亲叫我写党史!”

上一篇:张守富(书法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