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张恩绶

来源:求职简历网时间:2023-12-14 10:08:32编辑:皮带君

张恩绶的个人简介

张恩绶(1881~?),字泽儒,河北深州西街关人,直隶教育家,武术界之“伯乐”。

人物简介

张恩绶1881年(清光绪七年) 出生于清直隶深州城内西街关,其家为西街关望族。其父张廷栋(1850年~1939年,字荫千),张廷栋十八岁时得重病,药石罔效,后练内功,其病自愈,因此自号“默悟子”,并著书《默悟寻源解论参同契养病法》四卷,于民国九年(1920年)梓版印行,清桐城派古文名家----深州知州吴汝纶为之作序,并盛赞其书曰“秀才不能”。其书中八段锦,七星桩诸功法,都是古代武术家内练之法,清代深州民间广有流传。

留学经历

张恩绶早岁入保定大学。1904年赴日本留学,初入经纬学堂普通科,毕业后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1910年7月毕业归国,应学部考试获隽,授法政科举人。1911年朝考一等,授七品小京官,分邮传部任职。

洋务运动

张恩绶的青年时期,正是洋务运动兴起之时,于是,他遂投身北洋军,任北洋法政学堂监督,热心武术传播。同时,他还是深县同乡会的组织者。宣统三年(1911年),北洋法政学堂“议添技击一门,以振作精神”,于是,张恩绶力荐同乡形意拳名家刘文华(即刘殿琛)到该校任教。是时,“全校生徒,翕然从之,课余练习,未或稍懈,吾国拳术之施于学校,殆以此为嚆失焉”(嚆失:比喻事物的开端或先行者)(《形意拳术扶微》?张恩绶序)。也就是说,这是中国拳术进入学校的发端。

1912年,北洋法政学会成立,这是由北洋法政学堂的师生组织成立的一个探讨政法问题的学术团体,会长由该学堂监督张恩绶等三人兼任。同年,北洋法政学堂易校名为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改监督为校长,由第七任监督张恩绶担任。

国民政府

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张恩绶任中华民国国会议员,巡按两广。此时,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孙中山提倡尚武精神,以强国强种,振兴国本。张恩绶便与李存义、刘文华、张占魁、叶云表等首创中华武士会于津门。张恩绶还聘请了莲池书院吴汝纶的学生杜之堂,为中华武士会整理拳谱、拳论,开始了河北形意拳理论体系的构建。

其实,中华武士会的历史可上溯至1909年,它是由直隶教育家张恩绶与同乡好友、晚清武进士、著名实业家杜晓峰,一起联络深县籍退役军人在天津创立了一个同乡会组织,取名军人会,并不断开展武术交流活动。以后演变为中华武士会,中华武士会聚拢了一大批中国北方武林的顶尖高手担任教员,其中得到了李存义、刘文华等武术家的大力支持。

为筹建“天津中华武士会”,国民政府高级议员张继、张恩绶等,都给予了道义上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时任政府民政厅长的冯国璋也鼎力相助,对中华武士会的呈请,批准立案,拨给会所一处(位于河北公园内直隶学务公所),并以政府民政部门的名义给予拨款。冯国璋还为“中华武士会”题写了牌匾,并亲任首届名誉会长。

中华武士会主张文武并重、经世致用,注重身体力行,燕歌沉雄之气一脉相承。因此,在体育教育理念上,较早认识到,武术不独可以强健体魄,也可以增进德性,具有教育上之价值,即体育,以养其体力,启其智慧,尊其德性。所以,中华武士会敢于率先打破沿袭了几千年的私相传授、匿于岩穴的传承方式,一改为著述教材,公开传播,开办传习所,在社会各界广泛招生,同时,迈出更重要的一步,进入课堂,开启了中国武术教育的先河。

1913年,张恩绶又推荐刘文华赴北京清华学校任武术教员,把深州形意拳术推广到北京的高等院校。张恩绶还支持刘文华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尚武学社”,这可以说是中华武士会的分会,部分教员来往于京津间,致力于在北京传播形意八卦拳术。不久,中华武土会的分会组织在省内外接踵而起,北洋各省习武之风盛行。在张恩绶影响下,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纷纷参加中华武士会学习,直隶籍学生则更多。张恩绶是一位立宪派人士,在教育界和北洋政府供职多年,他利用自己的身份使深州形意拳跻身名校课堂,也影响了一代拳术家由江湖到校园,矢志武术教育。

人物评价

中华武士会是在近代武术救国思潮和西方体育教育理念影响下,由中国武术家、教育家、政治家自觉建立的,以传播中国哲理化拳派武术为主要内容,兼及其他门派的一个新兴的武术团体,是中国北方第一个得到政府支持的民间武术社团。它在确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格局的同时,开拓了中国武术本土化的教育传播模式,把国粹武术普及到学校、军队,继之上升为“国术”,促进了中国武术的空前繁荣,在当代和后世影响巨大。

中国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实始于刘文华,而刘文华之出山,实赖于张恩绶,张恩绶可谓是武术界之“伯乐”。

上一篇:张雨哲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